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7476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综合论述题复习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他性格稳重,遇事冷静,作战英勇高强,指挥英明,是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他在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严峻与对方的强大,但为了保卫城邦,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仍然勇敢无畏地迎战阿喀琉斯,视死如归。

诗中有其父母劝阻他出战的情节,有妻儿的哭声,但他忍住悲痛,走上战场,为了部落英勇牺牲。

因此,他是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4.论述荷马史诗的结构艺术特色。

荷马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两部史诗中所发生的故事,分别跨度10年,但它不采取全面铺叙的模式,不是从头到尾的描写战争和漂泊过程,而是截取其最后最富于表现力的场面和情节,使史诗精炼、集中,很有凝聚力。

《伊利昂纪》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全部情节,只写10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田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由于阿喀琉斯的退出与杀回,一败一胜,全;

结束,这样的布局构思有利于突出阿喀琉斯冠盖群雄的英雄形象,有利于突出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将奥德修斯10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和家中斗争凝缩在最后的40天之内,其余的情节皆由回忆来表现,这就使很散漫的两条线索变得线条清晰而集中。

5.论述《俄底浦斯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这部剧作取材于希腊神话有关忒拜王室的传说,主人公俄底浦斯由于从小被神示将犯“杀父娶母”之罪,先是被忒拜父母扔到荒野,后又逃出收养他的克任托斯宫廷,最终落人命运的圈套:

途中失手杀死的老人恰好是他的生身父亲——忒拜城的老国王,因为民除害当上新国王娶的王后又恰是他的母亲。

悲剧从16年后忒拜城遭受瘟疫写起,神示说杀死老国王的凶手还在,因此天降灾祸。

俄底浦斯决心找出凶手,解除国难。

但他追查到最后,却发现凶手正是自己,便刺瞎双眼,自我流放。

这是一出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

一方面,俄底浦斯作为国王,诚实正直,智勇双全,能够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个人,为了遵循高尚的道德伦理准则,竭力反抗命运的诅咒;

另一方面,命运却以其不可理喻、不可逃脱的巨大力量,死死笼罩住俄底浦斯,最终毁灭了他。

在这种冲突中,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顽强意志和高尚品德,表达了人类面对厄运不懈抗争的崇高精神。

《俄底浦斯王》结构精巧,布局严密巧妙,一环扣一环。

剧作家从追查凶手开始,展现出一个个重要事件,前国王被人杀死的地点,报信人证明他与科任托斯国王无血缘关系,仆人说出当年婴儿的来历,等等,每一个事件都在“事与愿违”中走向真相。

俄底浦斯本想为民除害,却除到自己头上;

本想追查出凶手以证实自己对神谕的解脱,却偏偏证明了自己已经一步步实践了神谕。

这种严密、紧凑、自然的结构,很好地展现了尖锐的冲突,使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因此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6.论述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但丁生于中世纪后期,新时代的萌芽已在崇尚古代文学的时尚中长出。

一方面是10个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浸透和培育,使但丁在总体上不可能全部超出旧时代的框架;

另一方面则是古希腊罗马的知识和智慧,在人性层面形成启蒙。

但丁在《神曲》中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其世界观的两重性。

从两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看,维吉尔是异教徒,代表着新时代古代文化复兴的方向,但丁一方面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将他放在地狱第一圈,等候判决,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游历地狱与炼狱,走出迷津;

贝亚特丽齐本是人间女子,是但丁的世俗之爱,而且由于这种爱的不可得而使但丁痛苦万分,《神曲》中她却被但丁变成圣母,通体发光,导引着他们的感情由人间走向天堂,变为圣爱,使他的灵魂得以到达至善完美的境界。

因此,维吉尔和贝亚特丽齐成为但丁思想中新旧两个方面融合的最好载体。

具体到三界中居住者的选择与安排,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但丁的矛盾心理,如他一方面同情一对恋人的不幸,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受罚等。

