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03393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教师版 题材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

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2.转苍翠:

一作“积苍翠”。

转:

转为,变为。

苍翠:

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3.潺湲(chá

nyuá

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4.听暮蝉:

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

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5.渡头:

渡口。

余:

又作“馀”。

6.墟里:

村落。

孤烟:

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7.值:

遇到。

接舆:

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8.五柳:

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创作背景】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赏析】

此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

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

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

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

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

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

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

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

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

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

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

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案 ①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②所写景物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③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

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

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⑴后游:

即重游(修觉寺)。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⑵寺:

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⑶曾(cé

ng):

一作“新”,一作“重”。

⑷怜:

爱。

⑸如:

好像。

有待:

有所期待。

《礼记•儒行》:

“爱其死,以有待也;

养其身,以有为也。

⑹烟光:

云霭雾气。

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

“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⑺暄(xuān):

暖。

(松软、松散。

⑻此:

指修觉寺。

复何之:

又去往哪里呢。

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后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

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

《后游》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

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下午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白欣赏。

《后游》虽重在抒情,但景语生动,情语深切,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

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

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语)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

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

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分叙二景,是哪两景?

请简析。

答案①晨景、晚景。

②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

(这两句表明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

又从侧面说明景色之美。

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试简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

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

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二、边塞军旅诗

边塞军旅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边塞军旅诗有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更为抒写将士边塞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烘托;

也有对征战的描写,不过,它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景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

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军旅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

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军旅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

或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等。

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情:

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张说的“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等。

练中悟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穷边词(其二)

将军镇守着边远的古城汧州,水流清爽山色青葱春光柔柔。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注解】

①穷边:

荒僻的边远地区。

②将军作镇:

将军镇守。

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藩岳作镇,辅我京室。

”作:

一作“坐”。

古汧(qiān)州:

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

今为陕西千县。

③水腻(nì

):

水流细涓,滑润如油。

山春:

山上有了春色。

节气柔:

天气暖和。

④丝管:

弦乐器与管乐器。

泛指乐器。

亦借指音乐。

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

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

“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

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

这句的意思是:

春光柔媚,山清水秀;

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

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

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

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

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

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

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

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

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匈奴:

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

黄河支流。

陇西行:

古代歌曲名。

貂锦:

这里指战士。

深闺:

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首句:

誓扫匈奴不顾身。

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他们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边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

匈奴,汉时北方少数民族,与汉庭多有战争。

唐代的诗歌,不少都以汉写唐。

次句: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是,这战争没有取得重大胜利,将士们也没有能够凯旋归来,他们的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貂锦,指精锐部队。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

胡,古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三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

可怜啊,无定河边战场上堆积如山的尸体,无人能够埋葬,在风雨中朽烂,化为片片白骨,寒彻人的眼目。

无定河,发源于内蒙,流经陕北米脂、绥德等地,此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汉唐时北方少数民族军队常从这里入侵。

四句:

人早已经阵亡了,身成骨,魂远游,可是,在内地的家中,亲人们还一直以为他们活着,盼着他们回来团聚,那欲穿的望眼,在大门旁,大睡塌上,在田舍旁。

父老乡亲,依然盼着他们衣锦还乡,把酒话桑麻。

(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

答案 ①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②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

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

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③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

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试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

②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⑴岁岁:

指年年月月,下文的"

朝朝"

同义。

金河:

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

玉关:

即甘肃玉门关。

⑵朝(zhāo)朝:

马策:

马鞭。

刀环:

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⑶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为暮春。

青冢:

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⑷黑山:

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征人怨书法作品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

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充分地表现出边地生活的单调困苦不尽无穷,厌倦之情自然流露。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显示出一片萧杀凄绝的景象。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

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此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

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

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

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

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

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