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明年卒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答案】B
【解析】B项,平时;
白色。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征西将军”中的“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鼓”表
示要进攻,“鸣金”表示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解答本题先了解“迁”在古代意思。
古代调动官职叫“迁”,有三种情况:
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
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
“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
“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指的是“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吏”。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答案】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如的“冠”“悦”等词要翻译到位。
另“得无”作为副词性结构,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5.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本题从“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渊”可见其对人忠诚、作战英勇、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
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
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
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
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
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
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
“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
”刘备坚持说:
“我自会加以解劝的。
”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
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课外文言文
(二)
沈炼给子襄书
【作者简介】沈炼,生卒年不详,明嘉靖进士。
性刚直,嫉恶如仇。
北方瓦刺汗俺答率军围困京师,他认为祸根在于严嵩父子,上书弹劾,被廷杖数十后贬到保安。
保安人慕炼忠义,多遣子弟就学。
因恨嵩父子,缚草人象征李林甫、秦桧、严嵩,令子弟射之。
后总督杨顺、巡按路楷秉承严嵩旨意,诬陷他与白莲教私通,旋即被杀。
【原文】范仲淹做秀才时,即以天下事自任。
况今南北告警,旱魃连年,天变人灾,四方迭见,当此之时,不可为无事矣!
汝等不能出一言,道一策,以为朝廷国家,只知寻摘章句,雍容于礼度之间。
答谓责任不在于我,因循岁月,时至而不为,事失而胥溺,则汝等平生之所学者,更亦何益!
南方风气秀拔,岂无雄俊才杰之士邪!
吾愿汝亲之敬之。
其阿庸无识之徒,愿汝疏之远之。
天降烈祸,殿廷灰烬;
旬日之内,宫殿继烧。
此乃贼臣擅权肆恶,以致阴阳失节,而祸固起于朝廷,土木大兴,而害则延于百姓矣。
宣大臣僚,与敌通和,私相纳贿,无复人理。
吾以中心耿郁,有事必直言于当道,彼等亦稍畏缩。
但廊庙之中,欺君之计通行,而鬻官之声大震,不能不动汝父之忧耳。
【赏析】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
在这里,沈炼教导儿子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要以为自己没做官,国家大事便与自己无关。
这是一种近代意识的觉醒。
他又告诫儿子要慎重择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
信曰: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节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
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
②下:
即为胯下。
③蒲伏:
同“匍”。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
C.三秦、河南,古地名。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
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
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三秦”词义古今没有变化,它都是指今陕西一带。
“河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河南”在古书里指的是黄河以南,现在我们所说的“河南”指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
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所以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
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
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选文的能力。
解题时应紧扣原文甄别各种说法的正误。
原文“韩信贫无行……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韩信贫穷又无经商谋生之道……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A项“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与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答案】
(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1)的重点词“市”意为“集市”,“以为”是“认为”的意思,“怯”是“胆小”。
(2)的重点词“数”是“多次”的意思,“语”为“交谈”之意,“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翻译时,做到信达雅的要求。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
“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
“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
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却没有名声。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与没有什么名声。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
韩信说:
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
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怨恨的。
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
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课外文言文(四)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夫妻相敬如宾。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
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
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
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表指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节选自《后汉书·
逸民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
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可循的: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断。
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这句话的翻译是: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延请不能使庞公屈就侯爵之位,说他:
只保全了一生阿。
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
即可得知断句为A。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答案】世上多数人都给子孙留下危险,现在只有我留给后代平安,只是留的东西不同,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句翻译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遗”赠给,“独”只有。
A.庞公是一位避世隐居的高人,自食其力,从没有进过城府。
B.荆州刺史刘表去请庞公出山,特意带了很多钱财表示城意。
C.庞公不愿做官,运用比喻给刘表讲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庞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荣华富贵的人,于庞公志趣相投。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也就是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
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
而B选项说带了很多钱财,故错。
庞公是南郡襄阳人。
住在岘山向阳的一面,从不去城中,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
庞公笑着说:
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鼋鼍(大鳖)在深渊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过只是人的巢穴,(我们)都各得了栖宿的地方而已,天下并不是我所能保全的。
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
刘表问:
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
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
刘表叹息而去,之后庞公与妻儿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课外文言文(五)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
“老母有疾,其得,或以饮食,或以燥温,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募,元受力辞⑤曰:
“尽言方养亲,使得以神丹可以年长,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
名尽言。
②事:
侍奉。
③迨(dà
i):
及。
④劈:
征召。
⑤辞:
推辞。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④必持以遗老母()
【答案】①身边;
②很,太;
③正在;
④献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如“未尝离左右”意思是,任元受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
所以“左右”可解释为“身边”。
再如,“或以语话稍多”,意思是,(生病的由来)要么是讲话太多了。
因此“稍”可解释为“很,太”等。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
D项,“以”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可解释为“因为”。
A项,以:
用。
B项,以:
把。
C项,以:
按照。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答案】虽/名医/不迨也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做此类试题,只要弄清句意,就能准确划分出文言句式的朗读节奏。
就本题而言,“虽名医不迨也”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
据此,可知该句的朗读节奏应为:
虽/名医/不迨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许之。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1)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
句子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不能只翻译大概而不求精准,特别是关键词语要翻译到位。
本题
(1)中,应注意“太息”“许”的翻译;
(2)中,应注意“所以”的翻译。
4.《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出色刻画,得力于:
①阐释母“疾之由”的语言描写;
②“入募”和“养亲”对比映衬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理解与把握。
解答这类试题,应着眼于全文,通读选文之后,不难看出任元受“事母尽孝”这一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她对母亲“疾之由”的具体阐释和专心“养亲”而拒绝张魏公的征辟,这两个方面。
然后加以归结,即可得出答案。
任元受侍奉母亲孝顺到了极点,他的母亲年老,生了很多病,他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
元受自己说:
“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来,要么是饮食上的,要么是天气原因,要么是讲话太多了,要么是情绪波动太大了。
我都早晚都侍奉在边上,没有任何细微的地方是我考虑不到的,母亲的五脏六腑的各种问题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脉之后才知道,所以我用药都必定会生效,即使是名医也比不上我。
”张魏公当都督的时候,想要征辟他到自己幕中。
元受坚决推辞道:
“我正在侍奉我的母亲,假如我得到了一个可以使人长命百岁的神丹,我一定拿来献给我的老母,不会拿来献给您。
哪里还能舍弃老母而来参与您的军政之事呢?
”魏公叹息着答应了他。
课外文言文(六)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
“善哉,东野毕之御也。
”颜渊曰:
“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
“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
”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
“趣④驾召颜渊。
”
颜渊至,定公曰:
“乡寡人曰:
‘善哉!
东野毕之御也!
’吾子曰:
‘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以何知之?
“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御体正矣;
朝旋步骤,朝礼⑤毕矣;
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善,可少进乎?
“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
‘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
“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①佚(yì
):
通“逸”,逃跑。
②厩(jiù
)人:
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
超越。
④趣:
同“促”。
⑤朝礼:
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
编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乡寡人曰乡:
(2)昔者舜工于使人工:
(3)然犹策之不已策:
(1)通“向”,从前(先前)。
(2)擅长(善于)。
(3)用鞭子打(驱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