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761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讲义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育部目前尚在制定过程中,正式教材也没有编写出版。

湖南大学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为文科研究生新生开设这门课程,尚属试点和探索性质。

目前该课程学分为1个学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课时共16节。

本课程主要是引导研究生在当代大科学的背景下了解社会科学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科学就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一旦谈到科学,人们想当然地就认为是自然科学。

这种理解在今天看来显然有片面性,但历史地看应该说也有客观原由。

因为在人类认识的科学化历程中,对自然的认识率先成为科学,自然科学最早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理论上取得了极为巨大的成就,并通过技术而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出极为巨大的作用。

正是自然科学发展为科学赢得了声誉,使科学登上了人类知识之阶的王位,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在这种意义上,尊重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仅仅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也是不够的。

自然科学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也为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问題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硬科学,而且走到了当代科学的前沿,甚至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丹尼尔·

贝尔所言,已经或正在成为“公众最注意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

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使传统的人文学科呈现出某种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势头,也从一个新的角度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自然科学的人性化社会化方面得以彰显,这就相应地造就了一种自然科学、社会学和人文科学(学科)等不同分支学科并存、共生和互动的大科学体系。

在这个大科学体系中,每一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相对独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从而相互区别,各有分工;

但各门科学又都作为大科学体系中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与其他学科彼此相通,相互补充,相互协作;

所有学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制于整个科学体系,并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发挥其功能,又为大科学体系增辉添彩,使其展现出多样性和全面化发展的积极态势。

当代大科学体系的形成,既是当代科学高度综合的积极结果,又以特殊的方式加速了当代科学的深度分化。

深度分化,是指科学研究向着更加专门化、精细化、微观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形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大主导科学群,而且这三大科学群内部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了各种子层次和亚层次的分支学科,造就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功能的庞大有序的现代科学体系。

高度综合,则是在深度分化的同时,各种具体学科之间在对象、规范和方法等方面相互交叉、渗透、借鉴、移植,产生出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

它们以各种方式把人、社会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对人、对社会和对自然的认识更加内在地沟通起来,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更加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形成跨领域、跨学科的当代大科学。

现代系统科学,包括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论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的横断性、跨域性、多科性和方法性的学科,更是集中体现着当代科学研究的综合性。

从性质上看,当代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相关发生、相辅相成的;

从内容上看,分化的深度与综合的高度在层次和水平上也是互为条件、内在相关的。

正是在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一体化加速运动中,当代大科学展示着自己的巨大生命力,并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立足于当代大科学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社会科学及其性质、特点和功能。

什么是社会科学,应当看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

在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国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划分。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包括人的自然存在为对象,力求通过观察、描述、说明等方法来尽可能客观地揭示其自在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是其典型形式。

人文科学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社会科学则指对人类关系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口学等。

对各种不同具体学科的实际归属,人们也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英国,尽管有Humanities(人文科学)这个词,却基本上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将其归为社会科学。

在德国,则不用社会科学,而是以精神科学(或译人文科学)将其统摄和概括。

这里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根源于人类知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复杂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自不待言。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存在一定区别,尤其是某些古老而又传统的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等是很难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标准来加以度量的,而且各学科之间的分化与综合也许正是当代大科学进一步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重要领域和可能方向。

但是,从社会认识论的眼界来看,正如人与社会内在一体,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互为条件一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具有更多的内在相关性和共通性,它们之间的区别相对于各自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而言又属次级的、次要的和不那么显著的。

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我们可以舍弃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区别与差异,而侧重关注其共性和统一性方面,以便在与自然科学的比较和对照中探讨其现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正是立足于这种理解,我们所讲的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人文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中比较接近于社会科学的那些方面和分支,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社会科学。

概括言之,社会科学可以说是关于人文社会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结构、功能、运动和规律等,揭示其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社会生活和发展趋势的价值和意义。

明确了社会科学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方法、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来说,所谓的“器”就是指研究工具或方法。

方法是主体依据于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我国历史上治国有方的唐太宗曾有一句名言:

“取法乎上,仅得为中;

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这句话里包含着注重方法的选择和效法问题,即治国处事都应选取和效法高标准的上等方法。

毛泽东对于方法的重要性有生动的比喻: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方法论是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方法应用的理论指导。

学习和研究方法论要吸收中西方方法论历史发展的合理思想,也要从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加以不断提升。

方法论的品格是与时俱进的,学习与研究它的目的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各项实践活动。

成功始于方法,方法论是方法之道。

科学研究的有效开展与对方法之道的领悟和具体方法的成功使用是同一个过程的两方面表现。

年轻学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常常苦于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

他们有时想法很多,但这些想法往往非常零乱,很难从中理出一个思路;

有时阅读了大量资料,感觉每一种观点都有道理,无法取舍;

有时会提出一些大胆的想法,但对这种想法能否结出硕果深感困惑;

