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656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师大西方音乐史第一学期Word文件下载.docx

平行奥尔加农

花唱(华丽)奥尔加农素歌声部变成长时值音符,叫“持续调”。

代表人物:

莱奥南,犹以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eg《奥尔加农大全》。

地位:

是诞生的第一个复调的体裁,后用来泛指整个织体。

意义:

是中世纪最早的复调音乐写作尝试,标志着西方音乐由单声部音乐走向复

调音乐。

3.迪斯康特【Discant】

(名词解释)

产生:

字面意“不同的歌”产生于12世纪,是华丽式奥尔加农过度发展的产物,

即在上方八度或者五度,写作新的声部,即(格里高利圣咏旋律+上方新声

部),是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特点:

强调一音对一音;

所有声部都有有量节奏模式;

声部自由;

显示出分句的

结构特征。

是古典音乐的先态。

4.附加段【trope】

定义:

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原有基础上附加歌词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新的

扩展。

是格里高利圣咏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

用于日课和除信经之外的常规弥撒中。

加入世俗歌词,后来因为过度发展,

教会音乐取消这个形式,附加段没有进一步发展,走向衰弱。

11世纪达到

兴盛,12世纪逐渐衰弱

表现形式:

继续咏、哈利路亚附加段

附加段一般比较短小,添加于圣咏的头、中、尾,

5.弥撒曲(名词解释)

含义:

弥撒仪式是罗马天主交互的最隆重的仪式。

为弥撒仪式中歌唱部分所写的音

乐称为“弥撒曲”。

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音乐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包括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

发展趋势:

在中世纪没有成套,到文艺复兴才得到高度发展

五类常规弥撒:

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6.经文歌【Motet】

(简答题)

有独立歌词的克劳苏拉,是13世纪出现的是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是中世纪重要的复最成熟的复调音乐。

(前身:

克劳苏拉)

形式:

复调音乐形式,在13世纪通常为三声部,最低声部是固定调声部

上方旋律也被填上了歌词。

(上下方的两个声部歌词不同,出现复歌词现象。

上:

拉丁文下:

法语)。

是典型的宗教音乐变成世俗歌词,成功的融合了当时

的宗教和世俗因素,同时又是作曲“固定性”和“自由性”的结合。

发展

:

圣咏声部弱化取单调,第二声部相对丰富取上面取丰富,突出取咼声部。

14世纪的经文歌创作以法国作曲家G.马肖为代表

 

附加:

经文歌创作未出现个人创作,都是一起合作。

7•圣母院乐派

13世纪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各路人才齐聚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晚期中世纪复调最具创造性的中心。

莱奥南佩多坦

他们的创作题材:

单声部圣咏、华丽的奥尔加农、迪斯康特

他们代表了古艺术一一巴黎圣母院乐派

*乐派特点:

常把华丽的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的混合使用,前后形成了风格上的对比

8•中古调式

用途:

对格里高利圣咏进行分类

正副调式结束音一样,但副调式的音域低四度

1产生于中世纪,在中世纪通常有8种中古调式。

(=4个正调式+4个副调式)

2.在文艺复兴时期加入4个新调式(副)伊奥尼亚和(副)爱奥尼亚

判断调式依据:

结束音吟诵音音域

9.新艺术【简答题】

维特利提出“新艺术”一词,反对古艺术

14世纪音乐,主要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展开,,用新的手段

表达音乐内容,世俗音乐植入宗教体裁中,崇尚母语写作世俗歌曲。

1•等节奏:

废除13世纪经文歌中的节奏模式,将持续调称为“定旋律”

在定旋律中使用“等节奏”技巧。

节奏重复“塔里”;

旋律重复“克勒”

2.二分法:

肯定了时值的二分法

3•对位音响:

主要国家:

法国、意大利主要体裁:

【意】:

流行三种世俗复调歌曲体裁:

牧歌、猎歌、巴拉塔

【法】:

叙事歌;

维勒莱;

回旋歌

马肖【法】:

是西方音乐第一位大师级人物,创作大部分是法国世俗复

调音乐:

兰迪尼【意】:

