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73855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离线必答案Word下载.docx

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不仅在造型上人神同形同性,甚至和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他们很任性,好嫉妒,爱虚荣,复仇心强,还不时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

他们同凡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

宙斯和伊娥的故事)

总之,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一)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

史诗中描写的公民大会和长老议事会具有古希腊氏族社会的特征,而史诗中希腊部落英雄作为氏族贵族拥有奴隶等内容的描写,则反映了氏族瓦解向奴隶制过渡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

这些英雄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个性。

《伊利昂纪》中希腊方面主要英雄阿喀琉斯凶猛顽强,骁勇善战,暴烈任性,对自己的部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特洛亚方面的主要英雄赫克托耳,为了保护自己的城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是热爱现世生活。

古希腊人也有关于冥府和乐土的观念,但谈得极少,他们不太考虑来生的问题,他们的希望在人间。

二是肯定人的力量。

古希腊人的思想是受到命运观和神话观念支配的。

但是在史诗中,人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

三是歌颂了劳动。

例如赫维斯托斯锻造甲胄的场面描写,就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二)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

史诗中人神交战,表现出幻想与现实的彼此辉映,超自然现象描写与社会生活具体描写的相互交织。

《伊利昂纪》有着对战争的具体描写,对于事情的完整叙述。

《奥德修纪》中描写海上经历的部分富有浪漫的幻想,家庭生活的部分有写实的特点和抒情的气息。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

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

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

《伊利昂纪》写最后一年五十一天的事情,而比较具体描写的也只是四、五天的事情,围绕“愤怒”的主题。

《奥德修纪》也把十年漂泊压缩在四十天,而具体描写只有五天。

结构上比《伊利昂纪》复杂一点。

漂泊和求婚两条线索平行交织。

另外还采取倒叙方式,听来亲切动人。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简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列那狐的故事》

1、《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

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

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

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

论述题:

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1、《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

在新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射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

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

“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

”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

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至晕倒过去。

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

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

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

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

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

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也极富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美的敏感。

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

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

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分别简述“四大悲剧”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1、“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

《李尔王》表现了金钱权威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

《麦克白》揭发了险恶的野心,宣扬仁爱的思想。

因此,悲剧主要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描写主人公的外在斗争和内在矛盾。

这表明莎士比亚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2、简述《堂吉诃德》小说以及堂吉诃德形象

2、《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

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他的可笑、可悲、可爱的性格。

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这是一出根据中世纪的宫廷复仇故事改写的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其悲剧根源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作为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具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他曾经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曾满怀激情地称颂: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这时,哈姆雷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

然而,现实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理想遭到幻灭,父死母嫁、鬼魂道出阴谋,叔父是弑君篡位的魔鬼,同时又是乱伦的奸贼。

这使他从原来理想的境界跌入现实的万丈深渊。

原先那个阳光普照的光明世界变成了陋行败德普遍流行的荒场。

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一个人文主义者所宝贵的生活理想,都开始破灭了。

他感到忧郁: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此时,哈姆雷特成了“忧郁的王子”。

“现实和理想的不相适应”造成了他的忧郁,“审慎的思辨”导致了他的行动的延宕。

鬼魂出现后,他找到了罪恶的制造者,并立意报仇。

但他立刻把个别和普遍现象联系起来,看出这是一个“整个时代脱榫”的问题。

他决定把个人复仇和“重整乾坤”的历史责任结合起来,但又感到力不胜任,诅咒命运。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任务的艰巨使他迟迟不能行动。

另外,鬼魂是真是假也令他犹豫不决。

尽管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但他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思考多于行动。

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困惑,反映了哈姆雷特的内心斗争。

他的理想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不愿也不能放弃,因而造成不可解决的内心矛盾和悲剧结局。

正如黑格尔所言:

“哈姆雷特在内心上是不果断的,可是他所怀疑的,并不是他必须做什么,而是他怎么去完成这件事。

”这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自身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悲剧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剧中形成尖锐冲突的两种社会力量悬殊。

代表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哈姆雷特尽管为人民所爱戴,但他孤军奋战,他只想用个人力量来拯救世界免受邪恶的蹂躏。

”。

而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过于强大,上至波洛涅斯大臣,下至哈姆雷特的同学甚至情人都成了克劳狄斯利用的工具。

强大的恶势力把哈姆雷特王子的人文主义大厦击得粉碎,使他要实现重整乾坤的历史任务成为不可能。

因此,悲剧在人文主义和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1、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

1、《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

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

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

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新爱洛伊斯》

1、《新爱洛伊斯》是法国激进的启蒙作家卢梭所作的书信体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

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

作品重视感情的描写,并有许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阴谋和爱情》

2、《阴谋和爱情》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

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1、《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

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通过浮士德的知识悲剧,歌德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觉醒过程。

浮士德在中古时期的书斋里觉醒,面对欢乐的人群,大声呐喊:

“这儿我是一个人,我敢是一个人!

