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5051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第一次高考统测文综地理学科质量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48.04

本次统测的统计直方图如下:

二、试题特点

此次文综地理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从第1题到第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为第36题共36分,含

(1)、

(2)、(3)、(4)小题,第39题(3)、(4)小题20分,共56分。

地理单科总分为100分。

表2:

地理试题双向细目表

题型

题号

分值

考察内容

能力要求

4

交通运输线路与地形关系

读图分析能力、区域定位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

2

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图观察能力、知识整合归纳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区域特征对比分析

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分析

影响降水的因素

读图观察与分析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6

区域经济特色

知识整合归纳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

7

太阳能开发利用条件

读图分析能力、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8

太阳周日视运动方位判断

9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读图观察与分析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10

区域定位及区域气候、水文特征分析

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描述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域分析能力、知识整合归纳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11

不同区域特色农业的辨别

36

(1)

地形特征及等值线

读图观察与分析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描述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域分析能力、知识整合归纳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36

(2)

气温降水特点及成因对比分析

36(3)

2、昆虫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答:

我们在水中可发现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等。

36(4)

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条件

4、科学家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39(3)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1632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欧洲极力推广新能源的原因

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9(4)

12

垃圾发电的有利影响及发电成本较高的原因

表3:

试题内容分布及分值比例表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选择题(44分)

第4、5、7、8、9、10题,共24分

第1、2、3、6、11题,

共20分

综合题(56分)

第36

(1)、

(2)部分,共24分

第36(3)、(4),

第39(3)、(4)部分,

共32分

分值比例(%)

48%

52%

本套试题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1.时代气息浓,涉及知识面宽

总体上看,这份试卷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时代气息浓厚。

如宜万铁路的修建、坎昆气候峰会,石林太阳能发电,天津垃圾发电等热点问题及身边的话题都进入了试卷,成为题目的背景资料。

既考核了考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基本能力,又考核了考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心了解程度。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2.知识与能力立意突出

试题能力立意和知识能力综合立意相当突出。

不少试题提出一个问题和创设一个情景,不仅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还必须进一步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不少考核能力的选择题,如7-8和9-10两组题目,备选答案都是题目的间接指向,当中还有知识作链接,该类试题考核内容容量大,解题的思维有层次有深度,当然难度也就比较高。

试卷中直接和间接地考核读图能力的题目很多,内容也相当广泛,包括自然和人文、国家和地区、分布、示意等各种图,地理的学科特点得到非常好的体现。

把地图作为丰富信息载体,既考核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还考核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另一个侧面看,对今后下一阶段高三地理复习也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3.强调知识的重组和迁移

试卷综合性强,全方位加强对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地理学科中的考查。

如36题第2小题,在运用图8进行空间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表1提供的数据比较甲、乙两地气温降水的异同并分析原因,以及第4小题分析莫西卡利地区承接和发展电子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要求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

分析、说明成因;

重视学科知识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防止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僵化学习。

只有真正通过理解相关地理知识之后,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总体来说,试卷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试卷难度适中。

没有偏题与难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负担;

同时,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又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了“考”、“查”、“练”的目的。

三、学生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1.选择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正确

答案

各选项选

答率(%)

难度

区分

平均

错因分析

D

A:

1.1

B:

0.37

C:

1.47

D:

97.07

0.97

0.15

3.88

该题得分较高。

学生一般根据图中“正线桥隧占线路总长74%”的提示及宜万铁路所经过的地形特征便可选出正确选项。

B

2.81

90.71

4.03

2.44

0.91

0.24

3.63

该题难度不大,得分率也比较高,少部分学生因为没有看清题目中“不正确的说法”而将选项选错。

还有考生对宜万铁路的位置掌握不清,将其字它的正确说法误选。

6.6

78.97

4.65

9.66

0.79

0.36

3.16

该题错选率也较高,主要是:

