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同义词练习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考语文同义词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语文同义词练习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的假酒案。
A不止正确耸人听闻B不只正确耸人听闻
C不只准确骇人听闻D不止准确骇人听闻
[分析]答案为C。
这道题重点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同义或近义词语。
“不只”和“不止”有时可以换用,如“班里不只(不止)我会画画儿,还有好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
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不只”意思相当于“不但,不仅”,是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止”没这个用法。
“不止”是副词,意思是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应带有表示数量的词,如“类似情况不止发生了一次”.“他不止50岁了”等,“不只”没这个用法。
在①中,“减员”和“增效”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句中用“更重要”来提示,且“减员”后面也没有表示数量的词,因此这里只能使用“不只”一词。
“准确”和“正确”也是同义词,常常可以换用。
但仔细辨析,“准确”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量、偏差”意义相反。
“正确”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构成反义词。
②中“预算”一般说无所谓“正确”与否,即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能说是预期有错误,只能是与预期的计划有误差、偏差,且句中给出“难免发生变化”这一提示,表明了“误差、偏差”的意思,因此这里就使用“准确”一词。
“骇人听闻”的意思是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或严重罪行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的意思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这两个词语意义差别很大,但有人由于不理解词义常常可能误用。
显然③提到了“山西某地的假酒案”是一件众人皆知的重大犯罪行为,而不是什么故意夸大的事情,这里就该使用“骇人听闻”一词。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本世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
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了。
A窜改驱除融解B篡改祛除融解
C窜改祛除溶解D篡改驱除溶解
[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选用。
首先比较辨别“窜改”和“篡改”的区别。
“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其对象多功能为具体的书面材料。
“篡改”侧重在用假的、错的取代曲解真的、正确的东西,其对象多是重大的抽象的东西。
如经典、理论、政策、历史等。
因而①处应选“篡改”,排除A、C。
再看②处,与“疾病”搭配的应是“祛除”。
再看③处,“融解”含融解、和解之义,而“溶解”则是指一种可溶的物质溶化,分解在一种液体中,显然是选B项恰当。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的江水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站在千
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会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
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A流逝闪烁启发B流逝闪耀启示
C流泻闪烁启示D流逝闪耀启发
[解析]“流逝”是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多指时光、岁月的消逝;
而“流泻”多指液体、光线等迅速地流出、射出、跑过。
结合①中的“逝者如斯夫”,喻指的是时光,故可以排除C项。
“闪烁”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耀”另具光彩耀眼之义,结合语境营房的灯火,节日的气氛.岂能动摇不定,忽明忽暗,故可以排除A项。
“启发”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动词。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名词。
从词性角度,“启示”可以作宾语,从意义上“启示”比“启发”更深刻,故可排除D项。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
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味赞叹D聚集品味赞扬
[分析]①句中,“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只能用“云集”。
可排除A、D。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风味,“品位”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②句中提到“丰富的生活积累”,“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较高的语言修养”都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关,所以用“品位”较恰当,这样,C项又可以排除。
于是可以确定B项为正确选项了。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
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限制不耻B遏止制约不耻
C遏制制约不齿D遏止限制不齿
[分析]“遏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
约束:
限制其行动自由;
文章的字数不限制。
“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务所制约:
互相制约。
“不耻”不以……为耻,如不耻下问。
“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人所不齿。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
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分析]⑴判断目的,对症下药
这条题目考查的是同义词辨析能力,也就是“庄重”和“郑重”、“演练”和“演示”、“引导”和“导致”区别比较。
由此,我们要思考同义词辨析方面的有关知识,这无非是从词义轻重、感情色彩、范围大小、口语书面语、搭配习惯等方面区别比较。
理清目的和顺序后,也就不会被选项中交错排列的词语所搞混。
⑵调动积累,先易后难
在进行多条词义的区别比较时,某一具体考生,根据平时自己的知识积累,总有熟悉和生疏、简单和困难之分,这时答题应先易后难。
这三条中,似乎第1条,也就是“庄重”和“郑重”的区别比较容易一些,一般来讲,“庄重”搭配“态度”、“神情”,“郑重”搭配“语气”、“声明”“说”等,一言以敝之,后者与“说”有关。
“指出”即为“说”,如要验证,可用替代法。
当然,根据考生的不同情况,也可以从第2条或第3条入手。
⑶反复比较,逐步排除
如果把“引导”和“导致”分别填入第3条中,从语法的角度似乎都可以成立,但是,做这类题目,不仅要考虑形式方面,还要思考内容方面有无问题。
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主要在于运用时的感情色彩不同,前褒,呈肯定积极意向;
