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933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平之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秦前此既先占领了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的魏河东,又攻下了以野王为中心的韩之南阳,就在与赵的两强角逐中无论暂先进攻上党,抑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西、南两条山间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山西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山西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或取羊肠坂(今山西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山西晋城南)一线的南路,无论取西路还是南路,长平都是战略捷径,亦几无替代的必经之途。

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涉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了。

第二,长平本身是整个上党地区具有多重军事地理优越条件的战略重地。

长平广41公里,袤37公里,略呈矩形,面积946平方公里。

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平行纵贯全境。

境内一般高差300米左右,最高点为东北境的高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点是中南部丹河东岸的杜村,海拔800米,全境相对高差591米。

山峦绵亘,河流纵横,各类地形发育充分。

丹河流域河谷平川区占面积16.7%,海拔850~900米;

黄土丘陵区占48.4%,海拔860—1000米,坡度5到15度;

中低山区占34.9%,海拔950—1346米,峰高坡陡,岩石裸露,坡度&

gt;

15’。

由面积比较,可以见到长平地区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

主河为丹河,又有五大支流许河、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呈网状遍布全境,地下水丰富,浅水层埋深多在5到50米间。

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于战争,则山地有险可凭,特别是西、北方面犹有高平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可固守;

丘陵于部队无大碍却可隐蔽行事;

河谷平川则极宜大部队调度和辎重运筹转输,更无大军食饮之虞。

凡此等等,足资可见廉颇至上党唯独进驻、设防长平是最佳选择,就显示出这位战国名将的军事经验。

lO^h)hrR

  公元前262年(赵惠文王三十七年、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廉颇统率大军由赵都邯郸西上,逾“太行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今河北磁县西北),再西行过壶口关(今山西黎城东阳关),始人上党腹地,从此折西南行,沿八谏水(今淘清河),经八义村(今长治西南),过秦关(今高平东北与长治界故关)进入长平战区,再循小东仓河河谷,经金门镇(今高平东北店上村)至泫氏(今高平),然后由此分兵布防。

他依次设置了如下三道防线:

第一空仓岭防线,以当今高平、沁水界的空仓岭为中心,北至今高平、长子交界的丹朱岭,南至高平、晋城界的武神山,南北长约30公里。

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中央有一巨大陉口,以通东西,习称高平关,向为上党、河东间交通咽喉和战略要冲。

这里是战前赵在上党地区所能控制的最西缘了。

廉颇在空仓岭设防后,更在关内浩山南麓和北麓构筑了二鄣城(今高平西南的古塞和秦城),以为空仓岭的后援,形成犄角之势。

第二丹河防线,丹河纵贯高平全境,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便于大部队运动,廉颇利用这道天然屏障,于丹东沿山一线构筑了赵军的纵深主体防线。

这道防线以泫氏为中心,北至丹朱岭南抵高平、晋城交界的蒲水河人丹口,此线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而以南北向为主,长约40公里。

第三百里石长城防线,亦大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惟以东西向为主,西起丹朱岭、逶迤向东经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直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以沿山亘岭而构筑有长达百里的石砌长城故名。

此线是赵的后路,地当最东北即最深人赵后方,为关系到上党乃至邯郸安危的最后一道巨防。

h:

;

~)={"

X

  继廉颇进驻长平,秦遣左庶长王龁麾军由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东下,取水路舟行,沿渭水东来,至河曲折北溯黄河至汾阴(今山西万荣西),折东溯汾河至晋故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登陆,东行越黄父(今山西翼城、沁水交界乌岭关),即进入上党腹地,再循梅河河床,经马邑(今山西沁水东)进抵沁河西岸的端氏城(今山西沁水东北郑庄乡河头村),然后分兵南北顺沁河一线布防。

王龁至此大体与赵相对应亦陆续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沁河防线:

