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923126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菜系传承及发展研究Word下载.docx

1.3.3黑龙江菜3

2东北菜的发展现状5

2.1东北菜的饮食文化5

2.2东北的饮食习惯6

2.2.1吃猪肉7

2.2.2吃蘸酱菜7

2.2.3腌酸菜7

2.2.4喜食豆制品8

2.3东北的气候和物产8

2.4东北菜的风俗特点9

2.4.1地方特色鲜明9

2.4.2兼容中原风俗10

2.4.3继承主要少数民族的食风俗10

3制约东北菜发展的问题11

3.1传统特色不突出11

3.2创新不适应需求11

3.3菜肴不适应市场要求11

4东北菜可持续发展的办法12

4.1传统活在创新之中12

4.1.1传统是一种程式12

4.1.2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12

4.1.3对传统最好的继承是创新12

4.2创新贵在适应13

4.2.1适应求新的需求13

4.2.2适应方便卫生的需求13

4.2.3适应营养的需求14

4.2.4洋为中用的创新和自身挖掘的创新14

4.3东北菜菜肴的改革14

4.3.1营养结构合理14

4.3.2改进就餐方式15

4.3.3提倡简约控制数量15

4.3.4反对形式注重特色15

结 论17

参考文献18

致 谢19

1绪论

东北历史悠久。

区域文化鲜明,东北人大部分为山东移民的后代,山东人带来了齐鲁文化,包括鲁菜又有土著的金元文化的积淀和满族饮食文化,还有部分俄罗斯饮食文化,三种饮食文化交会,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饮食文化。

“朴实中透吸出秀气,粗矿中蕴藏着精华”,这是对东北菜特色的高度概括,在一些人眼里,东北是文化落后的代表,当然饮食也无文化可言,但随着东北人大量南下,随着近年东北菜的迅速崛起,东北菜很有可能成为中第九大菜系。

 在“八大”菜系里面,东北菜是没有排上号的。

但这并没有妨碍它的生意,即使在远离其发源地的广州,东北菜也能像木棉花一样,开得热烈、豪迈。

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东北菜绝对是有群众基础的一种菜系。

辣是一种硬约束,粤人多不吃辣,东北菜也不怎么用辣料,一来二去,就有不少粤人加入了吃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东北肘子的人潮里。

,东北凉拌菜、炖粉条、大拉皮、水饺。

酸菜白肉血肠是个例外,肉、菜、汤“一镬熟”,都非常受欢迎,成为东北菜的“营养平衡点”[1]。

1.1东北菜的研究背景

其实,东北人的祖先基本是闯关东的山东人就现在说的关里人。

他们给东北大地带来的不禁是丰富的劳动生产力,而且带来了再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知识,而在烹饪方面受的影响最深。

现在的黑龙江菜品大多是鲁菜演变来的,但是在历史大潮的演变中,东北菜没有像东北联军一样声名显赫,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其中不乏有历史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东北人的文化还是比较落后,没有给自己的菜肴赋予文化,就像生了小孩而没教他认字一样,上不了大雅之堂。

这种现象一直到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以至于东北的饮食市场开放后,东北菜的身影就消失了,而像粤菜、川菜、淮扬菜这些饮食界的大哥级人物强占了市场,赚足了国人钞票。

而东北菜就像个小学生一样才刚刚起步。

1.2研究东北菜的目的和意义

东北菜说到底就是家常菜。

无论是从菜名、刀功、制作工艺到器皿都很家常。

肉丝拉皮、酱骨架、小鸡炖蘑菇、地三鲜、土豆炖肉,最实在的猪肉炖粉条,哪一款都透着朴实无华。

即便是东北菜到中山入乡随俗,整出来的东西,注重的也是味道而不是形色。

只是,朴实到极致,也一样会透出一种雅的境界来。

尽管东北菜就那么几样,做法粗糙,不属于“八大菜系”,没有如“东坡肉”、“佛跳墙”之类的传说典故,在高档宾馆酒楼里见不到它们的影子。

但是,如果仅此认为东北菜登不了大雅之堂,那你就错了。

东北菜的由来据说与伪满洲皇室有莫大关联。

20世纪30年代,小日本挟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了伪皇宫,当时,宫中膳房除北京清宫的御厨外,各地名厨纷至沓来,从而使山东菜、四川菜、广东菜等菜系与旗人宫廷菜和吉林民间菜相互交融,才形成今天的东北菜。

  所以,地道的东北菜其实是吸取鲁、川、粤菜之精华,同时融合了满、朝、蒙、宫廷菜点的传统技艺,注重利用东北特产原料和绿色食品原料,讲究火候,烹调技法以熘、爆、烧、扒、烤、酱、炖、拔丝见长。