”而且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都采取积极的态度。

在爱情悲剧中,浮士德对爱情的欢愉的追求,曾经是早期人道主义者热情歌颂的主题。

然而浮士德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他从个人的爱情悲剧中走出来,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由小我走向大我。

政治悲剧反映了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及其对封建王权又斗争又妥协的双重性。

美的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艺术道路的回顾和反思,海伦的消逝表明了从古代艺术中寻求美的理想的破灭。

事业悲剧则反映了启蒙学者肯定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社会、建立理性王国的主张。

这样,浮士德在从个人的天地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几度磨练,几经失败,最终在自由劳动中认清了生活的意义: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的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总之,浮士德的经历是对于三百年的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

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附着这个尘世,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去凡尘,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这是说,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

但以前者为主导。

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

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

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

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作家由于对现实强烈地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的崇高价值,因而着重描写作家的个人主观世界,对景物的内心反映和感受。

英国的华兹华斯说: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法国的乔治·

桑说:

“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

”因此,诗歌是他们的主要体裁,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数是诗人,主要成就是抒情诗。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

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积极响应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在作品中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者以它为描写对象。

他们经常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的“丑”加以对比,自然景象和作家自己的或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着,大自然被看作他们精神上的寄托。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

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名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

浪漫主义运动中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都是从收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

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具有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以及语言通俗的特点,所以浪漫主义作家把它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和楷模。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浪漫主义作家喜欢写异国情调,尤其是对东方和美洲的追寻。

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尚末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那里绚丽多彩的异国情调,对于资本主义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对照。

浪漫主义作家还常常在作品中描述异乎寻常的情节、自然环境和人物,以对抗庸俗的现实生活。

作家采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抗古典主义的平衡对称。

2、简述《恰尔德·

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

前两章发表于1812年,是拜伦的早期代表作。

当时风靡全英,诗人自称“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

后两章则是诗人被迫流亡后的作品。

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

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

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

诗中充满了大量自然美景色的描写,也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

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

“美的希腊!

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

逝去了,但是不朽,伟大,虽已消亡!

”诗人还认为希腊人民必须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从而获得自由,任何依赖思想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

你们知否,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

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

诗人以无比深沉的心情,与大自然作精神交流,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

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畔,追忆启蒙主义学者伏尔泰和卢梭,热情讴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诗人热情地期待着意大利民族革命的爆发。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

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

哈洛尔德的形象有诗人性格和生活的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他对周围现实深刻不满,感到苦闷和孤独。

高傲的性格使他离开英国以及虚伪庸俗的人群,怀着深深的忧伤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寻求解脱。

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贵族青年的精神面貌。

诗人深切地感到哈洛尔德不能表达他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

因此,诗人经常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长诗中,插入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抒情独白以弥补哈洛尔德性格之不足。

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

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注意中心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发自己炽烈的感情。

1、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

小说的结构庞大,枝叶繁复,但整个小说突出了一个中心问题:

穷苦人的悲惨的命运和处境。

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

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子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

雨果对此向社会愤慨地提出了一连串的责问:

“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乏面包,首先这能不能算他严重的过错?

”“犯了过失,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

”“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否构成了强者对弱者的谋害,是否构成了社会侵犯个人的罪行?

并且这种罪行一直继续达十九年之久?

”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

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

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

“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雨果回答说:

“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即一个娼妓。

”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

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

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

他是资产阶级国家的鹰犬,他象不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芳汀和珂赛特的生活,象幽灵一样紧紧追逐着冉阿让。

他身上只有“尊敬官府,仇视反叛”这一信条和迫害“违法者”的狂热,雨果突出了这个人物的职业特点,力图把他写成令人憎恶的法律的化身。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雨果用了整整两卷的篇幅描写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教会人物,此人德高望重,一生尽力为贫苦和不幸的人们造福。

他把府邸献出来充当医院,自己搬到破旧的房子里住。

他把大笔薪俸和津贴拿来救济穷人,自己过着清苦俭朴的生活。

他指责政府向穷人征收门窗税是“拿空气做买卖”。

主张兴办义务教育以开发民智。

米里哀是一个披着主教道袍的人道主义者。

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

主教的宽容和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立志为善。

雨果通过这个情节说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冉阿让后来处处仿效主教。

他成了市长后,他的善举不仅使蒙特漪小城繁荣富足,穷人的生活有了保证和改善,社会风气也日益淳化,而且他的怜悯同情消除了芳汀的误解,他的舍身相助使割风由仇恨而变成感恩。

特别是对待沙威,他也象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尽。

雨果以此表明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以及它的破产、失败。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人间喜剧》

1、《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

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