不追求复杂技巧,善用“兰迪尼终止式”。

代表作:

巴拉塔

是文艺复兴音乐的前奏、预示。

新艺术展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之光

10.马肖(连线)

答:

地位:

是新艺术在法国的代表人物。

西方音乐第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也是西方

第一个保留部作品的作曲家

作品概述:

1•宗教音乐作品:

主要是经文歌,多为3声部

2.【世俗音乐作品】:

又分为

单声歌曲

复调歌曲:

最有影响。

三种“固定形式”:

叙事曲、回旋歌、维勒莱,歌词大多为宫廷爱情故事

叙事歌《害羞、恐惧和忧郁》

回旋歌《有谁能更好的表达他的痛苦》

维勒莱《我生于盛世》

C文艺复兴

1.勃艮第乐派

1.概述:

又称第一尼德兰乐派。

15世纪上半叶兴起。

吸取了英国音乐家的风格,并与欧洲大陆的复调技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清澈、明朗、和谐的风格。

是文艺复兴初期欧洲中北部最早的乐派,是欧洲北方第一代作曲家。

2.常用的音乐体裁:

弥撒曲、经文歌、产生了尚松(世俗的复调)。

重要的成

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

3.代表作家:

迪费和班舒瓦。

4.风格特点:

喜欢使用定旋律弥撒曲,整体性创作,所有乐章统一在一起

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

2.弗兰德乐派【简答题】

①又称第二和第三尼德兰乐派,是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最重要的乐派。

2代表人物:

奥克冈(早)、若斯坎(中)、拉索(晚)。

主要作品是弥撒曲

和经文歌,其后民族风格的世俗歌曲逐渐增加,包括尚松、猎歌和牧歌。

♦奥克冈:

弥撒曲分两类创作:

1.定旋律弥撒曲

2•自由创作的弥撒:

有量卡农

《感谢上主》

♦若斯坎(奥的学生)A:

*经文歌是最能代表其个性与创造性的体裁。

1.采用模仿对位形式,各声部旋律的同等地位,

2•“绘词法”的出现:

注重音乐对歌词的内容与意义的表达

3•带有主调音乐风格,有明确终止式

B:

*弥撒曲:

“释意弥撒曲”减弱了中世纪定旋律的主导

地位,模仿弥撒取代了定旋律弥撒

♦拉索:

精通各种音乐体裁,是复调艺术的集大成者也为复调音乐过渡到主

调开辟道路。

弥撒曲:

拉丁文经文歌:

法文

3成就:

复调技术的高度发展,奠定复调写作的两种类型:

i对位化写作(严格的复调音乐)代表人物:

奥克冈

ii对位和声化写作(在复调织体中使用和声进行,多用终止式)

奥布雷赫特、若斯坎

3.帕勒斯特里那

简介:

是天主教内部改革的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罗马乐派的最重要代表,是

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开创了无伴奏合唱

作品特点:

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多自然音、纯净、协和。

织体以四声部居多,

级进为主,跳进较少几乎不用变化音,秉承3、6度协和。

4.威尼斯乐派

①含义: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乐派。

15世纪后半叶由佛兰德乐派音乐家维拉尔

特创立,16世纪下半叶,加布里埃利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该乐派创

作了分组合唱的复调圣歌,形成了“威尼斯风格”,后传入德国,成为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先声。

音乐还带有主调合唱风格

2

代表人物及贡献:

i维拉尔特一一分组合唱”的原则

iii乔瓦尼善一一“配器法之父

5.众赞歌

含义: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音符时值基本一致

16世纪马丁•路德

1.不用拉丁语而译成德语来演唱;

2.教会歌曲的演唱形式由唱诗班演唱改为全体会众同唱;

3.常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作为曲调,简单易唱;

4.使单声部的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和声的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门德尔松有《第五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曲”;

巴赫用众赞歌写成康塔塔意义与地位:

众赞歌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有重要地位,在教会康塔塔中位于套曲

末尾的终结性合唱曲;

受难曲中,众赞歌是抒发会众感情的合唱曲。

5.牧歌(简答题)