一些菜肴做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吃来外脆内嫩、外酥内烂,口味醇厚香浓至极。

  今天的东北菜能够长盛不衰,也就不足为奇了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东北菜又被称为松辽菜,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方风味.松辽风味,善于将本地特有的山真野味,水产飞禽,精心烹制成名菜佳肴.厨师基本上有两大帮口,一是本地厨师称“本地帮”,一是制鲁菜的“山东帮”,两派相互容通,形成可今日的松辽地方风味,其主要的特色是:

就地取材、选了珍奇、品种繁多、咸鲜口味、油重色浓、盘大量多、丰富实惠[2]。

一方水土、一方情,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饮食文化,是和民族的历史发展的大背密切相关的。

东北菜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和满族的长期以狩猎为主,喜肉食类的饮食习尚分不开的。

《长白山汇征录》载:

“今长白山一带肉食山羊、野猎、鹿脯。

以豆为油、为酱、风遒近古。

常见有获一猪、一狍、一熊而远近山民席地聚食,和以盐,佐以葱蒜,尽欢而罢。

”这一记载十分形象的揭示了满族食风的尚古食趣。

满族是北大荒的世居民族,满族的饮食风俗影响了我国东北的饮食习尚,同时也吸纳融合了赫哲、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蒙古、朝鲜等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

由此可见,东北菜作为地方菜系,其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传承历史是颇有绵长经历的,纵观东北菜、龙江菜为体,吉林菜、辽宁□菜为魂,体为基础,魂为升华,魂体浑成,形成特色。

东北菜是在满族菜肴的基础上,吸收各地菜系特别是鲁菜、京菜的长处,不断形成和发展出来的。

由于容易给人一种粗匡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高档的宾馆酒楼里很少做这种菜,这反而成全了东北菜“市民菜”、“百姓菜”的形象,一家子自己掏钱吃的话,东北菜真是很好、很实惠的选择。

东北菜以炖、酱、烤为主要特点,形糙色重味浓。

粗线条的东北菜,不拘泥于细节,颇像粗线条的东北人,令人胃口大开。

酱脊骨、酱猪蹄、酱鸡爪、酱鸡脖、鸡肝等酱菜,若佐以醇厚的高粱烧酒,便有几分豪气从胃中升腾,充满了塞外的味道。

东北菜一菜多味,咸甜分明,酥烂香脆,色鲜味浓,明油亮芡,讲究造型。

烹调方法长于扒、炸、烧、蒸、炖、锅,白肉血肠、扒熊掌、金鱼卧篷、蜜汁樱花、什锦火锅别具一格,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喷喷香,让人拍案激赏[3]。

1.3.1辽宁菜

辽菜是在满族菜点东北菜的基础上,吸收全国各地菜点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比较有市场。

辽宁菜的特点是一菜多味,咸鲜分明。

酥烂香脆,明油亮黄,讲究造型。

了解这些,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东北民间这几年能够进华北,过长江,下岭南。

因为东北气候严寒,居家饮食重视火锅,别看只是“小鸡炖蘑菇”,“白肉熬粉条”,那么几道家常菜,它却凝聚着东北烹饪的深厚功力。

另外,辽宁菜还以烹制海鲜见长,不同于粤菜海鲜的烹调技法,浓缩了北派海鲜的精髓,也使喜海鲜的人受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派海鲜不同于粤菜海鲜的清蒸,白灼为主,而是取胶东菜之长,结合本地口味,以咸鲜为主,注重原汁原味。

擅长蒸、爆、炒、烧、扒等烹饪技法。

著名的菜点有“老边饺子”、“沟帮子烧鸡”、“红梅鱼肚”、“什锦火锅”等。

1.3.2吉林菜

吉林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巍巍长白山,茫茫林海;

滔滔松花江,滚滚浪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吉林菜点兼取京、鲁和西菜的烹调精华,结合当地人民饮食习惯,充分利用吉林丰富的物产,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简略的概括为善制野味、讲究火候、醇厚香浓、朴素实惠。

吉林菜用料广泛而讲究精细,十分注重地方特产原料的使用。

用特产烹制的长白山珍宴,松花江水味宴,江城蚕宝宴等名扬四海。

特别是制作野味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长白山珍宴是最具特色的风味菜肴。

吉林菜十分讲究火候,擅长使用烧、炖、扒、靠、拔丝等烹调方法。

制作精细、油重、色浓,特别注重宴席中大件菜的配置,菜以大量多,讲究丰满实惠而闻名。

一些菜肴的烹制做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柴,或外脆内嫩、外酥内烂等特征,火候纯青的地步。

