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1课时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docx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1课时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1课时学易试题君之K三关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
⑥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文章虽短,但文中却写了三次降旗。
第一次写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时候的降旗很平常,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结束了,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
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5.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这有何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
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和喜悦。
6.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写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很大。
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
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课文中“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祷dǎo告停泊bō婆娑suō起舞漂泊bó
B.瞩zhǔ目撰zhuà
n写百花凋diāo谢气氛fēn
C.噩è
梦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丰腴yū
D.凝ní
ng重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结沼zhǎo泽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雏菊序幕掩映表情木然
B.陈迹港督易帜金发碧眼
C.废墟废墟隐秘绿树成阴
D.窒息退役紫荆惊俱万分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B.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
C.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D.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所言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不满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
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
消息的结构一般体现为: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手拿一本书请杨振宁签名,后者欣然提笔应约。
漫画大师和科学大师惺惺相惜的场面一度在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读者大会上引发了不小的骚动。
B.作为去年联赛冠军的这支足球队,今年联赛开赛的初段成绩差强人意,球迷反响强烈,俱乐部领导层经再三考虑,决定撤换教练。
C.只要领导时时处处想落实、讲落实、抓落实,一般工作人员就会跟着学、照着做、比着干,上行下效,就一定能带出一支真抓实干的过硬队伍。
D.该社用意良佳,可惜的是求实版新整理本错字连篇累牍,简直不堪卒读,像这样的现象在当今出版物中并不鲜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很多人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B.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C.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D.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所以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8.阅读下面一段话,以一名驻外记者的身份向国内大众媒体发一则一句新闻。
(不超过20个字)
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院士研究组经多年研究后发现,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会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增加导致阿尔茨默氏症,即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症的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第二段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
彰显了什么样的主题?
2.“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在交代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3.如何理解结尾处的“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有人说本文能够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一个主要原因是选材角度独特。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举世聚焦的一瞬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18分。
雄踞于维多利亚海湾展翅待飞的香港会展中心新翼,晶莹亮丽;
五楼大会堂里,华灯齐放。
香港交接仪式就要在这里隆重举行。
敞亮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双方军乐团交替演奏着欢快的乐曲。
4000余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嘉宾身着盛装,仪态凝重。
主席台设在大会堂北端的半圆形前厅。
前厅北面30米高的蓝色玻璃幕墙中央,并列悬挂着中、英两国国旗。
中英两国主要领导人各5个座位并排设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
主礼台前方按照中英相应方位设置了两个栋红色讲台,讲台正面分别镶嵌着两国国徽。
讲台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高矮两根旗杆。
此时,中方的旗杆正待升旗,而英方的蓝底米字旗处于待降位置。
23时46分,中英双方主要领导人入场。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外交部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步入大厅,步履矫健地登上主席台,在中方主礼台就座。
23时47分,双方仪仗队同时齐刷刷地施举枪礼。
23时48分,查尔斯王子走向英方一侧的讲台致词。
他说,仪式标志着香港在英国管制150多年后,根据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而交还中华人民共和国。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
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字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英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
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
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期盼的庄严一刻;
这是本世纪进步人类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
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
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记者注意到,参加交接仪式的东江纵队老战士习惯地举起颤巍巍的右手,向神圣的国旗行军礼,脸颊上老泪纵横。
他们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辗转奋战,血染疆场。
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仰视着五星红旗,说:
1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和我一起升旗的伙伴们都已经去了。
如今我已八十有六,终于亲眼见到祖国收回香港,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慰伙伴们在天之灵:
夙愿已了!
0时9分,交接仪式结束。
钱其琛外长礼送查尔斯王子一行走出大厅主入口处。
查尔斯王子及刚刚去职的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在茫茫夜色中离开,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
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
如今,金瓯补缺,同胞团聚。
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此情此景,迅即传至全中国,传至全世界……
(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
1.作者要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为什么开头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
2.如何理解“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这句话的含意?
3.这则新闻在文体上有怎样的特点?
结尾处“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有怎样的含义?
4.新闻记者采访时选用最能展示现场情景的细节,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这篇新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
如果有,请举出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
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
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
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
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
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
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
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
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1.C
【解析】C项,“腴”应读yú
。
2.D
3.A
【解析】谓语并列要用逗号,顿号应改为逗号。
4.B
【解析】A项,有歧义,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要保留市场;
一种理解是政府要取缔市场。
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失败,收看不到”之意。
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
学科#@网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A项,惺惺相惜: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符合语境;
B项,差强人意:
差:
尚,略;
强:
振奋。
勉强使人满意。
不符合语境;
C项,上行下效:
效:
仿效,跟着学。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D项,连篇累牍:
累:
重叠;
牍:
古代写字的木片。
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不符合语境。
故选A。
【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
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
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
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
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
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6.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改建、扩建和装修”;
B项,语序不当“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应为“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
D项,因果关系不当,“所以”应为“因为”。
7.B
【解析】“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直接的议论”表述有误,应是“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
8.我国科学家发现老年痴呆症致病新机制
(一)
2.非常准确地点出具体时间。
强调这一时刻是神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
【解析】要注意“新”和“第一分钟”这些关键词语。
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一句中的“新”指的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新”的开始。
“第一分钟”是相对于“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而言的。
3.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解析】要答出“从海上来”和“从海上去”的含义。
同时还要领会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4.同意。
本文选材角度别具一格。
选择了英国撤离香港这样一个角度,把对现实场景的记述和对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通过表现英国的失落感来反衬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自豪感,从而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具有了一种深刻的历史纵深感。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案不是唯一的。
如果答同意,就要从选材的角度来谈这篇文章的独特性。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二)
1.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2.150多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香港自此离开祖国,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终于结束了。
3.这则新闻没有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而是突出了时间顺序,显示事件的历史意义。
“起锚处正巧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的地点”一句包含了香港今昔的对比,透露出沧桑巨变带给国人的欣喜与感慨。
4.有感人的细节,例如对东江纵队老战士和嘉宾席上的庄世平先生的描写。
选择这两个细节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回归是所有中国人盼望已久的大事。
1.D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2.B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A项,目的错误,原文为“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D项,归类错误,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
E项,肯否不当,原文是说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可见也是有限制的。
【名师点睛】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把握文本基本事实,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结合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判断。
学@#科网
3.【答案】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
②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名师点睛】先泛读:
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
再审题:
确定范围、角度、要求;
然后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
最后加工:
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