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5)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实行科举制:
①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
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巧学助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个继承”:
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两个趋势”: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
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
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影响:
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时期
措施
地位
明太祖
设置殿阁大学士
仅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
明成祖
设立内阁
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逐渐拥有票拟权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②特点: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
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拓展提升]
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识体系构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1.君主专制发展的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具有相对独立性。
两汉时期,汉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
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统治者为加强皇权,使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职权,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
一是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二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3.选官、用官制度变化的特点
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例1] (2012·
山东高考)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根据材料可知,唐高宗允许三省中品级较低的官员在一定名义下行使宰相之权,参与朝政,这就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
[答案] B
[例2] (2012·
海南高考)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解析] 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逐步增强。
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A项中“相位之争”、D项中“基本对等”的表述错误,B项所述是在西汉武帝时。
[答案] C
[例3] (2012·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D.明北京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图片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中书省”这一权力机构。
元代只保留中书省,置于都城之内,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构)同时存在,也符合元代中央官制的特点。
故选C项。
[命题解读]
已考角度
1.考查唐朝和北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如例1、例2
2.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如例3
预测角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主要有以下角度:
(1)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等
(2)分析各个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既要看到其共同反映的趋势,又要看到每一朝代的不同特色
(3)比较不同朝代的官吏选拔机制,认识各个朝代官吏选拔标准的不同及其作用
1.(2012·
鹰潭一模)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强调门下省可以减少中书诏敕差失或护己之短,实际上突出设置门下省的重要性,故选B项。
2.(2012·
福州质检)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在沿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设置新的官职分割宰相权力,故选A项。
3.(2012·
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实行(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察举制D.均田制
选B 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士子来自社会各阶层,从而带来了社会的开放和开化,故选B。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1)积极影响: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对于稳定和重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在决策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例4] (2012·
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内阁的演变。
A项是指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内阁始终是一个顾问和内侍机构,不是法定机构,B项错误;
据“不得专制诸司”可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例5] (2012·
天津高考)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解析]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B两项正确;
“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答案为C。
1.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如例4
2.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如例5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高考考查的区域较为密集,其命题角度主要有:
(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表现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对前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高考命题一般采用综合的形式,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3)从综合的角度看,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联系起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
4.(2012·
德州一模)“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可见,明朝内阁( )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选C 从题干中的票拟制度可知内阁仅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因此排除A、B、D三项,答案为C项。
5.(2012·
绍兴调研)《清史稿·
职官志一》:
“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
……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起迄年间为清朝雍正到咸丰
B.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中央政治机构
C.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D.由官品较低官员组成,专门“参画军要”
选C 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参与机要,上传下达,但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选择C项。
6.(2012·
蚌埠调研)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
“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选D 1711年,已是康熙晚年,国家相对太平。
从材料看,康熙帝不希望地方官员“生事”,因为“生事”可能会妨碍地方的稳定,他鼓励官员“以不生事为贵”,其实质是极力维护皇权的统治。
故选D。
(2012·
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思维流程]
1.审设问,明确阅读重点
本题共有两问,一是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二是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2.定时空,锁定答题范围
由材料和设问可明确界定时空范围是汉晋和隋唐时期。
3.建联系,找解题突破口
第
(1)问:
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回忆教材内容即可得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第
(2)问:
首先明确答题的角度,然后在对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4.读材料,获取有关信息
(1)略读材料,明确层次大意:
第一段材料可根据省略号分为三层,第一个省略号之前为第一层,指出了科举制的作用;
第二个省略号之前为第二层,强调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制度的弊端;
之后为第三层,进一步说明了科举制的进步性。
第二段可根据省略号分为两层,省略号之前为第一层,强调科举制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功能;
省略号之后为第二层,突出科举制的整体功能。
(2)精读材料,细研关键语句:
①“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科举制能够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②“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③“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有利于限制徇私舞弊。
④“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即加强中央集权。
⑤“儒家正统观念”
科举制的思想功能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⑥“稳定性和连续性”
科举制的整体功能即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5.扣教材,条理作答
[满分之答]
(1)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状元纠错本]
1.一位历史学家曾说:
“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
答案:
C
2.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最主要的不同是( )
A.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
元朝中央实行的是一省制
B.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关
C.唐朝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元代中书省则统领百官
D.唐朝的中书省是执行机构:
元朝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B
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他指的是( )
A.汉代的郡国并行制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行省制D.明代的内阁制
D
4.下列能够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
A.“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
B.“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C.“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D.“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院学士内制”
[易误点提醒]
1.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
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3.明朝内阁官员的“权力”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的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军机处的职责和影响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但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并无决策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这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权力
C.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选A 汉武帝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置中朝,由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
故选A。
2.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指三省首长)职,而假以他名。
”这种做法的影响不包括( )
A.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使三省首长职责模糊
C.降低了行政效率
D.提高了办事效率
选D 题干古文的大概意思是讲述三省的长官地位较高,不轻易给别人权力,所以皇帝为了牵制他们,就任命了其他官员进行牵制,只是用了其他官名而已。
增加官员,互相掣肘,必然影响办事效率。
所以选D。
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新唐书卷64)“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以自世,既则迫於利害之谋;
故其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以此,可不戒哉!
”针对唐代制度中的这种缺陷,宋元时期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
①枢密院 ②三司 ③行省制 ④通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选D 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
③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浙江十二校高考研究联盟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选B 九品原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所以“品”也就成为了品评士人家世等级的说法,故选B。
5.(2013·
安徽名校高三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选拔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 )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魏源《默觚下·
治篇九》)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弟等级(杜佑《通典·
选举典》)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选D 根据材料“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可以了解到这是科举制度。
各选项中A项指世官制,B项指汉武帝时确立的察举制,C项指魏晋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项孟郊《登科后》“科”指科举制,描写了科举高中后的场景。
本题选D项。
6.“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选B 胡惟庸曾任宰相,故“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是指宰相制度,B项正确。
7.下图是根据《春明梦余录》中记载的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之内,明太祖的总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所绘制统计图。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太祖勤于政事,举政果断
B.明太祖对臣下的工作能力不满
C.明太祖废除丞相,政务繁杂
D.明太祖时内阁办事不力,被迫为之
选C 从图片信息看,全国重大事务都由明太祖决断,结合“1384年”的时间信息可判断,这与其废除丞相有直接关系,答案为C。
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D.军机大臣
选B 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了殿阁大学士,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因此答案为B。
9.(2012·
驻马店一模)史载: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内阁能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选A 据材料“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可知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因此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0.《清史》记载:
“(军机处)值日章京……凡本日所奉谕旨,所递片单,均钞钉成册,按日递添,月一换,谓之‘清挡’,凡发交之折片,由内阁等处交还及汇存本处者,每日为一束,每半月为一包……值日者亲手题封,谓之‘封柜’。
”材料反映出军机处( )
A.是国家军事兼政务机构
B.运行规范,注重存档、保密
C.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
D.主要负责中央政令的传达
选B 从材料来看,军机处对每天的谕旨、奏折等材料都装订成册,进行保存,B项符合材料信息。
11.(2012·
扬州期中调研)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