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6516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三角地区某小区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精编版文档格式.docx

(3)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并提供相关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和地基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

(4)查明场地内及周围的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震效应。

(5)了解场地地下水基本情况。

(6)提供基础型式的建议及有关设计参数。

2.3钻孔测量

我公司以甲方提供的1:

1000总平面图作为依据,结合甲方现场指定点,采用全站仪施放钻孔,钻孔坐标采用北京坐标系,以A点、B点计算各孔坐标,孔口高程采用黄海高程。

2.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钻探采用北探100型油压钻机,迴旋钻进,开孔用清水钻进,钻进时采用套管或泥浆循环护壁,清洗孔底,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2.5米,终孔口径不小于φ91mm。

土样的采取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在钻孔内取不同地段代表性土样,采样后及时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并避免曝晒、水浸,在运输中应避免强烈振动;

水样的采集为在钻孔内取代表性水样,场地范围内取水样不少于2件;

岩样采集为利用钻探岩芯进行制作。

其中淤泥质土、粉质粘土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质量等级为Ⅱ级。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设备为自由落锤重63.5kg,落距76cm及贯入器外径φ51mm对开管。

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采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行试验;

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贯入器打入土中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的锤击数,累计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击数。

勘察工作布置根据场地条件及甲方要求按序进行。

2.5勘察进程

我公司接受任务后派出X台钻机进场施工,本次岩土工程的野外勘测施工日期为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土工试验和水质分析由我公司检测中心完成,于XX年XX月XX日提供试验报告。

我公司于XX年XX月XX日完成室内资料的整理工作,并提交详细勘察报告。

2.6完成工作量

钻孔总数:

69个(控制性孔32个,一般性孔37个)

钻探进尺:

2701.45米

取土样:

226组

取岩样:

14组

取水样:

3个

标准贯入试验:

450次(剖面图中标贯击数为实测值,标贯修正采用杆长修正)

3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3.1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区域稳定性

拟建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属冲积平原地貌,场地地势较为平整,孔位最大高差约1.94m,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场区稳定性的构造形迹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的区域稳定性较好。

3.2场地岩土性质、特征及分布规律

场区属于冲积平原地貌,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第四系土层为填土、冲积土,基岩为白垩系地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3.2.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①层素填土:

褐灰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组成为主,石英砂次之,欠压实,堆填时间约3年。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0.90~3.40m,平均层厚2.04m,层顶面埋深0.00~0.00m。

该层取土样28组(其中9组为粉质粘土,19组为细砂),细砂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0.5~12.6%,2~0.5mm粒级为1.0~22.0%,0.5~0.25mm粒级为1.3~15.9%,0.25~0.075mm粒级为53.0~92.2%,≤0.075mm粒级为4.6~9.4%;

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c=5.4kPa,φ=33.0°

粉质粘土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26.1%,ρ0=1.89g/cm3,e=0.804,wL=33.7%,wp=20.9%,Ip=12.8,IL=0.40,a1-2=0.400MPa-1,Es=4.54MPa,c=23.8kPa,φ=17.6°

做标准贯入试验8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2~8击,平均4.5击,修正后击数为1.9~7.8击,平均4.4击。

3.2.2第四系冲积层(Qal)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深灰色,饱和,流塑,含腐殖质,有腐殖臭味,局部夹薄层粉细砂。

该层分布于场区ZK8~ZK16、ZK18、ZK23~ZK27、ZK30、ZK32~ZK34、ZK36、ZK37、ZK39~ZK41、ZK43、ZK44、ZK46、ZK49、ZK51~ZK53、ZK58、ZK59、ZK62、ZK65~ZK67号孔,层厚2.20~4.50m,平均层厚1.34m,层顶面埋深1.10~3.10m。

该层取土样14组(其中淤泥质粉质粘土11组,淤泥1组,粉砂2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42.6%,ρ0=1.74g/cm3,e=1.169,wL=39.7%,wp=24.5%,Ip=15.1,IL=1.18,a1-2=0.657MPa-1,Es=3.39MPa,c=7.8kPa,φ=4.5°

②2层细砂:

浅灰白色、灰色,饱和,稍密,分选性好,以石英砂为主,呈次棱角状,局部为粉砂。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3、ZK16、ZK18、ZK22、ZK24、ZK25、ZK28、ZK29、ZK32、ZK36、ZK38、ZK39、ZK43、ZK46、ZK47、ZK51~ZK61、ZK63、ZK68、ZK69号孔,层厚5.00~11.40m,平均层厚7.55m,层顶面埋深0.90~4.00m。

