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4819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Word格式.docx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

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

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

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

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

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

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

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

(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

(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2、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能萌发。

3、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

(1)利用风力:

如蒲公英、挪威枫。

(2)利用水力:

如椰子、莲蓬。

(3)利用弹力:

如豆类的种子。

(4)利用动物:

如浆果、刺果等。

4、根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

胡萝卜的根是一种特殊的(直根)。

5、(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6、牵牛花的茎是(缠绕茎)、杉树的茎是(直立茎)、爬山虎的茎是(攀缘茎)、西瓜的茎是(匍匐茎)。

7、(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8、叶子都是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

9、不同植物的叶子,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是不同的。

10、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1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12、植物总是向着阳光生长,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

13、观察解剖油菜花时要按照(由外向里)的顺序。

14、花的构造有: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15、花的各部分(构造)具有不同的(功能)。

萼片:

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

吸引昆虫。

雄蕊:

制造花粉。

雌蕊:

接受花粉。

16、(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17、(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一过程就叫做(传粉)。

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18、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19、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如(油菜花)、(桃花)等。

20、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如(玉米)、(水稻)的花等。

21、为了弥补自然状态下的传粉不足,人们常常还会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22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

23、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

甘薯——根、胡萝卜———根、马铃薯(土豆)—茎、西红柿—果实、花生—种子、

24、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提供(食物)、(药材)、(饮料)、(纺织材料)、(家具)、(燃料)、(建筑材料)……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像(石头)、(橡皮)、(玻璃)、(塑料)、(丝巾)、(大树)、(螺帽)等形态的物体是(固体)。

2、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

3、面糊、牙膏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4、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5、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7、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有:

木块、塑料、泡沫板、铅笔、火柴盒、苹果、树叶、香油等。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有:

橡皮泥、玻璃球、卵石、硬币、铁钉、土豆、一瓶饮料、蜂蜜等。

8、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一小截蜡烛和一整支蜡烛放在水里,都会(浮在水面)。

9、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10、在水中能溶解的固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等。

11、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固体有(面粉)、(沙子)等。

12、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有三种:

过滤(米与水的分离)、沉淀(泥沙与水的分离)、蒸发(水与盐的分离)。

13、像(水)、(油)、(醋)、(酒精)、(牛奶)、(果汁)、(洗发剂)、(钢笔水)等形态的物体是(液体)。

14、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没有固定的形状),都(会流动),都(有表面张力)。

15、不同液体在(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16、比较液体性质的方法有:

(眼看)、(鼻闻)、(舌尝)、(比轻重)、(比流动的快慢)、(比露珠的形状)等。

17、按同体积的液体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蜂蜜、牛奶、水、油)。

18、按流动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

(水、油、牛奶、蜂蜜)。

19、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倒液体的顺序)无关。

20、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热水会(浮)在冷水上。

21、液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22、在水中能溶解的液体有(蜂蜜)、(牛奶)、(醋)。

在水中不能溶解的液体有(油)。

23、不同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24、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

(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

25、在渔网上面拴泡沫塑料等轻的物体,下面拴铁块等重的物体,可让渔网立起来。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风向)、(风力)、(湿度)、(云量)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2、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靠(观察周围的)环境来进行。

3、现在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

(看电视)、(打电话)、(上网查)、(听广播)、(看报纸)、(手机短信)、(问老师家长)等。

4、认识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

(晴)、(阴)、(多云)、(雨)、(风)、(雪)等。

5、能预报天气的谚语有:

(蜻蜓低飞要下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用来测(气温)的(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7、学会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7摄氏度写作(37℃)0摄氏度写作(0℃)零下5摄氏度写作(—5℃)

4℃读作(4摄氏度)12℃读作(12摄氏度)35℃读作(35摄氏度)

8、同一时刻在不同的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9、同一时刻在学校内测得的温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阳光下—背阴处—教室)。