以端氏城为中心,循沁河南北延伸,大体呈西北一东南走向,西北至沁水县境龙渠河与沁河汇流处的王(离)[龁]城(今沁水王壁),东南抵沁水、阳城交界的武安、屯城,全长约40公里。

此线既有沁河天然防线依托,河床谷道便于大部队运动,又有充足的河水可供大量人马食饮。

第二空仓岭防线:

即原廉颇所构筑的赵军首道防线,首当其冲,最先为王龁所突破,遂被秦军据为第二道防线。

前262年七月,秦攻赵,“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西垒壁”即空仓岭防线。

第三丹河防线:

空仓岭防线得手后,王龁长驱直进,触角遂深入丹河一线,这条当初廉颇借助天然水道构筑的纵深主体防线,便为秦赵所共有,即赵据丹河东,秦据丹河西,互为屏障,隔岸对峙。

正是《上党记》所载:

“长平城在(上党)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

”1\p[mN

  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设防,王龁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

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的防卫体系。

王龁既突破了赵的空仓岭,一不做,二不休,一直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丹河与赵相峙的态势。

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成持重的廉颇,或因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出于保存实力以相机后发制敌,于空仓岭失利后再未做了有组织的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从此以丹河为依托,固守有利地形,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还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诸掌,是以“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形,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使实力强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3,?

y!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国”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

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

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此战略战术利害关系的客观反映。

强秦弱赵之所以有长达三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略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观反映。

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去,势将越来越向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王龁在老马岭(今空仓岭)“诡运置仓”,又是这种倾斜日益严重的客观反映。

MouYZI)

  战局不可能长此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要么按着廉颇的战略思想发展下去,相机反攻,击溃或消灭秦军;

要么中生变故,致形势向相反方向发展。

赵国方面首先起了变化,其结果是,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孝成王继位,他年少气躁,军事知识贫乏,既认为廉颇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早已怒不可奈;

又惑于秦所施反间计的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于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

秦廷闻知赵括为赵将,乃秘而不宣派遣名将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以王龁为尉裨将。

这样,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王龁为主将的秦军的格局,一变而为由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X%dOkHarB

  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的格局。

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的僵持、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O6pjuhMx

  前260年(赵孝成王六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括既代廉颇,一方面出于迎合赵孝成王所好,一方面本身就是刚愎自用、好胜逞强之辈,一旦为将,即全盘废弃廉颇坚壁固守的战略战术,任意更换了将校,所谓“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他求胜心切,好大喜功,一到前线,无视主客观条件,即下令赵军西渡丹河,全线突击。

另一方面,白起亦一反王龁三年一味进攻态势。

他坐镇战略要冲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康营),除了对秦军纵深阵地——丹河与野川河的分水岭着力加固以万无一失外,于正面制造顶不住赵军倾巢而来的假象,佯败后撤,以诱敌深入;

同时分遣两支奇兵从侧翼迂回包抄、分割赵军空虚了的后路,断绝其致命的粮道。

这两支奇兵,一支25000人,由沁河与端氏河汇流处的当今端氏镇一带,溯秦川水(今端氏河)河床迤东北至仙公山、丹朱岭,直插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背后折东包抄,以阻绝邯郸方面的赵援;

一支5000骑兵,由泫氏一带强渡丹河,溯小东仓河河床迤东北至秦关,与前一支奇兵会师,以分割赵军为二,使北线大部队断绝了贮于南线大粮山的粮刍,而南线则失去与驻北线主将及大本营的联系。

?

|33Np)

  正当突破丹河西岸秦军防线的赵军部队长驱直进、而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的时候,相继发现前方对深入纵深的秦军营垒突击受挫,而自己的后路已被包抄,粮道被断绝,以至上下间失去了联系;

同时,秦军开始反击。

在战局急遽恶化中,赵军被迫放弃进攻,重新退回丹河—小东仓河—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仓猝构筑壁垒,固守待援。

赵国自从前295年(赵惠文王四年)沙丘宫事变以后,战略投机变诈,长期推行时纵时横、纵横无常的外交政策。

当秦的压力危及其安全时,它合纵抗秦;