诞生:

是意大利的弗罗托拉主调和宗教音乐的复调体裁相结合的产物。

是声乐复调体裁,一般为重唱形式,声部有四声部,五、六、七声部,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是世俗结合宗教的复调。

1.音乐注重对歌词的细致表达,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写词谱的复调歌曲

2.创作目的和演出场合不尽相同,eg宴会、婚礼、节日、戏剧演出等

3.分有三个时期:

A早期B中期C晚期

A【以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通常为四声部,有时三声部

代表:

维拉尔特采用五声部牧歌的织体形式和对歌词的细致处理影响了中期作曲家

B【以威尼斯为中心】音乐以五声部居多,也有四或六个声部的

罗勒第二实践坚定的支持者,即采用主调风格,又运用大

量复调手法探索大胆和声。

C代表:

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韦尔特

半音化和声、绘词法、音乐色彩的对比等被大量使用。

16世纪下半叶,杰苏阿尔多等人将其发展成熟。

17世纪初在蒙特威尔第的影响下发展至巅峰,注重作品的整体戏剧性,也是主调

与复调的自然结合,使之成为教堂音乐之外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合唱通常

为5、6个声部。

之后,意大利牧歌又在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6倘松

【尼德兰尚松】代表作曲家:

迪费。

以三声部织体为主,上面独唱人声,下面器

乐声部,有传统的固定形式特点:

抒情优美,歌词:

格律诗

【法国尚松】意为“歌曲”,又称巴黎尚松。

16世纪20年代于法国发展起来的,

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

1.至四声部,也有器乐曲,

2.在词曲上具有典型法国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

3.旋律轻快口语化,有朗诵性。

4.常采用同音或同一音型的反复,显得简洁单纯、活泼粗犷。

5.多描绘生活,是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

代表作曲家:

雅内坎、塞米西

两个尚松相同点:

节奏明快

,。

与尼德兰时期优美抒情的尚松不同,法国尚松内容多描绘生活,如热闹的集市、战争、大自然、爱情等。

歌词摆脱了以往的格律诗,改用通俗明晰、风趣幽默而口语化的短诗节诗歌。

旋律不象弗兰德乐派的尚松那么优美,而具有轻快的朗诵性,音乐多为四个声部。

代表作曲家为雅内坎。

8•若斯堪的弥撒曲创作

弗兰德乐派最重要的一位代表作曲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贝多芬。

写作的弥撒的分类:

释义弥撒曲

模仿弥撒曲

风格特点:

1.复调各个声部平等,大多用一种连续的模仿对位的形式。

2.注重音乐对各歌词的和内容意义的表现

3.减弱了定旋律的地位,丰富了曲调

D.巴洛克

1.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数字低音/持续低音)figuredbass

作品中有一个持续的独立的低音声部,上方高声部,华丽富有装饰性。

演奏乐器(低音乐器+数字和弦乐器)

低音乐器:

大提、大管、低音维奥尔演奏数字的乐器:

(早期)弹拨乐器

(晚期)教堂:

管风琴室内:

古钢琴

是介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之间的过度织体。

是巴洛克音乐的基础和标

志性特征,它的产生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和声体系的形成又促进大小、

调体系的产生,从而结束了中古调式时代。

2.两种常规

第一常规:

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歌词服从于音乐

第二常规:

音乐服从于歌词巴洛克风格

最大的实践:

歌剧的诞生--单旋律+数字低音伴奏

三种风格:

教堂的、室内的、戏剧的

3.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简答题】

歌剧定义:

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声演唱加上器乐伴奏的戏剧作品。

它是一种融音乐、

▲支持宣叙调的通奏低音,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标志,沿用于整个巴洛克时期。

1佛罗伦萨歌剧:

(歌剧的摇篮)

佩里、科尔西、利努契尼

代表作品:

1600年产生第一部歌剧《达芙妮》

《尤丽狄茜》

特征:

希腊神话和历史题材;

通奏低音形式,宣叙调为主,音域不宽,节奏,

由少量乐器伴奏,也用合唱。

2罗马歌剧:

