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虽有嘉肴》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目标: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3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采用提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自然而然转入文学常识。
同学们,你有没有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
(师答:
《学记》)
一、感知课文(分不同形式的读,但每一次的读达到不同的目的)
采用花样繁多的朗读,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丰富文化底蕴)
1.一读课文(个人读),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故曰:
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
“学()学()半。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籍,并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言实词归类。
通假字:
兑命兑:
通:
“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
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困难).
(3)、然后能自强。
自我勉励;
到).
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
(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
介绍“留、补、删、换、调”翻译方法,小组根据方法结合重点字词翻译原文。
(两三句重点句,抽学生回答,检验学生是否掌握。
四、研读品析(齐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这篇课文是在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在理解大意后,归纳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__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把课堂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
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
o)自强(qiǎng)兑(yuè
)命学(xià
o)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
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__。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
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1)虽:
即使;
嘉:
美好;
肴:
用鱼、肉做的菜。
(2)食:
吃;
旨:
味美;
(3)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
好处。
(4)是故:
因此,所以;
困:
不通,理解不了。
(5)反:
反省;
自强:
自我勉励。
(6)长:
促进。
(7)其:
表示推测语气;
此之谓也: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2、__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
__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食旨学知不足自反
学习重要性教学相长学学半
至道学善教知困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
君:
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
想着。
典:
主。
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尚书·
兑命》篇中说:
“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__,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__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__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__选自《礼记·
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
?
”“其?
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
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
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说:
“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
“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
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发现:
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这就是教和学的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二)读清句读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__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是故/学/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
甘美善:
好处虽:
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
弗?
不知?
”参考句子:
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
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释重点实词
困:
不通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
对,坚持学习;
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
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
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
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
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
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
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
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反:
反省强:
勉励长:
促进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兑命》曰:
”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
o)、含义(教),明确“其?
”的意
(2)翻译句子:
《兑命》说:
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
o)与“学(xu?
)”其实就是一个字?
为什
——。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思(大概?
吧?
“么会这样呢?
请看下面两个字明确:
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
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
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四)指导背诵__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
(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
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
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
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
所以说教学相长。
背诵第三、四、五句。
__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
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
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
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
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一、学习目标
”;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三、预习作业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5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o)自强(qiǎng)兑(yuè
)命学(xià
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