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文档格式.docx
《港口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港口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文档格式.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要文件或协议书应作为本报告的附件列出。
(2)简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有关单位进行的专题科学试验研究。
附件中列出为配合本项目所做的勘察、科学试验报告名称、承担单位及完成时间。
(3)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多家单位共同编制的,应说明各单位分工情况、研究范围。
1.4 主要研究结论
(1)简要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及建设时机。
(2)简述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
(3)简述工程建设方案,包括总平面布置、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等内容,提出推荐的建设方案及理由。
列出推荐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简述港口岸线使用方案。
(5)简述节能、安全、劳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措施。
(6)简述项目实施及组织管理方案。
(7)简述项目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8)简述经济和社会影响评价结论。
(9)简述项目主要风险及对策。
1.5 问题与建议
简述项目在工程、技术及经济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建议。
第2章 建设必要性
本章内容是对港口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的一般要求,电力、冶金、石化等企业配套码头、船舶舾装码头及公务码头等可根据项目情况适当简化本章内容。
船舶舾装码头、公务码头等非经营性港口工程可不进行港口吞吐量预测。
2.1 港口发展状况
2.1.1 港口设施状况
概述港口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外交通状况,现有水陆域的基本情况,码头泊位数量、吨级、通过能力,航道、锚地、堆场、仓库等情况,现有设施的利用和适应状况,在建、改建的工程项目情况。
重点阐述与本工程有关的港口设施基本状况。
2.1.2 港口生产运营状况
概述近年来港口吞吐量增长情况,主要货类构成及变化趋势,货源地分布,与周边港口的运输关系等。
重点阐述与本工程有关的港口生产运营状况。
涉及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等重要货类的建设项目,应阐述相关货类区域运输系统的运输状况。
2.1.3 现状评价
从能力缺口、吨级规模、功能调整、设施改造、市场竞争等方面对港口现状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重要货类区域运输系统中的问题、产业布局调整引起的需求结构调整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港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港口吞吐量预测
2.2.1 项目目标及定位
从腹地经济社会、行业及企业自身发展或者政府履行职责要求等角度,阐明拟建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及功能、市场定位等。
2.2.2 腹地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
(1)腹地经济社会发展。
从腹地资源、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及布局等方面,阐述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及特点;
结合全国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趋势和相关规划,阐述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主要行业、主要地区发展趋势。
(2)腹地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概述港口腹地各种运输方式状况及发展规划,分析其对所在港口及本工程建设的影响。
2.2.3 港口吞吐量预测
(1)阐述预测思路、预测依据和采用的主要预测方法。
(2)全港吞吐量预测。
根据腹地经济社会和综合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规划,结合相关港口(港区)总体规划,预测全港吞吐量和主要货类吞吐量发展水平,重点对与拟建工程相关的主要货类进行预测。
(3)拟建工程吞吐量预测。
