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Word下载.docx
《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韩愈康震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
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
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
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
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
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
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
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画外音: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
韩愈生于唐代中期,即公元768年。
韩愈字退之,河南孟州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并称“韩柳”。
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背两段话,让大家看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谁,这话是怎么说的呢,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其实这个题出得很没水平,因为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这是谁说的。
没错,就是韩愈的《师说》和《马说》里边的名句。
有人可能说你这就没意思了是吧,唐宋八大家,不是宋唐八大家,你肯定要先从唐代人讲起,那韩愈可能年龄还比柳宗元大点,所以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大家这么说,就是对韩愈不了解,韩愈在唐代的影响力要比柳宗元大,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活动于唐代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而柳宗元因为呢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多岁就被贬到偏远的湖南和广西,所以他在整体的影响力上比不得韩愈。
宋代的大文人苏轼对韩愈有一个非常精准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盖棺的定论。
他说韩愈这个人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第一,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
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
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
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
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
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
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
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
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
文,一代文宗;
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
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
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韩愈三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哥哥颠沛流离,十二岁时哥哥英年早逝,靠嫂子抚养长大,这种苦难的生活给了韩愈很大的锻炼,同时也增加了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和动力,加之韩愈的文学天分极高,所以当韩愈参加科举考试时,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四次才榜上有名。
那么,这个未来的文坛领袖为什么在科举考试时连受重创,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
录取的人少啊。
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
唐代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
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
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
第二是什么呢,因为录取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考。
韩愈是考了四次考中,我告诉你,这算命好的,这就算是什么呢,这就算是特别轻松地考上了进士。
可以告诉大家几个“悲痛”的数据,唐代的几个文人,比较有名的,有个叫黄滔(晚唐文学家)的,考了二十三年。
刘得仁(晚唐诗人)考了三十多年,到死还没考中。
最滑稽的是什么呢,是唐召宗的时候,朝廷因为平定内乱,皇上高兴,说这个打了胜仗,应该有所表示,怎么表示呢,就在这科举上面,可以放宽一点嘛,今年可以破例地召几个岁数大的,那年录了五个人,五个岁数大的人,这五个老考生啊,有两位都过了七十岁了,有三个都过了六十多岁了,当时美其名曰“五老榜”。
可是你要知道,人有限的年龄,能做事情的年龄,也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嘛,你到七十岁才考中进士,一个人一生的最好的时光、最有创造力的时光,都蹉跎在了漫漫的科举道路上。
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折磨,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够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
刚才说了,那为什么他考中了呢?
现在就来说说他为什么考中。
其实这一年也不好考,参加考试的人有千余人,录取了二十三个人。
他能考中,第一个原因,是主考官好。
当时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也就是国防部的副部长陆贽。
陆贽这个人不得了,是唐代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政治家,也是唐德宗时期最为优秀的政治家,这个人见过风浪、经过世面,在政治上是非常务实的,而且呢也是雷厉风行的一个人,他本人善于写骈文,但他很看中文章是否有真实的内容,要言之有物。
韩愈的文章符合这样的要求,再者说了,当时考科举考试,人家要求还是要写骈体文,韩愈虽然自己写散文,但也得适应考试的需要啊。
主考官的文学观、文学的风格这回跟韩愈的碰上了,他赏识韩愈,考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条原因。
第二条,副考官好。
当时的副考官有一位叫梁肃,他主要的责任就是负责向主考官推荐最为合适的人选。
梁肃啊跟韩愈的哥哥韩会是多年的好朋友,这也是顶顶重要的一个因素。
再加上梁肃本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那就是韩愈写的文章和韩愈的文学观念跟梁肃都是一致的。
这一榜录了二十三个人,有八个人都是梁肃推荐的,而且这二十三个人后来在唐代的历史上都是彪炳史册的、著名的人物。
有的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有的是著名的文学家,有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这一榜被叫做“龙虎榜”。
刚才讲“五老榜”,讲那么多没精气神了,但这一榜是为国家输送了重要的人才,叫“龙虎榜”。
我讲这什么意思啊,韩愈的才华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才华之外的机遇、提携你的人也非常重要。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嘛,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是不是。
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制规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加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人事部的考试,叫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这个东西你考过啦,才给你个官当呢,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
大家想呢,韩愈都考了四次,经验丰富,又有名气了是吧,还有陆贽这样的人赏识他,肯定没问题。
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选拔,但是毕竟已经考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进,不能退,而且肯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加了这个考试。
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考中。
韩愈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韩愈谈了几个问题:
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
韩愈说,考试那天刚结束的时候,那些“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
”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什么意思啊?