有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一大堆材料,不知道从何着手等,在这个时候,方法、方法论等问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善于提炼和运用方法论的人,在认识事物以及从事实际工作方面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清晰,方法更富创意、工作更省精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方法问题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每个人都必须在游泳过程中才能学会游泳,每一个人也都要在具体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才能发现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学游泳之前了解一些方法,或者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教练的指导,总是必要和有益的。

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文化的精髓往往积淀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中,系统地总结和学习这些方法其意义显然是非常重大的。

1、关于方法

墨子在《天志》中说:

“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

则方法明也。

”这就是有名的“方法”与“圆法”,前者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者为度量圆形之法。

据说这是汉语中“方法”一词的最早出处。

“方法”后来演变成了做各类事情的办法或手段。

在英语中用“method”一词表示“方法”。

根据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ThirdCollegeEdition)的解释,method的含义为:

(1)awayofdoinganything;

mode;

procedure;

process;

esp,aregular,orderly,definiteprocedureorwayofteaching,investigating,etc.

(2)regularityandorderlinessmaction,thoughtorexpression;

systemindoingthingsorhandlingideas.(3)regular,orderlyarrangement;

thebranchoflogicconcernedwiththeapplicationoftheprinciplesofreasoningtoscientificandphilosophicalinquiry;

(2)pl.–giesasystemofmethods,asinanyparticularscience。

方法是实践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桥梁和工具。

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既包括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也包括实践方法;

它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思路(trainofthought)、途径(channel)、方式(way)和程序(procedure)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形成了有秩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方法的内部结构系统。

科学研究的成就无一不与正确方法的运用相联系。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深有体会地说:

“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

”他还指出:

“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

如果方法不好,即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

当然,科学方法是方法的一个子类,因为并非所有的方法都能称之为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索的工具。

科学方法的两个主要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即逻辑结构和经验观察。

科学方法一方面强调理论的构造;

另一方面强调观察和实验。

科学史证明,科学方法就是经验和理论的平衡,是两者的正确结合。

2、关于方法论

方法论是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探求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知识。

方法论摆脱了具体工具的束缚,进入了思维领域,它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上升抽象的理论系统。

方法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理论,它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指关于研究的方法、研究方式的学说;

另一种是指在某一门科学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方式的学说。

这两层含义都不是以具体的事物为对象,不可能解决任何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具体科学问题,只能对某一具体对象研究程序提供理论性指导。

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它所提供的是具体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律或法则。

方法论影响和制约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论的人考虑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特有的观点和视角,同时在选择研究手段、程序和方法上也会表现出差异。

方法论具有导航作用,在科学探索中,每一种新的科学成果的发现,不仅需要科学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精密的实验,更需要有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论。

正因为如此,方法论已经成为哲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等重要的研究课题。

不同的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各有不同的习惯、风格和特点,不同的学派也各有研究方法的特色和传统,不同的学科更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的研究,就是要从个别人、个别学派、个别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中,总结出关于方法的共同性的、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一般性原则常常能给人们以思想上的提示、启发和指引,使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寻找或创造具体的方法,不再重走历史的弯路,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争取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这种提示、启发(或指引),正是方法论的价值所在。

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仅仅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观测和实验活动,也不仅仅是学者在书斋中皓首穷经的读书与写作工作,而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验证结论的全过程。

受人们的求知欲望所驱使,只要发现了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人们就会提出问题,对其进行探索;

而为了从根本上解疑释惑,人们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在一般认识活动中,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求知方式来对对象作出说明和解释。

而科学研究则要求科学家遵循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的指导,运用系统的经验观察、逻辑推理或超逻辑的各种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模型等来解释具体现象,并力图说明对象的运演规律,理解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研究方法的多寡优劣及其应用水平,直接地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效果、效率、效能。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不少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于研究方法的探讨,甚至认为,一切理论探讨都可以归结为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探讨,特定学科之研究方法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表征着该学科的完善程度;

一切理论变革又首先依赖于其研究方法的变革,只有方法论上的科学更新才能带来该学科的重大突破。

巴甫洛夫曾明确指出,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

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前面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

阳桂红老师2011年10月22日也在QQ留言上说“诺奖的终极目标是获奖者对学术圈自身的影响,而这种影响90%来自方法论的突破,10%是思想的进步,今年明显属于前者。

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具体化,常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程序等相对确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作为某种带有约束性以至强制性的规定,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多快好省,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益等。

通过这种种具体的途径,研究方法制约着研究者的眼界和视野,规定着科学家的思维行程和活动程序,最终地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于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研究方法的制定,一方面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发展模式和运动规律,反映着研究主体对于研究客体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追求,反映着研究主体对自身需要和自身能力等的认识水平。

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于研究主体的思维、行为和活动等在方向、方式、节奏、强度、顺序和速度等方面的支配、调节和控制,使主体的自觉活动模式和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相吻合,使主体的主观活动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接近,为科学研究的顺利有效进展提供方法论条件。

需要指出,方法与方法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方法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或者达到一定目的所使用的途径或手段。

