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业的品牌规划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白酒业的品牌规划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酒业的品牌规划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富人才能享有的生活方式中,这令全球奢侈品制造商们大为受益。
新兴市场的需求快速上升,这一趋势预示奢侈品商店将强劲而长期稳定地增长。
正如当前许多经济现象一样,中国市场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2008中国酒业竞争力发展趋势
近几年,中国酒业的产业、管理、市场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根据酒业发展的变化态势,《华夏酒报》在经过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2008年中国酒业将呈现的六大趋势。
趋势一:
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公民”意识觉醒。
伴随着各种宏观政策调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标准的实施,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管理,节能减排、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的进一步深入执行,中国酒业将会更加规范,骨干企业品牌竞争力将稳步提升,不规范企业将加速淘汰出局。
而原辅材料价格的上涨,成本压力提高,这对劳动密集型的酒类企业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
社会责任促使中国酒企公民意识觉醒,将不断增强中国酒业竞争力。
趋势二:
奥运年加速中国酒业国际化进程,“后奥运经济”促使国内外酒类品牌竞争加剧。
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中外酒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将为今后中国酒业的规范运营带来新思维、新视野、新理念,这将推动中国酒业全面升级。
但是奥运会后,随着酒业品牌的升级、国际品牌的中国化,国产酒品牌与进口酒将展开激烈的正面竞争,中国酒业的强势品牌,开始肩负起“攘外安内”的产业发展重任。
“后奥运经济”的跟进,将进一步考量中国酒业的竞争力。
趋势三:
品牌、资本整合拉开序幕,引领酒业驶向“蓝海”。
国内外、业内外强势资本,将以收购、兼并和重组的方式,开始对具备市场区位优势、品牌影响力优势的酒企进行整合。
酒类生产企业、上游原料等供应企业、下游销售和物流、咨询等服务类企业将进一步融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链模式。
资本品牌的不断整合,将更加夯实中国酒业的竞争力。
趋势四:
消费诉求将成为酒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健康、绿色消费引领“中国酒道”。
酒类产品品牌消费更加凸显,传统名优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将稳步扩大;
强势区域品牌更加精细地做好区域市场,并加速进军全国市场步伐,挤占全国性品牌的市场份额;
细分市场、个性诉求将加快酒业产品结构调整,成熟的消费市场环境,绿色、和谐的酒文化理念将进一步体现。
健康酒文化的回归、“酒道”的引领,将不断提升中国酒业的竞争力。
趋势五:
渠道变革成为必然,专业化酒类运营商优势凸现。
随着酒类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酒业对新型渠道模式的探索力度将持续加强,自建渠道、品牌店、形象店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异业销售模式也将更多被借鉴或植入到酒类营销中;
伴随着品牌意识增强,流通市场的不断规范,品牌企业产品将在渠道构建中优势更加明显。
专业化的酒类运营商将会越来越多,一批不同区域的酒类超级运营商的联合运营,将会成为渠道变革的一个趋势。
渠道变革的不断推进,将持续创新中国酒业的竞争力。
趋势六:
专业服务传播机构专业化运作,全面提升中国酒业品牌文化内涵。
随着服务业的不断成熟,颇具内涵、符合国际4A公司标准的专业化公关公司,将更好地为企业战略、产品创意、渠道创新、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加有益的智囊支持。
行业传媒将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从专业化的角度,做出客观性、前瞻性的深度观察与透析,加强舆论监督的影响力,将为酒业运营带来更多启示。
专业化的服务,将重塑中国酒业竞争力。
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认可。
然而,中国酒企业在规模、产品出口比例、资本运作方面,相较国外酒业公司尚不占上风,这跟目前中国的大国地位显然不相称。
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全国糖酒会办公室主任何继红曾谈到过,2009年遍布全球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糖酒食品业带来了冲击,表现在酒行业,高档白酒提价的步伐将有所放缓,啤酒国际化的进程会继续加快,葡萄酒的消费量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酒消费结构逐渐转向中档及中高档,时尚化、高档化的概念逐步融入到产品当中,产品与技术不断创新。
这些变化对于2010年的中国酒业市场无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酒业发展“两手都要抓”
回顾2009年,酒业景气度颇高,中高端酒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的发展,促进行业整体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0年,酒业在继续推动高端品牌发展的同时,也将努力推进行业资源整合,发展二线品牌,而要做好这些,需要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着手。
