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762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鹅常见种传染性疾病技术文档格式.docx

27鹅硬嗉病 

28中暑 

29脚趾脓肿 

 

2006/05/27 

00:

07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505字节]  

沧海一声笑 

   

-* 

未注册 

*- 

等级:

未知 

信息:

威望:

未知 积分:

现金:

存款:

贷款:

来自:

发帖:

篇 

精华:

在线:

时 

分 

秒 

注册:

造访:

未知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楼] 

小鹅瘟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细小病毒。

该病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传染迅速,死亡率高。

其特征性病变为严重的渗出性肠炎,肠粘膜脱落坏死,形成香肠样栓子,堵塞肠管。

一、病原

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

该病毒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

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鹅,其它禽类除番鸭外,均不易感。

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发生在3—20日龄的雏鹅,20日龄以上鹅发病率较低,成年鹅感染后不发病,但可成为带毒者,将病毒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

患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0日龄内死亡率可达100%,15日龄以上发病较为缓和,部分可自行康复。

但据近年报道,发病日龄已延至30—60日龄,甚至有73日龄的报道。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病鹅和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途径。

也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

本病流行有周期性,大流行后1—2年内不发病。

三、症状与病变

本病潜伏期3—5天,一周龄内雏鹅多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呈最急性型变化,表现精神沉郁、厌食、鼻流粘液,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食道膨大部中多有液体和气体,严重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水样混有气泡的稀粪。

死前常出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瘫痪等神经症状。

病程通常为12—48小时。

两周龄以上雏鹅多呈亚急性型,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呆立,拉稀、厌食。

日渐消瘦,病程3—7天,少数病鹅可自然痊愈,但生长受阻。

最急性型病例病变不明显,除小肠粘膜充血或出血,胆囊肿大外,其它脏器无变化;

10日龄以上且病程在2天以上的病雏鹅,肠道尤其是靠近卵黄柄和回盲部的肠段呈现典型的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的变化,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质地坚实,似香肠样,肠内为坏死的肠粘膜、渗出的纤维素等凝固形成的栓子,栓子切面中心是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层包裹着由坏死的肠粘膜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的厚层的灰白色伪膜。

凝固栓子不与肠壁粘连,均易从肠道中取出。

这是小鹅瘟特征性病变,但有些病例缺少这种典型变化,而是肠腔中充满粘稠的内容物,粘膜充血发红,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其余的病变还有:

肝脏肿大,呈深紫色或黄红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暗绿色胆汁等。

四、诊断

根据一般20日龄以内雏鹅发病其它家禽不发病的流行特点,呈现严重下痢有鼻液增多或从口角甩出的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的凝固栓子的特征性病变,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需注意有的病例无凝固栓子形成,应多解剖几只病鹅。

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雏鹅病毒性肠炎十分相似,不易鉴别,临床上可根据是否用过小鹅瘟疫苗或血清进行判断和区分;

本病与鹅副粘病毒症状有相似之处(都腹泻、都是小鹅发生),但典型的病理变化不同,可以鉴别;

必要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或进行血清学检验。

∙2007-7-2219:

46

∙回复

2楼

五、防制

1、不从疫区购买鹅苗和种蛋,尽量自繁自养。

2、严格消毒制度,尤其对育雏和孵化用具的消毒。

3、免疫接种:

可于种鹅开产前15—30天用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免疫,雏鹅可获坚强保护。

或者于雏鹅卵3日龄内每只注射0.5毫升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一周后再用雏鹅专用小鹅瘟疫苗免疫一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查看图片详细信息正在读取此图片的详细信息,请稍候 

... 

