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
《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公路里程达2500多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目标,全县村委会通油路率达到75.8%。
农村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通电入户率达到100%,移动通讯覆盖全县。
我县被命名为全省电气化示范县。
(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4.5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1.56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2.5万亩。
全县有林地面积由“十五”末的69.84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43.5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46%。
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中小型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累计新修基本农田28.28万亩,农民人均2.28亩;
建成沼气池10846口。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县基本实现了饮水安全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累计实施了48个试点示范村、13个推进村和延塞公路、杏子川沿线村庄旧村改造工程。
以白于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五”末的37784人减少到现在的18245人。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减负增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全面推行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完善了会计集中结算、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国有资产管理等制度,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顺利完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实施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陕西声威集团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陕西益佳尔生物药业、张家港纸箱包装、油井清洁酶生产等9个项目落户工业园区,4家企业已进入投产阶段。
(六)各项社会事业跨上新台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了教育“两基”达标复验和中小学布点调整、危房改造、信息技术教育工程,建成了高级中学和真武洞小学、职业中学综合楼、县城幼儿园,实施了寄宿制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实现了“双高普九”目标。
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完善,扩建了县医院住院楼,迁建了妇幼保健院,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启动了公立平价医院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五”末的5.5‰下降到2010年的4.56‰,实现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目标。
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保障与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城镇居民医保、养老、工伤、生育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城乡医保、低保、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十五”末的7421元和2399元,增加到2010年的19208元和5562元,净增11787元和3163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3%以内。
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村减灾安居、危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全面推进,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质量大幅度提高。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安全生产、人口、信访等工作成效明显,平安安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未来五年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诸多挑战,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争创发展优势,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我县作为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中、省、市各级领导给予了高度关注,为安塞的加快发展赢得先机;
二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信心十足,积蓄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强,为我县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装备制造带来了巨大市场;
四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投资方向和重点领域正是我们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为今后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
五是陕西经济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将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六是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意见》的实施,为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不稳定。
三是区域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区县相互竞争和提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县未来发展形成了挑战。
(二)“十二五”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2008年我县被确定为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在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
二是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
我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黄土风情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绿色产业、石油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
三是自身发展的阶段机遇。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县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进入实现跨越发展的新时期,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县在发展中的劣势: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较弱;
二是城镇化率较低,城乡差距较大;
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非公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
四是财源单一,财政增收存有潜在风险;
五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
第三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农业、工业、文化三大园区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全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改善城乡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重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以城乡统筹为重点。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全面规划城乡发展布局,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
——坚持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财政金融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领域改革,健全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拓宽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多元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
(三)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安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紧紧围绕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棚栽、草畜、林果、小杂粮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做大第一产业;
依托石油产业,延长石油工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做强第二产业;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腰鼓为主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做亮文化旅游品牌;
抓住“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机遇,以县城建设为龙头,采取三个“三位一体”的模式,着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专栏1
——三个“三位一体”模式
●“县城—大镇—大村(社区)”三位一体的农村城镇化模式;
●“1/3的人员外出务工、1/3的人员在县城就业、1/3人员在村镇务农”的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采取移民搬迁的办法,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由市场机制选择的办法,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采取重点建设的办法”的三位一体农村发展的模式。
——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城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机制和体制一体化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又轻化好又快发展,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经济结构优化,城乡统筹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
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全面提升;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145亿,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82800元,达到中等发达地区水平;
实现财政总收入29.7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亿元,年均增长1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6亿元,年均增长16%。
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农业四大主导产业、石油、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黄土风情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和加强。
耕地保有量稳定在70.75万亩;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森林覆盖率达到37%,县城及重点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
