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暑假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假作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交流初读所得: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
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2)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1)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
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感情朗读这段话。
(2)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
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3)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4)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
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
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
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
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
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
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
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
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
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
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
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它还是一座桥,因为。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
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教学能手评选听课心得
2011年10月17日——2011年10月20日山东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评选在临沂市拉开了序幕,我有幸参加了为期3天的听课,说实在话,这是我从教生涯中第二次听品德课,其中第一次是在泰安听的课。
对于这一门很陌生的课程,看着教学内容只有寥寥的几幅图片,有时候真的觉得很难上。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
在学习期间我仔细认真的记录着每一位授课教师的一言一行,每天10节课听下来,虽然腰酸背痛,脖颈僵硬,虽然累可心情是快乐着,各位选手的精彩表现使我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能参加教学能手评选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山东省十七地市的优秀教师的精英,他们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业务能力方面的成就都令人佩服。
评选活动中,老师们的每一堂课都有着独具匠心之处,让人回味无穷。
听课中,每听一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听完课之后,总是在感慨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这句过渡语真自然,这个视频找的真合适……,
一、巧妙地教学设计是课堂成功的保障。
在本次的评选活动中选手一个人讲一个课题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情况是3—4人同讲一个课题,有时候一下午5节课就是一个课题,这种同课异构,更能反映出各位选手的教学设计的优劣,每逢引人入胜的课堂,偌大的听课会场(到会教师约有五六百人)鸦雀无声,只有执教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台下的老师们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任何其中的一句话,老师们与台上的学生们同样在思考,在欣赏。
讲到情浓时,台下的老师们唏嘘不已,与学生一起感动。
相反,有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师雷同缺乏新意和独到的见解,加上教师的平凡的个人素质,台下的老师们一个个则无精打采、懒得记录,更有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者,从老师们的听课表现中则能证明教学设计的精致与一般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听课我个人认为,凡是优秀的设计都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必须抓住一节课的中心,分几个大的环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明确的让学生感受到学了什么,应该怎么做。
也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老师说到不少,可就是不知讲了些什么,黏黏糊糊不明不白,师生如坠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二、精彩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成功的催化剂。
翻开听课笔记,再一次细细品味成功课堂的精彩,不禁感叹,教师优美的课堂语言为课堂增色不少。
不论是简短的导语、恰当的课堂评价还是充满深情的结束语,无不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课堂的导入决定着整堂课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动画、歌曲,还是图片、文字的呈现,最终都要归结为教师的导入语。
参评老师们的导入语也是各具特色:
有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有单刀直入的简洁语言,有幽默风趣的调侃语言,也有生动活泼的童话语言……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却显示出一个共同点——精炼,为课堂而设计,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不拖泥带水,不重复啰嗦,可谓字字珠玑。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的活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单纯的“你真棒”已不能满足课堂的需要,参评老师们采用了更中肯、更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针对个人的评价——“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你快成为发言小明星了!
”有针对小组的评价——“你们的知识真丰富!
”“这个小组善于倾听”,也有针对全体的评价——“我们班的同学表现最好!
”有表扬——“你说得真全面!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鼓励——“能不能再补充一下?
”也有纠错——“有没有不同意见?
