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7324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文档格式.docx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

145×

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2=1740

145

×

12

-------

290

145

1740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2、练习八的2,3题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1题。

教学反思:

1、重温旧知,学习迁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一道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

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说一说计算方法,有了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并且让学生试说出算理,我适时板书。

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展示学生出现的错例,加深新知识印象。

在课堂练习中,尽量寻找学生出现的错例,并及时展示,由学生自己评讲、纠正,老师加以点评。

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清晰算理。

 

第二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文第52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学生养成自身的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学生通过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具准备:

图片。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

72=600×

300=30×

23=53×

30=20×

700=40×

22=608×

5=

72=40×

72=20×

20=40×

90=502×

7=908×

4=

2、笔算708×

6=790×

8=54×

278=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

30=

2)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

30=4800

160

30

—————

4800

2)106×

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2)计算106×

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

30=318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练习八第3、4、7题。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时候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

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本单元教学,老师讲的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多,老师只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加以指点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

从单元测验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笔算基本方法掌握得很好,但部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练,有的是粗心,还有的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忘了用简便方法,或者少加了0。

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

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习

第三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狼与小羊”的故事。

一天,一只狼看见小羊在喝水。

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说:

“你是个坏家伙!

我听说,去年你背地里说我的坏话!

”可怜的小羊喊道:

“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

”狼不想再争辩,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

“你这个小坏蛋!

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

”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这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大吼:

“慢!

”原来是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不准狼吃小羊,狡猾的狼便说小羊很笨,留在世上纯属多余。

愚蠢的山大王相信了狼的话,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决定亲自考小羊,而且规定如果小羊做错一题,狼就能向前一步去吃小羊;

如果小羊做对一题,狼就得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

2、提出学习目标:

同学们,本节练习课,你们就代表小羊接受山大王的考验,行不行?

如果每道练习题,全班有超过5人做错,那就表示小羊做错,狼就要向前一步;

如果全班有5人以下(包括5人)做错,就算小羊做对,狼就要后退一步了。

你们能不能营救小羊啊?

【设计意图:

练习课是对刚刚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深化,学生没有了获取新知识的新鲜感,学习热情就会相对降低。

针对这一情况,在练习课中,我设计用童话激趣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练习有意义、有趣味。

规则讲清后,挂好有狼和小羊画面的活动教具,一场以“营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第一环节——列竖式计算

124×

73=28×

153=

(1)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

(2)同桌互对答案并改正,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观察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的题,判断对不对?

如不对,可主动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改正。

(4)寻找学生的错例并投影出来,让学生观察这些题有没有错?

错在哪里?

谁来帮帮他?

(5)28×

153这个横式怎样列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算式28×

153的第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这给学生列竖式计算插入了一个小小的障碍。

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知道列竖式计算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6)小结:

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希望大家都能养成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你们都做对了吗?

做对的话,狼就要后退一步了,做错的话,小羊就惨了。

下面做错的同学请举手。

通过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做题的准确率,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恭喜你们,小羊做对了,狼就要后退一步了。

(师移动狼教具后退一步。

相信孩子们看到狼后退一步,肯定很高兴,做练习时会更加有信心。

第二环节——引诱上当

134152246

16×

23×

34

804156964

134104638

93811967344

  【设计意图:

在进行改错题训练时,老师进一步发挥故事,设计狼为了引诱小羊将题做错,故意将错误的计算方法告诉小羊。

学生肯定很紧张,肯定叫小羊别听狼的话,那些题是错的,而且纷纷会帮助小羊纠正错误。

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1)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题有没有错?

然后改正在课本51页第7题空白处。

(2)发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

做对的同学请举手,我再来看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恭喜你们,你们又做对了,小羊肯定很感激你们,狼又要后退一步了。

这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变式练习,通过改错的形式,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把学生计算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并说说如何避免发生错误,希望同学们养成细心做题、耐心查题的好习惯,并吸取教训,不要让错误重犯,从而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导语:

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外阅读,学校将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请看课本第50页第9题。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谁还想说说?

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

会不会求?

(2)学生尝试做题后,请学生来说说他的方法?