1.图中两省区是否为商品粮(棉)基地概念模糊。

2.人口分布特点理解错误,未明白“中部稠密,东西部稀疏”是就图示重庆和湖北两省区所在的范围而言。

3.对恩施大峡谷这一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掌握不清。

C

2.08

9.78

47.8

40.34

0.48

1.91

该题出错率较高,主要原因是考生对图示区域的空间定位不准确,误将斯里兰卡岛理解为其他岛屿,从而在与中国及澳大利亚对位置的判定,以及所处的板块位置出现误判而错选。

7.82

5.62

62.22

24.33

0.62

0.47

2.49

该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但出错率也较高,主要原因有:

1.考生对区域的空间定位不准,直接影响到气候及降水特征的判断;

2.部分考生未能充分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如岛屿中部为山地、从海洋上吹来冬季风等,只关注到纬度位置而忽略了地形及季风环流因素而误选。

A

74.94

16.5

3.67

4.89

0.75

0.4

该题也属于基础题,出错率较高,选D的考生特别多,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该岛屿的空间定位不准,进而对其属的国家类型及出口商品产生误判。

 

0.6

25.43

10.15

63.69

0.64

0.33

2.55

本题错误率也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以及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条件理解不清晰,认为“石漠化土地面积广大”与太阳能开发关系不大而选B的考生较多。

37.78

35.57

18.83

7.58

0.38

0.39

1.51

本题难度最大、出错率最高。

出错原因主要是:

对太阳视运动知识掌握不牢;

对于不同季节太阳一天当中所处的视运动位置(日出日落和正午的位置)掌握不清,而判断错误。

8.07

14.06

14.55

63.33

0.63

2.53

本题难度较大,错误率也比较高,一是考生对图中这一角度的太阳光照图以及所处地球公转轨道的具体位置判断出现失误。

二是对图中的甲乙丙丁各点的具体经纬度位置的判读不准,进而影响到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的判断。

27.02

45.35

13.45

0.45

1.81

本题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当考生对图示具体时间以及图中各点的空间定位两个问题当中的任意一个问题的判读出现失误,即会导致整题的判断出错。

11

15.4

本题难度不大,但错误率也比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于图中的具体空间定位判读不准,以及具体的农业土地利用的情况混淆不清,从而错选。

2.综合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题目中有效信息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满分

36题

题干文字及图8、表1

36

19.61

0.54

0.12

36-1

该国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信息;

图例中的山峰及海拔、等深线

4.13

0.52

9.17

该题为地形知识的基础题。

错因主要是:

1.部分考生认为图中沿海区域辽阔,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而忽略了从空间定位来分析该处的主要地形为墨西哥高原。

2.关于等深线的分布特点,读题时未注意“西部”二字,对两侧海域都进行描述。

还有未看清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甚至有学生答出等深线与河流平行。

3.等深线分布特点的描述,部分考生抓住了走向及与海岸线平行这一情况而忽略了对疏密特点的描述。

36-2

甲乙两城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关键词语“异同”

16

7.91

0.49

该题得分率最低。

1.部分考生未能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异同”二字,在对气温和降水特征表达的时候,往往根据表1中的信息找到了“异”,而忽略了“同”。

2.关于答题的思路,部分考生以列表的形式来比较异同,但在分析原因的时候却没能逐一分开进行分析,而是混在一起进行叙述,这里丢分也较多。

3.部分考生对于该国面积较广的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记忆不清,乱答一通。

36-3

图例中的山峰及海拔、首都及城市,关键词语“特点及成因”

2.5

37.53

本题是基础知识题,但得分率低,原因是:

1.考生在确定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注意到了沿海地区面积较大这一特点而习惯性认为人口多集中于沿海平原地区,并以沿海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原因进行解释。

2.对南北城市密集度分析后得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结论,并以南部纬度低,气候适宜进行解释。

3.忽略了该国地处低纬热带地区,以及首都等大城市都集中在内陆高原这一特点。

36-4

题干文字,关键词语“主要有利条件”

5.07

21.03

该题出错原因主要是:

1.很多考生抓住了该地为墨西哥“硅谷”这样的特点,套用美国硅谷的区位特点如“环境优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内容来回答,而忽略了莫西卡利的自身特点。

2.关于劳动力的描述在于“高素质”而非“低价格”这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39题