方法经过实践后上升为一种理论,而理论可以正确地指导实践,成为实践的准则,我们对任何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要有可操作性的适当的方法,更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我们力图达到的理想彼岸。

方法论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系统。

简单地说,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它在研究、探索和阐释各种方潞时,侧重于找出方法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范围和局限,研究方法的发生、发展规律,讨论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究发现新方法和运用方法所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应该说,方法论已经摆脱了具体的工具束缚层面,完全进入了人的思维领域,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上升为抽象的理论系统。

方法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理论,它不是以具体的事物为对象,不可能解决任何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具体科学问题,只能对某一具体对象研究提供理论性指导。

方法论是对方法诸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客观对象时,它又影响和制约方法的选择及其运用。

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不同方法论的人考虑问题时都会有自己特有的观点和视角,同时在选择研究手段、程序和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得出的结果自然是千差万别、各有特色的。

方法论兵有导航作用,在科学探索中,每一种新的科学成果的发现,不仅需要科学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精密的实验,更需要有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论。

总而言之,方法和方法论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联系的角度讲,一方面,方法是方法论的片面的、散的、不系统的经验材料,缺乏方法论指导的方法是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

另一方面,具体的方法构成了方法论的基础和素材,没有具体方法支撑的方法论仅仅是抽象的、空洞的,不可能指导人们对方法的运用、总结和提升。

从区别的角度讲,一方面,方法论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堆积,而是众多具体方法的共性和升华,只有在一定的原理、观点指导下所形成的系统化、条理化的方法体系,才能称之为方法论;

另一方面,方法仅是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加工的材料,是方法论中的个别和具体,不在一定原理、观点指导下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的方法是不能称之为方法论的。

3、关于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以人文社会现象为对象。

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困难度,也凸现出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对于社会科学是否应当和能够拥有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在当代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存在着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激烈争论。

自然主义(又叫科学主义者)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应当也能够采用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一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

某些自然主义者尽管也承认人类行为比自然现象更复杂,因而探索社会科学规律比探索自然科学规律更困难,但他们否认这种差别是本质性的、根本的。

他们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却都是客观的、因果性的、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观察、试验和概括的;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除了研究的具体内容不同外,在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问题研究中具有同等的有效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与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并成为社会科学知识累积性增长的内在组成部分。

反自然主义(又叫人文主义)则根本否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靠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他们看来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是根本不同的,自然现象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对其加以客观地实证地解析与说明,而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则具有非确定性、个别性和非量化性,它们本质上是个意义世界、价值世界,不可能被客观地加以解析和说明,而只能通过理解才能把握。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这就是“理解”。

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争论源远流长。

自然主义可以上溯到孔德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反自然主义则可以上溯到德国宗教哲学大师施莱尔巴赫的解释学。

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经验材料的支持。

目前自然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影响正在减小,但远未消失。

应该说,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之间既存在着某些共同基础,又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它们都既有若干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片面性。

正是吸收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各自的合理性,扬弃其片面性,我们有可能在它们的张力中合理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从研究对象的本体存在方式来看,人类社会现象既有与自然现象相同的自然基础和运动规律,又有其特殊的性质和价值特点;

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来看,社会科学既有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任务方面相通的一面,有对于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共同追求,也有其在研究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独特的一面,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价值意义的阐释和探索。

在这种意义上,社会科学研究既应当也可以借鉴自然科学方法中的相关方面,也一定要依据人文社会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研究目的的要求而创制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由与自然科学相同的方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方法不断过渡的方法论系列,是一个由较多体现客观性的方法到较多体现主观性方法的发展过程,是包含着最为普遍最具共通性的观察方法到最为特殊最具个体性的释义方法、评价方法等的方法论体系与群落。

一般来说,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不具有思想能力的物理现象、化学过程或生物进化过程,所以,当人们去发现或揭示这些现象与过程中的规律时,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实验,其主要投人就是科学家开展实验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如果说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之间会有什么分歧的话,那不是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物理现象、化学过程与生物进化过程本身导致了科学家们认识上的分歧,而是因为科学家们科学观上的差别,导致了他们自己对那些按照固有的规律在运动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上的分歧。

然而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思想能力的人类社会本身,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一个不断变动的社会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必定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后者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但是前者就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是必须采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研究方法。

这两种研究方法有时也被人们称之为“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是互补的,其中,历史方法是对已经发生的社会变迁进行哲学的思考,以便从中归纳出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而逻辑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演绎方法,就是以历史方法研究的结果为逻辑的起点,来预测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当我们用历史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时,首先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准确地区分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因为历史方法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从而不同于将历史现象加以描述的历史科学。

尽管区别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所有的历史现象解释中也会不断地呈现出某种哲学的思考,但是,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般地讲,历史学家只着眼于局部,虽然那些写通史的历史学家也会致力于整体,但是他们总是倾向于不超越历史事件,努力试图从历史材料本身去寻找他们想要记述的重大线索。

然而历史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家总是着眼于整体,并且这种整体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以后的整体。

基于对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的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历史科学提供给人们的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