该层取土样22组,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0.6~4.8%,2~0.5mm粒级为1.2~4.6%,0.5~0.25mm粒级为1.5~10.7%,0.25~0.075mm粒级为73.0~93.0%,≤0.075mm粒级为2.1~14.8%;

c=5.6kPa,φ=32.5°

做标准贯入试验39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1~15击,平均12.4击,修正后击数为9.2~12.3击,平均10.6击。

②3层粉砂:

深灰色,饱和,松散,分选性好,以石英砂为主,含较多泥质。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ZK17、ZK19~ZK21、ZK23、ZK26、ZK27、ZK30、ZK31、ZK33~ZK35、ZK37、ZK40~ZK42、ZK44、ZK45、ZK48~ZK50、ZK62、ZK64~ZK67号孔,层厚3.10~11.10m,平均层厚6.70m,层顶面埋深1.20~8.70m。

该层取土样37组(其中粉砂30组,细砂8组),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0.0~5.3%,2~0.5mm粒级为1.1~14.0%,0.5~0.25mm粒级为1.2~13.6%,0.25~0.075mm粒级为53.0~90.1%,≤0.075mm粒级为5.3~35.4%;

w=24.0%,ρ0=1.91g/cm3,e=0.731,a1-2=0.247MPa-1,Ess=7.59MPa,c=5.8kPa,φ=34.5°

做标准贯入试验46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2~10击,平均6.5击,修正后击数为1.6~8.6击,平均5.6击。

②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深灰色,饱和,流塑,含腐殖质,有腐殖臭味,局部夹淤泥贝壳、薄层粉细砂。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4.80~23.10m,平均层厚10.66m,层顶面埋深5.30~13.60m。

该层取土样67组(其中淤泥质粉质粘土20组,淤泥44组,淤泥质粘土3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57.6%,ρ0=1.62g/cm3,e=1.553,wL=43.4%,wp=26.9%,Ip=16.5,IL=1.83,a1-2=1.355MPa-1,Es=2.02MPa,c=5.6kPa,φ=3.9°

做标准贯入试验139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3击,平均1.6击,修正后击数为0.7~2.3击,平均1.2击。

②5层细砂:

浅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分选性好,以石英砂为主,呈次棱角状,局部夹中砂。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ZK3、ZK7、ZK9、ZK10、ZK15、ZK16、ZK22、ZK23、ZK33、ZK41、ZK42、ZK45、ZK48、ZK49、ZK62号孔,层厚0.60~6.00m,平均层厚3.45m,层顶面埋深17.50~26.90m。

该层取土样6组(其中细砂5组,中砂1组),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1.3~18.2%,2~0.5mm粒级为2.6~29.9%,0.5~0.25mm粒级为2.8~19.3%,0.25~0.075mm粒级为29.8~81.6%,≤0.075mm粒级为7.7~14.9%。

c=6.1kPa,φ=33.4°

做标准贯入试验12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1~15击,平均12.9击,修正后击数为7.3~10.3击,平均8.8击。

②6层粉质粘土:

浅黄色、浅灰色,可塑,粘性较好,以粉、粘粒组成为主,稍有光泽,干强度为中等,韧性为中等。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ZK4、ZK8、ZK9、ZK15~ZK17、ZK19、ZK22、ZK30、ZK31、ZK35、ZK36、ZK40、ZK43~ZK45、ZK48、ZK50、ZK53、ZK57、ZK58、ZK63、ZK67号孔,层厚0.50~10.50m,平均层厚3.30m,层顶面埋深18.10~28.10m。

该层取土样9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24.1%,ρ0=1.97g/cm3,e=0.706,wL=32.3%,wp=19.9%,Ip=12.4,IL=0.33,a1-2=0.323MPa-1,Es=5.35MPa,c=26.8kPa,φ=18.2°

做标准贯入试验22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5~17击,平均10.5击,修正后击数为3.2~11.2击,平均6.8击。

②7层中砂:

浅黄色,饱和,中密,分选性差,以石英砂为主,呈次棱角状,局部夹细砂。

该层分布于场区ZK2、ZK4~ZK6、ZK8、ZK10、ZK13、ZK21、ZK27~ZK29、ZK38、ZK39、ZK46、ZK47、ZK54、ZK55、ZK57、ZK60、ZK61号孔,层厚1.80~5.60m,平均层厚3.57m,层顶面埋深18.40~25.80m。

该层取土样9组,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12.9~19.7%,2~0.5mm粒级为12.6~30.1%,0.5~0.25mm粒级为12.2~35.7%,0.25~0.075mm粒级为21.8~33.0%,≤0.075mm粒级为8.2~16.3%。

做标准贯入试验14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6~25击,平均20.1击,修正后击数为10.6~16.3击,平均13.4击。

