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5964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则意味深长的评课稿Word格式.docx

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

教师尽量管住自己的嘴,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尤其是中差生”,谢老师的课也正是在这种模式及其理念指导下的产物。

好,现在开始和大家交流我的听课感受:

听了枣阳市六中徐志勤老师执教的《夏感》、襄阳市三十五中学谢昌玲老师执教的《答谢中书书》两节课,总体感觉是:

很好地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体现了“全员参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

课堂的立足点发生了转变,由封闭转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沉寂转向活泼,努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教法灵活,韵味盎然,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具体来讲,这两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教材研读透彻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

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前提。

如果老师一味按照教师用书,按照大众对课文的认识观点设计思路,没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去深入挖掘,那么在真正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结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融入进去。

从授课情况来看,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研读都很透彻:

徐老师在研读教材方面下足了工夫。

“读夏、品夏、悟夏、描夏”等教学板块的设计看似一般,但每一个板块都体现了她个人对教材的充分研讨,如在“悟夏”板块中,她设计了“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4个问题,突显了对文本的挖掘,即:

作者在这里赞美夏天的情感绝不是简单的喜爱夏天的景,也不单只是对劳动者的赞美,而应该是对在夏天景致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份淳朴的劳动热情,那份蓬勃昂扬的劳动活力的赞美。

同样,谢老师能抓住所教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赏景悟情,尤其是在“悟情”这一板块中更是能认真研读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们要结合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来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而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单一角度上。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读懂课文,首先应做到教师自己读懂课文!

透彻研读教材!

二、目标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一节课是否高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

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达到,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

(目标既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一节课最终的归属)。

我们来看两位老师对所教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

徐老师本堂课有以下三个目标:

1、体味作者对夏天最突出的感受并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景的技巧。

3、感悟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劳动者的情感。

这三个教学目标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突出本篇课文特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三个任务连起来就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目标定位准确。

因为《夏感》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在自然景物单元,单元导语中提到的要求是:

“感悟自然的四季变化,体会对这些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美的观察与发现的眼力以及表达时的美的语言,学习朗读,注意摘抄”。

本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有三道题,先是本课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夏季,二是巩固前面11课《春》、12课《济南的冬天》学习过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表达效果,三是品味语句并仿写。

所以,将字词积累明确起来,将修辞手法品味运用的能力强化一下,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并产生共鸣,在语言运用上能够模仿实践,这一节语文课就比较丰润和有实效了。

徐老师这样定位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十分准确的,达成也比较好。

谢老师本堂课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2、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这三个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

且谢老师在本节课初即呈现目标,使学生心中也有目标,知道本节课将围绕哪些方面展开学习;

课结束时再次出示目标,要求学生对照目标查漏补缺、盘点得失,使学生学得明白,收获明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有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比教学本身更难!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一是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所教的内容有多少恰当,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二是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三问”,即:

你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

学生现在在哪里?

你准备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

三是教学设计必须有一组简明的教学目标,目标制定后一定要紧扣目标设计教学板块、展开教学环节,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板块设计科学

枣阳市初中语文教学在大力提倡“板块式教学”模式,今天听了徐老师的《夏感》,对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认为板块教学模式确实有效,值得推广!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板块设计:

读夏----品夏----悟夏----描夏----绘夏。

在这五大板块中,又有诸如“听一听、记一记、想一想、寻美句、赏妙笔”等这样小的板块,而且所有板块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即:

把欣赏梁衡笔下的夏天当做欣赏一曲紧张、热烈、欢快的交响曲。

这些板块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从这些科学的板块设计中,我能感受到徐老师设计的匠心!

也正是因为她精心设计教学板块,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她才得以从容地教,学生才得以愉快地学。

巧合的是,谢老师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也采用了板块教学,她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一封书信,赏一幅图画,品别样情怀,背一篇美文”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

从这两节课的教学板块思路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板块式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简洁,实用,好用。

板块教学过程非常清晰,非常有序,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绪不清”的问题。

二是课堂教学明晰地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态势。

从《夏感》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个大的“块”与“块”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只有先“读夏”才能接着“品夏”,也只有“品夏”品出味道,“悟夏”才能水到渠成,有了对“夏”的充分感悟,再去“描夏”自然轻松自然。

三是由于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

如谢老师设计的几个板块:

“读一封书信”的板块主要是为了读通文章,理解课文内容;

“赏一幅图画”的板块主要是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

“品一种情怀”的板块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

“背一篇美文”板块是为了积累美词佳句。

四是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

我们来听一下徐志勤老师在“描夏”板块时设计的过渡语:

“欣赏了梁衡笔下黄金般的夏季,感受他对夏天、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相信我们的内心也一定涌动着一股冲动,也想写一写夏天。

下面请同学们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这样的过渡语,巧妙地把“悟夏”与“描夏”板块有机地勾连在一起,而不是生硬地割开;