死前抽搐状(原图:

范国雄)

出血性卡他性肠炎,肠内有纤维素和脱落的粘膜,形成栓子(原图:

09am IP:

[本文共3033字节]  

鹅副粘病毒病 

本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雏鹅传染病,以精神沉郁、萎顿无力、蹲地、腹泻、体重减轻、仰头、软颈或扭颈为症状特征,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

病原体为禽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与鸡新城疫病毒有部分交叉免疫原性,用鸡新城疫弱毒疫苗Ⅰ系、Ⅳ系免疫可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不如鹅副粘病毒油乳剂苗保护效果好。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特点

各种年龄的鹅都有易感性,但主要发生在15—60日龄的雏鹅,15日龄以下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致死率在90%以上,10日龄以下鹅则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达100%。

随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本病潜伏期2—6天,日龄小的潜伏期短,大的潜伏期长。

症状为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有甩头、咳嗽、呼吸道症状,腹泻,排白色、绿色、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

病程一般2—5天,耐过者6—7天开始好转,9—10天康复。

特征性的病变有:

食道粘膜主要是下端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剥离后可见坏死斑点或溃疡;

肠道粘膜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至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呈出血性溃疡面;

脾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粒大灰白色坏死灶;

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

这些坏死性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其余病变还有:

心肌变性;

肝肿大瘀血,质地较硬;

部分鹅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脑充血、瘀血。

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但本病的初期症状与病变易与小鹅瘟混淆,此时应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以便确诊。

除做好疫病的一般防范措施外,本病主要的防制措施是预防接种。

目前已有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可于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3毫升,注苗后6天,一般患病鹅即停止死亡。

[本文共1840字节]  

雏鹅病毒性肠炎 

本病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

3楼

病原为腺病毒属的肠炎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60℃1小时仍有致病力,80℃5分钟可以灭活。

该病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最早3日龄开始发病,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25—75%,甚至100%。

10日龄以后死亡的病例60—80%出现小肠的香肠样凝固性栓子。

据四川省调查,成鹅鹅病毒性肠炎血清阳性率为30.44%—36.84%,说明此病传播相当广泛。

本病潜伏期3—5天,人工接种潜伏期2—3天或达5天。

自然感染病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发病后即极度衰竭,昏睡而死或倒地两腿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至1天。

急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行动迟缓,嗜睡,腹泻,排出淡黄绿色、灰白色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抽搐而死,病程3—5天。

慢性型:

病例多发生在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腹泻,最后因营养不良衰竭而死。

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特征性的病变在肠道,即小肠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凝固栓子,以及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凝固栓子出现在感染第14天以后死亡的病例(慢性型);

而染后第4天死亡的雏鹅只有各小肠段的严重出血,粘膜肿胀发亮,蓄积大量粘液性分泌物;

第7—12天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除严重出血外,粘膜上开始出现少量黄白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有少量成片肠上皮细胞的坏死物。

凝固栓子主要出现在小肠后段至盲肠开口处,有两类:

第一类栓子初期直径较细,约0.2厘米,长度可达10厘米,随病程的延长,栓子的直径可增至0.5—0.7厘米,长度增至约20厘米,使肠管膨大至正常的1—2倍,肠壁菲薄,透明度大增。

栓子质地紧密,多数为一段,少数出现两段的,切开可见有两层结构,外层为坏死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混杂凝固成的暗灰白色的厚层假膜,中间是干燥密实的肠内容物。

第二类栓子较细,直径在0.4厘米以下,呈细圆条状,但长度较长,可达30厘米以上,它是由坏死的肠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

两类栓子与肠壁都不粘连,容易取出。

其它脏器及组织的病变均无特征性,可见肝脏瘀血、出血;

胆囊明显肿胀、扩张,是正常的3—5倍大,充满深墨绿色胆汁;

肾脏充血和轻微出血;

皮下充血、出血;

胸肌和腿肌出血呈暗红色;

个别早期病例心外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

本病可根据流行病学情况,症状和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但由于特征性病变出现较晚,故对发病早期的最急性、急性型病例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本病的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与小鹅瘟很相似,可通过了解种鹅是否用小鹅瘟疫苗免疫过,病雏是否用小鹅瘟血清预防过加以判断。

有条件的,应作血清学检验(琼扩试验)或作病毒的分离鉴定。

防制措施为不从疫区引鹅,坚持兽医卫生的消毒制度等,但最主要的在于免疫接种。

四川农业大学培育和制造有CN40弱毒疫苗,口服免疫1日龄雏鹅,3日后即有85%雏鹅可获得免疫力,第5天雏鹅可获坚强免疫力,免疫期30天以上,1次免疫即可使雏鹅不再感染。