②8层粗砂:

浅黄色,饱和,中密,分选性差,主要由石英砂为组成,含少量石英细砾,呈次棱角状。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0、ZK14、ZK18、ZK24~ZK26、ZK31、ZK33~ZK37、ZK41~ZK43、ZK49、ZK51~ZK53、ZK56、ZK58、ZK59、ZK64~ZK66、ZK68、ZK69号孔,层厚0.50~8.00m,平均层厚3.64m,层顶面埋深16.40~26.70m。

该层取土样2组,其颗粒组成为:

20~2mm粒级为16.1~16.8%,2~0.5mm粒级为37.4~49.2%,0.5~0.25mm粒级为10.3~15.3%,0.25~0.075mm粒级为13.1~23.2%,≤0.075mm粒级为5.6~13.0%。

做标准贯入试验20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6~29击,平均24.0击,修正后击数为10.3~19.9击,平均15.8击。

②9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深灰色,饱和,流塑,含腐殖质,有腐殖臭味,局部夹淤泥及薄层粉细砂。

该层分布于场区ZK4~ZK7、ZK13、ZK14、ZK18、ZK19、ZK21~ZK25、ZK27~ZK29、ZK33、ZK37~ZK40、ZK44~ZK48、ZK52~ZK55、ZK60~ZK62、ZK67号孔,层厚0.60~13.10m,平均层厚6.11m,层顶面埋深20.50~31.80m。

该层取土样17组(其中淤泥3组,淤泥质粘土1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50.4%,ρ0=1.68g/cm3,e=1.357,wL=42.4%,wp=26.3%,Ip=16.1,IL=1.49,a1-2=0.998MPa-1,Es=2.64MPa,c=8.1kPa,φ=4.7°

做标准贯入试验38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1~3击,平均2.0击,修正后击数为0.6~1.9击,平均1.2击。

②10层粉质粘土:

该层分布于场区ZK8、ZK21、ZK24、ZK26、ZK27、ZK31、ZK34、ZK38、ZK39、ZK41、ZK42、ZK44、ZK49、ZK51~ZK54、ZK56、ZK57、ZK64~ZK67、ZK69号孔,层厚0.60~7.80m,平均层厚2.93m,层顶面埋深18.10~29.90m。

该层取土样6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24.3%,ρ0=1.93g/cm3,e=0.738,wL=32.6%,wp=19.9%,Ip=12.6,IL=0.35,a1-2=0.339MPa-1,Es=5.44MPa,c=25.8kPa,φ=17.6°

实测标贯击数为10~17击,平均12.3击,修正后击数为6.2~10.2击,平均7.7击。

3.2.3第四系残积层(Qel)该层本场地缺失。

3.2.4白垩系(K)地层,岩性为泥质粉砂岩

④1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

暗红色,岩石结构、强度已强烈发生变化,岩芯呈坚硬土状,含少量碎岩屑。

其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该层分布于场区ZK15、ZK16、ZK18、ZK25、ZK26、ZK31~ZK38、ZK41~ZK45、ZK49、ZK50、ZK63~ZK65、ZK67号孔,层厚1.00~7.00m,平均层厚3.11m,层顶面埋深23.50~31.60m。

w=23.6%,ρ0=1.97g/cm3,e=0.702,wL=31.8%,wp=19.5%,Ip=12.3,IL=0.33,a1-2=0.326MPa-1,Es=5.45MPa,c=29.5kPa,φ=18.7°

做标准贯入试验16次:

实测标贯击数为31~48击,平均40.4击,修正后击数为19.5~29.5击,平均24.4击。

④2-1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暗红色,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矿物成分为石英矿物为主,粘土矿物次之,岩芯呈块状、短柱状。

其岩石坚硬程度为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该层分布于场区于场区ZK12、ZK33号孔,层厚0.50~1.10m,平均厚度0.80m,层顶面埋深32.00~38.30m。

④2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暗红色,具原岩结构,岩石结构、强度已显著发生改变,岩芯呈硬土状、半岩半土状、碎岩块状。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0.80~15.80m,平均厚度5.69m,层顶面埋深23.80~38.80m。

该层取土样2组,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

w=21.5%,ρ0=1.98g/cm3,e=0.672,wL=29.8%,wp=18.3%,Ip=11.5,IL=0.28,a1-2=0.278MPa-1,Es=6.06MPa,c=30.6kPa,φ=19.4°

做标准贯入试验84次:

其中40次回弹;

44次实测标贯击数为50~118击,平均75.4击,修正后击数为28.8~75.0击,平均44.3击。

④3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厚1.00~6.70m,平均厚度3.08m,层顶面埋深29.30~48.00m。

