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152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docx

最新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

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

典型案例研究

   

  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 

  ﻫ 

(一)美国硅谷 

 1、硅谷概况 ﻫ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ﻫ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ﻫ 2、硅谷的发展模式 

 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

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改变了硅谷的经济结构,使硅谷直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即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第一次使非物质生产在硅谷经济中远远超过了物质生产,硅谷渐渐变成一个高水准的研究和控制中心——即硅谷主要的微电子公司的总部和复杂的研究、产品设计以及新的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公司建立的场所,而不是生产和制造中心.第三,改变了硅谷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产生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即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技术人员在内的技术专家阶层,这一阶层已经代替了农场主成为硅谷劳动力中比例最大的阶层。

 

除上述之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社会技术,是一种有机的浑然一体的网络式合作组织。

这种合作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不仅有横向的,还有纵向的;不仅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是一种渗透性网络式合作。

横向的、宏观的指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即政府、创新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学校和公共机构(基金会、非赢利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微观的合作指的是企业间的合作. ﻫ

(2)遵循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是硅谷最有活力的力量,也是知识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为在知识经济中,企业不是依靠自然资源而是依靠智力资源即科学和知识来发展,所以企业不需要大规模,而更需要小批量生产(batchproduction)以及弹性的、开放式的经营模式.硅谷组成了有机合作的高技术工业区,高技术小公司在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互相合作,既能保持小规模,又具有全球竞争力。

在公司规模变大时,硅谷则选择裂变的形式,将高技术工业中标准化产品的制造部门移往南部或西部地区,而硅谷只保留研究和开发的功能,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缘于这种发展模式。

 ﻫ  (3)独特的文化模式.硅谷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模式是它成功的最深刻而持久的因素,是美国传统的民族特性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创新精神等和现代文化在高科技时代的典型体现。

这种渗透性的高科技文化模式有四大特色: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创新文化,即允许失败(Its—ok-to—fail)的创新.第二,它是一种佯谬文化,即似非而是的悖论或反论文化。

这种技术上的似非而是的悖论对人们的心理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震荡。

硅谷人以开放灵活轻松民主自居,但他们同时又是最爱走极端的人。

硅谷崇尚人文主义管理和信息共享,但硅谷的公司对技术的保密却是极端化的;而且在硅谷甚至没有人行道,其建筑也是封闭式的,这与其人本主义特色是相矛盾的.第三,它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人才的超流动性(Hypermobility)、直呼上司的名字、随意穿着、弹性工作时间、在家工作、雇员所有——雇员拥有股票等。

第四,硅谷文化是一种时间文化,即速度文化。

知识经济使得硅谷人不可能按照过去工业化时代的八小时工作制(即标准化时间)工作,而是按照创新的需要安排时间,不是将时间细化,而是将其大段大段地分割,经常性地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工作。

工作到深夜或凌晨几乎是当今硅谷20万高科技人员统一的生活方式. (这里也再一次印证了效率、时间)

上一页12 3 。

.。

6下一页

 

3、硅谷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ﻫ 硅谷是现代开发区的开端,硅谷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化经营模式。

硅谷的风险投资基金发展、产业集群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视,都是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不断成熟的产物,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

 

 尽管硅谷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基础上的市场选择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国政府国防部的订单对硅谷新技术的扩散影响重大。

硅谷形成初期,正是由于美国国防部对尖端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才使许多年轻的高科技公司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壮大。

 ﻫ 其次,政府通过研发投入和相关政策促进硅谷技术发展.政府对基础的、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研发给予直接的资金与各方面的投入。

例如政府对斯坦福大学研究项目提供大量的直接赞助经费.据统计,2003年,斯坦福大学1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40%来源于受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

政府还对中小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并通过税收政策等鼓励企业自己进行项目研发。

此外,政府严格实行专利制度,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促进了技术交易市场的建立;建立行业标准,推进技术的完善与进步;制定了宽松的技术移民签证,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1B签证计划,增加签证发放的数额. 

  再次,政府为硅谷的不断扩展提供规划用地.硅谷每次扩建,周围的社区、环保主义者和其他特殊利益组织就会提出诸如空间、交通、濒临灭绝物种等问题。

地方政府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ﻫ 最后,政府对改善硅谷的交通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在硅谷,私营公司很少介入道路交通等公共投资,因而投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交通阻塞和交往隔阂,是美国政府机构的重要职能。

 ﻫ   ﻫ 

(二)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 

1、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概况 ﻫ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当时园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由于符合支助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形势,受到企业界普遍欢迎。

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

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

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

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

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园、信息产业科技园(均在1.4平方公里左右)、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除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之外,还十分重视提升传统产业和扶持传统产业的发展。

制定鼓励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与园区建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

由于慕尼黑市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扩展,导致一些传统工业为保其生存而不得不搬出市区。

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来扶持传统产业发展。

并由政府出资,对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ﻫ 2、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

慕尼黑市为促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专门成立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进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

整个招商中心仅有主任、副主任等5个管理人员,其余员工根据园区发展需要实行聘用.管理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每年保证有10个新的公司进区,并保证科技孵化楼的入住率在80%以上。

该中心运作状况每两年向监管会作一次汇报,所有重大战略、支出、发展等都由临管会决定。

 

 在高技术开发方面,政府主要是放手让企业开发,也就是以民间和社会力量及其投入开发为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

园区采取降低房屋租金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条件,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区开发,凡交得起半年租金者均可进区注册成立公司.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成熟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心规定凡进入孵化大楼的企业,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之后,必须搬出孵化大楼,创办新的科技工业园。

 ﻫ 3、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德国政府在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供培训经费。

为保证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平衡发展,慕尼黑政府每年拨出25万欧元交给园区管理招商中心,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培训员工费用. 

 第二,提供投资资助。

在税收政策方面,德国政府规定,一个城市不能为一个企业制订特殊政策,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如柏林、慕尼黑地区制订特殊优惠政策,其他地区就会提出抗议。

基于这样的法律规定,政府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要使富的地区帮助穷的地区,使穷的地区尽快发展起来,如果某公司要到穷的地区投资,政府可以在房租、地价、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支助.

 

(三)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1、裕廊工业园区概况 ﻫ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

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他各工业区. ﻫ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岛内已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包含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雇佣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

其中裕廊镇管理局公司(JTCCorporation)是这些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

 ﻫ 2、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ﻫ  新加坡裕廊开发区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把握了工业园区的设立目的和建设目标。

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裕廊这一地区。

 

  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开发。

不论是在最初的管理机构——经济发展局,还是后来在从经济发展局独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

园区的初期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

后期资金的来源虽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