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6664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PG冷冻储存库搬迁重建及5万t码头项目文档格式.docx

丙烯

正丁烷

异丁烷

液态

1%

95%

2%

44.2

-42

584.4(-42℃)

0.178(-42℃)

0.0038(-42℃)1.724(50℃)

46000~50000

丁烷

-

25%

75%

58.1

-3

600.6(-3℃)

0.309(-3℃)

0.0022(-3℃)0.682(50℃)

45300~49000

5、库区工程内容

(1)库区主体工程

液化石油气冷冻贮库的主要工程内容包括:

4个30,000m3的丙烷单壁罐、4个l,000m3丙烷丁烷混合液球罐、卸船系统、蒸发气压缩回收系统、丙烷加热系统、装船系统、丙烷和丁烷循环系统、火炬系统。

工程的主要工艺设备包括:

低温常压储罐、混合液球罐、丙烷海水加热器、泵类(附电机)、压缩制冷机组、冷凝器、缓冲罐、受液罐、凝液罐、增压机、卸船臂、装船臂、装车鹤管、火炬分液罐、放空火炬、螺杆空气压缩机组、无热再生空气干燥装置、膜制氮装置、仪表空气贮罐、氮气贮罐和备用柴油发电机组。

(2)库区土建工程与辅助设施

库区的土建工程包括综合办公楼(含联检办公)、倒班宿舍、招待所、食堂、销售楼、装车站台、维修及仓库、消防车库、压缩厂房。

1.2储运工艺流程

本项目为大型液化石油气中转储运工程。

远洋LPG低温船运来的低温常压液态丙烷和丁烷,并分别在-42℃和-3℃低温下常压储存。

低温丙烷经海水加热器(E-0104A/B)加热升温后送至下游丙烯装置,或与液态丁烷混合成液化石油气产品送至码头装船,或送进混合液球罐供装汽车槽车。

也可将加热升温后的丙烷液或低温常压罐中丁烷液直接送至码头分别单独装船外运。

如LPG用户对丙烷、丁烷混合比例有严格要求,可通过比例调节按要求比例进行混合后送至码头装船或送进混合液球罐装汽车槽车外运。

1.3工程分析

码头工程和所属的液化石油气冷冻贮库工程施工期和储运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无残液排放。

由于码头工程和贮库工程实际上是一个项目的两个部分,因此本评价的环境工程分析统一考虑整个项目的污染物产生情况。

1.3.1废气

1、施工期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是施工过程产生的粉尘,包括:

卸料时产生的粉尘;

砂石料堆放过程的扬尘;

道路二次扬尘;

水泥拆包起尘等。

2、营运期

本工程营运期废气主要来源于:

正常工况时卸船或装车时液化石油气的无组织排放、火炬系统燃烧产生的废气、事故时柴油发电机产生的废气,具体见下表。

表1.3-1工程主要废气来源及排放方式和排放量

废气来源

主要污染物

排放方式

排放量或大气中浓度

正常情况

LPG正常逸出

LPG

正常逸出

80t/a

火炬系统

CO2、H2O

间断

随机性

事故情况

柴油发电机

SO2

3.4kg/h

NO2

0.96kg/h

1.3.2废水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是港池航道疏浚、陆域回填的吹填作业以及码头施工,使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增加,水体变混,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此外,施工期间污水还来自施工设备、车辆的冲洗水以及施工期间下雨的泥泞水,施工工人的生活污水,施工船舶废水,主要污染物是COD和SS。

根据《广东鹏尊能源开发有限公司LPG冷冻储存库和5万吨级码头搬迁重建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水污染的产生情况见表1.3-2。

表1.3-2施工期水污染源

种类

污染源

源强

废水

疏浚工程

绞吸式挖泥船

1.5kg/s

SS

间断自然排海

抓斗式挖泥船

2.08kg/s

吹填溢流

0.3kg/s

沉淀处理后排放

桩基施工

1.2kg/s

船舶生活污水

5.61m3/d

COD-1.4kg/d

交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

船舶含油污水

0.57m3/d

石油类-8.7kg/d

本工程废水主要包括库区地面冲洗含油废水、机舱含油污水、循环水站排污水以及陆域和船舶生活污水等。

废水排放状况见表1.3-3。

表1.3-3废水排放一览表

序号

污染物来源

排放量

主要污染物组成

排放去向

1

库区设备地面冲洗水

2t/h

(16000t/a)