10、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最高时并不在中午12点,而是(午后2点左右)。

11、世界各地百叶箱的放置高度是(相同)的,都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

12、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

雨量的大小用(毫米)做单位。

13、测雨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14、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15、天气预报中雨量的等级划分标准是:

24小时内降雨量在(0.1—10毫米之间)的是(小雨);

(10—25毫米之间)的是(中雨);

(25——50毫米之间)的是(大雨);

(50——100毫米之间)的是(暴雨);

(100——200毫米之间)的是(大暴雨);

超过(20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16、(风向)和(风力)是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从东面吹来的风是(东风)。

当红旗飘向西时,吹的是(东风)。

18、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9、用(风力计)可以测出风力的大小,也就是风速,用(风级)表示,通常把风力分为(0——12级),共13个级。

20假如我们既看到了三级风的现象又看到了四级风的现象,这时风力应该是四级。

21、风级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艰,(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有弹性。

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是会流动的。

2、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3、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4、一杯热水变凉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7、空气中能帮助燃烧的是氧气;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气体。

8、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称为“热辐射”

9、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

10、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

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11、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腌腊)食品等。

12、森林有:

氧气制造工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

13、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脑。

14、物体冷热的程度叫温度,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低于37℃,水烧开时的温度是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15、使用温度计注意:

A、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底和壁。

B、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平视温度计液柱的顶端。

16、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A、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

B、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灯芯。

C、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

D、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17、二氧化碳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18、浅色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深色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19、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

20、耳朵的构造: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耳朵的构造(图)

2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量”。

22、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23、消化器官有: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4、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

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

25、分类和排序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26、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方法有:

A、按相同点分类。

B、按二分法分类。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

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级二分法。

27、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28、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使用了食用色素。

可分为天然色素和人造色素。

29、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期。

30、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

首先是属名,它标志着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

其次是种名,它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这种分类的原理如同你的名字,姓代表你和家族的关系,“名”是你自己独有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全身的骨头分为:

头、躯干、手臂、腿脚。

人体的骨头有206块。

和其它动物骨骼一样,又结实又硬,不但能长长,还能长粗。

骨头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能制造血细胞。

骨骼具有:

运动、支撑、保护的作用。

骨与骨之间相连叫关节。

人体的各种动作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屈伸的关节:

膝关节、指关节、肘关节。

旋转的关节:

桡尺关节(前臂)。

既能屈伸又能旋转的关节:

肩关节、额关节(下巴)髋关节。

肌肉占人体重量的40%。

1、经常运动有什么好处?

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增强心脏功能和增大肺活量;

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延缓衰老;

身体匀称。

2、预防运动受伤?

穿戴保护器具、使用软垫、做好准备活动。

蚕的一生分为:

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刚出的小蚕叫蚁蚕,在蚕成长的过程中,要四次脱皮,脱皮的原因是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蚕蛾的身体分3部分,有3对足,它的触角是羽毛形状的。

世界上最先养蚕的是中国。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小小竹排江中游”是把水作参照物。

“巍巍青山两岸走”是把竹排作参照物。

运动的速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外,还要强调风向。

运动有:

平动、转动、振动。

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又分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和其它无关。

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

利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使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前先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叫弹性。

这种力叫弹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会产生摩擦力,叫阻力。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减少摩擦力:

自行车链条中加润滑油、轴承中的小钢珠、流线型的船体。

增大摩檫力:

轮胎上的纹路、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

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

如射箭、拍球、撑杆跳高、玩跳跳球等。

力是无形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力的存在?