酒业“硬实力”包括资产规模、市场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资金储备、酒业增加值等。
而酒业“软实力”则包括行业创新水平、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行业治理机制、社会环境、行业监管能力、国际化程度、专业人才配置、酒文化、行业理论建设等要素。
在“硬实力”方面,酒业发展应努力推进资源整合。
2010年,酒业相关资本将推动白酒加速整合。
目前,我国酒类品牌多、厂家多、经销商多的“三多”格局正悄然向“三少”格局转换,酒业也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方面加快了步伐,例如,“帝亚吉欧”、“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水井坊”、“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足以印证这一趋势的客观存在。
现有中国酒业监管和评价体系多由“硬实力”构成,不能反映酒业“软实力”状况,有时那些“硬实力”较强的酒类企业在危机中难以为继,有的除了决策、资金外,问题就出在它的文化、机制、理念等“软实力”方面。
因此在“软实力”方面,酒业更需要多下苦功:
首先,加强企业、品牌的文化建设。
这多反映在啤酒方面,啤酒在我国的发展多体现在酿造方面,而文化建设方面还很薄弱;
其次,还应该加大引进专业人才。
我国的酒业酿造人员规模庞大,但是专业的技术科研人员还很匮乏;
最后,在管理机制方面和行业监管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
到目前为止,酒业发展依旧保持良好势头。
在未来的发展中,酒业应努力做到软硬实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努力从酒业大国走向酒业强国。
茅台与五粮液的对比
品牌规划的差异
从茅台的数据可以看到,2005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亿,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59%,实现净利润1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32%。
2005年,公司主导产品贵州茅台酒销量大幅增加,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7亿,较上年增长31.71%。
五粮液的数据显示,2005年度,五粮液主营业务收入达64.2亿元,净利润为7.9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92%和4.43%。
从分产品来看,高价位酒的利润率仍然有65.45%。
茅台的主营业收入远远低于五粮液,但净利润却高于五粮液3个亿!
茅台主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比同期增长了高达30%以上,而五粮液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作为白酒的两大巨头,居然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从普通的渠道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等方面应该说都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品牌战略的管理上。
企业多元化经营,但必须保持品牌的独立性。
企业建立品牌的目的在于取得消费者认同,最终促使消费者购买。
从茅台和五粮液两家企业来看,其主导产品都与企业同名,但消费者讲到茅台或五粮液的时候,通常只关注到产品,而非企业,也就是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仍然是产品品牌,而非企业组织。
因此,企业建立品牌应该源于消费者认知。
从茅台和五粮液两家企业经营的品牌,我们不难发现,茅台也是一个多品牌战略,旗下各种OEM品牌很多,这点与五粮液一样,但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茅台旗下所有的贴茅台品牌的产品,首先都是浓香型的白酒,与茅台的主导产品茅台酒在产品上有明显区分;
其次,贴茅台品牌的产品都起用了副品牌策略,只是挂茅台出品,因产品本身存在的差异,消费者很容易将主导茅台酒与贴茅台牌的产品区分开,不会产生混淆。
反观五粮液,它是白酒行业扩张得最厉害的企业,尽管最终在削减,保持“9+8+1"
的模式,但因延展品牌如五粮神、五粮春、五粮醇等等,与五粮液自身的产品同属于浓香型产品,产品自身差异性不大,消费者区分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
同时,五粮液同时向高端进行延展,比如一帆风顺等高端品牌,只是冠予一个概念,从本质上很难界定其与五粮液的差异性,并降低了消费者对“五粮液"
的品质认可,因为前面还有更好的一帆风顺。
茅台与五粮液不同的是,茅台主推年份酒,而且同属于茅台这个品牌,这符合消费者对白酒的“酒是陈的香"
的认知,更加巩固了茅台品牌价值。
这就是在品牌战略上,五粮液与茅台同属于延展,但五粮液在延展的时候从高到低横向扩张,模糊了消费者对五粮液的认知;
而茅台在横向延展时,从产品上以及品牌上与茅台酒有明显区分,另一个方面,茅台酒自身的延展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延展,不断为品牌添砖加瓦,把品牌越垒越高。
即使是在横向发展的方向上,茅台集团最成功的品牌是习酒,连续多年来稳居贵州中档白酒第一的地位。
这是一个独立于茅台的品牌策略,甚至消费者在购买习酒的时候,根本就当茅台不存在,也就是,习酒完全占据了消费者认知,也不需要借助茅台的品牌影响。
因此,真正有效的横向延展,应该启动新品牌,而不是简单的同一个屋檐下多站几个人。
品牌战略的实质在于占领消费者品类第一认知。
当今的竞争环境是,产品已经高度过剩,消费者选择也是高度过剩,面对如此众多的产品,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判断?