作家作品: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的《灵与肉的体现》为罗马歌剧奠定基础,视为第一部清唱剧,有歌剧的雏形,宗教道德题材。

注重歌剧场面,加入舞台设局、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

3威尼斯歌剧:

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

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圣卡西亚诺,使歌剧从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蒙特威尔第《奥菲欧》,是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

蒙特威尔第将歌剧的结构初步定型:

独唱、重唱、合唱、管弦乐队特点:

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少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那不勒斯歌剧:

朝正歌剧方向发展

A•斯卡拉蒂《泰奥多拉》

创作趋向和声体,比较注重炫技,弱化重唱;

无视歌词、居『情。

首创确立意大利序曲体裁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

1•干念式宣叙调,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2.返始咏叹调:

ABA三段体形式,

4.清唱剧

•产生:

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最早的清唱剧是宗教题材,强调情节性,只

唱不演,不化妆,物不需上下台,从此变成了真正清唱的音乐戏剧。

原意:

祈祷室

•分类:

清唱剧分拉丁清唱剧、世俗清唱剧两种

•演唱类型:

独唱、重唱、合唱、乐队

•演唱形式:

宣叙调、咏叹调

•代表人物:

卡尔西米《耶夫它》、《约拿》

亨德尔《弥赛亚》

•时期总结:

作曲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

5.康塔塔(cantata)

•起源含义:

起源于意大利罗马,强调抒情性。

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

唱等组合而成的声乐套曲,既有宗教题材,也有世俗体裁,序曲开始,合

唱结束。

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

世俗康塔塔:

意大利的独唱,分节低音

宗教康塔塔:

众赞歌

▲清唱剧和康塔塔都是大型声乐套曲,有乐队伴奏

巴赫A•斯卡拉蒂

7.巴罗克奏鸣曲

16世纪的奏鸣曲泛指一切器乐曲,17世纪初,才专指某种特定的器乐

结构形式。

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尼亚

②分类:

一是按音乐性质分:

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

二是声部特点分:

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加数字低音,如古钢琴等)。

1)教堂奏鸣曲:

慢一快一慢一快低音:

管风琴

2)室内奏鸣曲:

是古组曲的前身低音:

四种核心舞曲:

阿勒芒德(德)2/4,库朗特(法)6/4或3/2,萨拉班德(西班牙)

3/4或3/2,吉格(英)12/8或6/8。

3)独奏奏鸣曲:

是为一件乐器而作

4)三重奏鸣曲:

通常是为两件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

科雷利

这个体裁的出现,证明意大利开始重视器乐体裁的发展

8.大协奏曲

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一种协奏曲,为2-5件独奏乐器和一个管弦乐队而作,

是一个有多乐章的大型曲,通过独奏乐器技巧与个性的展示与管弦乐队进行对比,主奏部与独奏部相互交替演奏,是相互间的竞争与配合是器乐协奏曲的一种最早的形式。

古钢琴是数字低音乐器

科雷利首创回旋曲式《圣诞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大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

维瓦尔第四季

9.赋格曲(17C)

拉丁文意为“逃跑”,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前身:

利切卡尔。

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最高峰。

音乐由主题、答题与对题以复调的形式交织而成。

2结构:

呈示部、间插段、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和尾声

3代表: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到顶峰。

4特征:

声部间出现当时禁用的三度音程,具有较强的纵向和声感

5发展:

12、13世纪流行,13世纪下被经文歌取代

“与奥尔加农、迪思康特”的区别:

1、不用圣咏曲调,而用新创作的曲调主旋律

2、用迪思康特的风格写成,各声部基本是统一的节奏。

3、内容关于时事政治、而不是礼拜仪式,形式采用诗歌而非散文体。

10.巴罗克组曲

①四种基本组曲:

阿勒芒(德)、库朗特(法)、萨拉班德(西班牙)、吉格(英)【在同一个调性上,不转调,当时转调概念未形成】

2分类:

室内组曲:

如室内奏鸣曲

乐队组曲:

亨德尔《皇家焰火》《水上音乐》

3代表作品:

