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3582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docWord下载.docx

2、由于矿井属于改扩建期,相关更新基础设施待进一步完善。

3、目前矿井内相关设施未完成改造前,通风线路长、断面较小、阻力较大。

4、对矿井瓦斯含量参数测定,尚未有结果。

(三)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矿井瓦斯管理制度,加强矿井瓦斯管理队伍技术人员的配备和装备的投入,从技术到管理将进一步实现革新。

2、按矿井技改扩能初步设计方案施工要求,完善各项通风瓦斯配套安全设施。

3、利用改扩建期,将目前通风瓦斯设施进行清理维护。

4、建立对矿井瓦斯治理的长效机制,增取在2年内完成对各大系统的改造。

五、自评报告日:

以上内容摘自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评估会诊自评报告书正文,欲了解本自评项目的全面情况,应认真阅读桂花树煤矿瓦斯治理评估会诊自评报告书。

第一部分 

煤矿基本状况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煤矿简介

第二节 

矿井资源条件

第三节 

主要生产系统

第二章 

安全管理

管理理念

管理职责

管理制度

第四节 

管理机构

第五节 

执行监察

第三章 

生产布局

采掘工作面现状

生产准备

生产组织

第四章 

矿井通风

通风系统

通风设施

矿井风量

第五章 

瓦斯抽采

抽采系统

抽采措施

抽采效果

效果检验

瓦斯利用

第六章 

监测监控

监测监控系统

监测监控数据

监测监控效果

第四节系统维护

第七章 

保障措施

资金投入

科技进步

职工素质

行为规范

第二部分 

自评

程序与过程

评估诊断

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可保必保,应抽尽抽

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

通风是基础,抽采是重点,防突是关键,监测监控是保障

第六节 

多打岩巷多打钻

第七节 

只有打不到位的钻孔,没有卸不掉压的瓦斯

第八节 

变抽放为抽采,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

改进措施

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泸县安监[2011]54号文件,关于《泸州市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工作实施方案》精神,要求各煤矿企业成立以矿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开展矿井瓦斯治理自评工作,采取治理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煤矿瓦斯治理,遵照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专家指导纲要,从实质上创新技术、装备和资金人才的综合运行机制,把矿井隐患治理树立以通风瓦斯为主导思想的原则,矿井主要负责人和瓦斯治理专业人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按照高瓦斯矿井治理规定,严格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努力实现泸县煤矿瓦斯治理示范县规范化、标准化,全面开展对瓦斯治理资金人才及装备的投入,认真做好本矿井瓦斯治理自评工作。

第一部份煤矿基本情况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桂花树煤矿位于富源县城138°

方向,平距45km处,与贵州省盘县威箐乡接壤,行政区划隶属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大凹子村民委员会管辖。

地理坐标:

东经104°

31′44″—104°

32′14″,北纬25°

22′19″—25°

22′52″。

矿区至富村镇有简易公路10km与富黄(富源县至黄泥河)二级公路相通,矿区经富村镇至富源县城83km,有两条公路可以通达,一条为矿区经富村、营上、大河至富源;

另一条为矿区至富村后经贵州省盘县的乐民镇、火铺镇至富源。

富源县城西有曲一胜高速公路直达曲靖62km,至昆明135km;

富源县城东有铁路,经盘县、普安、晴隆到贵阳全程427km;

通过富源县火车站转入贵昆铁路和南昆铁路。

二、水文气象

矿区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垂直分带特征显著,且冬寒夏凉,据富源县气象站常年观测资料统计,年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11℃,平均气温13.8℃,年平均降雨量1093.7mm。

雨季平均降雨量

815.4mm,其中雨季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4.6%,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干、雨季分明,冬春干燥,夏秋多雨湿润。

具冬寒夏凉的高原山区立体气候特征,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最大风力可达6级,多数风力为2~4级,最大风速8.4m/s。