  师: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3)师:

同学们真棒,寻找出不同的方法解题,对比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为什么?

转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说的真好,老师想知道做对的同学在哪里,请举手。

做错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又过了一关,狼又要后退一步了。

本练习题是课本52页第9题稍微修改“每套18元”为“每套75元”而来,目的是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出一题多解,让学生选择最优方法解题,每种方法的每一步都让学生说说求出的是什么,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题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多找不同的学生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目的是扩大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练习,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你想说些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

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以便于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总之,教学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想结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课文第51页的例3,“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

2=8×

125=

20=24×

200=72×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4=25×

160=

40=

20×

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

48=17×

12=

24=17×

24=

12=17×

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

24=(18÷

2)×

(24×

2)=

(18×

(24÷

2)=

105×

45=(105÷

5)×

(45×

5)=

(105×

3)×

(45÷

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4、5,10。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59页1。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学生同位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

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第五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

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

数量=总价”、“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数量=单价”的关系。

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单价×

运用“单价×

数量=单价”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教学时,先出示超市图,让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了解的物品的价格,接着教师例举一组题从而引出这三个数量名称的含义

1、单价的含义:

师:

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到超市等地方去了解一些商品的价钱,老师也去了解了一下。

这是老师了解到的三件商品。

(出示实物投影。

刚才这些都是老师了解到的商品价格,下面请你们来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件商品的价钱。

2、数量、总价的含义:

现在老师买了8角这样的铅笔3支,请你口算一下,总共需要多少钱?

买这样的2只皮球呢?

买这样的4千克小鱼呢?

(二)探索“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请看一张因不小心而污染的发票,你会填出污染的内容吗?

如果你能算出空格里面的数据,那数量关系式自然就会知道了。

1、出示发票货号品名规格计量单位数量单价余额万千百十元角分

2、笔记本本64.0000圆珠笔支31500小皮球块5.003500合计人民币(大写)柒拾元整7400

3、讨论:

①用什么方法算出污染处的数量是多少?

②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

因为每本笔记本4元,是单价,买6本就是数量,就要付6个4元,可算出总价24元所以数量关系式是:

单价×

数量=总价)(板书)(生②:

3支同样的圆珠笔是15元,这里告诉我们“总价”和“数量”,要求单价先是把15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元,数量关系式是:

总价÷

数量=单价)

(板书)

(生③:

一只皮球5元,这是单价,35元是总价,要知道35元里有几个5元,就可以买几只皮球,

(三)数量关系式的运用阶段

1、师:

你们会不会应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应用题呢?

请大家先独立列式计算下面这组题,只要写上单位名称,答句暂时不写。

数量关系式等交流时口答。

比比谁做得最快。

这次谁愿意向全班汇报,就自己举手,发言时要用今天学到的三个数量名称,讲清楚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再说说算式和结果

1、学校图书室买了12本故事书,每本4元,一共用去了多少元?

2、学校图书室买了故事书一共用去48元,每本故事书4元,买了几本故事书?

3、学校图书室买了12本故事书,一共用去48元,每本故事书多少元?

谁来汇报?

说说你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而补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口答算式和结果。

说说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补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1)4条毛巾12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双球鞋16元,买3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套运动衫28元,用56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玲玲和明明买笔记本,明明花了15元买A种笔记本3本,玲玲买4本B种笔记本用去了16元,谁买的笔记本贵?

A明明B玲玲C一样D无法比较

2.学校图书馆买来<

<

少儿百科全书>

>

12本,每本24元,后来又添买了5本,一共用去多少元?

A12×

24×

5B12×

24+5×

24C(12+5)×

24

某小学组织学生秋游,带了50元钱去商店购买食品,可供选择的食品如下。

请四人小组合作帮他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反思:

数学必须联系实际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就是为生活服务的。

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利于生存的本领,同学们明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以及如何合理、节约用钱,增强了生存能力。

第六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课文第53页内容及练习题

1、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会速度的写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

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练习八第10题

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出,学生能在无意主义当中进入情境,在学生的切身感受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确实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最后的体会就是自身仍有很多不足,体现在 

练习形式比较单一,总有放不开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