而在整体上,但丁本是作为一个人借助理性的力量反思、清理自己的灵魂,以期到达光明之境,却又将这种过程嵌在基督教的框架中,本身即表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情境。

因此恩格斯评价但厂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7.分析堂·

吉诃德的艺术形象。

堂·

吉诃德是欧洲文学中著名的文学形象。

在他身上,一方面是其喜剧性:

由于读骑士小说入迷,便身体力行地将小说中的情节搬到现实中,把风车当巨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害的骑士,把绵羊当作恶人的军队,总之,一切在他眼里都变成奇景险境。

而他,则自认为是一个著名骑士,要扫尽天下不平,便一路冲杀过去,结果伤痕累累。

这种荒唐行为使他成了一个滑稽的喜剧性人物。

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又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一套见解,广泛地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如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下层民众等等。

也正是具备这种高尚的理想,才可能将消除天下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才可能不顾性命危险单枪匹马见义勇为。

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脱节,常常害人害己,这是其悲剧性的一面。

从本质上看,堂·

吉诃德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形象,这种复杂的典型性使他成了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8.分析夏洛克的艺术形象。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他是一个高利贷者,集贪婪、吝啬、狡猾和残酷于一身,视金钱如命,浑身散发着铜臭。

他对待女儿和对待仆人一样吝啬,独生女儿与人私奔,他痛不欲生,是因为女儿带走了珠宝和金钱。

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妨碍了他赚钱,他怀恨在心,借机报复,设下“一磅肉”的诡计,在法庭上振振有词地钻法律的空子,欲置安东尼奥7死地,这是他作为邪恶的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夏洛克是gC太人,在一个基督徒的环境中备受歧视,这种境况也积聚了他对基督徒安东尼奥的仇恨,因此在法庭上发出“难道犹太人不是人吗?

”的责问,使他具备了某些受害人的意味,在人们对他的本质性厌恶中,加进了某种程度的同情。

因此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

这种复杂性使他成为莎土比亚戏剧中三大艺术典型之一(哈姆雷特、福斯塔夫、夏洛克)。

9.分析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

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

他是丹麦王子,曾在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受教育,接受了许多人文主义新思想观念。

他对人、对世界都有美好的看法,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幅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因此他对人平等,珍视友谊与爱情。

然而家庭的变故接踵而来,父亲暴死,母亲乱伦,朋友作了密探,情人成了仇人的工具,朝臣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本来围绕着他的和谐美好环境一下子沦为黑暗,友谊、爱情、德行、忠诚全部变色。

巨大的灾难击落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社会现实的丑恶涌现面前,诸如“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虐待,法庭拖延,衙门横暴”等等。

因此他感到世界原本是一座监狱,而丹麦是最坏的一间,感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落到他肩上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哈姆雷特本质上是一个思想者,理想的幻灭使他陷于沉重的思考,他面对的又是强大的恶势力,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重整乾坤,都相当艰难,于是造成他行动的“延宕”。

他精神抑郁,重新审视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精神危机。

而且他始终是孤军奋战,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因此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有个人性格的因素,又有时代的局限性,其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代表了一代人文主义的困境,因此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0.论述答尔丢夫的艺术形象。

答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混进奥尔恭家里充当良心导师。

奥尔恭将他奉若圣徒,为表达自己的信任与崇敬,不仅每天供养着他,不断地送他钱财,还将自己的政治秘密交付与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最后把家产全部赠给答尔丢夫。

而所有这一切正是答尔丢夫的目的。

等到奥尔恭醒悟过来认清其真实嘴脸时,答尔丢夫却以其政治秘声欲置奥尔恭于死地,以维护自己骗到手的财产,露出了他的凶残本性。

答尔丢夫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职业的宗教骗子。

他的手段是假虔诚,一边贪食、贪色、贪财,一边嘴里说着最为圣洁的言辞。

当时的法国教士假仁假义、口是心非,已成普遍现象,答丢尔夫集中体现了这种伪善的恶习。

因此当该剧演出后,不少宗教人士被对号入座,于是顽固势力出面施加压力,使《伪君子》禁演多年。

这是剧作的现实性。

从艺术角度来看,莫里哀运用了高度概括的喜剧化手法,将一种伪善丑态推到极致,因此“答尔丢夫”已经成为“伪善者”、“伪君子”的同义语。

他是莫里哀创作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11.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

