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1753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第一单元课时备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

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

哪个词是第二个人?

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

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

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

(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

太阳远近?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你想对他说什么?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六、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一

作业设计

1、阅读主题学习1.

2、完成配套练习册1.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呢?

我们的课堂应激发学生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在抑扬顿挫中感受魅力。

潍坊外国语学校小学_____匆匆课时备课

匆匆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体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

是啊!

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

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3.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4.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5.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6.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

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

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

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

一去不复返)

思考: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3.师: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

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

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

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

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

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

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

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

五、阅读主题学习一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课文开篇用了一个排比句,我引导学生体味这个句子。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不少的孩子都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什么都可以再来,惟独时间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让学生练习写话“读了这个句子,我仿佛看见,春天来了……”引导孩子们有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这样循序渐进设计教学,读思写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潍坊外国语学校小学___桃花心木课时备课

桃花心木

合作探究

桃花心木的图片和资料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课前三分钟经典阅读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

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树皮淡红色。

鳞片状剥落。

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

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

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

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

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四、书写生字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

(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出示: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

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

多久浇一次水?

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

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

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

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四、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一

完成配套练习册3

种树人----桃花心木

无规律 

 

不确定

(树苗)----(人) 

种树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育人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在探讨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举动呢?

学生读文概括出:

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然后在读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很快找到种树人的话,回答了我的问题。

并且能加上自己的感悟,这一部分本预计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种树的目的所在,为下文理解育人道理做铺垫,但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反复朗读,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给下文的理解造成障碍。

潍坊外国语学校小学___顶碗少年课时备课

顶碗少年

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难点是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板题:

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完成配套练习册4

4*顶碗少年

镇定、充满信心沮丧、信心顿失镇定、充满信心

(失败)(再失败)(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生学习首尾两个自然段,体会顶碗少年给作者的启示,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表现以及日后应持有的态度,也让学生集会到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第5课《手指》导学案

师语: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身边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

只要我们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

比如我们

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丰子恺的《手指》,读过之后,相信你能受到深刻

的启示。

资料补充: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

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消受、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五个手指各自的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学一学(课前独学)

一、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动词,不能重复

()算盘()螺丝()药末()脂粉()钢琴

()皮鞋()鼠标()纽扣()汽车()铅笔

二、我会近、反义词。

近义词:

消受--(  ) 机敏--(   )扶衬--(  )反义词:

渺小--(   )机敏--(   )

薄弱--(  )强硬--(   )

三、我能把下列加点的字标上拼音,并能解释这些词语

消受()堂皇()养尊处优()附庸()窈()窕()

消受:

                     堂皇:

                            

养尊处优:

                   附庸:

                      

窈窕:

                     

练一练(课中对学)

一、我们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二、篇章学习

1、自读课文,填写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课文内容再现。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与,有如上的,却无在其中。

手指的全体,同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成为,那就根根,根根,不再有什么、

之分了。

3、请用一句格言表达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悟:

4、请想想:

作者在描写手指时,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并找出例句和大家交流。

                                          

                                         

拓展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有一回,它们发生了“五官争位”的事。

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五官的故事”。

五官的故事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耳朵五种器官,各有各的能耐,各有各的灵气,有一天,它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互不服气。

嘴巴对鼻子说:

“人所有的食物、营养,都是通过我才被接纳的,我的功劳最显著。

而你,有什么本领,位置竟然在我的上面?

鼻子哼了一下,说:

“这你就不清楚了吧?

我能辨香味臭味,只有先经过我的辨别,才能决定什么东西可以进到嘴里,什么东西不能进到嘴里,我的作用比你大多了,位置当然也就应该在你之上!

”嘴巴一时语塞,不出声了。

鼻子越说似乎越有道理,似乎真的是自己功劳最大,于是它不满意自己居眼睛之下,它冲着眼睛说:

“你有什么本事,竟然摆在我的头上?

眼睛被激怒了,它瞧都不瞧鼻子一眼,说:

“我能观察美丑,瞭望四方,人的信息有85%都是通过我获得的,别说什么辨别香臭、接纳食物,那都只是小事情,跟我的能耐比起来,全部不值一提!

我居你们之上,是天经地义!

”说完,眼睛傲慢地往上一翻,却发现有眉毛在自己的上面,于是它非常生气。

眼睛对眉毛说:

“喂,你是什么东西?

你凭什么竟然在我的上面?

眉毛也不示弱,得意地一扬,说:

“是呀,我为什么就偏偏高居你们各位之上呢?

你们想想,如果把我摆在眼睛、鼻子、嘴巴之下,那可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个脸该放哪儿啦!

没想到,耳朵终于沉不住气了,它也说:

“各位刚才的争论我都听见了。

要论能耐,我决不在你们之下,要说功劳,我的功劳也不小。

我耳听八方,辨别动静。

说起来我最委屈,你们不管高低,总还摆在脸上显眼的地位,而我却连脸都上不了,我能服气吗?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对“五官”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