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904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1、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P20-21

1、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经济称为小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社会分工使得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2、商品P22-23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24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3、商品的价值量P25

个别劳动时间:

是指不同生产条件的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在同一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

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

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4、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P26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商品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货币P27-29

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P29

货币有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P30-32

3、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其内容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P32

4、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这种现象被马克思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普遍的持续的物价上涨。

四、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P33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其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因为:

第一,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

第二,价值规律决定和影响商品经济的各个方面,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无不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和调节。

第三,价值规律也是其他商品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商品经济规律。

2、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P33-34

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P34-35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P43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总公式存在着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即流通的结果不应该出现价值增值,而从资本流通的结果来看,却发生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可能发生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成为商品P44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劳动力作为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抚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45-46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的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必要劳动时间:

再生产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2、资本的本质P46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资本的本质。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46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一部分价值。

4、剩余价值率P47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P47公式)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47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P48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

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P49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四、资本主义工资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50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2、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P51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P52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数量,也称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购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联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二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二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能下降。

因为,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名义工资的高低,同时还取决于物价水平,税收负担,住房租金和医疗费用的高低等多种因素。

第四章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P59-61

1、再生产的分类P59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P60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不能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投资,即资本积累。

P61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二、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P63-65

1、资本有机构成P63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并不都是由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的。

二是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生产条件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一样的。

2、相对过剩人口P64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就是失业人口。

三、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历史发展趋势P65-67

1、无产阶级的贫困P66

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恶化。

无产阶级的贫困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

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P66

 

第5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

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P75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

P78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周转的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组成。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P79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的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一是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二是周转时间不同。

三是价值回报方式和期限不同。

四是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3、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P82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的联系在于: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正向相关,后者的高低直接决定前者的高低。

二者的区别在于:

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一个周期内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P82

个别资本:

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

社会资本:

是指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P84

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总和。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如何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即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P86公式)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必须具有两个前提条件P88

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P88 

公式)

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与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P88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P89公式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

(P89公式)

四、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和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9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出现的新特点:

P93

危机爆发的周期缩短。

危机的阶段性模糊。

危机的冲击力减弱,工业生产下降幅度较小。

第六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成本价格和利润

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P100

成本价格出现以后,资本家就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P10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P101公式)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P102

部门内部的竞争:

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目的是为追逐超额利润,竞争的结果形成了商品的社会价值。

部门之间的竞争:

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竞争的结果使各企业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P103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原因如下:

P103

第一,从个别生产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二,从个别部门来看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不一致。

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态。

P106

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P107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P108

2、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

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P108公式)

四、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本质上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P114

2、级差地租是指农业资本家因租种较好的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不同等级。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经营权垄断。

3、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P115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的资本平均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4、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P116

第7章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

1、自由竞争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P124

2、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他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生产力发展和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这是因为:

P125

第一,少数大企业由于资本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经营管理先进,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从而生产经营成本较低,经济效益比较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二,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加速了生产集中。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P125

垄断就是独占,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某种协议,对某个或某些部门的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产品价格等实行操纵或控制。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也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P126

4、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P128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形式,掌握这种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的形式实现的。

“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对企业实行层层控制的一种制度。

5、垄断利润是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P129

垄断价格是指在垄断组织操纵下,可以保证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采用人为抬高的价格出售。

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人为压低的价格。

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这是因为:

P130

第一,竞争是一般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

第二,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了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

所谓“纯粹的垄断”是不存在的。

第三,各个垄断组织和垄断资本家,都力图巩固和发展自己,削弱和吃掉对方,因而必然造成更加激烈的竞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32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P132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P138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可以兴办私人垄断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从而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第二,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个别私人垄断资本利益之上,代表着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促使垄断资本加强科技的研究和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竞争力,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为垄断资本提供了有保障的国家市场,保证了垄断组织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增加了资本积累。

阻碍作用:

第一,国家垄断导致生产技术的停滞趋向。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税收。

第三,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包袱。

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军事方面,大量的社会财富游离出社会再生产过程之外,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影响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第8章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输出P145

生产国际化:

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资本国际化:

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不断运行的过程。

资本输出:

指垄断资本家、垄断财团和资本主义国家,为攫取垄断高额利润或谋求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

资本输出按其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是借贷资本的输出;

二是生产资本的输出。

2、资本国际化的必然性P147

首先,资本国际化是社会再生产和追逐利润的要求。

其次,资本国际化是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

再次,资本国际化是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

最后,资本国际化是过剩资本寻找出路的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成因(论述题)P150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其原因如下: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确立。

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此外,跨国公司作为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高速发展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2、跨国公司:

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生产、销售和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大型垄断企业。

P152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P153-155

积极作用:

跨国公司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有利于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推动了贸易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国际技术转移的有效通道。

消极作用:

第一,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第三,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发展也有不良影响。

第四,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经常以分公司、子公司所在国(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计划战略发生矛盾,甚至引起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波动。

3、导致反全球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

P157

全球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制度性原因。

全球化缺乏管理。

全球化引发了很多政治问题。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区域性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各自的及共同的经济利益,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解机制上结合成经济联合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

P158

2、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论述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的实际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

现代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