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资产;

阶级上升时期,那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象征。

另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中又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等现实欲求中;

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弱点和错失所淹没,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里程。

梅非斯特正是前者的象征,是情欲和恶的化身,;

玩世不恭,寡廉鲜耻;

浮土德精神则是后者在和前者的对立斗争中,不断获得完善。

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歌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具有不朽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显示了世界和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表达了一个人在与外界的冲突中,尽管会有失败和灾难,尽管会有错误与迷失,但只要永远求索开拓,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而这种追求过程本身体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12.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浮士德》作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和结合使用,这是诗剧的重要特征。

诗剧中的瓦格纳形象、玛甘泪形象,“城门之前”一场的城郊节日生活情景,乱七八糟的学术界及乌烟瘴气的“紫金城”等描绘,基本是现实主义的;

而“瓦尔普斯之夜”、远古希腊的旅行、海伦形象及其种种生活故事、填海场景等,又都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

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既有符合现实的事件,现实的环境,如书斋中的迷惘、情欲的诱惑、立志干大事业等,又有幻想的情节,虚构的环境如和魔鬼的订约、返老还童、对海伦的迷恋等。

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交织出一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艺术结构上看:

第一部从开阔的夭界到狭隘的书斋,逐次展现出开朗的市民生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庸俗嘈杂的小酒店、优美娴静的爱情生活;

第二部从光明灿烂的大自然而到混乱的“紫金城”,逐次展现清明典雅的古希腊,叛乱四起的没落帝国、和平劳动的理想之邦;

歌德就这样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展开情节来突出浮士德精神的发展及其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

从人物的关系看,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瓦格纳、玛甘泪都处于对比之中,瓦格纳的学究性、术士性,梅非斯特的否定性、虚无性,玛甘泪的市民情趣等,在与浮土德的关系运演中更加突出了浮士德精神。

第三,辛辣的讽刺和隐晦的象征,也是诗剧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嬉戏性评述,有滑稽歌谣,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某种抽象思想外形化,还有人造人、魔女之厨等等,诗人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斑斓多姿,既有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嘲讽批判,同时又建构了广阔深邃的意义空间。

13.分析《恰尔德·

哈罗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年。

《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是拜伦的一部长诗,涉及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全诗共分四章:

第一章描写了西班牙人民的苦难,用西班牙英雄的光荣历史来激励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塑造了“西班牙女主郎”这一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反对侵略的主题。

第二章写哈罗德在希腊的见闻。

当时希腊人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诗人回忆希腊辉煌的历史,古今对比,希望希腊人奋起反抗。

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评述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追忆法国大革命,缅怀伏尔泰和卢梭,,讴歌自由精神。

第四章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鼓励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实现民族独立。

总之,全诗贯穿着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被奴役人民的深深同情,反对侵略,反对暴政,歌颂民族解放是其主旋律,因此被誉为“抒情史诗”。

《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艺术特点鲜明。

首先,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诗作实际包含着哈罗德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哈罗德是拜伦消极思想的体现,厌世、孤傲、浓重的贵族气,深怀忧伤和冷漠,正试图在远途旅行中寻求解脱,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他的游历线索构成诗作的表层结构;

另一个形象则是拜伦思想中积极一面的体现。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抒发议论,表现对政治、哲学和艺术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他对伪善、虚假的厌恶,表现其反抗侵略、专制,向往自由美好的精神追求和叛逆性格。

这种深沉的感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联成整体。

其次…,诗作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议论为主,叙事为辅。

最后,作品的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时而凝重朴实,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清新绮丽,时而色彩斑斓,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14.论述《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内容丰实,结构宏伟,情节动人的长篇。