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说,谁谁谁考中了,谁谁谁考中了。
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绝对的可靠,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
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糊涂了,不知道到底谁都考中了,而且,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三十二个人,大家都认为其中有三个人是肯定能考中的,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我)韩愈也算其中一个人。
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现,有俩是大家说的那个,可有一个人,名不副实。
当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人就没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说,你这考试有问题,肯定里边有人情的作用。
第二,韩愈告诉这个考官,我可以告诉你,我为什么没考中。
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于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
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前去走过后门,没给他们送过礼,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
韩愈说呀,我上回考中这个进士,那是陆贽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愿意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降临到我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呀,我对这个命有点没把握,我不知道到底是命在起作用呢,还是人情在起作用。
韩愈又说,如果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这脸,我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我要非这样去做,拗着我自己的良心去做,我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婢膝,惶惶不可终日,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
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第二点。
第三,他还没泄气,他说还行,他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
古人说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穿温暖的衣裳,但是我还有一颗雄心在,他是怎么表达这雄心的,他说呀,“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
老天爷睁着眼呢,他能看得见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不相信,我会一直这么穷下去。
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振奋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
有那么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你说韩愈他能不爆发吗?
他进士都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他才考中。
现在这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那进士等于是什么啊,不白考了嘛。
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韩愈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行动,是给宰相直接写自荐信。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一封信,在信里边他跟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啊,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了,我连个九品官都没当上,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混上,我心里着急得要命,我的这种境遇,都被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哪。
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你文章写得很漂亮,有文采,文章写得合乎规范,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永远不得此门而入,即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取不了。
您这个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推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
韩愈恨不能跟宰相说,您要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推荐给皇上吧。
这是韩愈给宰相写的第一封信,就开始等宰相的回音,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音。
到了第十九天头上,韩愈开始写第二封信给宰相,这次韩愈啊是有点着急了,他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他跟宰相说,如果说有人遭了水灾或者是遭了火灾,不管是爱他的父母、亲人,还是恨他的仇人,只要人家不想让他死,不想置于他死地,听见他呼救的声音,都会过来搭把手的。
我韩愈“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我现在就是处在又穷又累又饿的水火之中,我拽着嗓子使劲地大声地呼救,希望有人来救我。
救我的人是谁呢?
就是您,只有宰相您能救了我。
这信递上去了,又开始等,这回等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等到过了十九天之后,又过了十天,也就是二十九天以后,韩愈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他就开始写第三封给宰相的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次的信就比较赤裸裸了,他一开头就说,我听说周公这个人,为了荐人才,那是不遗余力的。
曹操不是有句诗说什么呢?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韩愈说,我听说周公,听说人才来了,正在吃一餐饭,三次把那饭就吐出来了,意思说有点来不及了,听说人才来了,哎哟,人才来了,刚吃到嘴里、吐出来;
又人才来了,又吐出来,吐了三次。
正在洗澡,听说人才来了,赶紧就把头发握着,把它想拧干,跑出来了三次。
应该是穿着衣服跑出来的吧?
就是这种心情,三吐哺、三握发。
对不对?
求贤若渴。
韩愈说,我也没指望你吃一顿饭吐出来三次,我也没指望您洗一次澡,三握发出来见我,可是你起码你该引荐人才吧?
您总不能总是这么默默无声地连个响都没有吧?
您不能在那儿装傻充愣,装大个就不吭声吧?
我都给您写了连着第三次了,您连个回音都没有,您这是宰相的样子吗?