区内灾害性气候频繁,主要灾害有霜冻、冰雹、干旱、洪涝、低湿等现象。

核实区内地表水体有位于北西部边缘的古木河及其沟谷小溪,古木河经矿区最高标高1366m,低者1360m,一般流量480—1650L/s。

雨季流量较大。

河流由南西流向北东汇入海子河,注入南盘江,属珠江水系。

三、矿井建设及生产规模

桂花树煤矿始建于1992年11月,1993年投产,平硐配合以斜井开采,设计开采M8、M9两煤层,部分生产M11煤层,生产规模3万吨/年,矿山开采方式为坑采,采矿方法为短壁式(回采)作业,人工采掘,矿车电机钢绳提升运输,或人力矿车运输。

1996年8月以前矿山生产一直未达设计能力,1996年8月后才逐步达到年生产规模3万吨。

1997年3月,矿山正式对矿井进行改造,1998年初改造完成。

矿井采用平硐及25°

斜井开掘,中央并列式通风、大巷集中运输,设一个主平硐加斜井、二个风井井筒,掘石门穿过M11、M14煤层,再开掘各煤层运输巷、回风巷,并与运输大巷用上山联通,构成通风及生产坑道系统,按由远而近的回采方式进行采掘。

目前,矿井已开拓至第一水平(标高1276m),垂直深度97m。

2006年7月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核定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实际生产能力目前过6万吨/年。

但我公司接受手改扩建为15万吨,相关的手续正在办理中;

第二节:

矿井资源条件

一、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和三叠系下统地层,呈近南北及北西向条带状分布,自北东向南西依次出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

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飞仙关组及第四系等,现将矿区地层依次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

该组地层出露不全,分布于采区中部,为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系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度大于180.10m。

可采煤层大部分赋存于该组地层内,含全区可采煤层3层,编号为M9、M11、M14;

局部可采煤层5层,编号为M10、M12、M13、M15、M16。

本组与下伏峨嵋山玄武岩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根据含煤特征、岩性组合特征,以M16煤层的顶界将龙潭组分为二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分布于采区中部地层出露不全,厚度大于30.00m。

主要岩性为灰、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细砂岩、菱铁岩及煤层、煤线。

段内无全区可采煤层,仅在该段顶部含局部可采煤层1层,编号为M16,煤层厚度0.35-1.50m,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局部可采,其中偏下部见一层厚0.06m的棕灰色中-粗晶高岭石泥岩,且含较多镜煤条带,标志可靠,极易识别。

M16煤层顶板为龙潭组一段与二段分界。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上自M9煤层顶界,下至M16煤层顶界。

上部:

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夹菱铁岩及数层薄煤,含丰富的植物根化石。

顶部为全区可采M9煤层,在M9煤层的直接顶板有一层厚6.93-12.23m的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与薄层状菱铁岩呈近等厚状互层,菱铁岩单层厚一般为0.03-0.07m,俗称“细排骨”,是良好的辅助性对比标志层。

中部:

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含M9、M11、M14三层全区可采煤层。

下部:

深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灰至灰黄色中厚层粉砂岩夹薄层状细砂岩,含局部可采的M15煤层。

本段厚150.10m。

(二)长兴组(P2c)

分布于核实区北东部及南西部,上自卡以头组(T1k)底界(M1煤层顶界),下至M9煤层顶界,厚100.50m。

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夹结核状、透镜状菱铁矿及M3与M5两层局部可采煤层,具波状层理构造,含较多植物碎片。

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炭质泥岩及薄煤,含少量细粒岩屑砂岩。

深灰色薄层状粉砂岩与薄层菱铁岩互层,夹少量细砂岩,含一层全区可采煤层M8煤层,煤层顶板有一层3.00-5.00m,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互层厚0.20-0.30m,俗称“粗排骨层”,层位稳定,可作为M8的标志层。

本组与下伏龙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

该组地层主要出露于矿区南部,地层厚60.00m。

主要岩性为黄绿色、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少量细砂岩。

上部夹少量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产少量叶肢介及瓣鳃类化石;

下部夹少量似层状、透镜状菱铁岩,局部呈球状风化。

底部为一层厚0.23-2.73m的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夹灰绿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其中钙质粉砂岩常风化后呈“荞糕状”,是区分卡以头组与长兴组地层的重要标志,且一般距M1煤层为4m左右,其标志可靠。

本组与下伏长兴组呈整合接触。

(四)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该组地层分布于矿区南西部,出露不全,厚度大于100.00m。