雨果在“作者序”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为偷一块面包而被监禁19年,女工芳汀由于自己的天真善良,被骗失身,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死。

其女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巴黎许多孤儿的悲惨处境等等,作者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一个“悲惨世界”。

那么,面对这个悲惨世界,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良的化身,生活俭朴,济世救人,以其无边的仁慈和宽容,感化了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冉阿让经过内心的激烈动荡,最后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

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起点,开办工厂,兴建学校,创设救济储蓄金,在那里大家都拥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

冉阿让接过莫里哀的人道明灯,照亮了千方土地。

很明显,这是雨果博爱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十分动人,但同时也是一种幻想。

而且,冉阿让的仁慈行为最后还感化了制度秩序的打手沙威,使其机器般冷漠的心肠最终良心发现。

但雨果的人道思想还有其另一面。

小说中饱含激情地描写了共和党人的起义斗争,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高尚的胸怀,这些感人的描写实际证明了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正义性。

在卷的《悲惨世界》中,这场起义虽是一个插曲,但足以表明雨果对不合理的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

应该说,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悲惨世界》表现了深厚广博的人道主义理想,鞭挞了社会罪恶。

作者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改造社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人道愿望。

15.论述奥涅金这一形象。

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

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出身上流贵族社会,受西欧启蒙思想影响,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他还富于才智,品格和气质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但这种优秀的“教养”只能使他从容地应付上流社会的交际,却不能引导他找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他厌烦上流社会的空洞无聊,想到乡村庄园中做点实际工作,但又无果而终。

他愤世嫉俗,痛恨腐朽、虚伪的现实社会,同时又非常脆弱,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

他苦闷、彷惶、忧郁、痛苦,对人生失望而冷漠。

正是在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中,他遇见纯情而丰富的达吉雅娜。

诗人花很大篇幅描写这一段不幸的爱情故事。

因为在俄国贵族青年男女的生活中,爱情占有突出乃至中心的地位。

他们的精神世界集中地展示了他们的爱情生活。

而奥涅金的性格,很大成分是在他与达吉雅娜的爱情中得以丰富的。

上流社会中习惯性的装模作样、逢场作戏已使奥涅金的心灵趋于麻木,他尽管能够判断达吉雅娜的真情,但他却无法使自己感情苏醒,而且他也没有能力去理解达吉雅娜全部的精神世界,因此使幸福失之交臂,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懊丧、悔恨与悲观中。

在友谊中也是如此,他分明理解连斯基的纯洁友情,却又出于上流社会的恶习,引起决斗,在矛盾的心情中,杀死了惟一的好友,使他更显孤独。

因此,奥涅金不但在社会舞台上显得多余,即使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也已经无能为力,既把握不了自己,也不能珍惜别人,既想寻找生活的意义,又不断地与真诚和幸福相错失,既伤害了友谊与爱情,也同时伤害了自己,最终只能在痛苦与孤独中到处漂?

白。

因此,他对自己的生活来说,也是一个多余的人。

16.论述《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是一部借历史题材揭露现实的长篇小说。

它的批判矛头首先指向教会。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由于长期受禁欲主义的束缚与压抑,使他原来善良

的本性在一朝被情欲所驾驭后变得凶残、邪恶,先是不择手段的追逐吉卜塞女郎爱斯梅拉尔达,目的达不到后就变成迫害,与法庭勾结,使爱斯梅拉尔达身陷囹圄,最终死于绞刑。

克洛德作为一个人是宗教的牺牲品,作为一个教土则是残害他人的罪人,其罪恶行径也是政教沆瀣一起的历史写照。

《巴黎圣母院》同时也把揭露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及其国家机器。

小说中的路易十一是个十分残暴的统治者。

当他得知流民袭击巴黎圣母院威胁自己的统治时便疯狂地发出“把平民斩尽杀绝”、“把女巫绞死”的命令,致使血漫街头+国家机器法庭对伽西莫多的审判简直就是一出滑稽剧。

制造爱斯梅拉尔达的冤案,更暴露出其腐朽无能的本质。

雨果斥法官为“黑猫”’录事是“野猪”,王家律师是“鳄鱼”,将法庭对无辜者的审判,称为“法官的吃人肉”。

那么,与这一切丑恶现象形成对照的,则是另一种美好人性的存在,爱斯梅拉尔达是美与善的象征,她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带来仁善、宽和与爱的光彩;