4、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突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力争达到40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力争达到15000元。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1.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建成全市乃至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示范县。
5、社会民生发展跨入新阶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十二年”免费教育,力争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人人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社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安塞县“十二五”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生产总值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72.2
4.3
58.3
9.6
145
7
120
18
15
预期性
2.地方财政收入
7.78
13.8
12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5.1
102
17.5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57
11.6
16
5.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
20
社会发展
6.城镇化率
34
60
7.学前教育普及率
79.6
95
约束性
8.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人
36
40
人民生活
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19208
35000
13
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562
12000
17
11.总人口
万人
17.1
17.6
12.人口自然增长率
‰
4.56
5.5
年均控制在5.1以内
13.城乡登记失业率
2.53
3
资源环境
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5.95
3.19
15.县城污水处理率
70
80
16.森林覆盖率
32
37
17.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7
第四章经济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按照“提质增效棚栽业、巩固提高林果业、加快发展草畜业、稳步推进杂粮业”的总体要求,做优棚栽业、做强林果业、做大草畜业、做精小杂粮业,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1、做优棚栽业。
坚持“强管理、提质量、创品牌、增收入”的原则,以生产有机蔬菜为目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地新型大棚,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一村一品”的种植模式,重点培育一批菜、沼、畜配套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典型,加快发展反季水果、中药材和温室花卉,促进棚栽业持续健康发展。
2、做强林果业。
按照“巩固规模、科学管理、提质增效、打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林果业。
合理调整苹果产业布局,稳步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全面推广苹果“四项”关键种植技术,强化技术培训和生产管理,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创建活动,着力提高果园管理水平。
加强乡镇果树站建设,完善苹果营销服务体系,扶持和发展苹果销售、储藏和加工企业,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不断延伸苹果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安塞山地苹果”品牌,提高苹果产业附加值。
3、做大草畜业。
按照“草畜结合、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推行“政府+银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家庭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扶持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培育一批龙头养殖企业,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全面推广“果畜结合、菜畜结合、畜沼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合理调整草畜产业布局,走出一条“以牧稳粮、以牧促菜、以牧优果、以粮促牧”的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
4、做精小杂粮产业。
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励广大农户积极发展小米、荞麦、杂豆等为主的小杂粮产业。
引进和培育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对特色小杂粮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附加值,打造安塞特色小杂粮品牌。
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小杂粮生产的重要基地。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建龙头、引龙头、育龙头”的思路,积极鼓励、引导、扶持一批民营企业资本参与蔬菜、苹果、草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种植—储藏—深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建立现代化农业农场,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和引导流通企业与农民组建合作型流通企业,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专栏2:
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棚栽业:
新建大棚、弓棚1.9万棚,使用自动卷帘设备达到4万棚;
力争2015年棚栽业总面积达到5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
旧棚改造1万棚,认证有机蔬菜3个,绿色蔬菜5个,农民人均棚栽业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林果业: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林果面积发展到45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苹果面积达到在35万亩,挂果面积达到25万亩,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6000元。
●草畜业:
力争到2015年,生猪存栏达到32万头,舍饲养羊发展到15万只,出栏肉羊6万只,生产羊绒30吨,家禽存栏49万只,出栏肉鸡30万只,草畜业产值力争达到4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3000元。
●小杂粮:
建成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企业4-5家,形成通过认证的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2万亩。
●龙头企业:
到2012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储运5家、销售10家。
到2015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储运10家、销售20家。
(二)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能力建设
1、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
农村的投入力度,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产量稳定在7万吨左右。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果园集雨窖灌工程和温室大棚节水滴灌工程,灌溉面积达到5万亩;
新建淤地坝353座;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5条,完成治理面积123.69平方公里。
狠抓低产田改造,新修基本农田8.85万亩,加固提高8.2万亩,土壤改良8.85万亩,田间配套1万亩,沟道造地和旧坝整治1.1万亩。
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建立以沼气为主的多样化农村清洁能源结构,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0%以上。
2、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加大对农产品“三品”认证力度,扎实推进示范村、示范园、示范田、示范养殖场创建工作,扶持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国有机苹果生产基地、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和西北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3、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实施寿光—安塞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化五大合作示范工程,以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为平台,以农业示范园为基地,加大产业农户培训力度,建设多层次、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我县开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实验,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信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能力。
到2015年,建成农业信息化示范镇5个、示范村30个。
4、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市场服务体系。
积极实施农产品农超对接、农产品窗口项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安塞蔬菜、山地苹果、安塞羊肉、安塞小米”等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农产品专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形成以供销为主导、具有自我发展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龙头。
采取代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认定和知名品牌创建,促进特色农产品流通增值。
5、加强农业灾害预警防灾体系。
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农业防灾应急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协调运作的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治体系。
完善农业灾害防灾指南,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运用,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作用,增强群众对灾害的认识,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深入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农村人力资源工程”,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加快培育造就一批有责任感、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把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培育成产业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
“十二五”期间,力争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以上,人人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
(四)大力推进扶贫开发
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大产业扶贫、技能扶贫、科技扶贫力度,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按照“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统一规划、有地安置”的原则,对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分散的农户实施整体扶贫搬迁。
进一步加强贫困区域道路、电网、通讯网络、人畜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发展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的全面进步。
扎实做好白于山区开发、世行项目村建设任务以及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工作,力争实现1.2万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