在全港相关货类吞吐量预测基础上,结合各港区的功能分工、现有及在建码头可达到的合理通过能力测算以及港口码头能力平衡分析,考虑项目定位及周边地区其他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等因素,提出拟建工程吞吐量;
结合全港相关货类流量流向、拟建工程集疏运条件,提出拟建工程流量流向、集疏运量。
列出港口吞吐量、流量流向和集疏运量预测表。
涉及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等重要货类运输系统布局的港口工程,其吞吐量预测应根据区域运输系统布局规划的结论或者合理运输系统论证结果(涉及区域运输系统布局调整的项目)、通过分析与区域内相关港口码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
涉及区域运输系统布局调整的项目,应附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及合理运输系统论证专题报告。
电力、冶金、石化等生产性企业需要配套建设港口工程的,应根据企业运输需求,通过对利用周边码头设施的可能性分析,提出拟建工程的吞吐量及流量流向。
2.3 船型预测
2.3.1 到港船舶状况
概述近年来相关船舶到港情况,分析到港船舶变化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重点阐述与本工程有关的到港船舶状况。
2.3.2 国内外运输船舶发展状况及趋势
阐述相关船型的运力、构成及船舶发展现状和趋势等。
内河港口应阐述相关流域的现状代表船型、运力、构成及船舶发展趋势等。
2.3.3 船型预测
根据预测的港口吞吐量及流量流向,结合港口、航道条件以及运输船舶发展趋势,确定拟建工程主要货类、主要航线的到港代表船型。
涉及重要货类运输系统布局调整的,应通过合理运输系统论证(含船型论证内容)确定合理到港船型。
内河港口应通过船舶营运组织论证或者根据有关航运规划,提出主要货类典型航线的合理运输船型。
船型论证或船舶营运组织论证主要内容包括:
(1)论证依据和采用的方法;
(2)论证方案设置;
(3)主要参数选择、评价指标及论证计算;
(4)论证并推荐合理运输船型和营运组织。
2.3.4 设计代表船型
根据拟建工程合理到港船型预测,推荐设计代表船型。
对兼顾船型应说明理由并进行分析论证。
船舶舾装码头设计代表船型根据修造船企业的生产纲领确定。
列出设计代表船型与兼顾船型主尺度表。
2.4 建设规模及建设时机
根据拟建工程的吞吐量预测及推荐的设计代表船型,结合码头布置及装卸工艺方案,研究确定工程的建设规模,包括拟建工程的码头、航道等主要设施的功能、等级、数量、能力等。
船舶舾装码头的建设规模主要根据修造船企业的生产纲领确定。
公务码头及其他港口支持系统配套码头的建设规模根据港口支持系统规划、码头建设条件及实际业务需要确定。
根据腹地经济发展形势及拟建工程各年份吞吐量发展水平,研究确定工程合理的建设时机。
2.5 建设的必要性
从项目本身和有关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的宏观全局两个层次综合论述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项目层次主要包括本项目投资目的、企业实施发展战略要求等;
宏观层次包括促进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港口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港口结构调整、合理利用港口资源、形成港口公平竞争市场等。
第3章 建设条件
3.1 工程地理位置
简述工程建设地点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行政区域和相邻码头、城镇情况、对外交通等。
3.2 自然条件
本节所要求的内容应根据沿海、内河港口码头工程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新港址或者自然环境较复杂的码头建设地点,对自然条件分析应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
3.2.1 气象
简述资料来源、使用资料的年限及其代表性。
3.2.1.1气温
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高(低)气温等。
3.2.1.2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年最大(小)降水量、降水强度及其季节分布。
3.2.1.3 风况
(1)风向、风速、出现频率及其季节分布,附风玫瑰图。
(2)台风(热带风暴)和寒潮。
台风(热带风暴)和寒潮的出现频率、月份,持续时间、最大风力、出现较多的风向、带来的降水量及危害性,分析其对工程施工和港口营运的影响。
3.2.1.4 雾
特征值及雾日的季节分布。
3.2.1.5 相对湿度
特征值及季节分布。
3.2.1.6 雷暴
3.2.2 水文
在以下各水文项中,应分别简述各种水文测站及临时测站的位置与高程、观测时间、观测方法、测波浮鼓位置等情况,使用资料年限及其代表性。
3.2.2.1 潮汐及水位
(1)水位基准面及与其他基面的关系,附基面关系示意图。
(2)潮汐性质及潮型、水位特征值。
(3)设计水位。
包括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极端高水位、极端低水位;
内河应论述拟建工程的设计水位标准,确定设计高水位、设计低水位、施工水位。
(4)乘潮水位。
(5)气象增、减水。
气象增、减水的发生频率、季节分布、特征值及对港口运营的影响。