在谢老师五个紧凑的教学环节中,或简洁或优美的过渡语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大特色,如果不是这些灵动、恰当的过渡语,各环节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没有联系,更不可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谢老师在每一个板块之间都有一些恰到好处的承上启下的衔接语,如在“疑读”环节后她说“疑惑已解,我们倍感轻松,让我们师生再次读课文,力争读得更流畅,更有韵味”;

在过渡到“赏一幅图画”时,谢老师说“有人说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去赏赏这幅图画吧”,然后适时点出课件,水到渠成地开始下一环节的教学。

五是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六是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可以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

对于传统的教学思路而言,“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是一种具有实力的挑战。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光彩。

希望枣阳市的语文教师都能以《夏感》《答谢中书书》两课的精彩教学为我们引路导航,在语文教研员王凯的带领下,共同钻研、琢磨,努力把“板块教学”模式消化、吸收、运用好,开好花,结好果!

四、以读促学充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都应在“读”中来完成,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和感悟。

两位老师在“读”字上都体现得很充分:

徐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读,有“整体把握文章”的“教师范读”“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

有“品味精美语言”的“品读”;

有“美句美段”的“美读”;

有“美点美编”的“演读”。

特别是在“品夏”板块中,师生共同品味了5个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每品味一个句子,不是干巴巴地去品,而是在品味、赏析的过程中,结合“品味者自己读句子、同学补充赏读、师生对读、教师故意读错、全班齐读句子”等不同读的方式,来丰富读的形式,强化品的作用,使得整节课书声朗朗。

谢老师在“读一封书信”中用“听读、译读、疑读”三个读的子环节引导学生自学、互学、评学,实现积累文言词句,理解内容的目标;

在“赏一幅图画”中学生找出写景句,品读分析特点后,让学生读出美感,同时采用让学生试读、范读、领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等朗读方式;

在“品一种情怀”的板块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整堂课,读的方式多样,读得有层递性、有层次感。

两位老师让不同方式的“读”贯穿整个课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带着不同的朗读方式与朗读要求,让学生在“读”作品中“读”出自己,读出语文的味儿来。

文章的美也在读中明朗起来,学生在动情语言的感染下,也欣赏到了美。

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不是学生说懂的,而是学生读懂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分配课堂45分钟,以生为主,以读为本,使课堂从繁琐、不必要的问答分析的漩涡里脱颖而出,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读出情味,读出方法,读出语感,读出语文的素养。

要注意的是: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五、美点赏析精当

作为散文教学,大都离不开对优美语句的赏析,况且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语里也有这样明确的说明“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所以每位教师在执教《夏感》一文时大都设计有“品味赏析”这个环节。

但如何能把这个教学板块,这个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好、突破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非易事。

我们来看徐老师的设计:

她先是设计了“寻美句”环节,提醒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只观其表,不看其里是不行的。

在我们本单元提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这几句话很重要,既告诉了学习的目的,又明确了任务,还给出了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用句式说话:

我喜欢文中“”这句话,因为。

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用固定句式回答,严谨规范,使学生的回答以一定的格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扎实有效。

这样规范的训练假以时日,学生在做阅读题时就会避免盲目,有章可循,从而提高语言表述的规范,获得更好的效果。

有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在于疏通文意即完成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换。

教学过程中,常常纠缠于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

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都极为漠视。

其实,教材上的文章多是古代名家名文,十分讲究章法,思想情感也有其进步性,可以作为学习写法、人文熏陶的好材料。

谢老师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她在厚实地完成了整体感知后,就开始了美点探踪,即“赏景、悟情”,在寻读中,学生准确地归结出写法上的美点、作者情感的别样和丰富,即找到了景物美、写法美、情感美,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了美点赏析。

同时,在学生赏析品味时,两位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发现的快乐。

特别是在赏析时,徐老师运用“添加一个词、去掉一个字、更换一个词”等方法,充分去读,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教给了学习方法。

赏析之后,及时进行小结,总结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作用,也使得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怎么去赏析、品味,提高了效率。

谢老师也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目标达成后都会围绕此目标进行学法归结,如在完成了“品味精美画面”的目标后,谢老师归结“分析景物特点要抓住修饰词”;

在达成了“学习写景方法”的目标后,老师又归结为“修辞运用、色彩搭配、动静相衬、角度不同、时间变化”等写景方法,精准完整的学法不仅使学生欣赏了美且“授之以渔”,让美上升到更高的档次。

六、情感体验深刻

春花秋月何时了,夏日风情几曾歌?

的确,写夏的文章实在不如写春秋乃至冬的文章多,梁衡的这篇散文独具慧眼,别树一帜,清新优美,情感蕴含深厚。

但是如何充分挖掘文章内在的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让他们与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鸣并非易事!

“理解文章自然美中所蕴涵的生活的美和情感的美。

”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怎样突破难点?

我们来看徐老师的处理:

她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以“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

”为主线层层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

“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作者说“夏,总是浸在枯涩的汗水里。

”可他为什么“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呢?

你对‘夏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夏天吗?