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信任已经由外部信息转向内心判断,因此,第一个进入认知的品牌,往往占据了消费者优先选择权。
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博士做出研究表明,普通消费者对品牌是按照类别进行认知的,通常对于一个类别中品牌的个数不会超过7个,而且也只有竞争激烈的领域才有可能达到7个。
譬如对于白酒,“茅五剑"
已经占领了消费者的首要认知地位,其他白酒想要再跻身于消费者的认知区间,就必须对白酒的类别再进行细分。
如红星二锅头,远离“茅五剑"
,以高度低价取胜于市场,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高度酒,往往一谈到喝高度酒,首当其冲就是红星二锅头。
红星二锅头也凭借这一品牌区隔,以单支白酒横扫中国。
(举例)
换言之,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品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得让自己的品牌站在消费者认知中哪个位置,在哪个位置才最有机会成长起来?
价格是最显而易见的区分方式。
水井坊正是依托比茅台和五粮液价格高,才引起消费者的足够重视,才有机会进入消费者的认知。
而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井坊是因为形象做得好,挖掘出品牌的历史价值。
其实并非如此,真正进入心智的是高昂的价格。
而国窖1573正是误以为水井坊是因历史而成名,于是大打历史牌,并将国窖的历史具象化,在不断诉求“可以品尝的历史是433年"
。
从广告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传播形式,但是从消费者心智来看,国窖1573价格与水井坊相差无几,而水井坊已经成功的进入消费者“最贵白酒"
的认知区间,国窖1573打历史牌无异于梦人呓语,根本不能得到消费者对它的关注,因此,也很难把水井坊从宝座上拉下来。
由此可见,茅台与五粮液需要做的是,在各自领域中占据品类第一认知,并不断强化这种认知,而不是分化这种认知。
茅台推出年份酒,并以董事长季克良的身份不断告诉大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年茅台酒"
进行宣传,就是在不断强化茅台在“最好"
白酒的认知区间的位置。
那么,每一次品牌的传播都是在加深消费者对国酒茅台的认知,茅台在2005年取得销售增长也就顺势而为了。
而五粮液恰恰相反,大家只要看看每年春秋两季的糖烟酒会就知道,有多少个品牌打着“系出名门五粮液品质"
的招牌?
而五粮液子子孙孙如此众多,有嫡亲的,有收养的,兄弟之间没有任何差异,都是吃老子的招牌,造成品牌资源的内耗,也必然影响到五粮液主品牌的价值。
再加上五粮液自身五兄弟相互挤兑,直接就把消费者挤走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五粮液利润率下滑,并不是竞争对手的作用,而是在于自己,不断的扩张模糊了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
如此下去,五粮液越来越远离消费者对其“最好白酒"
的认知。
聚焦管理,才能使品牌越来越强大。
聚焦的目的就是在于,强化品牌在某个类别的地位,并集中资源巩固在该类别的地位。
不仅白酒如此,其他行业也是一样。
一旦品牌能在消费者认知中主导一个品类,这个品牌就具有不可复制性,根本不用担心跟风与模仿。
曾经有不少人讲,三流的企业做市场,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这其实是一个不确切的说法。
所谓的标准,事实上可能是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证结果,但实际上能在市场产生反响的却是消费者认知,认知就是事实。
比如,茅台稳稳占据了酱香型鼻祖的位置,茅台来告诉消费者,作为酱香型白酒酿造的标准,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历时五年,消费者会立即相信。
而郎酒并没有站到领导者的位置,因此无论怎么宣传“酱香正宗"
,消费者还是本能的反应:
你又想忽悠我了,酱香正宗应该是茅台!
这就是认知的力量,那么,作为品牌而言,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品牌牢牢占据消费者这个认知。
换言之,茅台啤酒在征战全国市场的时候,可谓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龟缩到贵州当地市场。
为什么作为酒类企业的领导者,在啤酒市场就显得如此疲软?
当我告诉一个朋友,茅台生产啤酒时,他第一反应就是:
肯定是假的!
然而,事实上茅台确实生产啤酒了,而且在市场上还有销售,可消费者还是不相信!
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同一个品牌不能骑跨两个品类的认知。
这里面透视出来的问题在于:
茅台并非无所不能(尽管事实上它可以),当茅台脱离白酒,甚至当茅台脱离酱香型白酒时,它是门外汉,消费者根本就不承认。
试想,当消费者不承认你的产品时,这个产品的竞争力还强势吗?
茅台在39个亿的销售额中,茅台酒就占领了37个亿!