1.3.3黑龙江菜

黑龙江地处东北北部,全省地域辽阔,水绕环山,沃野千里,素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说,物产极为丰富。

其中飞龙、熊掌、猂鼻、猴头蘑为黑龙江四诊。

松仁、松茸、榆皇蘑、黑木耳等闻名遐尔:

淹菜不但为当地人喜爱,也最为国内外宾客所瞩目。

黑龙江菜以清煮、清炖、炒、生拌及凉拌为主,虽气候严寒,当地人却嗜食凉菜。

黑龙江菜吸收京鲁、西餐烹饪技术精华。

以奇、鲜清、补见长。

代表名菜有:

龙江四菜,即“兰花熊掌”、“红烧猂鼻”、“白扒猴头”、“飞龙汤”。

其他名品有白松大马哈鱼、清炖鲟鱼松子、方肉等黑龙江的风味小吃。

黑龙江菜选料广、品种繁多,充分显示地域风情。

例如鸡丝豆腐脑,水煎包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黑龙江的家常风味是集满、回、汉、朝鲜的多民族饮食习惯于一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4]。

2东北菜的发展现状

1998年以后哈尔滨的饭店可以说是满地都是,经营各种风格的菜品的都有,但是相比较一下,经营东北菜的越来越多,而经营其他菜系的却越来越少。

相比之下赚钱的还是东北菜,满大街的东北炖菜、杀猪菜、这正好说明一个现象,土生土长的菜肴才是最好的,东北菜不属“八大菜系”,但东北菜宛若东北人一样善于创造奇迹。

但在最初在粤菜、川菜、湘菜甚至潮州菜、客家菜这些“大佬”面前,却好像总是有点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直到有一天,东北人向龙脉在线的餐桌上抛出了一只“酱猪手”。

这只后来让东北菜扬眉吐气的“酱猪手”最早是从天池宾馆抛出来的。

从此以后东北菜一发而不可收,“酱骨架”、“金针菇炖小鸡”、“猪肉炖粉条”、“锅包肉”、“丰收菜”等等这些菜名最让南方人尤其是广东人,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般,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菜肴。

可是等到这些香喷喷的炖菜、炒菜、凉菜一个个地端上来,满桌食客往往是拍案激赏之后便大嚼不止。

东北菜香,这个“香”字和它固有的实惠很快便树立了东北菜自己的口碑。

但东北菜还是给人一种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的印象,所以在大多数高档宾馆酒楼里还是不容易品尝到这种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菜。

不过,东北菜反而因此成为一种真正的“市民菜”、“百姓菜”。

看来,这东北菜还真随了东北人的脾气,就俩字儿“实惠”。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东北菜复兴的必然性。

2.1东北菜的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的历史聚合体和多元文化的共同体。

东北地区是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重要文化分区之一,民族众多,习俗多彩是形成本区饮食文化丰富内涵与斑斓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因此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聚合与共同性的文化区域之一。

自中国饮食史上的“三代期”以至于“明清期”,古代史籍明确记载着在东北地区生息和生活过的民族。

先后有先秦的肃慎、濊貊、东胡三大族系;

汉晋时的夫余、鲜卑、挹娄、北沃且;

北朝隋时的夫余、勿吉、室韦、乌洛侯、地豆于、豆莫娄等;

唐北宋时的靺鞨室韦、契丹、女真、蒙古、汉族等;

南宋元明时的女真及蒙古诸部、汉族、索伦诸部(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

清及民国的汉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费雅喀、库页、奇勒尔、恰喀拉、锡伯、朝鲜、回族以及清末以来一度数量不多,国籍不少的外域移民等。

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历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慷慨地提供了各种各样丰美的原料,勤劳勇敢的人们则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不仅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养料养护了自己的身体,也在开发和利用这些物质养料的同时开拓了自己的心智。

历史到了近现代,由于清代中晚期以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持续不断的移入高潮,汉族成了东北地区居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成分。

同时,由于自然增长等原因,东北地区朝鲜、满、回、蒙、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各少数民族的人口也都有大幅度的上升。

而且在这期间外国人的涌入也促进了东北文化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东北的人文文化得以相互的交融,其中尤其以饮食文化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东北人喝花茶爱加白糖、桦树汁、人参、人参茶、和汤岗矿泉水;

抽水烟或关东烟,“十八岁的姑娘叼根大烟袋”,曾是“关东三怪”之一。

有其爱喝白酒与啤酒;

