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
区别在哪里?
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
是什么使人舒服?
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
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你们想看一看吗?
(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
教师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
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
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
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
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
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
请课后认真完成。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高大挺拔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
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
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
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
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
你是怎么理解的?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5.古诗词三首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
进行品读理解。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9*.儿童诗两首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一。
学习《我想》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
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
赶紧去读读吧。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
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
2.生个别回答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
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
i)”、“应(yì
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13打电话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3、边看课文边思考:
相声有什么特点?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
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14再见了,亲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一、揭题激发兴趣
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
(2)学生汇报:
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2)句子: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
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
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
(2)评读。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
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
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
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
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交流评析。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3.创设情境引读。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15*金色的鱼钩
。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