石油类80mg/L

SS150mg/L

经油水分离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海

2

循环水站排污水

3t/h

(24000t/a)

COD60mg/L

SS50mg/L

直接排海

3

陆域生活污水

24000t/a

COD300mg/L

BOD5200mg/L

SS180mg/L

NH3-N35mg/L

经生化处理后排海

15t/d

4500t/a

由船方自行处理

4

机舱含油废水

14.81m3/d

4443m3/a

石油类10000mg/L

经收集后由船方自行处理

5

初期雨水

63.7m3/d

(23246m3/a)

SS和COD

处理后排海

6

维护性疏浚

7

未预见水

1.3.3固体废物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项目与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同时施工形成围堰并以吹填的方式形成陆域,共需要土石方560万m3。

由工程港池、航道总平面布置图,估算项目共需对港池、航道和调头圆开挖760.0万m3。

因此,本项目有多余土方210m3。

根据开发区的规划,项目南侧海域将进行整体吹填,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从环境保护和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出发,本项目剩余210万m3疏浚物将作为吹填料用途统一吹填至项目后方,不外抛,目前确定接收的单位为港务集团和绿廊填海项目。

具体实施届时由开发区统一协调。

2.、营运期

本工程营运期固废主要为库区和码头船舶生活垃圾,按照工作人员生活垃圾每人每天排放量约1kg,本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179kg/d,每年产生量约55.49t,由环卫部门送到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1.3.4噪声

不同施工阶段,使用不同的施工机械设备,因而产生不同施工阶段噪声,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不同施工阶段所使用的不同施工机械的非连续性作业噪声。

营运期噪声主要来源于贮罐区泵房、压缩机、事故时柴油发电机组等,噪声排放状况见表1.3-4。

表1.3-4噪声排放一览表

噪声源名称

数量

(台)

排放

规律

治理措施

治理后声级强度dB(A)

压缩机

安消声器、厂房隔音

90

空压机

1开1备

85

事故柴油发电机

隔音

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建设单位委托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在2011年1月18日~24日分别在厂址、东头山、东参、调山、湖光镇、龙池、简池、东山镇、龙腾和南山岛猴子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各设一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连续监测七天。

SO2、NO2、非甲烷总烃每天监测四次(02:

00-03:

00、08:

00-09:

00、14:

00-15:

00、20:

00-21:

00);

SO2、NO2日均值一天监测一次,连续采样18小时;

PM10、TSP一天监测一次,每次连续采样12小时。

本项目监测结果表明:

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所有监测点的常规污染物(SO2、NO2、PM10、TSP)监测值均可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其中SO2小时浓度值范围为未检出~0.055mg/m3,最大值占标率11.0%,小时最大值出现在龙池村;

日均浓度未检出。

NO2小时浓度值浓度范围为0.005~0.06mg/m3,最大值占标率25.0%,小时最大值出现在东参和东山镇;

日均浓度值范围为0.007~0.027mg/m3,最大值占标率22.5%,日均最大值出现在湖光镇。

PM10日均浓度范围为0.08~0.114mg/m3,最大值占标率76.0%,出现在湖光镇。

TSP日均浓度范围为0.095~0.143mg/m3,最大值占标率47.7%,出现在湖光镇。

非甲烷总烃小时浓度范围为0.1~0.31mg/m3,最大浓度出现在厂址和东头山。

2.2地表水环境现状

红星水库的现状水质一般,在pH、SS、DO、高锰酸盐指数、BOD5、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锌、汞、铅、铜、六价铬等18个水质调查项目中,除高锰酸盐指数、BOD5、石油类、氨氮、总磷、氟化物出现超标外,其余调查项目尚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

2.3海域环境现状

1、水质

评价水域涉及三个水质功能区,通过对2009~2010年在秋季和冬季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评价区域pH、CODMn、Cu、Pb、Zn、Cd、Hg、As、苯、二甲苯、挥发酚、氰化物、粪大肠菌群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活性磷酸盐、Ni、DO、无机氮、非离子氨、硫化物均出现超标,本调查海区受到活性磷酸盐物质的污染较为明显;

