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教案课程.docx
《中考复习教案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教案课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复习教案课程
课题
机械运动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
重点
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难点
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知识结构】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主单位:
米(m),
其它单位km、dm、cm、mm、μm、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
①基本工具:
刻度尺;
②精密工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会选: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②会放:
尺要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③会读:
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④会记: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
主单位:
立方米(m3)
其它单位:
dm3、cm3、mm3、L、mL。
2.体积的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正确使用:
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视线要与液面齐平
三、测量误差
1.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
2.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
错误可以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采用精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对应训练】
1.单位换算:
8.5m=()cm;36000nm=()km
15cm3=()m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B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 ()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cm。
3.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图2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
4.如图3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作的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栓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
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
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填步骤前的序号)
②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cm3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6.把一根刻度尺均匀但不准确的直尺跟标准直尺进行比较,当两尺零刻度线对齐时,不准确尺的30.00cm刻度线正好与标准尺的29.50cm刻度线平齐,由上面读数可知标准尺的分度值是。
若用不准确的直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15cm,则用标准尺测得笔盒的长度为cm。
7.有一个量程为1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套简单的方法测出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必要的方法、步骤,并将路程表达出来。
教学
反思
课题
物态变化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
2.物质三态间相互转化及吸热、放热的情况。
3.晶体的熔点,并会查熔点表。
4.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5.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6.应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
重点
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学
难点
液体的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沸腾和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知识结构】
温度
1.温度的意义
2.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3.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2)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条件;
(2)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
(a)蒸发:
蒸发的特点及条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沸腾:
沸腾的特点及条件;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2)液化:
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
【方法提示】
1.熟记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熔化、汽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
2.日常生活中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
(1)“一看二清”。
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
(2)“三要”。
(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底;(b)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运用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以及图像判断物态变化和吸放热过程。
4.自然界中,常见自然现象和三态变化关系。
5.汽化两种方式的比较。
6.升华、凝华现象同其它物态变化的比较。
7.巧记物态变化特征,灵活运用和解释有关现象。
蒸发
沸腾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同点
【对应训练】
1.云、雾、雪、霜、露、雹、冰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由水凝固形成的是。
2.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出来的气。
用口“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使水温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如图1所示是晶体萘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80℃的萘是〔〕
A.固态B.固、液共存状态
C.液态D.以上几种说法都有可能
4.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比乙盆里冰块多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
在两盆里的冰块都还未完全熔化时,那么〔〕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高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水的温度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
5.探究《0℃水和0℃冰的有什么不同?
》
器材:
水、冰块、容器(塑料杯、小口瓶、大口瓶)、布、锤子、纸巾
猜想:
小组讨论:
请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水和冰的不同,并提出猜想,记下讨论的结果,采用控制相等,
步骤:
1.拿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把它们分别装满两个大小相同的容器,你有什么发现?
2.拿质量相等的一大块冰和一杯水,设法让冰熔化成水。
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等。
3.拿质量相等的一大块冰和一杯水,分别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看哪个容器内物质先达到10℃。
?
水
冰?
预想的情况
比较的方法
验证的结果
6.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中,同学们作出了如下猜想: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
液体温度;B.液体的表面积;C.液面上气流的快慢;D.液体的种类。
(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取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等量的酒精,把一杯放在烈日下,另一杯放在荫凉处,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两杯中酒精的多少。
该同学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选填“A”、“B”、“C”或“D”)。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D。
要求简要写出实验的方法。
7.如图2所示,表示晶体的熔化图象的是()
A.甲图B.乙图C.丙图D.丁图
8.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蒸发的快增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将设计思路及观察到的现象写出来)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质量和密度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质量的单位。
2.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3.理解密度的概念。
4.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5.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过程与
方法
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
重点
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天平称质量
教学
难点
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
天平称质量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知识结构】
一、质量
1.定义: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
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kg。
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天平的正确使用
(1)调节底座水平。
(2)调节横梁平衡。
(3)正确读数2.测量物体的质量3.液体质量的测量
三、密度
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质量、体积无关。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是不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密度则是相同的。
2.密度的公式:
ρ=m/V3.密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
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四、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密度的原理:
根据密度的公式ρ=m/V来测定。
测量物体的密度时,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质的密度。
2.测定固体的密度3.测定液体的密度
五、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方法提示】
1.给你天平、量筒和水,要测出金属块的密度,判断是何种金属?
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1)用天平称出的质量m
(2)将量筒内装入一定体积的水V1(3)把金属块放入量筒内,计下水面位置的读数V2(4)算出金属块体积V金=V2-V1,则ρ金=m金/(V2-V1)(5)对照密度表判断是何种金属。
2.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1)比较密度:
根据公式ρ物=m物/V物,求出ρ物,再与该物质密度ρ比较,若ρ物<ρ,则为空心,若ρ物=ρ,为实心。
(2)比较体积:
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V=m/ρ,求出V,再与V物比较。
若V<V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V=V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3)比较质量:
把物体作为实心物体对待,由公式m=ρV,求出体积为V的实心物体的质量,然后将m与物体实际质量m物比较,若m>m物,则该物体为空心,若m=m物,则该物体为实心。
【对应训练】
1.7.9×103kg/m3=g/cm3;1L=mL;1mg=kg;
2.铝锅的质量540g,铝盆的质量是270g,铝块的质量是27g,则组成物体的密度之比为。
3.质量相同的三种实心正方体金属块,分别是根据如图2所示的高度,
查表可知,a是;b是;c是。
4.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质量的3倍,乙的体积是甲的
体积3/5,则组成甲、乙两物体物质的密度之比为,若将甲的体积截去1/3,将乙物体截去2/3,甲、乙两物体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为。
5.甲、乙两实心球,甲的体积大于乙的体积,有关甲、乙两球的质量和密度的关系,可能存在的情况有
(1);
(2);(3)。
6.甲、乙两个物质的密度之比为3:
2,若用它们分别掳做成一个实心物体,则质量之比和体积之比可能是〔〕
A.5:
23:
5B.4:
1;8:
3C.2:
13:
2D.4:
31:
2
7.如图3所示,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酒精、水、盐水,则装酒精的是〔〕
A.甲杯B.乙杯C.丙杯D.无法判断
8.用天平测出质量100g的水,步骤有:
a.使天平的衡梁平衡
b.往可盘加入,100g的砝码
c.把空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加砝码以及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d.要空玻璃杯中慢慢注入水使横梁平衡,这时玻璃杯中的水这是所需称量的100g的水在上述
实验步骤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A.a→b→c→d B.a→c→d→b
C.a→c→b→d D.a→d→c→b
9.质量为60g的无色透明液体,其体积为75mL,则该液体可能是 〔〕
A.水 B.煤油 C.酒精 D.硫酸
10.使用托盘天平,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忘记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使用
它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为什么?