亦可用高免血清预防与治疗,对1日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高免血清0.5毫升,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对出现症状的雏鹅群,每只皮下注射1—1.5毫升高免血清,治愈率为60—100%,保护率达100%。

10am IP:

[本文共3225字节]  

4楼

小鹅流行性感冒 

小鹅流行性感冒,又称为小鹅传染性气囊炎、小鹅渗出性败血症,主要是20日龄左右的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100%。

病原为鹅渗出性败血杆菌(又叫败血志贺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极弱,56℃5分钟即可致死。

本病只鹅易感染,在流行初期,主要是1个月内的小鹅发病,其中20日龄左右雏鹅最易感,至后期成鹅也可感染。

病鹅和带菌鹅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

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均是传播媒介。

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长途运输、气候巨变、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约12小时以内。

患鹅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羽毛松乱,喜蹲伏,常挤成堆。

病雏从鼻孔流出多量浆液性鼻汁,频频摇头,致鼻汁四溅,或将头颈后弯,在身躯前部两侧羽毛上擦拭鼻液,使雏鹅的羽毛湿脏。

进而呈现呼吸困难,并发生鼾声,站立不稳,行动摇晃。

后期出现腹泻、脚麻痹不能站立。

病程2—5天。

病变为全身败血症变化,可见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浆液或粘液,肺脏、气囊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皮下、肌肉、肠粘膜出血。

肝、脾、肾肿大瘀血,脾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

有的病例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根据流大量鼻液的临床症状、全身败血性病变和部分脏器的纤维素性炎症,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通过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

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外,可用药物防治或现场自制灭活菌苗进行预防。

多种药物对本病有效。

①2%环丙沙星预混剂250克,均匀拌入100千克饲料中或用0.05—0.1%氟哌酸混饲,连喂2—4天。

②氯霉素注射液:

每只雏鹅肌注12—15毫克,每日2次,连用2天。

③在多发地区,有条件的饲养场可现场自制灭活菌苗,肌注或口服,效果良好。

[本文共1856字节]  

鹅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鹅的急性传染病。

2周龄以内鹅多发,呈急性败血症;

成鹅也可感染,为卵黄性腹膜炎,并且较强的传染性,产蛋停止,流行才告终。

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干燥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但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很快使之灭活。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健康鹅的肠道中,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约占10—15%,在鹅抵抗力正常的情况下不能发病。

当外环境突变或饲养管理不当与生病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感染发病。

病鹅和带菌鹅是主要传染源,粪便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和孵化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种蛋的污染主要被带菌母鹅或产蛋箱、孵化器污染。

雏鹅的发病与饲养管理不良、天气不好、VA缺乏等密切相关。

成年母鹅的发病与产蛋期相关,往往产蛋初期零星发生,产蛋高峰期发病最多,产蛋停止本病也停止发生。

产蛋母鹅的病死率可达100%。

公鹅的感染与配种有关,鹅群的发病数越高,公鹅的感染率也越高,说明交配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5楼

症状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

急性型为败血型,发生在雏鹅及部分母鹅。

病雏表现精神不振,缩颈,呆立,排青白色稀便,食欲减少,饮欲增加,干脚。

特征性症状是结膜发炎,眼肿流泪,上下眼睑粘连,严重者见头部、眼睑、下颌部水肿,尤以下颌部明显,触之有波动感。

多数患鹅当天死亡,有的达5—6天死亡。

成鹅表现为体温升高1—2℃,食欲废绝,渴欲增加,迅速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般3—5天,有的长达10余天。

病母鹅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喜卧,常在水面漂浮或离群独处。

气喘,站立不稳,头向下弯曲嘴触地,腹部膨大。

排黄白色稀便,肛门周围有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小块。

患鹅脱水,眼球下陷,喙、蹼干燥,发绀,最后因衰竭死亡。

耐过者不能恢复产蛋。

公鹅主要表现生殖器症状,阴茎红肿、溃疡或结节。

病情严重者,阴茎表面布满绿豆大小坏死灶,剥去痂块露出下面的溃疡灶,阴茎无法收回,丧失交配能力。

雏鹅肿头症是特征性病变,可见头部、下颌部的皮下组织水肿坏死,似胶冻状,并有多量的黄色液体浸润;