重金属Ni在一类和二类海区超标较为明显;

DO、无机氮、非离子氨、硫化物仅个别测值出现超标。

超标因子根据超标程度排序为:

活性磷酸盐>

Ni>

无机氮、非离子氨、石油类、硫化物、DO;

活性磷酸盐、Ni、石油类、DO、无机氮、非离子氨、硫化物超标率分别为52.1%、45.4%、1.9%、0.3%、5.7%、2.2%、1.3%。

综合评价认为,Ni超标主要出现在执行一类和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区,东面海区平均测值与北面海区平均测值相差不大,可见该类污染物测值主要体现的是本底状况;

由于Ni在一类和二类海区超标比较明显,本评价采用相关科研调查资料进行对比说明;

根据《西沙海域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西沙群岛和海南岛海区Ni含量部分已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要求。

氮、磷含量超标是出海口海区的污染特征,主要原因是该海区承纳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物质;

农业面源污染物和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也较大。

这与全国沿岸出海口海区出现氮磷污染特征相似,出海口区的氮磷污染问题是全国性的。

随着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全面普及、工业三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降耗减排措施,该海区氮磷污染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2、表层沉积物

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整体呈现东海岛北面海域沉积物污染物含量高于东面。

Cu、Pb、Zn、Cd、As、有机碳、硫化物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求,石油类在部分测站出现超标。

石油类超标与湛江湾承纳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船舶污水有关。

项目用海区表层沉积物测站各监测项目测值均符合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3、生物体质量

两季的贝类调查对菲律宾蛤仔、波纹巴非蛤、栉江珧、翡翠贻贝、棱角岩螺、楔蛤蜊等进行生物体质量分析;

全部测值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二类标准限值要求。

冬季度远海梭子蟹、日本对虾、口虾蛄和中华青鳞鱼、前鳞鲻、及达叶鲹等进行生物体质量分析,全部测值符合《全国海岸和滩涂资源综合监测简明规程》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海洋生物体质量总体良好。

3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3.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结论

装卸车损耗造成的非甲烷总烃地面最大浓度0.412mg/m3,出现距离为416m;

事故时备用柴油发电机排放污染物造成的SO2地面最大浓度为0.096mg/m3,占二级标准的19.2%,出现距离为372m。

因此,项目排污造成的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均达标,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较轻。

本项目无须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3.2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2.1项目对海洋水动力环境的影响评价

工程前后计算潮位的高潮最大偏差小于1cm,低潮较工程前约小10cm,说明工程后鹏尊码头附近的潮差增大。

从最大涨、落潮流场可以看出,除靠近码头部分的邻近水域外,工程前后的潮流场变化很小,而远离码头水域的潮流场则不会受到鹏尊能源开发工程的影响。

受到鹏尊等填海项目的影响,湛江港主航道的潮流有所增强。

总体上讲,项目的建设对海域流场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3.2.2工程前后泥沙冲淤变化

工程后,由于支航道的开挖,潮流对东头山岛东侧浅水水域海床的冲刷被支航道分流,湛江港主航道在其与鹏尊支航道交接邻域的淤积有所减弱。

鹏尊支航道的年淤积强度约为20-40cm/a左右,支航道中段的淤积较大;

50000吨级码头港池和3000吨级码头港池的年淤积强度40-80cm/a左右。

东头山岛南侧水道冲刷有所加强、淤积减弱。

码头工程对其附近海床的冲淤态势有一定的影响。

在东头山岛东南侧的支航道和港池处,其冲淤态势有较大变化,由工程前的冲刷变为工程后的淤积,其变化量可达80cm/a从潮流对当地海床冲淤的计算结果可见,工程对当地海床的冲淤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其本身的港池、航道的淤积强度较大,需对其进行维护性疏浚。

3.2.3项目对海洋水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鉴于拟建工程对所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均进行相关处理,达标后排放,COD超过0.001mg/L的面积为2.289km2,最高浓度为0.041mg/L;

NH3-N超过0.0002mg/L的面积为1.651km2,最高浓度0.007mg/L;

