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895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Word文件下载.docx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②综合性,即生活是综合的,设立综合课程是遵循生活逻辑的要求。

从内容上看,《小学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它实现了各种相关教育的整合,而不是各种教育的拼盘。

③整体性,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与整体建构。

课程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整体构建的过程。

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活动性,即主要通过儿童的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表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呈现。

⑤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倡导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

由此可见,《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意味着它的教科书必须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仅仅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也使它成为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来供教师讲述。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必须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

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拓展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教材资源

  实验教材以现代人学观为理论依据,为适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向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我们要本着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一)激活儿童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1)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在实验中,教师要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经验和活动去“激活”教材中的生活,使教材中的生活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发生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

新课程的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的。

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

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

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图,就事论事。

要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传承的价值目标。

  

(二)巧拓教材留白

  “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

”所以,教材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碰撞、激活,然后再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造。

对于教材中的留白,我是这样认为的,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

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有利于使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杖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

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判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

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

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对于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活动时的照片、查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

对儿童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三)丰富自主活动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经应该是活动。

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

”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在变革活动对象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从而增长知识经验,发展智慧和才干。

从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到开展活动,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们自己去克服,在克服各式各样的困难中再去探索,再去创造,这在极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其呈现形态,而非讲授。

而这些活动大都围绕着儿童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

生活是儿童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也是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材中设计到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但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是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

可以这样认为:

课堂学习也是一个生活的过程,但不是用纯粹的现实问题来充实课堂,而是还原、再现生活,更是提炼生活。

以“生活世界”为背景,通过学生的反思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情感深处认同教材中的道德观点,主动践行,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于是,我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生活化,不只是活动主题,小小的细节之处,也尽显浓浓的生活味,让学生融入真实的课堂生活。

如教学《校园铃声》这课,在学生学了听到上课铃声响后该怎么做时,我让他们观看了一段他们平时听到上课铃声后做法的偷拍录像,这样一比较,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呈现一种生活性的教学,使儿童更好地再现生活、学习生活、创造生活。

  二、开发人力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儿童学的有机统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与传统教学自然有所不同。

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挖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

  

(一)教师

  在本课程中,教师已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也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支持者的教师要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服务,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挖掘自身的观察力。

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同时,还要很好的领会编者的意图,这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活动方案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长期观察,可以逐步积累,形成每个儿童的发展档案及其生活环境的有关信息,确保每次活动的开展受到儿童的喜欢,确保每个儿童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其次必须挖掘教师巧妙设计主题活动的能力。

除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题活动之外,教师要根据编者的意图、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灵活巧妙地确定活动的主题。

这些主题可以来自儿童自身对生活的发现,也可以由教师提出的建议让儿童做出选择,还可以是师生共同商议决定的。

再者必须挖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资料,这就迫使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如《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教师必须准备全国各地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人们进行欢度节日的相关录像资料,还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新春佳节的装饰品,等等。

有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把这些主题活动演绎得更加生动和活泼。

  

(二)学生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是应该引导他们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

其一,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帮助他们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并让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

其二,引导儿童关注生活、提升生活。

“生活”是本课程目的的归宿。

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

但是,强调以儿童的真实生活味源泉,并不等于是儿童生活的“照相”或是“照相式”的反应,而是应该根据教育性的要求,对真实生活进行选择、加工和重构,生成“美好的生活图景”。

通过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形成一种有机整体。

一方面,使儿童面对教材中的“生活”易于产生情感的触动,使教材对儿童而言是“真实而熟悉”的,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当前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体验,并最终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三)家长

  作为课程资源,家长的发动与配合,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家长就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给孩子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检查督促,以促使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

这就是需要家长朋友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活动。

比如上《我会好好地吃》、《我自己会整理》这两课。

同时,本课程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朋友一起帮着去查找和整理一些资料。

如上《我的一家人》这课。

学习纷纷拿来了全家福、家人的生活照片,也精心地准备了自己难忘的家庭故事。

同学们之间愉快地分享了故事中体现的浓浓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倡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对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家长朋友的评价,尽量让每一位家长都来参与学生的日常性评价,努力让他们客观、真实、全面地反应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事实证明,在“我的一天”这个单元中,家长朋友的真实评价确实为整个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开发环境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细看现行的实验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

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和儿童实际,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开发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一)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另外,要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

如地处农村的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

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养殖园等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

  

(二)大胆建立社会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支持。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大胆地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的综合实践社会网络。

  节、假日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去参与社区里举办的各种娱乐活动;

与家长一起参观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等场所。

这种方式不但能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真正的社会生活,更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而服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愈加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要我们努力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固有特性,从教材、人力、环境等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一定能为儿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