20

11.35

0.57

39-3

材料三欧洲各种能源的平均发电成本表格

5.48

0.55

2.32

1.大部分考生主要围绕新能源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表格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2.部分考生注意到了题目中的“能源分布”、“生产状况”这两个关键词,对于分布还能解释清楚,但对于生产状况却是从发展历史及技术水平等角度来分析。

3.学生答题时对水能资源的理解不够,几乎不能回答出水能资源不丰富的原因。

39-4

材料四天津垃圾发电的资料

5.87

0.59

0.86

部分考生的确认真阅读并充分利用了材料四的资源,直接将材料四的内容照搬照抄下来,缺乏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及转化能力。

四、统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基本原理理解不够透彻。

如第3题中涉及到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的分布、城市地域结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等基础知识含混不清。

2.读图能力差,空间定位不准确。

如4-6题,考生对区域的空间定位不准,误将斯里兰卡岛理解为其他岛屿,从而在与中国及澳大利亚对位置的判定,以及所处的板块位置出现误判而错选。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气候及降水特征的判断。

再如9-11题,若考生对图示具体时间以及图中各点的空间定位两个问题当中的任意一个问题的判读出现失误,则导致整组题目的判断出错。

3.正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依然欠缺,答题不准确,不规范,不全面。

文字表达失分多,表达严密性、原理性不足。

如答题过简、分析角度不全、专业术语不规范以及思维顺序颠倒等,学生缺乏应试的技巧也导致答题不规范。

如36

(2)题中,对于甲乙两地气温及降水特点的异同分析,考生未能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异同”二字,在对气温和降水特征表达的时候,往往根据表1中的信息找到了“异”,而忽略了“同”。

4.知识迁移能力差,审题不仔细。

如第8题,一天中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变化(年变化基础上的日变化),即太阳视运动的位置问题含混不清。

再如39(3)题,大部分学生主要围绕新能源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而忽略了表格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还有学生注意到了题目中的“能源分布”、“生产状况”这两个关键词,对于分布还能解释清楚,但对于生产状况却是从发展历史及技术水平等角度来分析。

五、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在云南省第一次省统测中存在的问题,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查缺补漏,还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努力提升应试能力与得分能力,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研读考纲,把握方向

《考纲》是高考命题和后期复习的依据,教师要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差别,把握复习的方向。

总体上看,今年的《考纲》与20XX年相比变化不大,保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与继承性。

(二)强调主干知识

本次省统测地理试题考查了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值线(等深线)、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符合高考的命题规律。

但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较为简单和呆板,不会根据区域差异和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如第36题中的(4)题要求学生分析墨西哥莫西卡利城承接美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主要有利区位条件,有的学生就直接套用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在答案中出现了“气候宜人、军事订货”等内容。

从拉丁美洲气候分布图来看莫西卡利是热带沙漠气候,军事订货是美国“硅谷”发展的特殊条件;

有的学生在表述该地的交通运输条件时,简单地认为该地位于沿海地区,有便利的海运条件,忽视了电子产品短、小、轻、薄的特点,它需要高速、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高速公路与航空运输;

电子工业向墨西哥转移是利用了该地地价和劳动力均较便宜的优势,由此可看出,简单的思维能力是制约得分的主要障碍。

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应重视对主干知识尤其是学生仍感迷惑的知识部分的梳理,使其概念更清晰和细化,并通过一些案例、典型例题来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会他们一般主干知识分析方法要与某一特定的区域相结合,在答案的表述中应有该区域的特殊性特征,而不是简单、生硬地套用一般思维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得分能力。

(三)回归教材,强化概念

选择题中的第4、8、10、11题在该次省统测中得分率较低。

以第4题为例,该题主要考查有关斯里兰卡的相关知识,从得分率来看,只有47.8%的学生选正确择了“冬季商贸船队可借助洋流更快地驶往红海”,而有40.34%学生选择了“位于板块边界,受地震、海啸影响大”;

再如36题中的

(2)题,该题分值为16分,但平均分只有7.91分,原因之一是许多学生主观地认为墨西哥西海岸沿海平原地区,是海洋水汽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可见,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的不牢固是造成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因此,后期复习应:

1.带领学生回归教材,强化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概念,对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才是正确解题的基础。

2.从考试中暴露的问题来看,还要分清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如地貌、地形与地势,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类型,山区、山地与山脉,区时与时区,气候与天气,降水与降雨,水资源与水力资源,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灌溉农业、绿州农业与旱作农业、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等。

3.真正领会教材的深刻内涵,如教材中的标题往往是地理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完成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熟记一些重要知识的教材原文,这是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4.依据教材中的图像、文字(包括阅读材料)及近几年高考中频繁出现的考点,适当拓展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使学生的知识面和系统性有所加强,加深理解的深度。

如在复习世界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时,除了让学生知道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以及东南亚马来群岛等赤道附近显著的地带性分布区,其成因主要是受赤道低压控制外,还要知道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也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主要是信风经过沿岸暖流并在地形抬升下形成。

从本次省统测的试题来看,很多考点都基于对教材基本原理和知识的考查,又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如以斯里兰卡为载体考查了有关气候、洋流及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以墨西哥为载体考查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及工业区位,同时也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5.在复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不同版本的复习地图,在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上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此时,一般以教材为主。

(四)注重解题思路的构建

从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一般特点来看,综合题的考查多以地理分布规律、特征、成因、地理区位等知识的考查为主,即“地理”中的“理”。

因此在复习中,带领学生建立一些解题的技巧、答题的规范性思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如对地形特征的描述一般从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坡度陡缓等方面进行描述,而地势特征则从方位及高低起伏等方面进行描述。

(五)加强区域空间定位的训练

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特征及发展变化离不开一定的区域,区域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归宿,即“地理”中的“地”。

试题的设置多以某一区域为载体,围绕“主题+区域,区域+问题,区域案例+分析”的思路来设计。

如有67%的学生不能选出第11题的正确选项“立体农业”,其根本原因是区域空间判读不正确,可见,加强区域空间定位的训练至关重要,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在考试中就能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准确进行空间定位。

在进行空间定位能力培养时一般从地理坐标、海陆位置、区域轮廓和区域特征等方面入手,并熟记一些重点地区的空间定位如东南亚、南亚、长江三角洲等以便能快速提取信息。

此外,大比例尺地图是学生判读和练习的难点,本次考试也有所体现,如斯里兰卡图,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应加以重视。

(六)通过专项训练,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

1.审题能力的培养

先审题干,通过文字、图表所提供的素材和情景,找出关键词句如时间、地点、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图表的数量单位等,明确题干的中心内容;

其次审设问,看设问的内容、界定范围(如有利或不利条件,所限范围、主体、客体及角度),明了解题方向和答题要求。

最后要审分值,通过分值的设定明确采分点,就地理学科而言,每个要点的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同一道小题的要点赋分基本上是一致的。

2.答案的组织能力培养

答案的组成要充分应用题干和图表提供的信息,要点要完整,叙述有条理,语言要简洁,并准确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将主要观点写在前面,能有效地减少答题的失分,但要避免重复表达。

3.合理分配时间的训练

合理利用时间是高考顺利完成答卷的前提条件,因此,平时应重视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一般而言,11个选择题的训练用时在15分钟以内,综合题的训练用时在25分钟以内,先做会做的题目,不留恋难题。

现阶段要特别重视对选择题时间和得分效率的训练,它关系到学生心理及成绩的稳定性,可以说是地理成绩提高的保障。

4.试题是强化地理素养的最好载体

一方面以往年的一些经典高考试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以错题处理为中心,让学生建立“错题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地理事物、现象,尝试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多层次、多角度地加以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上好试卷讲评课

试卷评讲课可以引导学生回归到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帮助他们发现不能正确运用知识的问题所在及思维的盲点;

由问题引出相关专题,构建知识体系,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念、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达到查缺补漏、完善思路的目的。

(八)以良好的心态备考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与考试,学生容易出现急躁、无自信、成绩不稳定且起伏较大等问题,教师应学会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困惑,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以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的态度积极备考,这是高考成功的阶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