主要岩性为一套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灰黄色、黄绿色中层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

下部间夹灰黄色、灰紫色泥质粉砂岩,上部夹黄灰色薄层状粉砂岩,产动物化石及植物碎片化石。

顶部夹灰色薄层状泥灰岩。

本组地层与下伏卡以头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五)第四系(Q)

零星分布于矿区的沟谷、洼地、山坡等处。

矿区内出露厚度为0-10.00m;

由粉砂岩、细砂岩、菱铁岩、玄武岩等碎块与砂砾、砂土、粘土等残坡积物及河床洪冲积物组成,均呈不整合于各地层基岩之上,多被开垦种植。

二、矿区构造

矿区在区域构造位置上处于师宗-弥勒大断裂与富源-兴义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属黄泥河-乐民-盘县弧形构造带向西突出的岔河-乐民段,区内主体构造线为北西—南东向。

由于受北东-南西方向挤压应力作用,区内地层发生褶皱、破裂,形成桂花树背斜与F9、F11、F13等三条断层所构成的矿区构造格架。

现将矿区褶皱及断层叙述如下:

3.2.1褶皱

区内褶皱构造仅有桂花树背斜,该背斜位于矿区的中部,纵贯矿区南北并延伸出矿界外,东西两翼为F9与F13断层所夹持,为矿区的主体构造。

背斜轴向为300°

~315°

,矿区内轴长600m,轴面近于直立,其枢纽向南东倾伏,倾伏角约40°

,向北西扬起。

核部地层为P2l1,北东翼出露地层为P2l2、P2c、T1k,南西翼出露地层为P2l2、P2c、T1k、T1f,地层走向与背斜轴线大致平行,倾角32°

~65°

,一般40°

~50°

两翼基本对称。

背斜轴部地层因受F11断层破坏而使地层倾角变陡,达50°

,地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亦受到破坏,形成一走向北西—南东的不完整背斜。

断层

核实区内断裂构造较复杂,以北西走向的F9、F11、F13等三条断层为代表,基本控制了区内地层、矿产的空间形态及展布规律,现将其断层的各自特征分述如下:

1、F9正断层

分布于矿区东侧,南自樊家寨,北至古木河,长约720m。

走向320°

~345°

,倾向北东东,倾角68~77°

断层破碎带明显,宽12—25m,为灰紫色夹灰绿色泥质粉砂岩角砾与浅灰白色断层泥组成,断层面具擦痕和阶步,依其擦痕和阶步指示了东盘为下降盘,表明该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断层东盘为T1f地层,西盘为P2c、T1k地层,对区内可采煤层无直接影响。

因该断层为一向北东倾斜的高角度正断层,且分布于矿界外,对区内可采煤层的开采影响较小。

2、F11逆断层

该断层沿桂花树背斜轴部呈300-315°

方向延伸,区内走向长600米。

切割南西翼(P2l2)、(P2c)地层及其中M9、M11、M14可采煤层。

据本次核实断层走向300-315°

、向南西倾斜、倾角为70°

、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垂直断距20米。

在采坑中可见到断层破碎带宽15-20米,断层带被断层角砾及断层泥充填,为一高角度压扭性走向逆断层,对区内主采煤层的开采有一定影响。

3、F13断层

分布于矿区西侧矿界外,走向北北西,倾向260—285°

,倾角57—68°

,走向长大于800m。

破碎带宽5—13m,为角砾状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与断层泥组成,无蚀变现象。

断层东盘出露P2c、T1k地层,西盘为大片的T1f泥质粉砂岩、细砂岩,断层附近岩石较破碎,岩石完整性差。

因其位于矿界外侧,其附近无可采煤层分布,对区内主采煤层开采无影响。

综上所述:

本区是在F9与F13两条近北西向断层夹持下的一个轴向北西—南东、枢纽向南东倾伏、形态较对称、近轴部被F11逆断层切割的背斜构造。

由于两条断层的夹持与桂花树背斜隆起遭受风化剥蚀及背斜上F11逆断层切割,控制了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至使采矿证范围背斜北西端部位无可采煤层分布。

