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4788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论语选读》阅读训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

请简述出来。

(1)①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②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

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

子路与桀溺对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

3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2分)

(一)⑴①并且你与其跟随避开恶人的志士,哪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

②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2)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

末之难矣。

”(14、39)

1.翻译下面句子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1.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

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职责,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2.因为洁身自好是消极避世的做法,没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心。

2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3分)

参考答案24.

(1)知其不可而为之。

(1分)

(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②何事于仁?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⑴①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②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 

,而不是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11.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

(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10.(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

(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的理解。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

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

24.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

(2分)

(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

为什么?

参考答案24.

(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

参考答案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一)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

(13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君子周而不比 

(2)友便佞,损矣 

(3)事君数 

(4)以友辅仁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答 

(2)何以报德?

16.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孔子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做法?

14.

(1)勾结

(2)巧言善辩(3)频繁(4)辅助 

(每个1分,共4分)

15.

(1)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仁德了。

(2)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

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每句3分,共6分)

16.孔子认为对待朋友的错误行为一方面不能袖手旁观,要忠言相劝,但是如果朋友不听就算了,不要再自取其辱。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

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23.

(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

“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

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

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

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

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

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

(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7·

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8)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

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2.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1.【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

子贡说“《诗经》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2.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4~16题。

(12分)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1·

15)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11·

22)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6分)

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 

②美目盼兮 

( 

③素以为绚兮 

④起予者商也( 

⑤闻斯行诸 

⑥由也兼人 

1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答 

②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③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6.文段三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个特点?

14.①之,指代子贡②黑白分明③色彩繁盛的样子④启发⑤之乎,这吗⑥两倍(每个1分,共6分)

15.①告诉你已知,你能够推知未知了②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文啊③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每句2分,共6分)

16.因材施教。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0)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参考答案24.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

(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

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

24.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24.

(1)反复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3—24题。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