石油类超过0.0002mg/L的面积为0.864km2,最高浓度0.003mg/L。

因此,项目运营期间对水质环境基本不造成影响。

工程营运期,将每几年进行一次港池航道的维护疏浚。

由于维护性疏浚区域与施工期是一致的,但在营运期疏浚区水深比施工期要大许多倍,营运期疏浚区的水流速度略小一些,因此,营运期维护性疏浚的影响范围也要比施工期小一些。

其产生的悬浮物也将对水环境和浮游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由于项目施工期间将采用抓斗式挖泥船的施工工艺,SS源强比采用爬吸式和绞吸式挖泥船小,因而项目在进行维护性疏浚时,保守估计,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与项目施工时基本一致。

3.2.4项目对海洋生态以及渔业资源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在填海、疏浚的过程以及运营期间的维护性疏浚对所在海域和周围海域的生态和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1)悬浮物造成的鱼卵仔稚鱼资源损失的计算

悬浮物SS造成鱼卵仔稚鱼资源损失量分别为鱼卵损失量为2.23×

106ind、仔鱼损失量为4.77×

105ind,其经济损失分别为0.669万元和0.715万元。

(2)悬浮物造成的游泳生物资源损失的计算

悬浮物SS造成游泳生物资源损失量为517kg,其经济损失为0.517万元。

(3)港池、航道疏浚底栖生物资源损失的计算

港池、航道疏浚作业导致底栖生物损失为73.83t。

直接经济损失73.83万元。

(4)填海造成底栖生物资源损失的计算

码头及后方回填区将使潮间带生物及底栖生物丧失,其损失量约为25.68t。

直接经济损失25.68万元。

综合以上得出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1.4万元。

3.2.5海洋沉积物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营运期对沉积物环境影响主要从评价海域中有机耗氧物、氮、磷等水质因子的影响入手。

根据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鉴于拟建工程全部回收处理所产生的港区生产废水和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COD等污染物满足一级排放标准。

COD超过0.001mg/L的面积为2.289km2,最高浓度为0.041mg/L;

上述污染物叠加本底值后超标的面积小于计算网格。

因而项目运行期间基本不会对项目所在海域的沉积物质量造成影响。

3.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投产后,厂界全部达标,噪声值在31.2~47.5dB(A)之间,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功能区标准。

3.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工程营运期固废主要为库区和码头船舶生活垃圾,按照工作人员生活垃圾每人每天排放量约1kg/d·

人,本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活垃圾量约为179kg/d,每年产生量约55.49t,由环卫部门送到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5施工期环境影响

1、环境空气

在不利天气条件下,施工扬尘在150m范围内可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50m范围外一般不会有大的影响。

车辆在施工场范围内活动,尾气呈面源污染形式;

汽车排气筒高度较低,尾气扩散范围不大,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小;

车辆为非连续行驶状态,污染物排放时间及排放量相对较少。

2、水环境

受码头附近潮流的影响,航道疏浚所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在东头山岛和东海岛之间的码头附近扩散;

涨潮时,开挖航道所产生的悬浮泥沙主要西北方向扩散,落潮时,悬浮泥沙主要往东方向扩散;

由于港池潮流较弱,港池开挖产生的悬沙主要在港池附近扩散。

而且项目施工期间一般污废水对海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轻微。

因此,项目施工对周边水域产生影响不大。

施工期间一般废污水主要为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船舶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设备、车辆的冲洗水、施工场地排水以及施工期间下雨的泥泞水。

主要污染物是COD、SS和石油类等。

项目对各类废污水将进行分类处理,达标后排放,一般污废水对海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轻微。

3、声环境

在一般情况下,施工噪声在施工场界不会超标。

昼间本项目施工期场界噪声在距施工机械约50m左右达标,夜间则需距施工机械300m左右才能达标。

施工期间,在施工场界噪声达标时,施工噪声仍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

由于施工场地宽广,施工噪声源具有不固定性,当施工机械距离保护目标近时,施工噪声影响较重,反之则较轻。

本项目周边500m范围内没有居民居住,因此施工噪声不会对周围居民产生影响。

4、固体废物

施工期的主要固体废物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挖填土方。

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砖瓦石块碎木等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收集,随时可运往厂址内需要平整的低洼处。

在场区内设置生活垃圾堆放点,便于垃圾收集,并运往当地的统一处置场所进行处理;