砝码
100g
50g
20g
10g
5g
个数
1
1
2
1
1
11.一架天平的砝码盒中各砝码的质量及个数见下表天平的游码标尺如图4所示,
(1)当他准备向右盘加砝码时,首先脑子时应想的问题是。
(2)他在右盘加20g,10g,5g,砝码各一只发现天平横梁上的指针在标尺的两侧不断摆动,如图5所示
①他用下列哪一步操作可正确称出物体的质量〔〕
A.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右旋进一些B.将横梁上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在天平右盘加砝码D.从天平右盘取出5g砝码并移动游码
②该物体的质量〔〕
A.可能大于35gB.在30g与35g之间
C.可能小于30g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该天平的分度值是g。
测量范围是。
12.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淀粉厂的收购员,在选马铃薯时,需要测出马铃薯的密度,因为淀粉加
工厂是根据马铃薯的密度来确定收购价格,小宇用所学过的知识测定马铃薯的密度,根据下表确定其含淀粉的百分率和收购价:
马铃薯的密度(g/cm3)
1.08
1.10
1.12
1.14
1.15
所含淀粉百分率
14
18
22.5
26.5
29
收购价(元/kg)
0.40
0.44
0.50
0.60
0.80
(1)若手边有:
天平;细线;水;量筒;尺;小刀;干净的马铃薯。
请你帮小宇同学选择其中部分器材,设计出一种测密度的方法。
①选用器材 ;
②实验量,所需要测量的量 ;
③根据测出的物理量,写出马铃薯密度的表达式:
。
(2)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
13.一块长2m,宽0.5m,厚0.2m的金属块,质量为1.78×106g,求此金属块的密度?
并说出它
是哪种金属?
若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多少?
试用密度公式证明。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力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3.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4.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过程与
方法
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教学
重点
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力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
难点
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知识结构】
一、力
1.力的概念:
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
牛顿(N)
4.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测量工具:
(1)构造;
(2)使用方法。
6.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
(2)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定义;
(2)施力物体(地球);(3)大小G=mg;(4)方向竖直向下;(5)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对应训练】
1.指出下列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人推车是,给车一个向前的推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用力提水桶时,水桶对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2.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首先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观察,观察指针是否对准,还应当观察和。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
B.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其读数应根据最小分度值确定
C.测量前一定要校零
D.实际测量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不一定要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5.用100N的力作用于A处竖直向上提一重物,若用力的图示法表示这个力,则图3所示各图中正确的应是[]
6.体育课上,只见小明用力将铅球沿斜上方推了出去,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地面被砸了一个坑。
在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作用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变为;
(2)铅球脱离手后,不沿斜向直线运动,轨道向下弯曲,这是因为;
(3)铅球以某个速度砸向地面,最后处于静止,这是因为;求落地时,地面被砸了一个凹陷的坑,这是因为。
7.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下面的经验吗?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填空解释这些现象。
(1)要让小船离开岸边,可以让岸上的人推一下小船,此时小船受到对船的,船由静止变为运动了,也可以将竹篙用力撑岸边,此时对岸有力的作用,那么,对也有力的作用,船因此受到力的作用而运动。
(2)人如果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用脚蹬地,此时,对有力的作用;同时,对也有力的作用,如果力大于人的重力,人就跳起来了。
(3)小高用力去推一块大石块,大石块纹丝未动,而小高的脚向后滑。
小高向后滑的原因是。
8.请你设计三个小实验,来分别说明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9.小民同学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想利用它们来说明本节课所学习的几个知识。
实验一:
用力推动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小球若受到向左的推力,就会向左运动;受到向右的推力,就会向右运动。
当推力的大小不同时,小球移动的快慢也会有所改变。
实验二:
将两个相同的磁铁分别固定在小车上,如图4所示,把左车移近右车时,两车相吸,右车也在向左车靠拢。
若将任一车上的磁铁两极位置对调,则两车移近时相互排斥,松手后两车同时向后退。
实验三:
课外活动时,用手将陶土捏成各种形状。
请你:
(1)找到相同的器材(没有陶土可以用橡皮泥代替),重新做一下上面的实验。
(2)回答:
以上三个实验分别说明的问题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图4
10、请你找一块塑料平板,将平板搁在几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让一辆玩具小车无线遥控或上发条的小车均可)的车轮转动,随后把小车放在平板上,如图5所示。
请你预测一下:
小车会向前运动吗?
平板会运动吗?
如果会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
说出你所预测的理由,然后用实验来检验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运动和力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
2.理解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滚动摩擦,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用具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