饮啤酒常是论“扎”、论“瓶”、论“提”(一提为八瓶),酒量惊人。

受“白俄”食风的影响,好友相聚常以大肠、扒鸡、花生米、茶叶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用上几小时。

由于清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较多,鲁菜在这里有较大的市场,不少的名店均系山东人所开设或由鲁菜的传人掌厨。

再加上紧邻俄罗斯,与南北朝鲜交往频繁,亦受日本事风的影响。

“罗宋大菜”、“南韩烧烤”和“东洋料理”也传播到一些城市,部分食肴也带点“洋味”。

再民族菜中,朝鲜族和满族的烹调水平较高。

前者的“三生”(生拌、生渍、生烤)、牛肉菜、狗肉菜、芥末墩和腌泡菜;

而后者的白肉血肠,白菜包芥末墩和苏叶饽饽,均有浓郁民族风情。

清真菜在此亦有口碑,《全羊席》和国民面摊脍炙人口。

至于蒙古族的“白食”和“红食”也都是民族美食之中的精品,令人齿颊留芳。

考古发掘和研究的资料表明,史前时代的东北地区的饮食生活和文化基本水准,应当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饮食文化发展无大差异。

烹饪原料除了某些品种上的自然地理差异外,其丰富性并不亚于其他地区。

工具则都是陶器为主体饮食具。

烹饪方法也都以烧、烤、炙、煨、炮、煮、蒸为主。

但由于两河文化带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和谷物为主的食物结构确定较早,随之是城市交换商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便使得两河文化带(中世以黄河带为主,中世以后逐渐以长江带为主)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的是饮食文化的日趋发展。

在整个封建制历史时代,虽然在总的发展水准上东北地区是稍逊于中原发达区,但它本身的文化特点和优点,她对中原和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却是不可替代的。

而其他外来菜系则没能把握住东北人的饮食特点,当四川菜失去辣味的特点,粤菜失去选料的优势,这样他们基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东北菜土生土长的优势就漫漫的显现出来了。

东北菜根直于黑土地,把握着东北人饮食文化的根基[6]。

2.2东北的饮食习惯

东北人的主食通常为米饭和面食两类,现在主要吃大米饭,过去有高粱米,大楂子饭,小米饭,大黄米饭等。

面食以白面为主,也有玉米面,黄米面、粘豆包、豆面卷子,这些也是地道的东北食品,面食中值得一体的就是饺子。

哈尔滨的饺子馅就多达十几种,如酸菜馅、西红柿馅、大辣椒馅、三鲜馅等。

东北人也喜欢吃面条,打卤面有各种各样的卤,炝汤面,不同于南方的热汤面,而是把汤和面分开来做,这也是一种特有的方法。

其中有几种食品是东北人一年四季都不可缺少的,也是区别于南方地区特有的食物。

2.2.1吃猪肉

虽然吃猪肉不是东北人独有的专利,但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人能象东北人一样把吃猪肉的方法想的那么决,猪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家畜之一,从养猪到吃猪这种习俗是从满族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东北人的日常饮食中,猪肉是主要的肉食来源,猪身上到处都是宝,猪皮、猪骨、猪内脏、猪头、猪蹄、猪血都可食用。

如猪血可以灌血肠,做血豆腐。

猪皮洗净可以熬冻。

用猪头肉、肋条肉、猪肘子、猪蹄、猪肝等制成的猪八样宴席等,都很受欢迎。

对于猪的吃法就更多了,如煮、炒、酱、扒、熘、炸等这些都是东北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宝贵的财富。

由此可见吃猪是东北人家必不可少的一样生活方式。

2.2.2吃蘸酱菜

在东北人中无论是城市人群还是农村人群都喜欢吃蘸酱菜。

东北人所吃的蘸酱菜品种很多,春天人们可以吃到从大地或山上挖出来的婆婆丁,小根蒜、刺老牙、蕨菜、黄瓜香和山野菜,还有大地品种小白菜、菠菜、生菜等。

冬天多用白菜心、大葱等。

可见在这一年四季中,蘸酱菜是东北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

蘸酱菜食用起来比较简便,从对菜的处理方法上,基本可以分为生、熟两种。

生的蘸酱菜就是把菜摘干净、洗干净后,蘸酱直接食。

用如小葱,黄瓜等。

熟蘸酱菜就是先把菜叶摘洗干净后,放在锅里,用热水打焯一下在捞出,放在冷水里浸凉,挤净清水后再食用。

如刺老芽、干白菜、冻白菜等。

2.2.3腌酸菜

每年秋冬季节,在东北人家屋内都可以看到酸菜。

东北人腌酸菜有两种方法,即熟腌和生腌。

酸菜由于酸咸适度,能够增进食欲,制作时又可荤素搭配,营养丰富,所以时东北人日常生活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菜肴。

