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284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Word格式.docx

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6.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

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D.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7.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三段论”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普罗泰格拉

8.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9.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这一思想(  )

①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 ②否定了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③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人自身的理性判断 ④为政治改革找到了一个辩护的理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11.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

“(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

”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12.《论语》载: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未知生,焉知死?

’”与这场对话体现的观点最接近的是(  )

A.认识你自己   B.美德即知识

C.因信称义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13.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图》和《理想国》封面。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而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14.亚里士多德说:

“智者的技术就是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

”这里亚里士多德(  )

A.否定智者注重实利和个人主义的做法

B.赞扬智者否定绝对权威的创新精神

C.要求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认为智者在哲学上发现了“自我”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

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

”“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

在这里,应当适时地注意,所有人的自然需求都是一样的。

——安提丰

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要想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应当应用自然的禀赋和实践;

此外还宜于从少年时就开始学习。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古希腊某哲学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古希腊哪一学派的思想?

这一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学派的主张有何局限性?

16.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深省的师生关系佳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

柏拉图曾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

……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

“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

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并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

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

这说明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在于(  )

A.意大利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C.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2.但丁在《神曲》中批判道: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这里的“你”是指(  )

A.专制君主B.封建教会

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3.意大利评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其为“人曲”。

这是因为它(  )

A.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B.猛烈攻击基督教教义,主张“教随国定”

C.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提倡“人性”

D.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

A.以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B.以抨击教会的腐败行为为创作主题

C.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风格

5.宗教改革领袖马丁·

路德的墓志铭上写道:

“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

”此言最大的意义是(  )

A.完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B.挑战了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

C.彻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

D.从根本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6.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

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7.马丁·

路德说:

“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做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

8.赫·

乔·

韦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

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B.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C.反专制的政治斗争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9.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先驱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  )

A.把人从禁欲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

B.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C.把人从罗马教皇控制下解放出来

D.把人从封建主控制下解放出来

10.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感慨:

“谁要是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

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

A.专制主义B.人文主义

C.自由主义D.理性主义

11.“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

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

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12.马丁·

路德曾经说过:

“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马丁·

路德在此所说的“第三者”指的是(  )

A.教皇教会B.资产阶级

C.广大民众D.封建领主

1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最可能指的是(  )

A.上帝B.罗马教皇

C.君主D.马丁·

路德

1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是(  )

A.“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佛罗伦萨虽然名义上仍处于以德国皇帝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实质上却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城市政权归资产阶级性质的七大行会掌握,佛罗伦萨位居全欧首位的毛织业、银行业的企业主——资本家成为城市政府的主人,也对佛罗伦萨的新文化建设握有领导管理之权,这就为新文化的繁荣滋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tre,原意为“再生”。

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

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却衰败下来,甚至湮灭了,直到此时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

材料三 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

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

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

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

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

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佛罗伦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艺复兴运动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复兴”是否符合它的实际?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后期与早期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4)请列举两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在文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人物及作品。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丁·

“世俗的权力是受上帝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良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权,不要加以任何限制。

不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材料二 闵采尔说:

“直到现在,城市和乡村里贫困、平凡的人们,都处于与上帝的旨意和任何正义相违背的境地,承担着宗教贵族、世俗贵族和政府的沉重负担……所以,基督教联盟的纲领和计划是这样的:

托庇上帝保佑而且在可能的范围内,无需武装斗争和流血,来获得自由。

——引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1)材料一中马丁·

路德强调了什么?

(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异同点。

第7课 启蒙运动

1.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

”“这个国度”是指(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他们”是指(  )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C.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者

D.18世纪中叶的启蒙思想家

3.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财产私有制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4.课题组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演变”作为研究主题,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

为此,你建议他们阅读(  )

A.《论法的精神》B.《社会契约论》

C.《哲学通信》D.《独立宣言》

5.康德说: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然而,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就是寻求(  )

A.人身自由B.推翻专制

C.思想自由D.主权在民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戴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

……一切享有天然权利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1)材料一中的“他们”是谁?

他们为什么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漫长夜”?

“理性”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请简要评价。

7.《鲁滨孙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

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B.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C.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8.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

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9.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

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

C.批判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D.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10.伏尔泰不同意欧洲一些传教士以及孟德斯鸠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看法,指出:

“传教士们都认为(在中国)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

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

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这正是我们将要讨论的。

”由此说明伏尔泰(  )

A.赞成君主专制      B.主张君主立宪

C.与孟德斯鸠根本对立D.深谙中国国情

11.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

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C.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12.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他提出“众治”的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而卢梭认为,社会契约是人民之间一种相互结合的行动,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的相同之处有(  )

①实质都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

③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和利益 ④都为本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D.①②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二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

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1)材料一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

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

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材料二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论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反映出西欧资产阶级最初阶段的反封建斗争具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资产阶级什么样的政治要求?

与材料一相比,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其原因又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有哪些。

并分析呈现出阶段性特点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