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953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资源学的习题Word格式.docx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及其不同组合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及其分类,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及其人地关系分析和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

3我国科学家在哪些区域开展了自然科学研究?

我国科学家在广泛的区域开展了自然资源科学研究:

亚热带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黄土高原的治理,黄淮海平原的资源合理利用与治理,沙漠化的防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三江平原的资源利用与规划,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旱地农业建设与发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西部开发及其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资源保护、抚育、更新与合理利用工作,都是科学研究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国家级项目。

4什么是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和人口消费过剩?

人口过剩: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全世界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过大,致

使资源基础退化或损耗,并污染水、空气、土地,从而损害人们生存环境(生命

支持系统)时,人口过剩问题就产生了。

人口数量过剩:

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

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

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

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

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也被认为是人口数量过剩。

人口消费过剩:

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

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损耗。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5人类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和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人类生态学的根本任务是:

考察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

研究人类群体之间、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机理;

解决和预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环境质量的生态问题,以推动人类—环境系统协同而健康地发展。

当前研究的重点应是:

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发展与环境、生态农

业、城市生态系统、人口生态问题、经济生态问题、资源生态问题、环境生态

和人类生态决策等。

6自然资源学的概念包括哪些主要含义?

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地球表面积、土壤肥力、地壳

矿藏、水、野生动植物等,都是自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任何自然物之被归为资源,必须满足

两个前提:

首先,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技术能力;

其次,必须对它能产

生的物质或服务有某种需求。

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范畴随

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自然资

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发展,现在甚至把环境质量和

生态服务功能也视为自然资源,而且人们对自然资源已不再是一味开发利用,而

是发展出保护、治理、抚育、更新等观念。

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伦理也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是同

—客体。

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所有客观存在的自然要素,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能

够利用以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存在的价值。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

境透过人类社会这个棱镜的反映。

6)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科学概念。

对自然资源的认识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诸多原理。

7什么是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恒定性资源,临界性资源?

可更新资源包括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是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例如,生物、土壤、地表水等都属于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是地壳中储量固定的资源,即矿产资源。

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矿),或由于它们自然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恒定性资源是按人类的时间尺度衡量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例如,气温、降水、潮汐、风、波浪、地热、太阳能等,而地下水(尤其是深层地下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临界性资源是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程度的可更新资源,如果对此类资源的使用速率超过自然更新速率,那么它就会像矿产资源一样实际上是在“被开采”。

8如何理解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自然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是相对而言的:

所有的资源都是自然循环的产物,那么严格说来所有的资源都是可更新的,但更新的速率大不一样。

从人类历史尺度上来看,土壤可年复一年的耕种,是可更新资源;

但若利用不当,及至表土流失殆尽而成为荒漠,就很难更新了。

从地质历史尺度来看,水土流失后的地表亦可再经成土过程恢复表土,从这个意义上看又是可更新的。

矿产资源在人类历史尺度内是不可更新的,但在地质历史尺度内却是可更新的。

生物资源本身是可更新的,但若利用或滥用到物种灭绝,也就谈不上可更新了。

大多数流动性资源的天然可再生性取决于人类的利用水平或强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虽然太阳能、潮汐能和风能等恒定性资源不受利用水平的影响,但也会被污染和温室气体积聚之类的人类活动所改变。

化石燃料被利用后就转换成各种不能提供有用能量的物质形式,而矿物在得到再利用之前必须由人类重新加工。

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间的划分界线,更多地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开发程度而不是自然现实。

9什么是资源基础(对应不可更新资源的)?

计算它有何意义?

资源基础:

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克拉克值(即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乘以地壳的总质量[或乘以1km或1mi(1mi=1.60934km)深的地壳总质量]。

关于能源矿产的资源基础是难以估算的,因此,资源基础只是表明了理论上的最终极限,而不能在实际上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

10什么是探明储量?

用其预测资源寿命必须作哪些假设?

探明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可以用已明确的探明储量来预测资源寿命:

但必须作一些假设才能使这种预

测有效。

首先要假设地质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

其次还需假设生产目标、产品

价格、技术等方面不变。

事实上所有这些都不会不变,例如地质勘探,只要投入

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一般都会有新的发现。

除了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外,探明储量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

②需求水平。

这又取决于若干变量,包括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政府政策,以及可替代资源的相对价格。

③开采成本。

这部分取决于矿藏开采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但更取决于所有生

产要素(土地、劳动、投资、基础设施)的费用和政府的税收政策。

此外还应包括

由于政策、自然灾害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④资源产品的价格。

这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消长关系,但也受生产者价

格政策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⑤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

包括某些资源循环利用的费用。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高度动态的,而它们的变动会极大地影响探明储量。

上述各种因素都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使得探明储量在各个区域也各不相同。

11什么是条件储量?

