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5009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详解】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出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

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

【点睛】“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是解题的关键。

3.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

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

清末自开商埠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详解】材料表明,清朝末年国家对奏请开埠通商十分的认可,这与清末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有一定的关系,故A项正确;

此时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部自身的需求,故C项错误;

D项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排除D项。

4.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日本海军指挥统一,力量集中,这种编制的差异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获胜的结局密切相关,而甲午战争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故B正确;

中国海军各自为政、多头指挥并不能说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故A错误;

当时中日近代化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学习西方科技,并非“完全不同”,故C错误;

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并不先进,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的差异出发,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与影响,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

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6.1935年6月,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

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

“可见,史迪威认为国民政府部

A.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

B.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局势缓和

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D.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

材料“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商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企图借助大国外交以谋求中日局势缓和,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政府开展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故A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国民政府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C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民政府以对日退让换取领土主权完整,故D错误。

7.“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

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

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

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

A、B和C顺序不符合。

8.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详解】由材料“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说明中国民族机器织业具有脱离传统手工业的突发性,它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故选D。

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

材料中的状况取决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发生质变,排除C。

9.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

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

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

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根据“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采用机器生产、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逐渐形成,D正确;

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

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

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

这反映了当时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甲午战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D正确;

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错误;

排除B;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C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联系所学知识,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1899年重新出现北洋水师,说明中国近代化进程没有中断。

11.据统计,1858—1911年,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企业有953家;

而1900—1911年就有650家,占到2/3强。

就企业的经营性质而言,与官办、官商合办和中外合办比较,民间商办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创办资本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这一现象的出现

A.是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的结果

B.是戊戌变法等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推动的结果

C.是官方经济政策和民间实业救国梦共同推动的结果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据材料可知,“1900—1911年”民间商办资本发展较快,这一时期促进民族资本快速发展的因素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以及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等,C项正确;

A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

B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D不符合史实,排除。

【名师点睛】

根据时间信息“1900—1911年”判断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然后根据所学只是回答及可。

12.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

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

据此可推断

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C.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政府任意干涉商人的利润,体现出新政时期的电报局产权意识不明确,打击了商人投资的积极性,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比洋务运动有巨大的改进,A错误;

材料主要是讲民营企业的发展,后来受到政府的制约,不是侧重发展官营企业,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后期已经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错误。

13.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

”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A选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想,没有包含“关注夷情”的内容;

B选项错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体现出的是进化论的思想,虽有改革思想,但没有涉及到“关注夷情”。

C选项错误,“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只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

D选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包含了对外国的态度,也涉及到改革,故本题选择D选项。

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中对新的经世致用思想的解释出发,我们可以从“批判现实、倡言改革”和“关注夷情”这两个角度入手,结合材料中的选项,一一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14.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

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

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以及“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故答案为D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民国时期的现象,排除A项;

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不是“广泛传播”,而是中国人思想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排除;

C项说法片面,材料反映的中国人认识的变化不仅仅只是民主意识,排除C项。

15.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

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朝野希望甚至支持日本打败俄国,主要是因为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故B项正确。

中国朝野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D。

1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

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题干史料主要反映的是1913—1922年人们对孔子的态度,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无法反应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故A项排除;

据材料中“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可得出其以否定来推动救亡,故B项排除;

材料中对儒学的认识复杂多变,而不是不断深入,故C项排除;

据材料中“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反映了他对孔子及儒学的态度,由推崇到否定,再到反对排斥儒学,表明近代中国探索过程的曲折,故D项正确。

17.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

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详解】根据材料“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进而形成惯例”可知,只要不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首相的权力范围还是很大的,即它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故选B。

材料反映的是首相制度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过程,推动了英国的民主政治进程,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地位的变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议会丧失立法权,而且根据史实英国议会也没有丧失过立法权,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改革的渐进式平和过程.最终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特点.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

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详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各派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体展开了激烈斗争,结果以微弱的一票多数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材料中现象反映了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故选A。

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

C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的虚伪性”的信息,故排除D。

19.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国立大学,美国的大学分为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在最高水平的大学中,私立大学占主要位置。

这局面反映了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的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人民主权原则体现在总统和议员的民主选举上,A项排除;

公立大学主要为州立,这说明美国各州拥有一定的自主性,体现了联邦制下中央和各州的分权,B项正确;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排除;

材料涉及的是大学的举办,与人的自由平等权利无关,D项排除。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20.从17世纪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中,大量移民是因圈地运动而丧失了土地无以为生的农民及因生活困苦而寻找出路的手工业者。

由此可知,殖民地移民

A.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B.导致了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D.减少了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

材料只反映了北美殖民地的英国移民的身份构成问题,不能说明殖民地移民满足了美洲殖民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故A错误;

材料没有比较留在英国本土与移民北美的劳动力的比例,不能说明英国本土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劳动力,故B错误;

移民北美并不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

殖民地移民是无以为生的农民及生活困苦的手工业者,他们从英国移民北美,有利于减少英国社会秩序不安定的因素,故D正确。

故选D。

21.下面为1750-1850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B.社会阶层的向下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

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

D.中等阶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主力

从表格信息可知,1750—1850年间,很多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转变成了工业资产阶级,这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家是由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转变而来,这说明向上流动也是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故B项错误;

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就已经确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22.19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其中之一是所谓的“浮游”群体,他们为谋生而奔波于各工矿城市之间。

当时“浮游”群体的出现

A.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C.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D.导致了农业生产衰落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德国正在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开展带动了相关的职业群体的出现,C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社会的贫富问题,故排除A项。

材料与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的发展状况,故排除D项。

23.读下表,1870-1890年间美国部分州的农村人口变化,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州名

宾夕法尼亚

新泽西

纽约

康涅狄格

佛蒙特

减少量

40%

25%

83%

60%

75%

A.农村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B.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C.工业化发展的程度不均衡

D.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化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对美国工业化的认识,分析题目的表格,1870-1890年正值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大批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但由于各州工业化程度不同,各州农村人口减少量也不同,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故选C。

材料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出现衰退,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信息,故排除B。

图表也不能体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恶化”的信息,故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只有熟知两次工业革命,才能正确回答。

24.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

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

A.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D.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详解】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

可以直接阅读书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无关,排除A项;

这种现象与宗教改革运动无关,欧洲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排除B项;

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25.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如丝制外套、陶瓷器皿……异域的动物等。

王公和富庶的庇护人委托制作了数以百计的这类绘画,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

由此可见

A.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

B.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复兴

C.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彻底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

由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在画布上画上了新近引起欧洲人注目的各种东西……使他们的皇宫、住所和商业场所呈现出世界性的风貌”,可见对现实生活的追求扩大了世界视野,故选A;

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题材,排除B;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

材料没有彻底否定神的信息,排除D。

26.据资料统计:

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

这表明

A.信仰宗教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B.新教一度成为科研活动的精神动力

C.新教是科学家们的思想源泉

D.新教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完全一致

题干信息涉及的是“新教”而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

材料的中心是强调新教徒重视科技,故B项正确;

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是他们的思想源泉,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