该层取岩样14组,其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值为4.0~7.6MPa,平均5.6MPa,标准差2.276,变异系数为0.410,修正系数为0.723,修正后抗压强度值为4.0MPa。

地基岩土层厚度、层顶面埋深及岩土性质、特征表——见附表1。

3.3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指标

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指标见附表2、3。

3.4场地地下水情况

拟建场地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一类为赋存于冲积层中的孔隙水,①层素填土,其富水性为中等富水性,透水性为弱透水性;

②1、②4、②9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其富水性为中等富水性,透水性为微透水性;

②2、②5细砂,其富水性中等,透水性弱透水性;

②3粉砂其富水性为中等富水性,透水性为弱透水性;

②6、②10粉质粘土,其富水性为弱富水性,透水性为微透水性;

②7中砂、②8粗砂,其富水性较强,透水性较强;

受大气降水入渗或侧向补给,以蒸发或渗流方式进行排泄;

另一类为裂隙水,主要赋存于风化岩的裂隙中,从钻探情况分析,在钻探范围内,其水量较小。

初见水位标高0.68~1.38m;

稳定水位标高0.83~1.61m,地下水变化幅度0.50~0.90m(见附表4)。

该场地内取水样3组,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1

项目

孔号

K++Na+

Ca2+

Mg2+

Cl-

SO42-

HCO3-

游离CO2

侵蚀CO2

矿化度

pH值

ZK1

63.07

60.49

9.52

29.60

106.09

3.50

33.21

0.00

375.55

6.89

ZK27

50.53

68.42

6.31

22.47

110.32

3.20

30.94

355.68

6.94

ZK53

56.34

56.96

6.85

26.03

101.86

3.00

28.66

339.57

6.87

注:

单位为mg/L(HCO3-为mmol/L,pH值除外),K++Na+值及矿化度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经计算而得。

按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受环境及土层渗透性影响划分,地下水环境类型为II类,地层渗透性为A类,根据水质分析结果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有关条文判定: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由于场区内地下水位较浅,上部地下水为上层滞水,邻近无污染源,受雨水的淋浴作用,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和地下水一致。

因此场区内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建议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进行建筑防腐蚀设计。

4场地岩土工程评价

4.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甲级。

4.2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评价

拟建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属冲积平原地貌,场地较为平整,钻探期间未发现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活动断裂、采空区等影响场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饱和砂土层经初步判定为不具备不液化条件,根据公式:

(4.3.4)

(4.3.5)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进一步判别:

②2层细砂为不液化土;

②3层粉砂为可液化砂土,液化等级为轻微~严重;

②5层细砂为可液化砂土,液化等级为轻微;

②7层中砂为不液化砂土;

②8层粗砂为不液化土。

参与液化计算的66个钻孔中,液化等级属严重的18个,属中等的6个,属轻微的7个,属不液化的35个,综合判断该场地地基液化等级为严重(钻孔的液化指数见附表5)。

根据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岩土层剪切波速、岩土层类别、场地类别等参数参考地震安评报告,与地震安评报告同时使用。

场地存在软弱土及液化砂土,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3场地特殊性岩土工程分析及评价

拟建场区存在填土、软土层、液化土及风化岩层等特殊性岩土。

液化土为②2层细砂为不液化土,②3层粉砂,液化等级为轻微~严重,液化土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桩侧产生一定的负摩阻力,对桩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桩基设计及施工时,应穿透该层,达到稳定持力层。

软土层有淤泥质粉质粘土层。

淤泥质土层分布整个场区,且局部孔段含两个或以上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承载力低而且易触变性,在进行桩基施工时,需穿过该层进入稳定层位。

淤泥质粉质粘土固结沉降对桩侧产生一定的负摩阻力,对桩的承载力有一定影响。

风化岩土层本次钻探划分为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中风化岩层,为风化作用而成。

全风化岩层状态主要为土状,分布于较多孔段;

强风化岩层状态主要为硬土状、半岩半土状、碎岩块状,分布于整个场区。

对采用预制桩基础的宜进入强风化岩层。

对采用冲(钻)孔桩基础的宜穿过该层进入中风化岩层。

4.4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地内素填土分布均匀,冲积层分布均匀,但厚度不均匀,地层不稳定;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分布不均匀,地层不稳定;

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分布均匀,厚度不均匀,地层稳定。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分布均匀,地层稳定。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下水水量小~中等,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故拟建场地属较稳定场地,适宜兴建拟建建筑物。

4.5场地地基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

①层第四系填土层(Qml):

①层素填土,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不宜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②层第四系冲积层(Qal):

②1、②4、②9层淤泥质粉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