因此,本区地质构造为中等类型。

煤层

含煤性

根据周边煤矿资料与本区核实结果: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与长兴组(P2c),含煤地层总厚度280.60m,含煤层及煤线16层,累计总厚度25.70m。

平均含煤系数9.16%。

矿区内含可采煤层4层,即M8、M9、M11、M14,可采总厚度10.06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3.59%。

可采煤层分布于龙潭组(P2l)、长兴组(P2c)地层内。

含煤地层在垂序上按组段自上而下划分:

长兴组(P2c):

地层厚度100.50m,含煤层、煤线6层,煤层总厚7.20~8.70m,平均7.95m,平均含煤系数7.91%。

其中含可采煤层仅M8煤层,平均厚度2.84m,平均可采含煤系数2.83%。

龙潭组第二段(P2l2):

地层厚度150.1m,含煤层、煤线10层,煤层总厚14.95~16.95m,平均15.95m,平均含煤系数10.63%,其中含可采煤层3层(M9、M11、M14),可采总厚度7.22m,平均可采煤系数4.81%。

龙潭组第一段(P2l1):

区内该地层出露不全,仅存厚度30m,含煤层、煤线3层,煤层总厚1.80m,平均含煤系数6%,不含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特征

核实区内可采煤层分别位于长兴组(P2c)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中上部,其煤层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M8、M9、M11、M14等4层。

其特征分述如下:

一、M8煤层

赋存于长兴组(P2c)地层中下部,上距M5煤层底板32m,下距M9煤层18-25m,一般22m。

背斜北东翼有TC01、探1坑与PD1等3个工程点控制,厚度1.83-3.90m,平均3.16m。

属厚煤层。

背斜南西翼有TC01、TC02、探3坑与探4坑等6个工程点控制,煤层为暗淡型~半暗型煤,厚1.32-3.91m,平均2.66m,属中厚煤层,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二层夹矸,分布于煤层中上部,矸厚0.01-0.03m,均为灰~灰褐色隐晶质高岭石粘土岩。

经核实南西翼煤层往深部有变厚趋势,为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有一层3.00-5.00m厚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互层厚0.20-0.30m,俗称“粗排骨层”,全区稳定,为本煤层对比标志层。

二、M9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顶部,其顶界即为(P2c)与(P2l2)之分界线,下距M11煤层50-60m,一般55m。

背斜北东翼有TC01、TC02、探1坑与PD1等4个工程点控制,厚度1.10-2.92m,平均2.14m。

背斜南西翼有TC01、TC02、探3坑与探4坑等6个工程点控制,厚度1.08-2.97m,平均2.41m。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为1-2层夹矸,厚度为0.01-0.12m。

夹矸岩性为黑色炭质粘土岩,经核实背斜南西翼往深部煤层变厚,较稳定为全区可采煤层。

煤层底板为泥岩,顶板有一层7.50-9.00m厚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互层厚0.10-0.15m,俗称“细排骨层”,全区稳定,为本煤层对比标志。

三、M11煤层

赋存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之中部,上距M9煤层55-60m,一般55m。

桂花树背斜北东翼有TC01、探2坑与PD1等4个工程点控制,煤层厚度1.88-2.90m,平均2.60m;

背斜南西翼有TC01、TC02、探3坑与探5坑等6个工程控制,厚度0.84-3.06m,平均2.45m。

为中厚煤层;

煤层结构单一,中夹有一层0.02-0.07m厚的棕灰色粗晶高岭石泥岩,此层位全区稳定连续,为本煤层较为可靠的对比标志。

经本次核实,背斜南西翼煤层往深部变厚,且稳定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顶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四、M14煤层

煤层赋存于龙潭组第二段(P2l2)下部,上距M11煤层25-36m,一般31m。

背斜北东翼有TC01、探2坑与PD1等4个工程点控制,煤层厚度1.85-2.85m,平均2.38m;

背斜南西翼有TC01、探3坑与探5坑等5个工程点控制,煤层厚度1.47-2.93m,平均2.61m,属中厚煤层,煤层为单一结构。

煤层稳定,厚度变化小,为全区可采煤层。

顶底板均为粉砂质泥岩。

综上所述,本区可采煤层在地表因风氧化作用较强,煤层厚度大多变薄,厚度0.84—2.13m,在穿过风氧化带后,煤层厚度变至稳定至较稳定,厚度多在2.83—3.91m之间,为中厚至厚煤层;

