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91133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读者心理依然是新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复旦大学王中教授在1956年《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把‘不断寻求和发掘读者的需要与兴趣”是为现代报纸改进的方向。

B、文革十年,心理学被打成伪科学,新闻心理学处于停滞状态。

C、1978年2月,新华社记者李耐因在该社举办的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我国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1979年底,复旦大学徐培江明确提出在我国开展新闻心理学研究的观点。

二、酝酿阶段(1979-1986/6)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心理学被完全平反了,率先进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学子,以读者心理为中心,写出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论文。

除研究受众心理外,这阶段还出现了研究采访心理、编辑心理和播音员心理的论文。

B、新闻界有影响的领导者也加入新闻心理学研究行列。

82年《新闻战线》刊登了《经济日报。

总编安岗的《研究读者是一门学问》。

84年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撰文阐述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C、86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的张俊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

这标志我国新闻心理学已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的新阶段。

三、初步形成阶段(1986.7-1994.5)

A、这个时期我国的电子媒介得到迅猛发展,受众规模不断扩大。

B、在这8年里,仅新闻心理学专著(含论文集)在我国就出版了14本。

C、1994年5月召开了首届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对我国新闻心理学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

第二节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向多元辐射

1、研究内容从单一向多元扩散,研究范围不断拓宽。

除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和报刊读者心理外海增加了听众心理、电视观众心理、网民心理甚至手机用户心理等。

2、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相交叉学科转变

3、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二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

1、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逐步走上正轨

A、新闻心理学教学已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分类的序列中

B、有的高校已设置新闻心理学和传播心理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a中国传媒大学1994年设置了新闻心理学硕士点

b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设置了传播心理学博士点

2、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A、2000年11月,北京广播学院领导批准成立传播心理研究所。

B、2001年10月设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

3、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三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

1、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

第三章新闻心理学理论

1、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是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晚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

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

2、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选择性:

不同的题材、角度、事例、报道形式、版面。

新闻机构是新闻传播者群体的代表。

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新闻机构又代表着不同党派、集团或阶级的利益。

这就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选择、数量的控制必须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总体框架之中,自觉地掌握传播新闻的主动权,能动地传播有利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和成果。

在这个总体框架之内允许记者在新闻事实的选择、加工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3、新闻受众的选择性

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海量的信息”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

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如关掉收音机、电视机或者网络)。

无论传播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新闻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有多么强大,有时也会显得无能为力。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之人之心不一”造成不同的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

这正是所谓: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对新闻心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大众传播模式有由西方学者命名的拉斯韦尔公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纽科姆的ABX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5、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

移情,在角色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移情是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

通俗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识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变。

第四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1、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只是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2、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其基本功能在于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起到始动、定向、引导、保持、强化、调节、制约等作用。

这部分要求能联系新闻实践活动具体阐述:

一、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引导作用

二、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三、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四、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最终表现在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对其智力活动的的激发和制约上。

3、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新闻敏感可以产生几种联想:

接近联想(地理时间)、相似联想(太阳对应温暖)、对比联想(贫困与富裕)、关系联想(师与生)。

第五章、第六章重点

一、思维定式:

是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有利有弊。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打破思维定势)

二、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

是指人际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三、印象管理效应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1.首因效应:

又叫最初效应,就是人们初次见面留下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强烈而持久,对一个的评价和态度影响很大。

2.近因效应:

又叫“最近效应”。

是说相识的人们在最近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

B、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

1.晕轮效应:

又叫光环效应。

是指对某人的某个方面产生好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作出好地认识和评价,如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2.扫帚星效应:

刚好与晕轮效应相反,是指对某人某方面形成不好印象后,便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作出否定的判断和评价。

C、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

1.定势效应:

是指人们形成对人或对事先入为主的看法。

2.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印象管理策略

A、登门之计

也叫得寸进尺策略。

让对方先接受一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如同先让对方打开一个门缝,然后跨入门槛,最后登堂入室。

B、后转弯之计

也是保留面子之计。

当人们拒绝一个大要求后,出于补偿心理容易接受一个小要求。

后转弯策略是通过提出过分要求等待对方拒绝,有意激起他人的歉疚心理,已达到让对方接受小要求的目的。

C、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识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1.面对权威

2.面对百姓

四、动机与效果的倒“U”形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产生最高的工作效率。

五、灵感:

是长期求索偶然得之。

灵感出现的条件

A、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B、全神贯注思考,长时间苦思冥想

C、充分利用原型启发

D、灵感通常产生于高度紧张后的放松阶段

第七章

一、编辑的认知方式及最佳认知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的表现与认识活动中个体差异的一个新维度即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场独立性认知方式,是指编辑更多地利用自身积累和独立思考对外来新闻信息进行加工。