紧紧抓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句子“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这个句子其实是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突破口,学生围绕主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引导点拨方法,逐步去感悟作者思想内涵,思想慢慢与作者形成共鸣。

谢老师在引导学生“悟情”时,也是循循善诱,层层推开,先紧呈上文,问学生“作者借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出热爱后追问一句“还从其它语句中发现其它感情吗?

”学生即找到其它抒情议论句及背景知识,悟出作者自得、归隐之感来。

由此看来,情感的体验需要有效问题的设计、引领。

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

知人论世。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处理作家作品时,喜欢在一开课时就先入为主介绍作者,但过早介绍作者对文章情感的理解不起什么作用!

只有在恰当的板块,适时地引入作者的生活经历,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更深的印象,情感体验深刻,才能拉近学生与教材与作者的距离!

七、学习主体突出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者、参与者;

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新者”,“语文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徐老师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以学生的朗读品味为教学的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把学生之间的讨论作为解决疑难的重要手段;

用“找最喜爱的句子、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抓关键句,谈对夏天的独特感受等。

在这节课中,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用你的手写你的心,仿照句式写一句话”等。

除了听读的环节外,其它的环节要么是独立思考、品味,要么是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按自己喜好来选择学习,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谢老师在课堂中更是突现“三究四学”的核心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伊始,谢老师即大胆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生生互相纠错;

在“译读、疑读”时,谢老师再次放手让学生译读,疑难问题也让学生先相互质疑,相互解决,教师只是适机引导;

方法的归结,都是学生在相互的学习和思想碰撞中水到渠成地归结,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

教师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没有喋喋不休地讲解、没有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站在台前,首先发挥自己的掌控、引领作用。

在教学中,两位老师还采用鼓励、赞赏等积极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八、个人功底优秀

为什么我们喜欢听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

因为她们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调控教学能力以及独具特色的个人教学魅力能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看到谢昌玲、徐志勤两位老师在讲台挥洒自如,不少教师深受触动。

我们所折服的不仅仅是她们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也不仅仅是她们在教学细处的雕刻;

还有她们的个人教学艺术和魅力。

谢昌玲老师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是襄阳市第一个通过教学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教师,个人素质相当高。

徐志勤老师是枣阳优秀的教师队伍中的代表,功底更是有目共睹。

两位教师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而且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感染着学生。

通过这些课堂教学的细节,我们看到了这些教师的深厚功底,看到了她们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地自由创造。

同时也更能体味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含义。

如果我们都像这两位教师那样有自已的“绝技”,何愁学生听讲不认真?

不少教师可能都思考一个问题:

同一篇教材,自已也教了,但为什么没有这个效果呢?

问题恐怕还在于我们没有在教学上下功夫,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而没有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

我们至多把课讲细、讲明、讲熟,却始终没有讲通、讲活,讲得具有艺术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堂上的添彩连连,源于教师丰厚的积累;

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根植于教师深厚的文化积淀。

正是因为两位教师有深厚的功底,所以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驾驭教学,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自由创造。

建议:

当然,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

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徐志勤老师的课: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还要更大胆的放手。

在品析优美语句时教师的分析有些多,在学生表达不够完善时,教师没有及时沿着学生的思路去进一步引导、点拔,而是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被动去接受。

其实我们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去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他们自己探究得到的收获比教师强加给的要更丰富。

(在这里插一句:

目前我们教师不能放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不愿放手,放手让学生做,就要研究很多问题,在哪放手?

何时放手?

如何放手?

都要认真考虑,精心设计,不如教师包办来的省事,来的轻松。

2、品析语言后的方法要进一步总结。

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写景的技巧。

”虽然在品析语言时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句子找到了,也品析了,但局部品析后应有方法的总结归纳,究竟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有什么作用、在本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今后写作中应如何学习借鉴等,这些东西都需要总结,要由局部回到整体,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宗旨,不能纯为品析而品析,那就成了技术性的品析,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

3、“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处理要科学。

本节课的预设做得非常充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严格按照设计操作,中规中矩,显得很有条理。

但严谨有余,灵活不足。

教师在一些方面只想完成任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进一步去挖掘学生思维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当学生答得不够完整时,或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该深挖的一定要深挖。

课堂的精彩源于生成,只有合理对课堂上有价值地生成性资源进行引领,才能让课堂更好地彰显出生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获得更多地发展。

谢老师的课,如果按常规教法来评,几乎没什么可挑剔的,但从“三究四学”的模式要求和理念来衡量,可否再多关注一下中差生,教师更少地讲述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

这可能和学情不熟也有一定关系。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

瑕疵掩盖不了真玉的光彩。

徐志勤、谢昌玲老师的课仍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这两节闪耀着教师独特发现与独特个性的课堂,相信在座的老师都能从中有所收获与启示。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出自智慧”。

教学亦是生活,上课如过日子,简单有效才是真。

高效的课堂可以不新奇,但一定要飘散理念的芬芳;

可以不花哨,但一定演绎智慧的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