巴赫《英国组曲》

《法国组曲》

《德国组曲》

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一样,成为创作的主要体裁。

11.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简答题】

地位成就:

巴洛克早期最重要的作曲家,确立了早期的乐队编制;

歌剧结构在

作品中初步定型,也是威尼斯乐派的重要代表。

大胆的使用不协和和弦,第一个用管弦乐队为歌剧伴奏的作曲家

歌剧结构:

独唱(宣叙调、咏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唱、三重唱)

合唱、管弦乐队,与舞蹈一起综合

1.大量采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

2.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少用合唱形式

3.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4.运用弦乐的震音与拨弦

12.那不勒斯歌剧乐派

那不勒斯歌剧:

结构:

独唱(宣叙调、咏叙调、咏叹调)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

变得比较肤浅,注重阉人歌手的花腔炫技

干念式宣叙调,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

带伴奏的宣叙

调,独唱由乐队伴奏

返始咏叹调:

ABA三段体形式

15.格鲁克歌剧改革【简答题】

概述:

格鲁克是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作曲家,致力于改革传统意大利歌剧的弊

端。

(矛头直指正歌剧)

摒弃声乐炫技,追求质朴感人;

限制音乐的表现,使之服务于诗歌。

具体措施如下

1.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真实的表达人物的情感。

2.弃置返始咏叹调删除不必要的花唱段,加强宣叙调的旋律性。

3.重视合唱

4.重视管弦乐

5.歌剧序曲要预示歌剧剧情,歌剧有关。

6.取代了数字低音

7.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

《阿尔采斯特》《奥菲欧与优丽狄茜》

影响:

对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歌剧和柏辽兹、瓦格纳等的浪漫歌剧都有深远影响。

16.意大利趣歌剧

与正歌剧区别:

选材当下生活,音乐来自世俗音调。

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而来,体裁轻松活泼,情节幽默滑稽,以清宣叙调代

替说白。

(反对正歌剧,另辟蹊径)是喜歌剧的一种。

其他国家各有发展。

趣歌剧【法】:

喜歌剧【英】:

民谣歌剧【德】:

歌唱剧

相互间区别1、其他国家的歌剧都采用本国语言2、其他国家无对白

【意】佩尔格莱西,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代表,1733年创作其第一部正式

的趣歌剧《女仆做夫人》

17.简述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

23部

清唱剧一一是为亨德尔带来持久声誉的音乐体裁,共

创作特点:

1.选材:

采用英国群众熟悉的圣经

2.风格:

宏伟壮丽,具有前所未有的英雄性和史诗性

音色线条简洁宽放,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

3.歌词全英文

4.最具创造性:

对合唱的运用。

合唱在清唱剧中处于中心地位。

合唱来表达人民群众,表现集体感情,作为结构支柱来参与,评论、叙述故事的发展

5.偏向主调,有复调插入

6.人声器乐交相呼应

最着名《弥赛亚》。

《以色列人在埃及》《扫罗》《参孙》

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宏伟壮丽分割的顶点

18.巴赫的艺术成就

1.兼容并包:

融会贯通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和他同时代的人的音乐创作和和丰富经验。

特别是对法国意大利等不同民族的音乐的传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德国的音乐传统相结合。

2.器乐复调最高峰:

巴赫娴熟的驾驭各种复调手法,式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

调音乐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最后的高峰。

3.承前启后:

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

4.十二平均律:

首此系统全面的把12平均律应用在音乐创作中。

5.器乐音乐的繁荣:

把器乐音乐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6.德国音乐的崛起:

促进了德国音乐的崛起。

7.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作品:

《12平均律钢琴曲集》

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世俗器乐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大协奏曲风格)

把大协奏曲这种但是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最后的高峰

《b小调弥撒》

不仅有庄严的重唱与合唱,还有充满人情味的独唱咏叹调,把歌剧和清唱剧的手法吸收进来

《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

使德国受难清唱剧体裁的创作达到辉煌顶点

《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锁中》

众赞歌曲调的康塔塔

《音乐的奉献》

《赋格艺术》--被认为是复调音乐大全,同时解决了和声与对位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