眼结膜充血、出血,眼睑肿胀粘连;

脑、肺、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脾肿大;

个别见气囊炎和心包炎。

成年母鹅特征性病变是卵黄性腹膜炎,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腥臭的混浊液体,常混有破损的卵黄,各脏器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系膜互相粘连,肠浆膜上有出血小点,卵巢变形萎缩,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

卵黄在腹腔内积留时间较长者,可凝固成硬块。

输卵管发炎,内有小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管腔内含有破碎的小块蛋白、蛋黄等。

病鹅尸体消瘦,气管内有黄白色泡沫样渗出物,肝肿大质脆、瘀血,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及灰黄色坏死点。

公鹅病变局限于外生殖器部分,可见肿胀、坏死、溃疡等。

成鹅发病根据特征性病变及流行特点即可确诊,但雏鹅毛发病常缺少特征性病变,需做病原分离鉴定方能确诊。

五、防治

1、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如保持清洁卫生、良好通风、适当饲养密度及适宜温度,饲料饮水质好充足等。

2、鹅舍定期消毒,种蛋、孵化器切实消毒。

3、公鹅在本传播上起重要作用,在配种前应逐只检查,凡外生殖器有病变的一律淘汰,不能种用。

如确需使用的,应每日用消毒药清洗创面,同时全身使用抗菌素,治愈后再用。

4、有条件的,可用发病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制成多价灭活苗,对母鹅进行免疫;

或对病鹅群免疫,以及早控制疫情。

5、发病鹅应立即隔离,用药物治疗。

可用:

氯霉素按40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喂4天;

或肌注,按60—80毫克/次,日2次,连用3—4天;

土霉素35毫克/千克体重,混饲,连用5天;

环丙沙星,按0.05%混饲。

[本文共3370字节]  

鹅包涵体肝炎

鹅包涵体肝炎又称腺病毒性肝炎,是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除鹅外,其它禽类都可感染。

其特征为肝脏发生脂肪变性与坏死和肝细胞内出现包涵体。

病原为禽腺病毒,该病毒对外环境有一定抵抗力,但一般消毒药仍能将其杀死。

本病毒与鸡腺病毒同属Ⅰ群腺病毒,但与已知的鸡的血清型无关。

本病的流行病学尚不十分清楚,自然途径感染往往不能致病,当注射感染时表现出致病性,说明感染途径的重要或需其他因素协同才能致病。

本病可水平和垂直传播,鹅感染后可长期带毒,间歇性排毒。

继发细菌感染时可提高发病率与死亡率。

7楼

2、严格消毒制度,对鹅舍、运动场、水池等定期消毒。

3、受威胁区、疫区的鹅,应用鸭瘟弱毒苗预防接种,方法是:

15日龄以下雏鹅用鸭的15倍剂量;

15—30日龄雏鹅用20倍剂量;

30日龄以上鹅用25—30倍剂量。

4、对发病鹅群,在采取隔离、消毒措施的同时,用上述剂量的鸭瘟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对病鹅应多喂青料,少喂粒料,同时用口服补液盐代替饮水,连饮4—5天,并在饲料中适当增喂维生素和抗菌素,以增强抗病力,预防继发感染。

11am IP:

[本文共2508字节]  

鹅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原仅发生于鸡,鹅、鸭不能感染发病。

但自1992年以来,我国已陆续有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并经病毒分离鉴定及使用鸡传染性法氏囊血清治疗,证明鹅可以感染本病。

病原为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其特性与抵抗力均与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相同。

本病主要发生于20—32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与鸡群频繁接触的鹅群。

本病发病急剧,传播迅速,发病率100%,死亡率41—50%。

病雏精神、食欲减少,怕冷聚堆,不愿活动,全身不时震颤,强迫行走摇晃不稳,排白色水样稀便,便中混有多量的白色尿酸盐,肛门红肿,周围被粪便污染,病雏回头啄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