”多种评价语言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的结束语也很关键,精心设计的结束语会让整堂课完美地收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评教师的结语或者延伸,或者提升,或者回顾,或者寄语,大都做到了回扣课题,回归主题,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也是长期积累的教学智慧的完美体现。
另外,课堂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活动过程的张弛有度,也离不开课堂语言的组织,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精雕细琢的语言让课堂教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实现这一点则需要长期的锻炼和不断的反思。
二、完美的细节为课堂成功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
看视频,讲故事,小组讨论,社会调查,采访,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耳手脑口齐动员,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在多种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最可贵的是,老师们对于视频资源的来历,真是动了一番脑筋,有几位老师课上所采用的视频资料都是所上的班级学生的真实资料,有本班学生的家长谈话资料,有本班学生的商场购物视频,有本班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照片资料,有临沂市当地的新闻资料、有临沂街头人物的访谈资料,总之,在资源的引用当中,利用学生真实的资料会让学生感觉到不会生硬,课堂就在他们身边,榜样就在他们身边。
说到资源的来源,想起了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这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标志之一。
有几节课教学资源的运用恰如其分,及时有效的促进了课堂的成功。
如黛溪小学的王庆梅老师讲《邻里一家亲》一课,将临沂市举办的邻居节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缓缓呈现在学生面前,即利用了当地的现实资源,又符合教学的需要,实在是一举两得。
再如青岛四方小学的王健老师在讲授《我来做》一课时,节选了一段动画片《巧虎》的片段,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选择适合本课的内容,真可谓是“事半功倍”,因此,有了教学资源,既不是滥用也不是不用,一定要结合本课的特点,必须紧扣课堂主题,突出为教学服务的特点,只有这样你用的资源才是有效的。
板书的设计仍是必不可少的,用工整大方的粉笔字勾勒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给人视觉享受的同时,展示了学习重点,这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不了的。
参评老师们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板书的设计体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巧妙的构思,既美观又实用,一举数得。
掩卷反思,眼前久久不散的仍是一节节难忘的课堂,一段段经典的师生对话,一幅幅别出心裁的板书,一句句充满深情的话语,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爱心卡片,它们如串串珍珠,闪耀着师生智慧的光芒,凝聚着执教老师的心血,作为从教20多年的我来说,怎么会不懂的去尽情的欣赏这些呢?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
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
“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
“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
3.同桌互读。
4.练习写生字。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巡”字中的第一、二、三笔是撇点;
“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自读思考: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感悟文章表达方法,感知文章内容。
3.质疑。
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老师进行恰当的
一、聚焦“中华不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课题――
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
铿锵有力地再读一遍课题――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
请同学们现在就到课文找一找。
(指名说:
中华不振)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出示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
用横线划出来,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等会挑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指名汇报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3.重点研读: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中哪些词语深深地刺痛你的心?
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同情气愤愤怒……)
老师深深地理解你们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谁愿意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段话?
4.中华不振啊!
!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激动愤怒呢?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又何尝只有一件、两件呢?
(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三、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从租界回来,少年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即兴点拨、生成。
3.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他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指名学生读:
请小组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什么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出现在四
(1)班教室!
男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坚定的声音响亮地再次出现在曲师大附小校园!
女生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让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响遍中华大地!
全班齐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堂延伸
1.读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我们的心中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
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心中想的写下来吧。
(独立写话,交流反馈)
2.最后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断。
生齐读――“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五、作业超市:
(任选二题)
1.有感情地读课文,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
4.课外更多了解周恩来。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
因此,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叶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教学重点;
几次写爬山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直奔教学难点,理解描写爬山虎含义深刻的语句,通过对比读、想象画面法、抓关键词语等方法理解,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学习如何修改作文,感受叶老的人品和文品对于肖复兴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教师:
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指导规范书写“荐”。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激趣,初步解题。
板书“虎”,指导书写“虎”,师生交流爬山虎的特点,板书“攀登”。
区别“绿的”和“绿绿的”,感悟叠词的妙用。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检测生词。
用举例子的方法理解“动词”,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推荐”,指导书写“荐”。
读准多音字“模”。
(三)略读课文,理清脉络。
略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师随机板书:
“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知道这两件事和叶圣陶的关系。
三、品读6—10自然段,感悟“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句子。
(一)默读课文6—10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品味: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悟描写爬山虎的意义。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利用想象画面法、走进作者心里的学习方法,指导朗读,渗透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突出爬山虎不畏艰险,不断攀登的特点。
2、再谈爬山虎的“绿”,引导学生感悟“绿”的深刻含义。
3、引发疑问:
在作者的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1)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爬山虎的含义。
(2)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质疑:
为何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整体感悟,教师引读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次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当我看到叶老先生给我批改的作文,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充满欢快与激动,一进他家的院子,看到──(学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叶老先生的亲切、认真,叶老先生对我的殷切期望充满了我幼小的心,将要离开时我看到──(学生读)“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先生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想起叶老先生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说──(学生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子。
四、再读课题,感悟题目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中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同学修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