3.2.2.2 波浪
(1)工程水域波浪概况及对工程的影响,附波玫瑰图。
(2)波要素的特征值及季节变化。
(3)各种设计波要素。
确定设计波要素的推算方法、外海或观测点的设计波浪要素以及建筑物处设计波浪要素。
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计算分析确定。
3.2.2.3 水流
(1)工程水域潮流或径流的性质、运动形式。
(2)各水流测点的流矢图、特征值和季节(或潮期)变化。
(3)径流的特征流量和分布特征。
3.2.2.4 冰况
给出冰期、冰型、冰量、冰厚、流冰速度和方向、冰的分布范围等,分析其对工程施工和港口营运的影响。
3.2.3 地形、地貌及工程泥沙
(1)简述工程区域水陆域地形、地貌特征。
(2)分析泥沙来源与水动力条件、泥沙运移方式和途径。
(3)分析底质泥沙和含沙量的分布特征。
(4)工程所在岸段的海岸稳定性分析或河势稳定性分析。
(5)泥沙冲淤变化及治理措施。
从地貌特征和水动力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海(河)岸稳定性、地形演变规律与冲淤变化,结合已建工程状况及有关模型试验,研究工程建设对地形、地貌环境的影响,提出工程治理措施。
3.2.4 工程地质
(1)工程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岩土层分布及工程地质。
简述地质勘察工作情况,描述工程地点各岩土层的高程、厚度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列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附地质剖面图。
当基岩面或主要持力层、软土层对主要建、构筑物的布置、结构及工程量影响较大时,应绘制岩面或主要持力层等高线图、淤泥或淤泥质土等厚度图。
(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评价工程地点的工程地质条件,推荐地基持力层;
对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如砂土液化、软土、滑坡、岩溶、泥石流等进行评价;
重点阐述土层强度和滑动因素等主要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2.5 地震
简述工程区域的地震史、地震地质;
确定地震基本烈度,有地震基本烈度或者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其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对位于构造背景复杂、地震多发的危险区(高烈度区)的重大建设项目和重要建筑物,应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3.2.6 港口作业天数
说明港口作业所允许的风、降水、雾、波浪、冰况等要素的标准,综合分析各自然要素对港口作业的影响,并参考附近类似码头作业情况,确定本工程年作业天数。
3.3 外部配套条件
阐述项目建设所需的外部配套条件,包括交通条件、水资源和给排水条件、电源和供电条件、电信条件、地方材料和施工条件及其他方面条件与发展规划情况,分析当地现有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说明不良条件对项目的影响。
外部配套条件应尽可能依托社会或由市场解决,依托社会配套或由市场解决的,应说明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协商结果或达成协议情况,并附有关使用条件、价格等书面协议;
若需自行建设,应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说明建设的理由、建设方案和投资等。
3.4 用地及水域使用条件
调查工程地点土地使用现状,说明项目使用土地的性质以及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规定等。
研究用地条件对港口项目的影响。
调查工程所在水域开发利用现状。
沿海港口应说明项目使用海域是否符合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划及与相邻功能区协调情况等;
内河港口应说明项目使用水域是否符合有关水利、城市等规划情况。
研究水域开发利用状况对港口项目的影响。
3.5 环境条件
调查工程区域环境保护现状、环境容量状况以及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接纳本项目的能力。
研究环境状况对港口项目的影响。
3.6 建设条件评价
对工程地点的建设条件给出简要的综合评价结论。
对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外部条件、用地及水域使用、环境影响等重大问题作出说明。
第4章 总平面布置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确定总平面布置方案考虑的基本原则。
4.2 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相邻工程关系
4.2.1工程建设地点
根据港口总体规划及具体建设条件,确定拟建工程的建设地点。
拟建工程需要进行港址比选的,应当通过选址论证确定工程的建设地点。
