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21477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Word格式.docx

②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④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

(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

2.凡尔赛体系

(1)建立:

《凡尔赛和约》及其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内容:

领土问题;

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

军备问题;

赔款问题。

(3)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4)特点:

掠夺性;

分赃性;

不稳定性。

(5)影响

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等。

3.华盛顿会议

(1)概况: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2)影响

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

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④华盛顿会议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

(1)经济:

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2)政治: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3)外交:

《非战公约》的签订,使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5.国际联盟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些内容被列入国联盟约中,即“维护和平”的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和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激起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

(2)成立:

国联盟约于1919年4月通过,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3)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4)性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作用

①积极:

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②消极:

对日本、意大利、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最终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6.《非战公约》的签订

①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②法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希望与美国结盟;

美国建议签署多边公约。

③1928年,美、法、英、德、日等15国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缔约各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3)影响:

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但对侵略行为缺乏制裁措施,没有能够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重要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3)历史原因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战争爆发的诱因。

②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③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④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过程

(1)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

①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过程: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1942年元旦,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②影响: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4)转折

①苏德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

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③北非战场:

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5)胜利

①意大利:

1943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

②德国: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③日本: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历史意义

①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诞生。

②改变了世界格局。

沉重打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③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的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

④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1)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2)形成条件

①西欧国家的实力在战争中普遍受到严重削弱。

②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③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是苏美对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4)内容

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②重新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③建立联合国。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

②消极作用: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建立了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和经济秩序;

造成政治上的两极格局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

2.冷战

(1)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表现

①美国:

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

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③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3)评价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局部热战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3.美苏争霸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特点

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

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

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美苏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苏联转攻为守直至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表现

和解:

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议争夺:

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缓和:

1972年尼克松访苏,1973年和1975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1969年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对抗: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

对抗:

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

1983年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第二次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

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

②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的政权;

美国采取霸权政策。

(2)概况: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同年9月,美军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

10月,美军占领平壤。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后签字。

(3)影响

①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②对朝鲜: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③对中国: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对美国:

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

⑤对中美关系:

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越南战争

①按照1954年《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越南南北分裂。

②美国出于称霸目的,不断干涉越南内政。

(2)过程

①开始:

1955年,越南战争爆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推行“特种战争”,即美国人出钱出枪,“用越南人打越南人”。

②扩大:

1964年,美国采取“南打北炸”战略,将“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③转折:

1968年,南越人民武装发动“新春攻势”。

越南军民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

④结束:

1973年,美越两国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1975年,越南实现了统一。

①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②战争给越南造成重大破坏和损失;

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3.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

(1)中东问题的原因

①历史原因:

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大国先后的争夺和占领,增加了这一地区的复杂性。

②地理原因:

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争夺的地区;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于此处领土的纷争,为大国插手干涉提供了机会。

③国际政策:

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

英国支持犹太人在此建国,联大决议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家,但领土面积反差成为冲突关键。

(2)历次中东战争

①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1948—1949年,阿拉伯国家失败,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②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

结果英法撤军,以色列侵入埃及领土。

1957年3月,以色列撤军。

③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1967年,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叙利亚的大片领土,在联合国的干预下,战争进行了6天即告结束。

④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同以色列交战,收回了部分失地。

(3)中东和平进程

①背景:

前4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

②埃以和解:

20世纪70年代,埃及率先走上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

1978年,双方签订“戴维营协议”。

③巴以和谈:

阿拉法特和拉宾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签订《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巴以接受2003年“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④存在的问题:

耶路撒冷地区的归属问题;

犹太人的定居点问题;

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4.两伊战争

(1)原因:

领土纠纷;

宗教和民族矛盾;

地区霸权政策;

大国力量介入。

(2)过程与结果:

1980年9月,战争爆发;

1988年,实现停火。

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

②两国石油工业均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全面倒退;

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

③给美苏等国插手该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5.海湾战争

(1)原因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主权归属和边界纠纷方面矛盾由来已久。

②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失衡,伊拉克希望成为地区性强国。

①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②多国部队发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和“沙漠军刀”行动。

③1991年2月,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一场高科技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

(4)影响

①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②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

③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④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二)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

(1)成立:

1945年,51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2)宗旨

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3)主要机构和原则:

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

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

①维和行动: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建立停战监督组织;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派出的维和部队;

两伊战争中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海湾危机中安南的斡旋。

②国际裁军:

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联合国裁军委员会。

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设立帮助管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机构。

在联合国支持和努力下,成员国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③保障人权:

《世界人权宣言》。

④非殖民化:

成立非殖民化特委会;

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

⑤人道主义:

安置难民。

⑥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宣言》。

2.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的主题

①20世纪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各国应该负起共同的责任。

③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④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②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

③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3)意义: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速发展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增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威胁的根本途径。

[规律认知·

全面提能]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势。

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1)人类在付出两次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妥协是斗争的另一种形式。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当今战争的原因分析

(1)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影响还在,仍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2)地区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乱的原因。

(3)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不同。

(4)边界问题等。

面对这些问题,反战运动高涨。

当然,近年来的反战活动多与美国对伊拉克、利比亚战争有关。

2.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

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

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

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

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

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地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

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

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

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表明:

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

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