它与探明储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这种储量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与探明储量之间的关系是:

a和探明储量的情况一样,经济储量和不经济储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治力量和市场力量。

b探明储量与条件储量之间的分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都不一样。

c探明储量和条件储量都是已“查明”的,但它们被查明的确定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

12什么是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

远景资源是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估计远景资源范围的常用方法是:

根据一定地质条件下过去生产的增长率和探明储量的增长率外推,或根据过去每钻井单位深度的发现率外推。

这种外推必须假设曾经影响过去发现率和生产率的所有变量,(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将继续像过去一样起作用。

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最终可采资源:

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

考虑到估算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最终可采资源的估算大相径庭。

几乎对所有矿种未来形势的估计都有显著的差别。

13什么是最大资源潜力(对应于可更新资源)?

它和资源基础的概念有何异同?

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这个概念与不可更新资源的资源基础概念有类似之处。

它和资源基础的概念的相同点都是表示自然资源的最大极限的理论值,潜在的最大数量。

不同之处是最大资源潜力对应于可更新资源而言的,资源基础是对应于不可更新资源而言的。

14什么是持续能力?

其核心是什么?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其核心是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

15什么是吸收能力?

如何理解“任何环境媒介可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是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需要利用大气、水、土地等环境媒介来消化废物。

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例如,一条河流降解污水、废水的能力,可以因为增加了其流量或含氧量而提高;

相反,若水被抽取从而减少了流量,或如果河道被裁弯取直、被挖深、被混凝土化从而减少了氧的吸收量,河流的吸收能力将会降低。

如果到了极端情况,即需要氧来维持其功能的细菌极度缺氧,那么全部生物分解过程就会完全停止。

把废物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媒介吸收能力限度内,这应该是一个普遍原则。

为此社会必然要付出经济代价。

16什么是承载能力?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承载能力是使用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它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它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在这一点上它类似于持续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概念。

其主要类型有:

①生存承载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的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②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

显然,最适承载能力小于生存承载能力。

③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如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或对某些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

17简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稀缺性

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稀缺”这

个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这是人

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人类的世代延续应该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中很多是使用过后就不能再生

的,这也体现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考虑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以及资源利用上的竞争,那么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就更为明显、现实。

2.整体性

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

而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各种自然资源要素是相互影响的,这在可更新资源方面特别明显。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即使是不可更新资源,其存在也总是和周围的条件有关;

特别是当它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所利用时,必然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3.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

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自然资源的地域性使得它的稀缺性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并由此派生出“竞争性”的特征。

4.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动态性:

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6.社会性:

资源是文化的函数,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能力,这说明自然资源具有社会性。

18简述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

1.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离开了人类、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谈自然资源就没有意义。

自然资源从本质上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

自然资源的价值响应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呈高度动态性。

迄今的资源利用史就是不断发现的历史,对基本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不断拓展。

历史上的技术革新,从原先无价值或未利用的自然物质中突然创造出各种资源。

自然界中环境质量资源的价值虽然不直接伴随技术和经济条件而变化,但响

应于人类价值、渴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

关于基本自然资源也没有完全一致的定义;

当今社会一般都广泛认同自然保护、景观、河流、大气质量等的重要性,但对特定的环境组分却不一定有一致的价值判断。

2.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不可更新资源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必然存在某种极限,虽然我们既不

知道这个极限在何处,也不知道如果这个极限达到时所余物质是否仍可

看作是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在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和可循环使

用的两种类型上有所不同。

“使用后就消耗掉的”的类型中包括全部化石燃料,其当前的消费速

度必然影响未来的可得性。

因此一个关键的管理问题是:

时间上最佳的

利用速率是什么?

3.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包括“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和“使用不超

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的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两个方面。

相当一部分可更新资源属于“临界性资源”,它们可能被掠夺到耗竭的地步,

甚至不可能再自然恢复。

可更新依赖生物繁衍的大多数资源都属此类。

除生物资源外,土壤和蓄水层也具有临界性。

非临界性的可更新资源尽管有人类活动干预也仍然可更新,但是其中某些会由于过度利用而暂时耗竭。

对许多可更新资源来说,自然更新并非指在有关全球自然系统内理论上总的可得性和可更新性,而是指在一定地域单元内利用速率和供给间的平衡。

流动性资源的可得性其实更取决于人类的管理和利用,虽然自然再生过程也在起作用。

19.简述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自然资源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水能、太阳能、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