当秦的威胁缓解时,则又倚靠与秦的关系暖昧,向与国攻城略土,直至此役初战小却后,是纵是横仍举棋不定,以至与秦明来暗往,失去山东国家信赖而不愿亦不敢援救。

秦则密切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所谓“齐、楚救赵,亲(真诚、积极),则将退兵;

不亲,则且遂攻之”。

秦既见赵陷于孤立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征调15岁以上丁壮,悉数发往长平,以阻绝赵援。

这支临时组成的河内秦军,经碗子城(今山西晋城市东南)、天井关一线的太行道,至赵军丹河防线南端附近,溯蒲水河河床谷道东北行,至赵百里石长城东端的马鞍壑与白起奇兵会师。

zehF/HBzE

  至此,赵军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

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

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

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

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

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

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

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

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

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

ubLLhf

  在如此粮尽援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赵军广大将士作了极其艰苦英勇的抵抗,坚持了46天,终于发展到“内阴相杀食”的地步。

9月,赵括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不遂,最后赤膊上阵,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为秦军所射杀。

主将既殁,以下数十万饥疲已极的将士,遂全部降秦。

g#AA.@/Z

  白起疑惧数十万赵俘一旦反复生变,除遣返年少者240人回邯郸,用以散布秦军可怖而不可战胜的言论外,使用卑鄙的欺诈手段,诱使数十万赵俘放下武器后,全部就地屠杀于上述周回50公里的三角地带了。

是役遂告结束。

&

Ci=H(8vN

  长平之战——秦赵两强倾国以决之战,历时三载;

赵投入兵力45万,秦则至少投入兵力百万,赵军或阵亡或被坑杀,诚已全军覆没,秦则“死者过半,国内空”,当亦战死50万左右,即双方将士死亡将近百万;

战事范围,以今高平市城乡为主战场,扩及于今沁水、晋城、泽州、长子、长治、壶关、陵川等县市,战地直径上百公里。

长平之战,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战争,古人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此役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全国的形势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铮频仍为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帝国就要降临了。

从这一点说,长平之战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

长平之战:

廉颇——王龁三年对峙

 公元前262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

据《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从此太史公极其简明概括地记载,可以见出:

初战,秦军攻势锐不可当,“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详,秦军很快就突破了赵军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防卫体系。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所谓“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了。

  长平之战初期,秦赵遭遇时间、地点、经历大较如是。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作辨证。

其一:

《史记》正义所谓“赵西垒在泽州高平县北六里是也,即廉颇坚壁以待秦,王龁夺赵西垒壁者”云云,其义不经。

只有空仓岭防线才是名副其实的“赵西垒”,而“高平县北六里”处当丹河东,属赵军的东线,而公元前262年七月初战之时,丹河东尚牢牢在赵控制之中,以至廉颇退守丹东坚壁待秦后,相峙三年,王龁终不能突破丹河防线,其初战所夺赵西垒,自不在“高平县北六里”一带。

其二,洪峻先生等主编《中外著名战争实录·

长平之战》)称,白起预见到赵括的为人与战法,部署兵力以对,“八月,赵括果然率军大规模出击。

……秦军两翼奇兵插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抢占西壁垒,截断了出击赵军与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包围圈”云云。

此说除了对战场格局、两方战守态势本身交代未所确指外,无论与史实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廉颇——王龁三年对峙(2)

 首先,秦军攻占赵西垒壁,时当王龁一廉颇三年对峙初期,不是最后白起一赵括决战之时出奇兵才攻占的,白起及其奇兵固与赵西垒壁无涉。

事见《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这是明白无误的。

其次,赵“西垒壁”,指以天险空仓岭(今山西高平与沁水交界处)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达丹朱岭的南北防线,系长平之战初期廉颇所构筑的,当时赵在上党地区能够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线,因称“赵西垒”,一称“西长垒”。