我去找您,看门的人都不让我进去。
韩愈说,我真是实在没办法了。
要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去不了鲁国,我可以去齐国。
我去不了齐国,我就去郑国。
我去不了郑国,我可以去秦国。
去不了秦国,我可以去楚国嘛。
可是现在不是那时候了,就是一个唐朝,只有一个国家。
再往边上走,就到了国外了,我真的是没地儿去了。
我想报效祖国,您得给我个门儿,让我进去。
给我个位置,让我坐在上头,我才能报效祖国呀。
当时的宰相有三位,我们不是说这三位是奸臣,也不能说人家就是庸庸碌碌无为之辈。
选拔人才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程序。
即便是贵为宰相,位极人臣之人,也不能轻易地就打破这种常规。
再加上选拔人才里边,盘根错节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没有那么容易。
韩愈的这样急切的态度我告诉你,绝对我们不是在这说他不正常,有很多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就觉得韩愈这个人,你既然是孔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思想家、是政治家,你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从容嘛,很大度嘛!
不要这么汲汲于功名利禄,看上去很猴儿急的样子,是不是?
有失体统。
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者说了,在唐代,我刚才说了,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他要出人头地太困难了。
韩愈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绝对不是为了要饭吃,绝对不只是为了一个官做,他有大志向,他要用儒家的仁义,孔孟的这种道义,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救济民众,要为国家做事。
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所以他才着急。
而且韩愈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唐代一大批的出身寒微、出身贫贱的读书人的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命运。
所以韩愈的这种呼唤,是典型的不平之鸣。
路见不平,我就要发出声音。
我不能那样子,默默无闻地在这种沉默当中,承认甚至被迫遵循自己不幸的命运。
韩愈之考不中博学宏词科,韩愈之艰难地应考科举进士,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他的文章,跟当时流行的文章的风格不太符合,他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很可贵的特点,就是韩愈的个性是宁折不弯的。
韩愈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给很多的高官写过自荐信的,这在唐代知识分子当中是很普遍的,没什么奇怪的。
但是韩愈的自荐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一方面求人办事,但是往往又会告诉宰相说,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的态度。
他一方面说自己是很值得同情的,我很穷困。
但是他的信到了对方的手里,看的时候,人家一点都没感觉到他的身上有穷酸之气。
所以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千古文坛上的一代文宗,才能够成为唐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才能够成为复兴儒学、倡导孔孟之道的伟大人物。
那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只有极个别的、像韩愈这样的人,虽历经挫折,而人格不倒。
(2)理想照亮现实
【画外音】
在科举取仕淘汰率非常高的唐朝,自幼聪明勤奋的韩愈在考了三次之后,终于在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
但是根据唐朝的制度,中进士之后还需再考中博学宏词科,才能在中央做官。
信心满满的韩愈又是三试不中,败下阵来。
无奈之下,韩愈三次上书宰相,没有得到一次回复;
三次拜访权贵,均被拒之门外。
阳关道走不通,倒是有一条所谓的“独木桥”可以走。
这条独木桥是什么呢?
就是到地方的方镇的节度使里面去做幕僚。
大家都知道,在唐代由中央派驻到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方镇里面就是地方大员,统管地方的军政要务。
比方说吧,我们原来讲过的,杜甫有个好朋友叫严武,担任过剑南西川节度使。
这个“剑南西川节度使”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统管川西地区的军政要务。
所以在唐代啊,有这样的情形:
就是如果你考中了科举但是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对这样的人才,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可以到地方的节度使方镇里面去当幕僚。
我们知道,在“安史之乱”以前,地方的节度使多由军人来担任,安禄山不就是一个节度使吗?
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有些节度使就是由文人来担任。
所以有很多科举考中进士的人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他们也愿意到这样的幕府里面去做幕僚。
韩愈接下来要走的路就是这条路。
可是大家要知道,这一条路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
为什么呢?
