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8903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ord格式.docx

   4.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

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识:

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

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看事情不单要看它的内部,还应看它的外部,不仅要看局部,还应看全局。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懂得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生背诵《观书有感》

  师:

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

能!

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翻开课本,看字词。

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以“渠”字为例:

师:

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

生:

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

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

谁来帮帮我?

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

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

(师作焦虑状)

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噢,有这个意思?

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我查字典知道的。

你真行!

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

再读一下这句。

生读后师:

读出什么来了吗?

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

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当“打开“讲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试说

  指一生说:

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师出示:

天光云影共徘徊

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

什么叫“徘徊”?

(强调双人旁)

来回移动

能否说成“晃动”?

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噢!

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问渠哪得清如许?

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渠”不是“渠道”吗?

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诗人问什么呀?

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

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出示: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

不对!

是《观书有感》!

  师提问: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是啊!

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

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

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

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不是,不是!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教学反思:

(记述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乐趣与困惑)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

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

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

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

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6.古文两篇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二、介绍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认真地读原文,要读正确,读通顺。

   2.对照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朗读训练

    司马光

    司马光/幼时,与/群儿游戏。

一儿/忽堕缸中。

缸水深,儿/不得出。

群儿/皆逃。

光/独取巨石/击缸。

缸破/水泄,儿/乃得救。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四、理解课文

   1.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不懂。

   2.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学生朗读课文,交流读后感受

   1.司马光救小伙伴的办法好不好?

   2.如果你在场,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吗?

   3.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起因:

一儿堕缸中

      司马光  经过:

独取巨石击缸

           结果:

儿乃得救

  作业 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每句话的意思。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感悟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

一、背诵《司马光》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试读,正音。

   3.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四、指导朗读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学生反复朗读

  五、深入理解

   1.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

请用原文中的语句说说。

   2.曹冲是利用什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你能想出其他好办法称出象的重量吗?

   4.你认为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称象

          曹冲:

聪明,善于思考

  作业布置 抄写、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

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我们本学期学的是一篇古文,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我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

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说:

“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

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

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

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

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

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

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

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

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

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嘿!

说得真不错!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

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

“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

”“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

”“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

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

”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

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

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

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

”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7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感悟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

   4.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直到今天,《本草纲目》仍被人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发”。

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吧。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2.两人一组轮读生字词。

   3.学习生字

  三、理清课文条理

   1.齐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补充段落提纲:

    

(1)李时珍从小就对中药产生了

      (第自然段)

    

(2)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

    (3)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4)介绍了《本草纲目》的。

   2.课文主要写了李时珍的哪些事情?

着重写了哪一件?

    

(1)捉白花蛇,数蛇身上的花纹。

    

(2)仔细研究皇家禁物榔梅。

    (3)不辞劳苦地收集各种标本。

    (4)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

       着重写了冒着生命危险,亲身试药的事。

  四、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练字帖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2.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总结拓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 感悟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思考: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了什么?

    李时珍从小就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会到李时珍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天赋。

   2.李时珍把各种草虫当成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3.把本段中的“摆弄”换成“玩弄”好不好?

为什么?

  三、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介绍了哪些事,说明了说明?

   3.学生交流。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分组读课文,思考:

    

(1)这一部分记叙了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几层?

       分三层。

(8)(9)(10-14)

   2.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大声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用概括的词语标注在书上。

   3.交流感悟

   

(1)李时珍一头扎进这一天然宝库,终日活动在悬崖峭壁之间,晚上就寄居在药农沿山壁搭起的木板房中。

大风吹来,木板房摇摇欲坠,四周狼嚎,不绝于耳。

      环境描写表现了李时珍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品质。

   

(2)吃完药,李时珍对徒弟说:

“等会儿药力发作,你用针扎我身上的穴位,用刀子在我手上划,看痛不痛。

      不一会儿,李时珍觉得天旋地转接着就昏过去了。

徒弟用针扎、用刀尖划他的皮肤,他也不知道。

      语言描写突出了李时珍勇于实践,为天下大众的利益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高尚医德。

   4.李时珍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实践,无私奉献。

  五、学习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本草纲目》是一部伟大的医药著作?

找出段中的数字,说说它们的作用。

    编写时间长,字数多,内容丰富,包含的药物多,比较全面。

   3.你从《本草纲目》仍被人们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中体会到了什么?

    《本草纲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医药价值,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扬。

  六、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本文讲述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赞扬了李时珍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实践,无私奉献精神。

   2.总结写法

    

(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通过细节描写烘托人物精神品质。

  七、总结全文

8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

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

他的诗有哪些特点?

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以“一棵枯树的倾诉”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出枯树的遭遇和经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

    古代有个叫公孙治的人能听懂鸟的话语,其实,这并不神秘,如果我们也能像她那样尊重自然万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它们的体会,我们也能拥有这样与万物沟通的本事。

  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1.出示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

(教师提示)

   2.出示描写大树的好词好句的课件。

   3.出示枯萎的大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它。

   4.学生对照两幅图,思考:

大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的哪些遭遇会使它发生这样的变化?

   5.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三、明确作文要求

   1.学生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课间出示要求。

   3.学生选定一个让大树枯槁的原因,同桌互说。

(以第一人称)

   4.全班交流。

  四、讨论写法

   1.以对比的方式写。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可适当倒叙。

  五、范文引路。

  六、学生打草稿。

  板书设计      环境

         原因 虫害

            突如其来的变故

            ……

  作业布置 誊写作文

 语文活动2

   1.积累和运用诗句。

   2.认识和理解“其”字的不同意思。

   3.积累、运用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和运用诗

一、我会填

   1.学生背诵本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学生自主填写

   3.小组交流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只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才能不断得到充实提高。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我发现

   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想想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讲句子的意思。

   3.讨论“其”字的不同含义。

   4.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百宝箱

   1.读读这首小诗,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3.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4.熟读成诵。

    背诵并默写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