至白起一赵括最后决战之时,白起出奇兵插到敌后抢占的,不是赵“西垒壁”,而是横亘于长平古战场最东北的百里石长城(由高平、长子交界处的丹朱岭迤东南直至壶关、陵川交界处的马鞍壑)背后一线。

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绝赵军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粮刍辎重补给,斯处盖与初战之时王龁所夺廉颇赵“西垒壁”亦无涉。

其三,张习孔先生等以秦军抢占的赵西垒壁在今“高平县北的韩王山高地”(《中国古代著名战役》,天津教育出版社l99l年)。

  前文已述其详,秦之攻占赵西垒壁,时当长平之战初,赵西垒壁指当时赵军最西的空仓岭防线。

而韩王山当今高平北与丹河东,属赵军丹河防线的纵深阵地,是赵军的东线,——秦赵最后决战的地方,远非三年初战之时赵军的西线,这里自不能称赵“西垒壁”。

其四,张文达、维民先生以长平之役初战,历述冯亭“遂弃上党,引残军及难民逃往赵国。

至长平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才遇到赵国大将廉颇带领的驰援上党的二十万赵军。

但因上党已失,秦赵两国军队对峙于长平关一线”(《中国历代军事人物传略·

白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云云。

此盖于史实与上古文献记载不合,于地理则与是役之初秦赵遭遇于赵军阵地西线(西垒壁)——空仓岭地区亦不合。

  王龁突破了赵的天险空仓岭及其防卫集群,攻占了其接应和补给基地——四山环卫、三水汇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东进丹河的障碍扫除殆尽,一鼓作气进抵丹河西岸一线,遂形成隔河与赵相峙的态势。

从赵军方面看,极富实战经验而老谋深算的廉颇,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军战力不可与之正面硬拼,或可出于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再未经组织抵抗就撤回丹河东岸沿山一线,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廉颇在丹东不独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

  至此,“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从文献记载秦军攻取二鄣城、夺西垒壁后,再无任何阵地易手的记载看,足以说明这种现象。

战局呈现一种不分胜负的胶着状态。

魏晋北朝时期,《上党记》、《水经注》的作者在当地尚能看到的“(长平)城之左右沿山亘隰,南北五十许里,东西二十余里,悉秦、赵故垒,遗壁旧存焉”(《水经·

沁水注》),正是这种状态真实生动的写照。

  秦军远道而来,粮刍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所谓“虎狼之国”之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

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支持与合作。

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这种战略战术利害的客观反映。

强秦弱赵之所以有数年相峙局面的出现,则是廉颇战略思想、军事艺术远胜于王龁的客观反映。

上述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长此下去,显然将越来越向有利于赵而不利于秦的方向倾斜,秦军在老马岭“诡运置仓”(明万历三十四年(空仓岭建城记)碑),又是这种倾斜日益严重的客观反映。

  其实,战局形势不可能长此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要么按着廉颇的战略思想继续发展下去,相机反攻,击溃或消灭秦军;

要么中生变故,或赵廷自相掣肘,或来自秦廷对策,致形势向相反方向发展。

其结果是,后一种情况的两种现象都发生了,年少轻躁而军事知识至多是聊胜于无的赵孝成王,以廉颇以逸待劳、后发制敌的战略为“不敢战”,"

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干金于赵为反间,……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同时“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更“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

如此,廉颇的事业既不得善终,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王为主将的秦军,一变而为由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年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

从此,弱赵与强秦三年僵局、平衡终于被打破,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

秦军进攻路线及布防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起,王龁统秦军由咸阳取何路进军上党——长平?

