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题汇编Word格式.docx
《中考散文阅读题汇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散文阅读题汇编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
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
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
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
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
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
大家纷纷挤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
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
不管风雨起落,长路长夜,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
漫溢的样子。
13.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二、三片断的内容。
(4分)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
邻家大伯因为父母的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恩情。
14.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
(言之成理即可)
15.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
(意近即可)
16.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动作描写。
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17.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B)。
A.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那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解析】A项只强调了感动影响的深远;
CD项只强调了此刻瞬间的感受。
安徽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做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
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是毒药。
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
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
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
“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
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
”我说为什么呀?
她说:
“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
从来没有疼爱过我!
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
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
"
我把女儿搂在怀里:
“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
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
女儿(
)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
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说:
“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
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
”我问怎么了,她说:
“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经过我们学校。
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
”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
“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
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
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
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
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
“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
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
“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
”。
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
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
“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
”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
”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
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
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
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改动)
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4分)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例子,答案中需要有两点,一是对奶奶的看法,二是对奶奶的感情
【答案示例】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
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尊重,保护奶奶。
6.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怯怯地愤愤地失望地B、失望地愤愤地怯怯地
C、愤愤地怯怯地失望地D、怯怯地失望地愤愤地
【解析】本题突破点在最后一个空,从前面女儿的“狠狠地摔书包”这点可以看出女儿此时很生气,所以应该是“愤愤地”,排除法选择D项,soeasy~
【答案】D项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解析】含义理解题首先要关注句子中有没有双重含义,有双重含义需要解释,另外注意句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句就包含有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需要解释出来,第二句侧重于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指冬天的寒冷;
这里的冬天又指人生的冬天,写出“我”看见婆婆因为得了精神病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伤心和无奈,是心理上的寒冷。
②和奶奶一起钓蝴蝶,经过成长,懂得了关爱和理解奶奶,让奶奶体会到家人的温暖是最快乐的事情。
自己也感受到付出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8.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本题需要从两个思路入手,“儿媳”和“母亲”需要分点答题,回答“儿媳”时,需要紧扣“我”为婆婆做的一系列事情,回答“母亲”时,需要紧扣教育女儿这方面
【答案示例】作为儿媳——1.心地善良,关爱关心婆婆,从“我”为了婆婆的事情教育女儿可以看出。
2.理解,孝顺婆婆,宽容识大体,从理解婆婆做的一系列“不正常行为”却依然关爱婆婆可以看出。
作为母亲——1.爱女儿,从心疼女儿的行为可以看出。
2.教子有方,循循善诱,从教育女儿尊重婆婆可以看出。
3.爱家庭,从缓和女儿和婆婆的关系中可以看出。
9.“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
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解析】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成长经历”这几个关键词,答题时需要结合文章中“女儿”的经历,千万不能脱离文章空谈,先结合文章内容,再结合到自身实际答题才更完整。
【答案示例】启示:
第一,“女儿”小时候不能理解和尊重生病的老人,而是仅仅看到了虚荣的一面,经过妈妈的教育长大后终于懂得了尊重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像讨厌,到尊重,保护奶奶这样的成长过程。
第二,我们都要珍惜像“母亲”这样一直宽容教导我们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接收别人指出的不足,才能更好更快的成长。
第三,“女儿”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人总是不断长大,不断成熟,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天,我们应该尊重老人。
第四,母亲爱的教育是我们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财富。
第五,有时候,爱和包容是成长最好的良药。
上海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
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
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
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
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
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
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
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
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
【答案】
7.答案示例:
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
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
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了。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
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
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
“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
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
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
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
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
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
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
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
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
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
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7.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欣赏这样比喻的作用。
考点: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
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1.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等角度出发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
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北京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牚声;
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牚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
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变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观众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妹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观众顿时沸腾起来。
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
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
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
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
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21.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看老腔前,从未听说过老腔这一剧种,认为老腔的影响小,只是民间演出,但因为朋友的赏识,作者认为老腔是神秘的。
②第一次看老腔演出后,作者认识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密切联系和撼人肺腑的神韵。
因相见恨晚而觉得懊丧自责。
③两年后在中山音乐堂再一次观看老腔演出时,作者认识到老腔具有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的原因在于触动了当代人的神经。
④在中山音乐堂看老腔演出时,主持人的举动让作者认识到观众与老腔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自己这种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
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
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
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
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
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22.
【参考答案】①第三段中“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我也有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等处,是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老腔的艺术魅力,表现了老腔极具感染力,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
②第八段用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来侧面描写老腔的艺术魅力,表现了老腔艺术与现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