煤层结构、顶底板岩性变化皆各有特点,具明显的可对比性。

故此,区内四层可采煤层皆为稳定至较稳定、对比可靠之中厚煤层。

3.3.3煤层对比

本区的煤层层数虽多,但可采煤层自身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明显,全区含煤地层菱铁岩比较发育,单层厚度差异较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且不同层段,各具特征,层位稳定,宏观易于识别。

依据可采煤层的层与层组合、顶底板及夹矸、煤岩结构、构造等特征具有规律性变化的特点,可将其对比,现将可采煤层对比特征叙述如下:

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煤层中上部有1-2层夹矸,0.01-0.03m,为灰褐色隐晶质高岭石粘土层岩,稳定,易对比。

煤层顶板有一层3.00-5.00m,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互层厚0.20-0.30m,俗称“粗排骨层”。

层位稳定,特征明显,野外极好辨认,是判明M8煤层的可靠标志层。

煤岩类型为光亮型煤,煤层结构简单为一层厚0.01-0.12m,黑色碳质粘土岩夹矸,稳定易对比。

煤层顶板有一层7.50-9.00m厚泥质粉砂岩与菱铁岩互层,互层厚0.10-0.15m,俗称“细排骨层”,层位稳定,且该层自下而上有如下变化,即含菱铁岩率高→中等→低,层数多→中等→少,菱铁岩层间距、分布均匀性由小、均匀→中、较均匀→大、不均匀,可见特征十分明显,极易识别,可作为对比标志层。

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少数为光亮型煤。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近底部或中下部夹一层0.02~0.07m厚的棕灰色中一粗晶高岭石粘土岩夹矸,且以不等晶高岭石为主(约占50%±

),次为砂屑状高岭石和微晶高岭石(各占20%±

)该夹矸在全区层位稳定,可作为对比标志层。

煤岩类型为半暗型煤,煤层结构为单一结构,层位稳定。

矿区各可采煤层都以自身特征为其独立性标志存在,宏观上易于识别,其对比标志均能有效地控制着地层界线及可采煤层,这些特点和标志均被矿山生产矿井所采用和证实,为此,本区各可采煤层均为对比可靠煤层。

二、资源储量

储量估算矿权内累计查明121b+122b+333类资源储量499万吨,其中:

1、保有资源储量121b+122b+333类479万吨,包括:

(1)非压覆区资源储量121b+122b类459万吨;

(2)断层影响带资源量333类14万吨;

(3)河流压覆区资源量333类6万吨;

第三节:

一、井田开拓

2、矿井开拓方式:

平硐开拓,井筒个数:

3个;

我矿接收后,对通风系统进行改造(暗斜井延伸至地面,作为专用风井,安设瓦斯抽放泵);

由于通风系统的改造尚未完工,至今尚未复产。

二、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中央并列式的通风方式,主要风机设备型号:

FBCZNO1145KW一台FBCZNO10/2222KW一台;

矿井现有进风井筒1个,回风井筒1个,运输井筒1个,现正在改造通风系统(暗斜井延伸至地面,作为风井)。

三、供电系统

矿井供电主要来源于富村降压站380V,由于历史余留原因,我矿还处于单线供电,但我矿已有50KW柴油发电机;

我公司接手以来,计划改造供电系统;

井下和地面各开关容量和供电设施,能完全保障矿井通风排水及生产的实际需要。

四、运输系统

平硐长330m,上宽:

1.8m;

下宽2.6m高2.2m,净断面4.84m2;

井筒支护为料石砌碹和钢性支架,主运输平硐机车运输;

辅助提升绞车型号为JT1.0×

0.8;

电机功率为22KW;

选用钢丝绳直径为18.5mm,每次串车提升时,挂矿车数量为4个。

五、排水系统

1、主斜井水仓排水系统

目前矿井正常涌水量为2.5m3/h最大涌水量为5.5m3/h、主斜井井底车场设置有水仓,水仓溶积为250m3,能满足矿井地面汛期时井下最大涌水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