场依存性认知方式,是指编辑更倾向于接受周围的人的判断标准和意见,并依据这些意见对外来新闻信息进行判断和加工处理。

这两种认知方式的区别在于:

场依存性者倾向于胳膊多的利用外在事物作为信息加工的参照物‘其人际交往技能相对高:

而场独立性者更多的利用内在知识经验为信息加工的参照物,其认知改组技能相对高。

最佳认知方式:

相对于新闻工作采访和编辑两种不同岗位而言,记者更适合于场依存性的认知方式。

场依存方式强调人际交往技能。

而编辑工作性质则要求更需要场独立性,即认知改组技能。

有胆有识的编辑一般来说,都非常善于独立思考,有权衡稿件优劣的独立辨识能力,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敢于承担责任,不放弃原则。

二、编辑的受众意识

编辑的受众意识从根本上讲就是服务意识。

要从传者为中心转为受众为中心。

大众传播是为满足受众的需求而存在的,因此不能只注重让“上边的人满意”。

受众意识具体表现:

(1)主动倾听受众的呼声、意愿和要求;

(2)充分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要;

(3)掌握受众的普遍接受能力、接触媒体的习惯和认知方式。

三、编辑向性

编辑群体以内向型为主

编辑工作相对于记者而言处于二线,工作地点主要在办公室,工作对象主要是面对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即使与外界联系,也主要以电话、电子邮件和书信为主,因此编辑往往比较安静,深思熟虑,做事严谨沉稳,耐心细致,喜欢精雕细刻,偏于内向型。

四、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梦的解析》。

该学派研究人的无意识、人的本能、梦境和人格等,主要研究方法是催眠和自由联想法。

认为人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来源。

主要观点

1.潜意识论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

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比作大海中的冰山,其浮出水面部分为有意识,水面以下部分为无意识。

正如整座冰山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由水面以下部分决定一样,人的无意识对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又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两种。

前意识:

指能从无意识中找回到意识层面的部分,是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有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

潜意识:

指根本不能进入或者很难进入有意识层面的经验,包括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这些冲动不被社会道德、习俗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以下,但是并没有消失,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以寻求满足。

潜意识影响支配人的一生。

2.本能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中隐藏着各种原始的、野蛮的动物性本能冲动,这些本能受到压抑后进入潜意识,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奇特影响,导致癔病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格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是非理性的,受快乐原则支配,不断追求行为上的满足,是整个人格系统能量来源和基础。

它不能直接与现实接触,必须通过自我来实现。

自我,是现实化的本能。

最初也追求快乐目的,但在社会教育下懂得,要趋利避害,必须遵守现实原则,于是学会控制本能和欲望,等待时机,在现实、合理的生活中实现快乐目的。

自我与现实接触,在超我指导下监督和约束本我的活动。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

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

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良心是一种是非感,谴责和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

是自我理想则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动力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交互作用

4.泛性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基础上的,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有一种驱使人们寻求快乐的潜力叫“力比多”,弗洛伊德把“力比多”分为几个时期: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生殖期

重大贡献

1.该学派把潜意识、梦、过失与错误等引入心理学范畴,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对心理现象寻根问底,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科学解释心理现象指明道路;

3.其心理研究始终与医疗实践紧密联系,对治疗精神和心理疾病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4.弗洛伊德的创立的“自由联想法”和其学生荣格创立的“词汇联想法”早已成为心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的局限

1.弗洛伊德把性欲作用无限夸大,当作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动力来源。

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因此走向了泛性主义,歪曲了事实本来面目。

2.精神分析学派中许多观点是主观臆断和逻辑推演。

缺乏事实根据也无法验证,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

第八章

一、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

如播音员和主持人虽然面对的是话筒和镜头,但是靠移情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听(观)众的心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对象感、交流感和播讲的欲望,从而提高了传播效果。

移情主要表现:

1.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中的思想感情,体验观众或听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

2.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助声音和表情)去感染受众。

移情的功能

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受众对情感交流的需求。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进入良好工作状态。

移情过程既是心理活动,也伴随生理反应。

如因情绪激动而心跳加快,因悲伤而落泪,因情节紧张而手心出汗等。

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如何提高移情能力

1.发展移情能力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是敏锐感知他人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

二是对产生情绪情感的情境的知觉和判断能力。

既要知道他人的情感变化,又要明白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

一是深入生活,体验角色;

二是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二、创造思维的特征

1.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

表现为播音员主持人对现场出现的突发状况,不仅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而且语言非常流畅,语句完整,过渡衔接得当。