项目建议书已批复或者已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明有关港址比选的结论性意见;
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的,应当进行港址专题论证。
港址论证参照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4.2.2本工程与相关规划、相邻工程关系
简述工程所在港区(作业区)平面布置规划、水域布置规划或航道规划,说明本工程与规划的符合情况;
简述与相邻已建、在建工程及有关防洪堤坝、船闸、跨河(海)建筑物、水下(上)管线等设施的关系,企业配套码头与主体工程的关系,分析相邻工程及设施是否对项目建设存在影响。
4.3 设计依据
(1)说明设计采用的规范或技术标准,对超规范或技术标准的设计内容,应说明其名称、主要理由和依据。
(2)说明泊位性质及应满足的使用要求,列出设计船舶主尺度。
4.4 设计主尺度
4.4.1 水域主尺度
(1)论证并确定码头泊位长度、码头前沿设计水深和底标高、码头前停泊水域宽度等。
(2)论证并确定各段航道的长度、有效宽度、设计水深、底标高和边坡坡度等。
(3)论证并确定船舶回旋水域、制动水域或连接水域的平面尺度和设计底标高。
(4)论证并确定其他水上设施:
防波堤、导流堤、栈桥、引堤等走向、长度、宽度,口门宽度以及锚地尺度等。
水域主尺度的确定应说明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各参数取值和计算结果。
必要时应通过船舶模拟试验等研究对水域主尺度进行优化论证。
拟建工程的航道、锚地需要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应将航道、锚地等内容单列,按4.6节要求编制。
4.4.2 陆域主尺度
确定码头生产作业区和辅助区陆域纵深、主干道及一般道路的宽度、集装箱大门车道数量及宽度等。
陆域纵深、道路宽度可根据工艺要求、规范标准和设计经验等确定,必要时应对主干道宽度进行计算并说明计算参数取值。
4.5 高程设计
确定码头面、堆(库)场、主干道和防汛墙、排水构筑物等重要设施的控制性高程。
4.6 航道、锚地
4.6.1 航道
阐述本工程航道与现有航道的关系,论证并确定航道长度、设计水深、有效宽度、挖泥边坡等,计算疏浚工程量,说明疏浚土处理方式、抛泥区的位置、容量等。
4.6.2 锚地
根据航道建设情况及水域条件,计算并提出本工程所需的锚地要求,包括水深、锚地数量、位置等。
如需新建锚地,应进行锚地选址论证。
4.7 总平面布置方案
详细阐述拟建工程的总平面布置方案,包括码头岸线、驳岸线、港池、航道、防波堤及口门等位置、方位,码头作业区功能划分及生产与辅助建筑物、堆场、道路、铁路布置等,说明方案提出的思路或理由。
总平面布置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并具备可比性。
工程所在水域条件较复杂的,确定码头岸线、港池等布置方案应进行模型试验等研究。
总平面布置方案应满足船舶安全航行及靠离泊要求,必要时应进行通航安全专题论证,从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满足船舶良好的靠离泊作业条件、提高船舶通航效率等方面,对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工程合理性分析。
4.8 港池、航道冲淤变化预测
根据总平面布置方案,结合必要的模型试验分析,研究工程实施后港池、航道回淤强度和回淤量或冲刷深度、冲淤防治措施,估算港池、航道维护疏浚量。
工程区域泥沙运动不活跃或者泥沙运动对工程建设方案影响不大的,本部分内容可适当简化。
4.9 主要指标及工程量
列出各方案的主要指标和工程量表。
4.10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比选内容一般包括:
自然条件、外部条件、船舶作业条件、车辆作业条件、陆域面积、岸线利用、集疏运、主要工程量、对相邻工程及设施的影响、远景发展等,具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推荐总平面布置方案并说明理由,方案比选可列表表示。
第5章 装卸工艺
5.1 设计原则
从满足工程规模需要、统筹与周边工程关系、技术先进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以及设备分期配置等方面,确定装卸工艺设计的原则。
5.2 主要设计参数
说明确定装卸工艺及计算泊位年通过能力、库场(罐区)面积及容量等所采用的设计参数。
5.3 装卸工艺方案
根据不同货种、运量和船型等条件,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可行的装卸工艺方案及工艺流程、主要工艺设备选型,确定各种主要装卸设备数量。
5.4 泊位年通过能力、库场面积及容量计算
根据设计吞吐量及设备配备、到港船型等情况,计算不同工艺方案的泊位年通过能力、堆场及仓库面积或罐区容量。
分析通过改进工艺方案、调整设备配备等措施扩大码头能力的可能性,计算并提出码头可达到的最大合理通过能力。
列出各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5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对不同特点的工艺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并说明理由。
第6章 水工建筑物
6.1 建设内容