也就是诸如茅台啤酒、茅台红酒以及其他浓香型产品,总共销售额还不到两个亿!
值得警惕的是,茅台开始生产浓香型茅台。
浓香型茅台是什么概念?
超市里面的导购这样告诉消费者:
这也是茅台,但是正宗的茅台是瓷瓶的那种(也就是酱香型的茅台)。
导购在不自觉中都告诉消费者,浓香型茅台不是正宗的茅台,更何况消费者?
既然喝茅台,谁又愿意喝非正宗的茅台?
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一个品牌不能骑跨两个品类!
更值得警惕的是,五粮液也在开发果酒,今年也高调宣布进军葡萄酒业。
五粮液的葡萄酒同样也会面临茅台葡萄酒一样的遭遇。
换言之,如果长城和张裕进军白酒,茅台和五粮液是掩面而笑,还是如临大敌?
我想肯定是掩面而笑,因为他们不是做白酒的品牌。
同样的道理,茅台和五粮液进入葡萄酒领域,他们也会掩面而笑,因为茅台和五粮液不是生产葡萄酒的品牌!
因此,有效的做法是,应该削减,实现聚焦。
以茅台为例,在诸多产品中,茅台酒占有整个营业收入的95%,这才是主业,通过对其他产品的削减,就使消费者对主业的认知更加深刻。
如果茅台继续在其他领域,譬如啤酒、葡萄酒方面进行横向延展,将会影响到茅台在白酒领域中地位。
同样,浓香型茅台如果不削减,也将影响到酱香型茅台的地位,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茅台到底是什么口味的白酒!
一旦认知模糊,就是品牌开始衰退之时,五粮液盈利能力减弱就是一个体现。
茅台VS五粮液:
品牌模式大比拼
品牌战略:
全面涵盖VS聚焦发展
五粮液集团原来仅有五粮液、尖庄两个品牌,分属高档酒和低档酒。
为此,五粮液集团利用“五粮液”这一品牌优势,实施全面涵盖的多品牌延伸战略。
五粮液集团首先成功地开发了五粮春、五粮醇、五粮神、五湖液等“五”字头的全国性品牌。
同时,五粮液集团根据各地消费者习惯、口味、经济条件都不一样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了系列区域性品牌。
例如,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深受市场欢迎。
如今五粮液集团对品牌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
重点扶持旗下的金六福、浏阳河、京酒、蜀粮醇等近十个白酒品牌。
另外,在白酒主业之外,五粮液集团还利用五粮液品牌优势,开发竞争程度相对不算激烈的保健酒领域,避免总是在白酒领域内同一品牌家族的“左手打右手”式的竞争。
全面奉行“进行多品牌延伸,占领各档各个细分市场”的战略。
与五粮液相比,贵州茅台的白酒战略比较简明,那就是主要发展高端品牌,瞄准高档市场。
贵州茅台主要定位在利润率高、有发展空间的高档白酒市场。
公司实行高端品牌延伸策略,主要品种为53、43、38、33度“贵州茅台酒”以及80年、50年、30年、15年“陈年茅台酒”。
茅台酒的品牌策略与五粮液的差异之处在于紧紧抓住高端客户,在高端市场进行细分,占领高端市场这一利润大、竞争相对较弱的市场,获得更大的效益,而不追求产量与销售额上的地位。
品牌定位:
模糊VS清晰
茅台与五粮液一样,旗下各种OEM品牌众多,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茅台旗下所有贴茅台品牌的产品,首先都是浓香型的白酒,与茅台的主导产品茅台酒在产品上有明显区分;
反观五粮液,它是白酒行业扩张得最厉害的企业,尽管最终在削减,保持“9+8+1”的模式,但因延展品牌如五粮神、五粮春、五粮醇等等,与五粮液自身的产品同属于浓香型产品,产品自身差异性不大,消费者区分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
同时,五粮液向高端进行延展的品牌,只是冠予一个概念,降低了消费者对“五粮液”的品质认可。
茅台与五粮液不同的是,茅台主推年份酒,而且同属于茅台这个品牌,这符合消费者对白酒的“酒是陈的香”的认知,更加巩固了茅台品牌价值。
在品牌战略上,五粮液与茅台同属于延展,但五粮液在延展的时候从高到低横向扩张,模糊了消费者对五粮液的认知;
即使是在横向发展的方向上,茅台集团最成功的品牌是习酒,完全占据了消费者认知,不需要借助茅台的品牌影响。
比如,茅台推出年份酒,并以董事长季克良的身份不断告诉大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年茅台酒”进行宣传,就是在不断强化茅台在“最好”白酒的认知区间的位置。
作为品牌而言,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品牌牢牢占据消费者这个认知,明确自己的定位。
而五粮液恰恰相反,每年春秋两季的糖烟酒会,有多少个品牌打着“系出名门,五粮液品质”的招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五粮液利润率下滑,并不是竞争对手的作用,而是在于自己,不断的扩张模糊了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
品牌策略:
混合品牌VS品牌簇群
和“五粮液”相比,“国酒”茅台实施的是混合品牌策略。
第一集团军直接冠以茅台品牌的产品,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醇、茅台液;
第二集团军冠以茅台集团品牌的产品——贵州王、红河酒、小豹子、九月九的酒(其中一些是买断品牌);
第三集团军则是冠于茅台品牌的“远征军”,如茅台啤酒、茅台葡萄酒,“远征”啤酒业的老大青岛啤酒和红酒老大张裕。
茅台,是中国白酒的第一品牌。
所以,所有的营销动作都应该具有这样的高度,与之相称,否则就会使品牌贬损。
为什么现在又提出“茅台要走平民化的道路”这个理念,要让茅台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
茅台品牌拥有“国酒”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那么大的消费群,不就是因为她高高在上、充满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品牌形象吗?