可以通过观察力对物体运动及形状的影响和人体肌肉的感受来体验到力的存在。

历时40年的研究,能预测黑猩猩行为的科学家是珍妮。

科学的预测是有根据地推论。

调查的常用形式有:

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资料调查。

推理:

对已发生事件的解释,对正在发生事件的解释。

预测:

对事物的未来变化做出推测,对现象的未来变化做出推测。

调查:

在某个地方有哪些东西存在,某个时段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太阳的高度:

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

2、然后拳头一个接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

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的高度。

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利用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称为日晷。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地球仪应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指农历初一,蛾眉月指初三、四,上弦月指初七、八,凸月指初九、十四,满月指十五、十七,残月指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指二十八,蛾眉月指二十九、三十。

凌晨开花的有:

蛇麻花、牵牛花、蔷薇花、猫儿菊。

上午开花有:

睡莲、大豆花、午时花、半支莲、郁金香。

下午开花有:

晚香玉、月见草、白香水百合。

晚上有:

丝瓜花、昙花、紫茉莉。

如果人为地改变白天和黑夜的长短,生物的习性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

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光是沿直线传播。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转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透镜有:

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666年,英国牛顿让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光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但单纯光则没有这种现象。

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它颜色的光去掉。

简单的电路由:

电池、导线、开关、发光器组成。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

钢、铁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塑料、橡皮等。

不能把多个电器连接在同一个插座上,容易发生火灾。

磁针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

地球就是一个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北极,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南极。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称为“司南”。

消去衣针的磁性:

用木棒敲,在火上烧,与大磁铁放一起。

磁铁的应用:

磁铁黑板,磁卡,软盘,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

电磁铁:

电池、导线、铁钉组成。

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电磁铁和永久性磁铁的相同点:

能吸铁,有磁性,有磁极,能指示方向。

不同点:

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磁极方向可控制和改变,而永久性磁铁不能。

电磁铁的应用:

电铃、电动车、电扇、电话、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

中国第一列车2003年在上海诞生,每小时400千米左右。

呼吸时,吸进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一次用力吸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

*1、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2、机械可以分成(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两类。

*3、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简单机械有(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5、(杠杆)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

*6、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力点)、(重点)。

*7、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杠杆的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

*8、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有:

(钳子)、(筷子)、(起钉锤)、(开瓶器)、(镊子)等。

*9、斜坡就是一种(斜面)。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10、斜面坡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小)。

即坡度越(小)越(省力)。

*11、利用斜面原理的工具有(刀)、(叉)、(针)、(铲)、(斧子)、(螺丝钉)等。

*12、螺旋和盘山公路都是(斜面)的变形。

*13、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

*14、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15、在轴相同的情况下,轮轴上的(轮越大)越(省力)。

*16、利用轮轴原理的工具有(螺丝刀)、(方向盘)、(水龙头)、(门把手)等。

*17、(滑轮)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带沟槽的轮子。

*18、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19、定滑轮(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不省力);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省力)。

*20、国旗是利用(定滑轮)升上去的。

利用滑轮的机械还有(吊车)。

*21、能把(动力)从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的装置叫(传动装置)。

*22、传动装置可分为(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

*23、钟表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齿轮传动);

自行车的主要传动装置是(链条传动)。

*24、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相同点:

都可以改变运动速度。

齿轮传动能改变用力方向;

不能较长距离传力。

链条传动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能较长距离传力。

第二单元

*1、物体大多数是由(锥)、(台)、(柱)、(球)四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薄壳结构的建筑)等。

*3、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4、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是不相同的。

*5通常,结构由(支架)构成,(三角形支架)最稳定、结实,所用材料也(最少)。

*6、不稳定结构,可以通过(架梁)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7、铁塔、高压线塔、石油井架、起重臂都属于(支架结构),都运用了(三角形结构最稳定)的原理。

8、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法国)。

*9、平板桥、拱桥、吊桥是按桥的(形状)分类的。

10、(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11、(拱桥、斜拉桥)比平板桥的承受力大。

12、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形状)有关。

(拱桥)最结实,其次是斜拉桥,(平板桥)最不牢固。

13、古时候用(树枝、茅草)造房子;

现在用(钢筋、水泥、砖块)建造平房大厦。

14、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