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32191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案例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第一轮实践

◇对象:

A组18名孩子

◇活动要求:

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实录:

(T:

代表教师S:

代表孩子)

实录

分析

一、游戏“木头人”

T:

让你一直不动你感觉怎么样:

S:

很难受的。

不舒服的。

我特别想动。

……

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

孩子自由议论。

在游戏中提问,抓住了孩子的即时感受,孩子有感而发,活动气氛自由而又热烈。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

现在你感觉怎么样?

很开心的。

手脚都很舒服的。

在欢快的音乐气氛中提问,孩子轻松、活泼,大胆、积极地表达。

三、在说说、做做中感受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

你什么地方会动?

它什么时候动的?

我的肚子会动。

方昱吉吉说他肚子会动,看看动了没有?

动了呀。

他的肚子是怎么动的呀?

90%的孩子立刻做出反应。

以问答抛接的形式,教师注意调动全体孩子的互动,在说说做做中活动身体的各个部位,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他的肚子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

我的肚子也会动。

你们的肚子怎么会一会儿缩进去,一会儿凸出来的呀?

因为肚子里面有气的呀!

气在干嘛呀?

吸气、吐气。

哦,我们吸气吐气时肚子也会会动。

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

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

心。

我们叫它什么?

心脏。

心脏是怎么样动的?

一跳一跳的。

你怎么知道你的心脏在一跳一跳的?

爸爸用手摸的。

摸在什么地方?

你能摸到吗?

在这里。

摸到了。

除了摸,怎么样我们还可以知道我们的心脏在跳?

医生拿听筒放在耳朵里也听到了。

刚才你们说肚子里面心脏会动,还有什么会动?

……(没声音)

再想想看肚子里面还有什么在动?

屁股在动。

2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

孩子回答问题的面一下子降低了很多,而且出现了4次对教师的提问全体孩子毫无反应,活动气氛沉闷。

教师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孩子,但孩子对此几乎没有有效的反应。

因为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中班孩子知之甚少。

屁股会动的,想想还有什么在动?

吃下去的东西会动。

吃下去的东西会动,那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在胃里了。

胃里它怎么动的?

它很饱的。

它下去要动的。

想想看我们现在一口饭吃下去,然后怎么样?

……(幼儿没反应)

到胃里面以后,怎么样呢?

胃一动一动是在干什么?

在消化/

方昱吉吉说的很好。

原来肚子里面有的东西在动是帮助我们长大,消化东西。

比如说胃宝宝,它动呀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

刚才我们说到的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呀?

保护人不会死。

心脏一跳一跳说明我们人活着。

只有1个孩子对提问有反应。

这个问题远离孩子的知识经验。

教师反复提这个问题使孩子活动中的注意力开始下降。

四、讨论身体各个部位可能发生的疾病。

刚才你们说到身体里面心脏会动、胃宝宝会动,还有什么会动?

胃。

说过了,还有呢?

想想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

会死掉。

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

心,还有呢?

……

“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

”这个提问的时机不恰当,没有问在当问之时。

“什么东西不动会死掉?

”这个是教师盲目跟从孩子的回答进行了不必要的追问。

追问脱离目标,指向不健康。

身体有的地方不能动了会生什么病?

流感、癌。

你在医院里看见过有的人什么地方不能动?

脚。

他为什么脚不能运?

没盖好被子。

还有吗?

还有眼睛、眼睛不能动就瞎掉了。

嗯,好的,还有吗?

哑巴,哑巴的嘴巴不能动就不会说话了。

哑巴的嘴巴能动吗?

能。

就是没有声音。

想想看手什么时候不能动了?

30%的孩子先后有反应。

这个问题的范围太大,使孩子无从回答,只能根据“病”这个字来进行推测。

我们应该缩小这个问题的范围,使提问更有针对性。

第一轮实践后的反思:

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12个。

教师当场追问有22个。

反应较好的有11个,占35%。

反庆相对较差的有23个,占65%。

▲自我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前两过程的活动气氛相当热烈而愉快,基本上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能得到孩子们的积极回应。

●分析原因:

1.教师注重了提问时游戏情境、音乐情境他创设,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

2.提问贴近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仅能说,而且乐于说、敢于说。

而第三、第四个过程的活动气氛就相当沉闷。

1.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例如:

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

心脏,它一跳一跳的是起什么作用?

2.教师随机地追问也显得随意,偏离教学目标。

什么东西不会动会死掉?

3.教师的随机调控和当场设计能力还不够。

遇到气氛沉闷时不会当即调整提问。

4.某些问题的提问时机也不恰当。

没有问在当问之时。

如:

孩子说到胃,教师就提问“如果它不动会怎么样?

”把孩子的思维局限于他们并不熟悉的病理知识方面,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同伴反思:

在第三、第四个过程中暴露出教师的提问设计还有相当大的问题。

1、活动缺乏前期准备和积累的过程。

2、提问与孩子认知水平相脱节。

3、教师对目标把握有问题。

不注意提问的整合、弹性。

教师对中班应掌握的关键知识把握不够。

(二)第二轮实践

B组17名孩子。

◇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感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起幼儿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知道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略。

你的身体有什么地方会动的?

身体会动。

对呀,身体是会动的。

可身体什么地方会动呀?