史籍虽亦无直接记载,惟关河所限,陵谷交错,受地形制约,其选择余地则是很有限的,倘参以间接文献记载,结合传说、遗存,核以野外地理勘查,亦可略现轨迹。

其所经行,当不外有两种选择:

  其一,由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取水路舟行,顺渭河东下,至河曲折北溯黄河,至汾阴(今山西万荣西黄河东岸庙前)折东溯汾河东下,至晋故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从此舍水路就陆路东行。

由咸阳至新田,除了取上述水路,亦可陆行,即由咸阳沿渭河河床谷道东行,至河曲后,东渡临晋关(蒲坂关),循涑水河河床东北行直至新田。

水路舟行较为迅捷,取之可能性大;

或可出于运兵数十万乃至百万,从戎机计,而水陆并用。

由新田东下越黄父(一作“黑壤”,今山西翼城、沁水交界处乌岭关),就进入了上党腹地,再沿梅河河床,经马邑(今山西沁水东)进抵沁河西岸,然后分兵南北循沁河一线布防。

由于它通过今山西西南部,我们依古来习惯姑称“河东道”。

  其二,由咸阳顺渭河泛舟东下,至河曲移舟黄河顺流东去,逾砥柱山达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登陆,由野王(今河南沁阳)取太行道北逾太行山,过天井关进入上党腹地,再折西北沿沁河一线布防。

由于它通过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我们亦依古来习惯姑称“河内道”。

自从公元前290年魏昭王“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史记·

魏世家》),秦经营河东已近30年;

公元前263年“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次年又“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这就是说,当时河东、河内尽入秦的版图,通过这两条路,从政治地缘上看,秦都没有困难,可任择其一。

  此外还有否第三种可能?

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所绘《秦赵长平之战示意图》,秦军进军路线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始,径直东经南阳——野王,折西北至高平(按:

当时当作“泫氏”),再北至长平(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

秦赵长平大战&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然而,秦属大规模行军,何以既舍西河水运和涑水河河床谷道之便,又弃南河水运之利,偏取突兀陡峻、崎岖回环著称的中条山、王屋山山脊呢?

这实在是费解的,以至近乎是不可能的。

迄至于今,由夏县跨越中条山至垣曲,虽然不乏山路乃至羊肠坂道,而要通过大部队及其相应粮刍辎重,毕竟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种可能既已排除,姑可就河东道与河内道作出比较。

前者进行大规模运输尝有先例,公元前647年,秦运粮救济晋饥荒,“自雍(今陕西凤翔南近渭水)及绛(今山西侯马西,傍汾河)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左传》僖公十三年。

又见孔颖达疏),正是走的此道。

后者亦有可能,《史记·

赵世家》正义即直书:

“秦从渭水漕粮东入(黄)河、洛(水),军击韩上党也。

”倘若加以比较,则河东道有四便,河内道则有四不便:

  其一,河东道水路无破亡记载,安全系数大;

南河水路上有砥柱天险,历来漕运多破亡,风险甚大。

其二,河东道最高点乌岭关地势虽远高于河内道最高点天井关,惟前者相对平缓易行,而所有乌岭、空仓岭两处山险合计不过10千米,后者却陡仄盘错,天井关、碗子城一线高山羊肠坂道则长达20千米,自古就是驰名的艰难险道。

其三,河东道当时尽在秦的牢牢控制之中;

南河河段尽管当时秦控制若干插花地带,毕竟属于亲赵的韩、魏传统地界,不少地方仍在韩、魏控制之下,秦假道韩、魏,自有后顾之虞。

其四,河东道(由咸阳经新田到沁河一线)直线距离380千米;

河内道(由咸阳经野王到沁河一线)直线距离460千米,即前者近于后者80千米。

  这就是说,无论如何秦人不会既避夷就险又舍近求远的。

凡此种种,秦发兵上党自当取河东道。

不独如此,尽管秦师行军路线无直接记载,而间接记载、传说和遗存,核以野外地理勘查,都足资说明走的这条河东道。

至若后来到公元前260年,是役发展到赵中秦反问以赵括代廉颇,白起出奇兵断绝赵粮道,“(昭襄)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则显然走的河内道的后段——太行道,这自当别论,当留下文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