说明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内容、规模和建筑物安全等级。
6.2 设计条件
包括设计船型、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设计荷载等。
设计荷载包括作用于不同水工建筑物各项荷载的设计值,如船舶作用力、波浪作用力、水流力、冰荷载、装卸运输设备和使用要求的各项作用力等。
6.3 结构方案
根据设计条件,提出码头、防波堤等主要水工建筑物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可行的结构方案,对各方案进行结构计算,包括地基整体稳定性、结构抗滑、结构抗倾、地基应力和地基承载力、桩基最大桩力和桩基承载力等;
对需要进行地基加固处理的建筑物,应提出地基加固处理方案;
提出主要水工建筑物不同方案的主要工程量。
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或采用新型结构型式的,确定结构方案应进行专题研究。
6.4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对水工建筑物结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并说明理由。
第7章 陆域形成及道路、堆场
7.1 陆域形成
7.1.1 设计条件
说明设计荷载(堆场均载、装卸运输设备荷载等)、地形和地质条件以及当地回填料情况等。
7.1.2 陆域形成方案
根据港址的场地地形、设计条件、使用要求和相邻工程的施工、使用情况等,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陆域形成和地基处理方案。
说明地基处理方案的计算方法和主要设计参数,给出稳定性计算和沉降量计算结果,提出主要工程量。
7.1.3 方案比选及推荐方案
对陆域形成及地基整体处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并说明理由。
7.2 道路、堆场
7.2.1 道路
根据道路布置、使用要求及地质条件,确定道路面层、路基结构方案和道路地基处理方案等,提出主要工程量。
7.2.2 堆场
根据场地地基条件、设计荷载及使用要求等,在陆域形成方案的基础上,确定堆场铺面结构、装卸设备走行线基础结构方案和堆场地基处理方案等,提出主要工程量。
第8章 配套工程
配套工程包括以下各项的全部或部分:
港区道路、铁路、内河、管道、供电、给排水、消防、通信、助导航及安全监督设施、自动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生产及辅助建筑物、港作车船、机修、修箱、洗箱等。
配套工程通过社会服务方式解决的,应作简要说明。
8.1 港区道路、铁路等
8.1.1 港区交通概况
简述本工程外部的道路、铁路、内河、管道等集疏运设施现状及规划建设情况。
8.1.2 道路、铁路等方案
8.1.2.1 道路
研究港内运输组织方式,确定港内道路的路网结构及等级、技术标准等,提出主要交叉口布置方式。
8.1.2.2铁路
拟建工程需建铁路设施的,应预测铁路到发量,确定港区铁路行车组织及管理方式、线路及站场技术标准、总体布置等。
8.1.2.3内河
沿海港口需新建、改扩建内河码头的,应根据内河集疏运要求,确定内河航道的等级、技术标准,提出内河港池、码头的规模和总体布置。
8.1.2.4管道
拟建工程有管道运输的,应确定主要管道的走向、位置、敷设方式、控制要求等。
8.1.3与港外交通的衔接
根据本工程集疏运量及集疏运设施方案、交通影响分析,阐明工程对外交通要求,协调集疏运设施与外部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的衔接关系。
8.2 供电及照明
8.2.1 供电电源
简述工程所在地电力供应状况,说明外部供电电源接引点、回路数、电源电压及配电电压等级等。
8.2.2 供电方案
说明总降压站、各变(配)电所的数量与位置、供电范围及电源进线、各变(配)电所接线、容量等,供电线路的选择及敷设方式。
8.2.3 用电负荷及设备选择
选择主要用电设备,确定总安装容量、用电负荷、负荷等级等。
8.2.4 照明方案
确定码头、堆场及其他建筑物照明光源选择、灯杆布置等。
8.2.5 防雷及防静电措施
确定工艺设备、生产及辅助建筑物等的防雷等级和措施,对要求防静电接地的设备和管道采取的措施。
8.2.6 节电措施
说明节电的方法和措施,包括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器设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等。
8.3 给排水
8.3.1 供水
8.3.1.1 供水水源
简述水源情况,说明供水方式,由市政供水系统供水的,应给出接管点的位置、管径、接管点压力及水质;
当自备水源时,应说明水源水质、取水方式、供水能力、输水管线铺设和建(构)筑物等,列出主要设备和工程量。
8.3.1.2 用水量
计算港口生产、生活、船舶、消防等用水量,总用水量,包括最高日用水量和最高时用水量。
8.3.1.3 港口给水系统
说明港口供水方案和方式,主要供水设施名称、数量和位置,管道敷设方式等。
8.3.1.4 中水回用
简述本工程外部中水利用的状况。
本工程采用中水回用的,应说明中水水源、用途、可供水量、管道敷设方式等。
8.3.2 排水
说明工程地点外围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现状,工程采用的排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