我们跑步的时候它动的。

什么地方在动呀?

脚、手、头。

对呀,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

……(全体孩子说说动动)

身体各个地方都会动,动了可以做很多事情。

那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

我们不可以做操了,也不能拿东西了。

手不能动就不能拿东西了吗?

我们来试试看。

(全体幼儿尝试手不动去拿东西)

怎么样?

行不行?

有的。

上一交我奶奶的脚摔断了,不能动了好长时间。

你奶奶的脚怎么会摔断的?

她走路走得太快了,跌了一跤。

你奶奶一定很疼吧。

奶奶脚摔断了,你帮她做了什么?

我帮她拿水,开电视机,还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小心点。

为什么要提醒她以后走路慢点?

因为走得太快很容易摔跤的。

这样看来走路太快可真会有危险,以后我们也要注意啊。

那谁还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次我的脚夹在妈妈的自行车钢丝里把脚夹坏了,很疼的。

这好象是前不久才发生的事,大家还记得吗?

记得。

李如雪脚上包着石膏还到幼儿园里来看我们呢。

那你们知道她的脚怎么会夹到钢丝里去的呢?

她的脚太靠自行车里面了。

她妈妈的自行车骑的太快了。

那该怎么办呀?

坐在自行车上的时候脚尽量放外面一点,还可以在自行车上加两块板,脚就不会伸到钢丝里去了。

李如雪,你们后来是怎么办的呀?

我妈妈去买了两块防护栏,装在自行车上的。

我回家告诉妈妈李如雪的事情后,妈妈的自行车也装了两块板,我的脚就不会夹进去了。

哦,有的事情虽然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不过我们也要小心,可以先采取一些办法保护自己

当个别孩子的回答不明确。

无法针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时。

教师的追问就带有一定的指向性。

“那做其它事情时,什么地方也会动?

”教师的提问拓展了孩子的思路。

“那如果不能动,会怎么样?

”教师提出了这个假设性的提问,引起孩子经验的搜索,进行逆向思维。

“我们来试试看。

怎么样?

“这个是对假设的验证。

追问中注意了孩子的情感体验。

并自然地将活动引发到保护身体这一环节。

教师注意通过提问引发所有孩子对同伴以往经历的回忆,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实践后教师与同伴的反思:

在这一轮实践中,教师预设提问有7个。

教师当场追问有9个。

反应较好的有14个,占87%。

反应相对较差的有2个,占13%。

在调整后的第二轮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孩子始终积极、愉快地参与。

对教师的大部分提问都能很快地回应。

1.教师的提问数量减少了将近50%。

反映出在活动中教师留给孩子的机会多了,提问能引起孩子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了。

2.提问注重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引起孩子之间的互动。

3.提问体现了整合意识,体现了对旁人、对家人的关心和爱。

但是在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都追着孩子的思维走,使活动局限于手脚这些大活动的部位。

没有很好地引导孩子关注细微的活动,比如:

牙齿、鼻子、舌头等等。

教师应该机智地拓展,培养孩子关注周围事物细微变化的能力。

2.提问单向,都来源于教师。

没有留给孩子质疑的空间。

四、两次实践后的反思:

在进行两轮实践活动后,笔者更加意识到提问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良好的提问指向教育内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

没有良好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对孩子已有经验的充分了解,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

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

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

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

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二)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

这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

2.可接受性。

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3.趣味性。

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

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有吸引务,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三)善于捕促孩子的信息,适当追问,使活动层层推进。

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所以提问量要灵活运用,根据孩子的反应即时调整,围绕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追问。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逆向思维。

要善于通过追问让孩子把行为背后的思考表达清楚。

(四)要努力营造双向提问的良好环境。

学贵于思,学起于问。

而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往往只是教师的权利。

教学艺术在于放手让孩子提出问题,鼓励孩子质疑,从博问中多识,从多识中博问,发展思维能力。

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以验在于他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使孩子与原有经验之间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孩子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五、关于提问有效性的再思考

1.提问的对象:

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不能每次只提问几个能力相对较强的孩子或发言积极的孩子)又要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孩子,所提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要因人提问,有的放矢。

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经此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发展。

2.提问的节奏:

提问的节奏应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言语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言语与都具的呈现等;

二是教师提问与孩子回答之间的节奏,中间应该有一个间隔时间。

这段时间应该多长,是恰当掌握提问节奏的技巧。

教师在活动中往往太注重“答案“这一结果,而忽视了思考这一过程,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

据研究,从孩子倾听问题—理解问题—言语组织至少需2—10秒,依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同;

如果请孩子站起来回答,则依个人的性格特征(内向型、羞怯型、外向型)而差异较大,从5秒到30秒不等。

因些,教师的提问需考虑到问题的难易,语言表达、孩子的个性等因素,以正确掌握节奏,同时,在掌握提问的节奏上要注意活动的情境,要根据当时活动的情境灵活掌握节奏。

3.提问时教师的神态、语气、语调。

教师在活动中,往往把精力放在设计这一过程上,还没有充分关注提问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等方面对提问的重要性。

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能增强孩子解决总是的自信心。

如果教师提问时表现出不耐烦、训斥、难的态度,则会使孩子产生惧怕、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