施工临时厕所应修建成防渗厕所,以免造成地下水污染,施工期间以及工程完工后收集作为有机肥排放附近农田。

厂外管道管沟开挖及回填量基本上能作到挖填平衡,不产生弃渣。

5、海洋生态环境

项目在进行海上施工时,会导致悬浮泥沙向附近海域扩散。

随着悬浮物的沉淀,从项目施工区域漂移的悬浮物将成为其所覆盖区域的新的表层沉积物。

项目海上施工对沉积物的影响主要是沉积物理化因子的物理转移,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可知,项目附近海域所有沉积物监测点的监测项目均符合需执行的沉积物质量标准,而根据前面的预测可知,项目海上施工时SS浓度超过10mg/L的海域最大面积约为12.12km2,超过100mg/L的海域最大面积约为1.41km2,因此项目海上施工引起的悬浮物漂移沉降不会引起海区其它区域沉积物评价因子含量的明显变化。

4环境风险分析

4.1陆域环境风险评价

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结论如下:

(1)本项目为储运工程,储存物质的类别为火灾爆炸物,因此,厂区属于风险防范重点区域。

火灾爆炸事故通过热辐射和抛射物对环境造成危害;

次生污染物通过大气对环境造成危害。

(2)预测表明,在设定的最大可信事故下,火灾爆炸造成E级危害范围在80m内;

轻伤半径在429m内;

在毒物泄漏事故时,通过大气弥散,半致死浓度最大影响范围为191m。

厂址周围1km范围内无居民点,单项事故最大风险值为0人死亡/年,该风险值低于化学工业目前统计值8.33×

10-5人死亡/年。

两个以上事故同时发生时,风险值将高于化工行业统计值,尽管这种概率极少,但对LPG厂区防止最大可信事故出现是非常重要的,更要防止两个以上事故同时发生。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其环境风险在确保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对所设定最大可信事故情况下,在所选厂址范围是可以接受的。

4.2海域环境风险评价

(1)事故溢油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溢油在海面形成油膜以后,受到破碎波的作用,使一部分以油滴形式进入水形成分散油,另外,由于机械动力,如涡旋、破碎浪花、湍流等因素,使油和水激烈混合,形成油包水乳物和水包油乳物化。

这两种作用都将增加水质的油类浓度,特别是上层水中的浓度将明显增加。

据有关资料及室内的模拟实验表明,油膜由分散作用和乳化作用而引起的海水上层海水中油类浓度增加值可超过0.10mg/L的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在近岸水域,由于粘附在岩石沙滩上油在波浪的往复作用,水质中油类浓度将大大增加,将超过0.50mg/L的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另外,由于油膜覆盖,将影响到海-气之间的交换,致使溶解氧减小。

同时,溢油后,油的重组分可自行沉积,或粘附在海区悬浮物颗粒中,沉积在沉积物表面。

从而对底质造成影响。

(2)溢油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分析

石油类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显的是直接致死效应。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及不同生命阶段对石油类的敏感性和耐受能力亦不尽相同。

一般来讲,石油类对大部分成体海洋鱼、虾、贝类的致死浓度为1~100mg/L,对较敏感的仔、幼体阶段的致死浓度为0.1~1mg/L,大多数浮游藻类在0.1~1mg/L浓度中细胞死亡。

某些藻类在0.0001mg/L浓度中都会死亡。

因此,油膜扫过海洋生物仔、幼体和浮游藻类及表面游泳生物都将受严重影响。

由于溢油的影响可持续一段时间,除急性致死效应影响外,还可能发生亚致死效应。

该效应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

①生理和行为效应,主要表现为麻醉效应、干扰基础生物化学机制、降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率、影响视觉感觉及诱变效应等。

据文献报到,石油浓度在0.001~0.1mg/L范围时,即会出现上效应;

②生态效应,较长期曝露于0.01~0.1mg/L石油浓度中,可造成生态群落结构的破坏,群落结构中某些对石油敏感的种类消失或减少,代之以嗜污种类增加,使不同营养级生物比例失调而导致局部海域海洋生物链(网)的破坏;

③异味效应,海洋生物具有从栖息环境中积累石油烃的能力,富集系数可达102~107(因种类而异),导致生物体产生异味,失去其经济价值。

(3)溢油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分析

油污染海洋水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