平民化在市场定位上是个什么概念?
是指哪部份、哪一类收入层面的消费群呢?
从社会学角度看,平民一般是指低收入阶层。
茅台打出平民化的旗子,这看似在尽可能迎合更多的消费群,其实是在自抑身价。
簇群策略。
五粮液利用品牌簇群进行市场细分,精心为竞争对手设置壁垒,借助网络优势,强力渗透终端,增加竞争对手进入的难度和风险。
例如,明窖1368打“历史文化牌”;
五粮醇打“商务礼宾酒”等等。
五粮液正是通过这种品牌簇群策略,全方位市场渗透,将品类精耕细作,最终独占中高端礼品酒市场。
而此时的茅台却在品牌延伸战略上遭遇了寒流,“平民路线”受挫,品牌形象受损;
品牌战略未充分整合产地资源,导致茅台镇群雄并起,同城竞争弱化“国酒”最稀缺的产地资源;
品牌的盲目延伸,背离消费者的心智,进而模糊了茅台“国酒”的品牌价值;
五粮液的品类细分,使茅台在终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粮液通过建立品牌簇群,形成市场的张力;
通过“母品牌”坚持打高走高,“子品牌”则进行市场全程渗透。
品类细分使五粮液“没有坏孩子”,没有不良的品牌负资产,品类细分使五粮液的品牌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优化,品类细分为五粮液的混合品牌战略保驾护航。
在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簇群策略使成熟期的五粮液品牌的影响力得到了维续和提升。
品牌传播:
低调VS借势
“国酒”赋予茅台太多太多的优势资源。
说到茅台会想到什么?
正宗、嫡传、历史、传统、厚重、权利、尊贵……在消费者心目中,茅台是白酒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峰。
然而,茅台却没有把这种历史的积淀通过传播向消费者宣传出来。
我们通过一向低调的茅台广告来看茅台酒是保健酒,是健康酒,是科技酒,是人文酒,是绿色产品等似是而非,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这种叫卖式的广告传播颠覆了“国酒”形象。
“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茅台宣传产品对人体的肝脏等有好处,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茅台俨然成了健康酒的代表。
联系茅台的悠久历史,保健并不是其百年常青的关键因素,假若把茅台定位于健康酒这种功能性概念,显然忽视了其深厚的酒文化背景,与其现有的特殊地位不符。
因此,用健康酒来定位茅台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五粮液以“国内现存惟一一瓶600年五粮液拍出50万天价”新闻作为“白酒拍卖活动”事件营销的导火线,以此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眼球,迅速引爆事件背后的品牌影响力势能。
媒体围绕这个新闻事件,让社会各界人士讨论五粮液的“天价”是否合理。
这样的公关行为,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为五粮液提价转移了视线,同时也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了五粮液的“贪得无厌”的涨价行为。
如果消费者知道一瓶酒五粮液最高能够拍卖到数万元,他们还会认为一瓶酒300元钱贵吗?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五粮液明代窖池,为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20世纪60年代,据省和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从窖池中出土的碎墙砖分析,这些窖池属明代成化(1465-1487年)年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窖池,比泸州万历(1573-1619年)老窖池还要早108年。
”这一事件的传播为五粮液扎根历史找到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