2.2.4喜食豆制品

豆制品的主要原料来自大豆,东北出产的大豆又是最好的。

在承袭历史的基础上,东北人对大豆的加工和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东北的饮食文明中,豆制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下大酱,这一发明对黄豆进行深加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再东北地区几乎每家都有自制的大酱,只是多少而已。

另外就是生黄豆芽,黄豆芽在青菜不接的春季,是东北人主要的蔬菜。

生好的豆芽可以炒吃、可拌吃、可做汤等,营养丰富。

各种豆制品大都好存放,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各种豆制品。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东北人的饮食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饮食习惯,想从根本上改变是非成困难的。

东北人喜欢吃面食、喜欢吃猪肉、喜欢吃蘸酱菜、喜欢吃酸菜,而这些恰恰是其他菜系所不具备的,也是他们缺少的。

很难想象如果让川菜的厨师来作酸菜,会是个什么样子,同样的让粤菜的厨师来做猪肉,可以肯定的是让人以为这个菜还没熟就端上来了[7]。

2.3东北的气候和物产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构造上的特点,中国有大面积的和漫长的冬季。

冬季的时间大致是10月中旬至翌年的4月中旬,其中12月到3月初则是冬季的全盛期,即所谓“隆冬”。

每年3~4次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寒潮,使降温过程更复杂化,长江以南往往也随之出现雨雪天气.而这时的约北纬40°

线以北的地区,尤其东北地区则成了雪域,这无疑是东北地区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因而成为该地区文化历史的首要环境因素。

中国的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

至53°

34之间,是最冷的自然区。

由于处在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之下,寒冷甚于版图中的其他任何地区。

这里一月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南北梯度很大,自南部的-10℃到北部的-30℃。

平均纬度每升高1°

温度降低1.5℃。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是全国著名的“寒极”,黑龙江畔的漠河曾有过极端最低温-52.3℃(1969年)的记录。

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温度不高,区域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的季节与多雨季节正好相应,雨水的有效性很大,一般说来足够一年一季作物对水分的需要。

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既保证了繁茂的植被,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种类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因而使这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优越的森林广被、草原广袤地区,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狩猎、畜牧、渔捞、种植业天然综合性的经济区[8]。

食物原料自然资源,应当是饮食文化,尤其是人类更多依靠自然本身阶段饮食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环境因素。

广被的森林,在经受了良久时间的巨大生态改变之后的今天,仍有1700万公顷的自然林区,占全国森林总资源的60%。

众多种属和数量的禽兽栖息在这里,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一同向这里的人们供献了美味的食物。

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

广袤的平原草地则是得天独厚的畜牧乐园。

根据笔者对东北地区14~19世纪见诸文录确曾被人们用作过食料的食物资源的初步研究所统计的很不详备的数字,情况大致是:

禽类70余种,畜兽类50余种,鱼类100余种,果实类60余种,菜蔬类100余种,谷物类40余种1。

直到20世纪中叶以前,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还基本是“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话般的景象。

金(1115~1234)初阿骨打(1115~1122)与诸部首领的会宴,是这一地区自然食物原料及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最为生动的历史写照:

“自过咸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种谷麦,所种止裨子春粮,旋炊梗饭。

遇阿骨打聚诸将共食,则于炕上用矮抬子或木盘相接,人置裨饭一碗,加匕其上。

列以芥韭、野蒜、长瓜,皆盐渍者。

别以木碟盛豕、羊、鸡、鹿、兔、狼、麂、獐、狐、牛、驴、犬、马、鹅、雁、鱼、鸭、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多芥蒜汁渍沃续供列。

各取配刀,脔切荐饭。

食罢,方以薄酒传杯冷饮。

谓之御宴者,亦如此。

自过嫔、辰州、东京以北绝荞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荐饭,食毕上马。

”这当然是12世纪初叶时东北极北地区的情况。

到了17世纪末叶,尽管历史文明已经前进了许多,但食物资源之丰富却一如既往。

这种历史文化的长久滞进性,曾引起多少学人的感慨和思考:

他们“在东起兴安岭,西至东欧草原的空旷而单调的环境中,一直和自己的畜群一块,过着朴素、孤独、单一的和平生活。

长时期的被维持在如此辽阔的地域中的那种经济和文化的单一、同质状态,几乎根本没什么年代差别和区域差别,这实在不能不使人惊叹”[9]。

不同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气候物产培养了东北人的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