还有善良的伽西莫多竭尽全力保护无辜的受害人,最终付出生命,与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尔达共同到达美与爱的极致。

在对这些下层人美好品质的描写中,寄托了雨果希望善良、仁慈能够改造社会、拯救人类和创造奇迹的人道愿望。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中古题材,以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为背景,描绘出五光十色的图画:

愚人节、主显节的热闹场面,吉卜赛女郎优美的异国舞蹈,宝塔、尘阁、石碑等奇特的建筑,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这一切构成一个色彩浓艳、眼花缭乱的背景。

其次是对照原则的运用:

封建社会王朝法庭与乞丐王国的法庭,伽西莫多外形奇丑和心地少见的善良的对照,爱斯梅拉尔达的忠贞不渝与法比的自私轻薄的对照,克洛德的丑恶复杂与伽西莫多的美好单纯的对照等,突出表现了作家的爱憎褒贬。

第三,丰富的想象和偶合的传奇性情节,如乞丐王国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尔达的象征性“结婚”,吉卜赛女郎母女的相认和死别,墓窟中紧紧拥抱的两具尸体等,皆富于传奇性。

总之,小说以紧张奇特的故事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色彩浓烈的中世纪社会背景,成为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17.分析于连的艺术形象。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他天性聪颖,志向远大,喜欢读书,深受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培养了平民意识,崇拜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时代英雄拿破仑,渴望穿上红军服,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但他生不逢时,在复辟时期,平民青年靠个人才干出人头地的道路被封建等级制度所堵塞。

在承受着心理上巨大落差的同时,他看准了教会之路的通畅与巨大诱惑,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装出虔信宗教的样子,熟背《圣经》,试图打开一条向上攀登的捷径。

在这一过程中,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于连的性格。

一方面,他仇恨上流社会,拥有强烈的平等意识,自尊自傲,不信上帝;

另一方面却又要依托宗教打进上流社会,与上层阶级平分秋色,这是他悲尉命运的主要原因。

从德·

瑞那市长家,到贝尚松神学院,再到巴黎侯爵的客厅,无不表现着他这种性格上的二重性,面对社会现实,他有时采用进攻的姿态,有时采取妥协态度,而内心一直处于紧张激烈的痛苦斗争中。

这种矛盾性也表现于他的情感世界,无论是对德·

瑞那夫人,还是玛特尔小姐,一开始他都是抱着一种报复上流社会的态度。

但到后来也被对方的真挚所感动,面对市长夫人,他感到由衷的歉疚和真情的温暖。

当他的个人主义美梦幻灭后,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不允许他跨越樊篱的,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发出对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沉痛抗议。

从整体上看,于连以非凡的热情投入个人奋斗,以惊人的聪慧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野,心,以反抗和妥协的方式同上流社会周旋,以少有的勇气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和现实中的凶险,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

因此,于连的悲剧是大革命后一代平民青年的悲剧。

18.论述《红与黑》的艺术特色。

《红与黑》是斯丹达尔的代表作,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第一,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征。

作家选取了3个典型环境:

先是惟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平庸下流的官员哇列诺有一段妙言,他对商人说:

“给我两个你们中间最笨的。

”对律师说:

“给我两个最无知识的。

”对医生说:

“指出两个欺诈的庸医”。

然后挥挥手,“让我们一块儿统治吧]”然后是阴森可怖的贝尚松神学院,表面是上帝的场所,实际上尔虞我诈,同样的争名夺利。

最后是政治中心巴黎,弥漫着政治阴谋腐败以及森严的等级关系,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