从总量看,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之一。

2.人均资源量少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并将继续降低。

各类可再生资源人均占有量,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3.空间分布不均

中国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极其明显,南北资源组合的差异也很大。

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而能源、矿产等地下资源和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西部。

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严重失调。

4.资源禀赋欠佳

中国耕地中,一等地约占40%,中下等地和有限制因素的地占60%;

 多数矿产资源贫矿多而富矿少。

例如,在铁矿总储量中,含铁大于50%的

富矿只占5.7%,贫矿占94.3%,其中相当部分为难选矿。

小型坑采矿山多,大型露采矿山少。

以铜矿为例,迄今发现矿产地900余

个,其中大型矿床仅占2.7%,中型矿床8.9%,小型矿床多达88.4%,致使329

个已开采的铜矿区累计铜产量仅52万t(2000年),不及智利丘基卡玛塔一个矿山

的年产量(65万t)。

共、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少,利用难度大,成本较高。

我国铁矿具有矿床

类型多、贫矿多、细粒嵌布矿石多、难选矿多等特点。

80%左右的金属和非金

属矿床中都有共伴生元素,尤其以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为多。

5.资源潜力可观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内部分异复杂,随着科学认识和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发现和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资源节流的潜力也很可观

20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课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1.矿产资源

(1)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2)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极其严峻。

一方面,随着人口和人均消费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将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耕地却在不断减少。

耕地减少的原因:

一是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用地不断扩展,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

二是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不断毁损耕地;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必要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使耕地减少;

四是曾经对弥补耕地减少起到关键作用的宜农荒地开垦已经受到极大限制,因为后备耕地资源已显不足,而且靠损失生态用地来弥补耕地的做法已不合时宜。

3.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一方面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

水资源浪费现象包括

农业输水和用水的低效率、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定额过高等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

(1)土地退化

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地污染盐碱化和潜育化耕地生产力下降采矿迹地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已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3)生态功能降低

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呈加剧趋势。

水生态失调加重。

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1.世界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1.能源与矿物原料

a20世纪,人类大量消耗资源,快速积累财富,高速发展经济。

b2l世纪,人类步人信息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初见端倪。

c很多主要矿物资源不久即将面临枯竭的危险

2.水资源

a全世界对水的需求将会是21世纪最为紧迫的资源问题。

b在全球尺度上看,水的自然供给应该是充足的,但水资源的分布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在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很不均衡。

c既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且人均收入又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潜在形势非常严峻。

d全球变暖很可能通过水文循环对水的流动,进而对淡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3.食物资源

a过去30年中,全球农业在扩大世界粮食供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今后30年要向即将增加的30亿人提供粮食,这将是一个更大挑战。

b未来农业资源保障食物的能力主要受3个因素的威胁,一是人均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二是农业用地退化,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c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耕地已显不足。

若一个国家的潜在可耕地有70%已在耕作中,通常就称这个国家“土地资源不足”。

22.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包括哪些方面?

试举例加以说明。

1.温室气体积聚与气候变化

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后果,曾经只出现在局部或地区范围,例如,城市烟雾、流域恶化、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等。

然而,目前人类活动已给地球造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同温层臭氧损耗、全球氮循环变化、酸雨等。

2.土地退化

农业资源开发的过程普遍造成不良环境影响,例如,土地改为农用带来自然生境的损失,强度土地利用使得土地退化,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或滥用)导致土壤污染,如此等等。

3.水环境与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大部分利用后的水资源变成废水又回归到河流和其他水体,并常常处于被污染的状况。

这就带来了水资源的另一大问题,即水污染。

主要来源:

一是不断扩展的城市化和消费造成生活污水;

二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不断产生废水;

三是现代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化学物质径流,特别是氮肥,是产生所有水质问题中最广泛、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4.森林与物种多样性减少

物种多样性加强了生态系统提供大多数其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一个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大大减少其干扰后的恢复力,增加疾病暴发的敏感性,威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5.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仍面临很多难题,水、化肥、新品种和杀虫剂等技术的投人大大弥补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状况。

23.简述农业社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农业社会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有:

(1)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大约1万年前,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刀耕火种的农业雏形开始了生计农业。

(2)农业的发展

真正的农业不同于上述生计农业,它是随着兽力的使用和金属犁的发明而出现的,开始于大约7000年前。

在一些干旱地区,人类学会了挖掘水渠,把附近的水引入农田灌溉庄稼,人类对水作为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了作物产量。

(3)农业资源开发的社会影响

农业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重要影响:

①由于食物供给更多、更稳定,人口开始增加。

②人类越来越多地清理和开垦土地,开始了对地球表层的控制和改造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③由于相对少量的农夫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除养家糊口外,尚有剩余供出售,于是城市化过程开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