因为一般到幕府里面做幕僚的人,他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就是:
首先考中进士;
第二去做幕僚;
第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有可能上调中央。
这跟考中那个吏部的考试之后直接到中央做官来讲,那就差了一大截儿啊。
韩愈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他这个进士科应举之后就先后在汴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在徐州这两个地方的节度使的方镇里边做幕僚,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协助节度使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
韩愈对这个工作很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啊?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
第一,这节度使幕府的生活是节奏非常的僵硬而死板,缺乏人性化。
韩愈刚到幕府来工作,幕府里边的小吏—一般的科员、办事员——就给他拿来了一份幕府里边的作息时间表。
特别神奇的一张表啊。
这个作息时间里头规定,从本年的九月到来年的二月之间,大清早来上班,晚上才能回家,中间不能休息。
这就好比说从早上六点钟或七点钟开始上班,一直上到晚上七点多、八点钟,然后你才能回去,中间不能回去。
这个规定让韩愈非常地惊讶,很难接受。
他就给当时的节度使张建封写了一封信。
这信里面这么说:
“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
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
抑而行之,必发狂疾。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
苟有以取之,虽不晨而如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韩愈《上张仆射书》)。
用今儿的大白话说啊,(就是)您这个规定我没法儿执行。
您要强行让我执行,我会发狂发疯的。
您当时让我来幕府里工作肯定是因为看中了我的某一项才能,绝不是看中了我这个人善于早上上班、半夜回家的。
而且如果我真的有各方面的才能的话,我这个才能也用不着大清早来上班、晚上才能回家才能实现啊。
是不是啊?
不一定非得遵守这个作息时间表啊。
他给张建封提了个建议,他说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上午五点或七点钟上班,十一点钟下班,下午咱们嫩故不能五点或七点钟上班,九点钟下班,中午可以休息。
我给您提这么一个建议,把您那作息时间表啊改得人性化一些。
他给张剑封掰着指头讲道理说,您看,这个下级对上级和上级对下级都不能用一根尺子、一个标准来僵硬地衡量,是吧?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啊,对这么一个具体的人,你得量力而行,有的事情他能执行,有的事情您强行执行效果就不好。
您宽松一点,人性化一点,这样办公室里头气氛会和谐。
要不你“潜伏”我、我“潜伏”你,最后这办公效率就会很低。
你可见,韩愈当时对这个死板的作息时间表是多么的反感。
他不适应这样的生活、讨厌这样的生活。
这是第一。
第二,在当时,大家要知道,一个科举进士,到方镇的幕府里边去做幕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情。
比方说,这个方镇势力大,名气大,实力雄厚,节度使很爱惜人才,对这样的幕府,文人们都很喜欢去,有前途啊。
但另一方面,方镇的节度使也有选择,要有才华,确实有真才实学,确实进到幕府里头能够帮助他有效地开展工作。
所以一个文人进到节度使方镇幕府里边做幕僚,一方面看上去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宾主的关系。
也就是说,你做幕僚的得尊重上级,而这个上级也要对下级以礼相待。
而韩愈就在跟张建封掰扯这道理。
掰扯什么道理呢?
他认为呀,我跟你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何以见得?
他就从这张小小的作息时间表说起,把这张作息时间表提高到了孔孟之道的高度。
他对张建封说:
“孟子曰,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孟子
公孙丑下》)。
这是孟子当时的话。
孟子当时说这么一个事:
天下诸侯,他们的水平都差不多,互相做比较谁也不必谁高明多少。
原因在哪儿?
这些个诸侯都喜欢用听自己话的人,不喜欢用那些能够教导这些诸侯的人。
就说白了,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忠言,因为忠言逆耳嘛。
韩愈告诉张建封,现在情形可比孟子时代差远了。
到您这来讨生活的人,那都是为了利益。
到您这儿来做大事的人,那都是为了道义。
您把这事儿想清楚。
凡是为了利益的人,他是不可能忠君的。
凡是为了道义而来您这的人,他是会很忠君的。
他能忠君,不就也能忠诚于你吗?
换句话说,您今天能不能听得进去我的建议那直接就牵扯到您是不是个忠君的人。
您要是听进去了,那您就是个为道义而忠君的人;
您要是听不进去,那您可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说,谈话和写文章,高度是顶顶重要的。
高度一树立起来,你不服都不行。
韩愈话锋一转,又接着说:
如果我在您这个性受到压抑,又不敢说实话,这就比较麻烦了。
天下人会怎么说呢?
——“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
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
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