2.思维和语言的灵活性

灵活性也叫变通性。

指播音员和主持人能机智灵活地应对不同场景。

3.思维与语言的独创性

随机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情急之下,能随口说出既符合场景、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使尴尬或难堪局面得以扭转、人们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现场气氛变得轻松愉悦。

第九、十章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

*新闻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

*

(一)受众的媒介使用动机

1.满足好奇心2.追求先知为快3.寻求社会帮助4.满足参与和表达愿望

5.了解环境变化

*

(二)受众普遍的媒介需要

1.获取信息

2.娱乐消遣

3.获取知识

4.拓宽社交范围

*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新闻受众心理具有四个特点:

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差异性。

*受众注意是指受众心理活动对一定传播对象,包括传播内容和传播性是由形式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从而使刺激物被清晰地感知

*受众注意的特点包括: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三贴近原则”和新闻受众需要的联系: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贴近"

的核心,即党的群众路线问题,要解决的也包括传与受的关系问题。

报纸宣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找准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新闻受众需要主要表现在新闻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上。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的还是受众对于新近发生或是变动的事实的一种迫切欲知的心理反映。

新闻受众的需要心理包括:

受众期待引导心理、求真心理、求快心理、求新心理、求近心理。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1.接受暗示心理2.从众心理3.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

是指当新闻报道与受众需求相背离时,受众产生的与传者意图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者行为倾向。

(2)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逆反心理强化受众原有的抵触情绪和态度;

导致受众采取与传播者遗愿完全相反的行动;

由于传播者的倾向与受众相矛盾,受众坚持己见的同时,产生贬损宣传者的言行。

(3)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

失真:

是指主要新闻事实无中生有的虚假报道。

失实:

局部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准确。

失当:

尺度把握不当,夸大事实或者以偏概全。

失策:

指考虑不周全,或者时机不当等造成负面影响。

失误:

指操作环节出了问题。

(4)对受众逆反心理应采取的对策

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和舆论监督

如果是媒体自身问题造成受众逆反心理,应该积极接受受众的监督,并及时改正错误,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准确,符合民意。

对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不能迎合,要及时加以引导

第十章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权威性、可信性、喜爱性和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含义:

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

*单方面论证和双方面论证。

以及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单方面论证和双方面论证的含义:

是传者安排说服者性信息的两种方法。

所谓单方面论证是指仅安排有利于传者的言论,不提反面观点,或者即使提也不否定对方。

所谓双方面论证是指注意安排正反两种立场的信心内容,甚至承认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但因能巧妙的道出其不足,所以仍能让受众乐于接受传者观点。

新闻传者如果想借助新闻媒介造成一种社会舆论,最好采用单方面论证。

采用单方面论证除了看传者的受众意图还要看受众的状况。

当传者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讨论的方式达到共同的目的时,常借助于双方面论证的方法。

在采用双方面论证时还应该注意正反两方面观点呈现的顺序,即在同一篇报道中是先讲正面观点还是反面观点,更有利于改变受众态度。

人们的记忆存在两种抑制现象:

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也称前摄干扰)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由于后摄抑制的作用,人们对于最后学习的信心记得较劳,这两种抑制说明:

首尾信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根据这一原理,传者在安排正反观念时通常把正面的观点放在最前边,中间安排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安排传者对正反观点争论的总结。

这样来说新闻报道一般把最重要的观点或者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放在导语里,目的是为了在文章的开端处就引起受众的注意,另外又习惯在文章结尾处再做点睛之笔以期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正是利用了这一规律。

*心理免疫:

又叫预防灌输或者接种效果。

意思是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该问题出现更大压力时,仍能坚持固有的态度。

新闻心理学重点

第十一章

1、西方心理学家提出四种人性假设,分别为:

“经济人”的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也可以称之为“实利人”的理论。

其核心是人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的假设:

“社会人”又称“社交人”。

该理论认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当人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展示时,人就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复杂人”的假设:

“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上诉三种人性假设虽然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能适用于所有人。

由于人本身的极端复杂性,所以不存在适用于各种人的管理模式,硬钢根据人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2、气质,就是一般人所谓的脾气,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某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

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

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

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通常人们习惯于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化,明显外向。

胆汁质:

直爽,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波动,反应快,但不够灵活,明显外向。

粘液质:

安静稳重,放映速度较慢,少言寡语,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较难转移,善于忍耐,明显内向。

抑郁质:

缄默孤独,反应速度慢,不灵活,敏感,内心体验深刻,明显内向。

3、马里洛将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按照有低级向高级需要的过渡,依次分为七级。

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衣食住行);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劳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

较高层次是归宿和爱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