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5925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二者是商品缺一不可的因素;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同一商品的价值和使

用价值都不可兼得。

二、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就是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

价值。

3.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一,

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它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它还为其它一系列

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

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至关重要。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

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效率。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用单位时间内所

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

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

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

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

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私人决定。

而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

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

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

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

交换才能解决。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对矛盾的根源。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节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价值形式的发展

(1)简单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的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4)货币形式是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来表现。

2.货币的起源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价值形式发

展的完成形态。

(2)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3.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是货币用于衡量和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

能,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

的或想象的货币。

(2)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它与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此外,

商品的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2.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3

(3)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3.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2)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制品。

(3)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4.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必须以交换双方的信用为前提并借助一定的契约形式。

(3)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既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1)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

(2)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

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

际贸易差额;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三、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

(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

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前两项的乘积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2.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例,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2)随着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货币流通量的公式应作相应补充。

3.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需要量为限。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1)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显著上涨的现象。

(2)按照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

温和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

膨胀。

(3)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

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

2.通货紧缩

(1)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持续普遍下跌的现象。

(2)良性通货紧缩是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不存在有效需求不

足和经济衰退。

(3)恶性通货紧缩的表现和危害

4

第四节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依据价值

来进行。

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格和价值却经常不一致。

这是

因为,价格虽然要以价值为基础,但它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会下跌,低于

价值;

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涨,高于价值。

(2)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因为:

①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可以

相互抵消,因而长期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②价格的变动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围绕价值这个中

心上下波动。

③价格的变动反过来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因此,价格

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这个

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第二、激励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优胜劣汰,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表现在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上。

(1)两种流通的形式不同:

买和卖的顺序不同、起点和终点不同、媒介不同。

(2)两种流通的性质不同:

内容不同、目的不同、限度不同。

(3)两种流通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发生价值增殖。

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1)G----W---G′这个公式,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和根本

特点,因此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要求之间的矛

盾。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剩余价值既

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3.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通过对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分析可以看出,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G-W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5

即货币所有者必须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种特

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1.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总和。

2.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来源,靠劳动谋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

分:

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二,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第三,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与其它商品比较,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

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这就是说,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的制约。

但是,在一个国家和一定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它

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标准。

(2)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一般商品在使用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

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其他商品中去。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

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新的价值。

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

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1.劳动过程

(1)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使用价值

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①劳动属于资本家并在其监督和支配下进行;

②劳动产

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不是归劳动者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根本特征是价值增殖过程,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

(1)价值形成过程就是补偿资本家预付资本价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工人在用具体

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同时,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又

创造了新价值,这个新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预付的劳动力价值。

(2)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使

工人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由此而获得剩余价值。

(3)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

价值的时间。

3.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6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叫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

部分价值。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

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的范畴。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

马克思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用c表示。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用v

表示。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为研究资本有机构成等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2)剩余价值率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物化劳动的表示法,即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

变资本(v);

二是活劳动的表示方法,即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二是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对延绝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工作日的界限

(1)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

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

(2)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7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

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

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追求超

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

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在本质上一致的,即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增加了剩余价值生产。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它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它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因此,要揭

示工资的本质,必须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为商

品,有价值和价格。

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

①劳

动在出卖以前不能独立存在,不能作为商品买卖;

②劳动如果是商品,其价值无法衡量;

③如果劳动是

商品,就会导致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

可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

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的原因

(1)工人都是按一定劳动时间出卖劳动力的。

(2)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工资的。

(3)工资的数量往往随劳动时间的长短或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而变动。

3.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混淆了工人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

的区分与对立,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必要劳动或有酬劳动,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1.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

8

(1)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2)计件工资是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

(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计件工

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血汗工资制度

血汗工资制度就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所谓“科学管理”或“合理化的劳动组织”,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

高到极限,残酷剥削雇佣工人的各种工资制度的总称。

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形式是“泰罗制”和“福特制”。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数量变动规律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含义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的变化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而只有实际工资才能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的

状况。

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关系

3.工资的国民差异

(1)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别。

(2)造成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原因在于:

第一,各国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

第二,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第三,各国劳动强度存在着差异。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社会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含义

社会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的不断更新和不断重复。

2.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关系

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社会再生产的类型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在原有规模上

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4.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大生产场所

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二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即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含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9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征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次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特

点,进一步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①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②全部资本都是工人

的劳动创造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新资本,用于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

动力,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源泉是资本积累。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看出:

第一、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第二、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第三、

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他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工人劳动的一部分,去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

动。

2.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

(1)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

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第一、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

动力。

第二、市场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在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2)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社会劳动

生产率的水平;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二节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

V表

示。

其中,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2)资本家为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取胜,必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即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