后贬,呈否定消极意向。
作为日本当局者,也许主观上不希望“引导”“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但是,客观上,如果从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由于“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会“导致”不良的结果“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也就是说,这里出现的“否定消极意向”——“认识偏离事实”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否定消极意向”只能与“导致”相搭配。
同时,选用了“导致”后,也使得整句的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无懈可击、浑然一体。
在此,第1条和第3条的同义词确定后,再根据选项同义词的排列顺序便可逐步排除,那么结果,只剩下了选项D。
⑷分别代入,默读确认
这时,我们能不能就一下子确定D呢?
不能。
我们不仅要把“演练”和“演示”斟酌一番,还要把所有的对应同义词分别代入,默读确认。
为保证万无一失,最好用笔把自己认为的正确的同义词填入横线处,在默读确认时,再与所选的正确项中的同义词一一对应。
在平时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这类同义词的辨析题,有相当多的同学之所以没有做对,并不是不会判断,而是在填写选项时搞乱了顺序!
从答题情况来看,未能辨析出“演练”和“演示”的考生相当多,这些同学熟知“演示”可以与“多媒体之类”相配,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能够与“电子保安报警系统”搭配,事实上,也可以搭配。
然而,联系在本题中的前后语意,搭配的不应是“电子保安报警系统”,而应是“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和“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这里,发生了可观性相当强的动作行为,因而应选取带有动作行为训练意义的“演练”相搭配。
可见,最后一步认真默读体会语义,也很重要。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考试。
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也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话题。
A限定抨击生僻B限制批评生僻
C限制批评冷僻D限定抨击冷僻
[分析]“限定”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
限定报名时间/讨论的范围不限定。
“抨击”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
抨击时弊。
“批评”①指出优点和缺点;
评论好坏:
文艺批评。
②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
批评他对顾客的傲慢态度。
“生僻”不常见的;
不熟悉的(词语、文字、书籍等):
生僻字/生僻的典故。
“冷僻”①冷落偏僻:
地段冷僻/冷僻的山乡。
②不常见的(字、名称、典故、书籍等):
冷僻字。
10、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B
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分析]4个词语(包括其中相同汉字的语素“道”)的释义都是正确的。
而A组中“闻过则喜”的意思是“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其中的“过”指“缺点、过错”,不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指“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过”的意思,因此“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的意思是不对的。
C组中“适逢其会”的意思是“恰巧碰到那个时机”,其中“会”的意思是“时机”,因此把“适逢其会”解释为“恰巧碰上那次聚会”,显然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解释。
D组中“剑拔弩张”的正确意思是“拔出刀剑,拉紧弓弦(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其中的“张”意思是“拉紧、拉开(弓弦)”,不是“(把箭)射出”的意思。
即使考生不知道此处“张”的意义,从“剑拔弩张”整个成语的喻意,即“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来看,显然“箭”也没有“射出”的意思,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意思。
11、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之一。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
[分析]“发源”(河流)开始流出;
起源:
发源地/淮河发源于桐柏山。
“发祥”兴起;
发生:
发祥地。
“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
黄河流域物产丰富,山河壮丽,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
“表明”表示清楚:
表明态度/表明决心。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证明人/证明书/证明信/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共存”共同存在。
“并存”同时存在:
两种体制并存/不同的见解可以并存。
12、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的思想锋芒。
②是可以杀人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④他心烦意乱,意志消沉,经常独自街头。
A锋利流言内疚流连B犀利流言歉疚踯躅
C锋利谎言歉疚踯躅D犀利谎言内疚流连
[分析]
“锋利”①(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锋利的匕首。
②(言论、文笔等)尖锐:
谈吐锋利/锋利的目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
锐利:
文笔犀利/谈锋犀利/目光犀利。
“流言”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
流言蜚语/流言惑众/散布流言。
“谎言”谎话:
戳穿谎言。
“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内疚于心。
“歉疚”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
歉疚心情/深感歉疚。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流连忘返。
也作“留连”。
“踯躅”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独自在江边徘徊(踯躅)。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计划 不是/而是
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
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答案C。
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其中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连接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即应选用“亲临”、“规划”和“不仅是/而且是”。
①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亲临”,而不能用“莅临”?
“莅临(近似的还有“光临”)”和“亲临”的意思差不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不能换用。
但使用“莅临”这个词要有两个基本条件:
其一是来访者(莅临者)应该是“地位相当高的贵宾”;
其二是用“莅临”一词表示“来访”,一般应该是说话人在把来访者作为当面听话的对方(至少来访者应在场)的特定场合下有尊敬意味(同时也是自谦意味)的特殊表达。
但本句中一方面“孙中山的孙女”与“北京大学”之间显然并不能构成悬殊的地位差别,说“莅临”就不大合适;
另一方面原句开头还特别加上了“报载”,这也就限定了这句话不是当着来访者的面说的,不需要考虑“尊敬”或“自谦”,因此也就肯定不适合说“莅临”了。
②为什么本句只能用“规划”,而不能用“计划”?
这两个词(作为名词)从词典释义看差别确实不太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计划”一词的释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对“规划”一词的释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也就是说“规划”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计划”,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规划”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全面和长远的‘计划’”。
不过相信考生凭语感也可以大致上判断出在本句中选用“规划”一词更好些。
这是因为在实际用法上,“规划”一词一般更多是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的工作计划,像“城市建设布局”就明显是属于这种情况;
相反“计划”一般说就不大适用于这种情况了。
③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不仅是/而且是”,而不宜用“不是/而是”?
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本句的内容,使用这两组连接词都可以,或者说至少在语法上都是成立的。
但使用两种连接词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
“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
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
当然考生要做出这种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等等。
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中学生(更不用说是报考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因此考生在这一句中选择“不仅是/而且是”,一般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
①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
我们,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③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许诺谋取B审订承诺谋取
C审订许诺牟取D审定承诺牟取
[分析]“审定”审查决定:
审定计划。
“审订”审阅修订:
审订书稿。
“许诺”答应;
应承:
他许诺过的事情一定会办到。
“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慨然承诺。
“谋取”设法取得:
谋取利益。
中性词。
“牟取”谋取(名利):
牟取暴利。
贬义词。
15、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
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D究竟采用鉴赏
[分析]应选B项。
第一句应用“毕竟”;
第二句应用“采用”;
第二句应用“鉴别”。
毕竟:
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
究竟:
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沿用:
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
袭用:
沿袭的采用。
鉴别:
辨别(真假好坏)。
鉴赏:
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
16、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中止”做事中途停止。
如:
刚做了一半就中止。
“终止”结束,停止。
演奏终止。
“蜕化”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
蜕化变质。
“退化”①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叫做退化。
如鲸、海豚等的四肢成鳍状,仙人掌的叶子成针状,虱子的翅膀完全消失。
②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难免”不容易避免:
没有经验,就难免要走弯路/搞新工作,困难是难免的。
“不免”免不了:
旧地重游,不免想起往事。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
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
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
。
A起用体味侧目
B起用体验刮目
C启用体味刮目
D启用体验侧目
[分析]答案C。
“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
“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
“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原句中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了。
该题于1991年第三小题已有涉及
。
“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
两词中有不同的语素“味”和“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了。
“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
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