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752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栈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6%

③铁路净空

轨面以上7.8m(按开行双层集装箱考虑)

道路净空:

5m

⑵路基路面

①路基面宽度

公路主线:

K676+540至高崎互通分流段路幅宽32m,双向六车道

高崎互通分流至终点分幅11.75m,双向四车道

匝道:

双车道路基面宽度10.5m,单车道8.5m

桥梁与路基同宽

⑶公路桥梁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设计活载:

公路-Ⅰ级

设计潮水位频率:

1/300

公路建筑限界:

按一级公路建筑限界办理

通航净空:

按通航净宽单孔向不小于36.6m,净高不小于7.5m控制

1.2、项目所在地区自然条件

1.2.1地形、地貌

桥址位于剥蚀残丘地貌与滨海沉积相过渡地带,地势低缓。

桥址两端为杏林、高崎城镇,人口密集,交通十分发达,沿线陆地植被发育良好。

地面标高0~23m,自然坡度5~10度,相对高差15m左右。

受涨落潮的影响,桥位处水深变化较大,达4~5m,地质条件差,上覆一层淤泥,在低潮位时,桥位处部分滩涂出露。

杏林海堤左侧海区多为围堰水产养殖场,右侧为深海海域,海面宽广;

高崎海堤左侧为厦门西海港,右侧为浔江海港,海面宽广,两海港有航道相通。

1.2.2气象

厦门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缘,背山、面海,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

但厦门地区又处在季风区里,受季风的影响十分明显。

冬季厦门地区受欧亚极地下来的干、冷气团控制,多吹东北到偏东风,气温较低,湿度较小,雨量稀少,是厦门地区的干季。

夏季厦门地区主要受热带和副热带暖气团的控制,多吹西南到偏南风,气温较高,雨量较多,降水强度也较大。

厦门地区一些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这个季节里,如:

冰雹、强雷暴、龙卷风、大暴雨、浓雾、台风等。

特别是历年三月到六月份这段时间内灾害性天气特别频繁,应特别引起注意。

⑴气温

二月份平均温度最低为12.4℃,七月份最高为28.5℃。

多年平均气温为20.9℃;

极端最高气温38.5℃(1979年8月15日);

极端最低气温2.0℃(1957年2月12日)。

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平均每年出现8d。

⑵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1183.4mm

年最多降水量1998.8mm

月最多降水量892.4mm(1970年)

日最多降水量239.7mm(1973年4月23日)

全年日降水量≥25mm的降水日数平均13.6d。

降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4-8月份,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7%。

⑶雾

厦门全年以3~4月雾日最多,月平均雾日5.4天。

沿海地区多年以平流雾为主,多发生在夜间和凌晨,一般日出前后即消散。

⑷风况

北通道桥区位于厦门岛北部,纵跨高崎~集美海峡,在厦门大桥西侧。

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北,频率32%;

次之为东南,频率为17.7%。

9月至翌年4月多东北风,为沿海大风季节,平均风力3~4级,最大8~9级。

7~9月为台风季节,风力可达7~10级,最大12级以上。

平均每年要受5~6次台风直接或间接影响,台风风向为东北或西南。

1959年8月23日台风正面袭击厦门,最大风速达60m/s以上,并伴有强降雨。

全年6级以上的大风约15~53天,平均30天左右。

⑸相对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每年3~9月较潮湿,达到80%以上。

10月至翌年2月较为干燥,相对湿度仅为69%。

⑹台风

厦门湾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每年7~10月经常受到台风影响和袭击,据1949~2000年《台风年鉴》资料统计:

52年中热带气旋共出现344个(以厦门湾为中心,半径500km的范围内),平均每年6.7次,最多年14次(1961年);

最大风速>24.5m/s共出现212次,平均每年4.2次;

瞬时最大风速60m/s(5903号台风),台风中心极限海平面气压900mb(6907号台风)。

1996年8月的9608号台风影响厦门时引起强大的风暴潮,厦门海洋站出现历史次高潮位7.69m(1933年曾出现7.78m历史最高潮位),五通海堤缺口30m。

1999年10月9日9914号台风正面袭击厦门湾,风力在12级以上,极大风速46m/s,给厦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中受损最为严重的五通等地海堤大部分被冲毁,估计当时浪高4~5m。

因此,北通道的建设应重视台风的影响。

1.2.3水文

⑴概述

厦门公铁大桥位于高集海堤,高集海堤由50年代建成,它阻断了厦门湾东,西海域的海水交流,使沿海堤两侧严重淤积,北边的杏林湾、东边的东咀湾与西边的马銮湾水质超标率已达到72.4%,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

目前西海域湾顶杏集海堤、高集海堤南部浅滩、宝珠屿东部浅滩沙咀仍在继续扩淤,尤以集杏海堤南侧一带浅滩扩淤速度较明显,高集海堤南侧水道-5m和-10m深槽明显变小,高崎水道不断缩窄和变浅。

⑵桥址水文设计值

①设计水位

根据1954年至1998年(共45年)厦门海洋中心站含有台风增水影响的实测年极值高(低)潮位系列,按第一型极值分布律计算厦门海洋站不同重现期的高(低)水位,结果见下表。

本方案中设计取50年一遇最高潮水位。

表厦门海洋站不同重期高、低潮位置单位:

项目

含有台风

增水影响

扣除台风

资料年限

高潮累计频率10%高水位

3.22

1996.1~1998.12

低潮累计频率90%低水位

-2.35

重现期水位

20年一遇

高水位

4.18

4.00

1954~1998

低水位

-3.14

50年一遇

4.34

4.12

-3.20

100年一遇

4.46

4.21

-3.25

300年一遇

4.66

-3.34

高程基面

’56黄海高程

鉴于桥区工程地点缺乏潮位实测资料,根据交通部颁发的《海港水文规范》规定,采用“短期同步差比法”进行计算。

1984年10月4日至11月8日在桥位附近高崎建立临时验潮站进行了一个月的连续观测,高崎临时潮位站与厦门潮位站进行同期观测,将高崎潮位站的观测资料和厦门海洋站的长期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

对两站的高潮位进行了同步的相关分析,并建立了如下的相关公式:

Y=1.0838X-43.6773

式中:

Y为高崎临时验潮站高潮位(cm)

X为厦门海洋站高潮位(cm)

从两站的高潮相关分析结果得知,高崎临时验潮站高潮位于厦门海洋高潮位相关很好,相关系数高达0.9985,这说明两站的潮汐性质相似,也给北通道公铁大桥设计潮位得差比计算提供条件。

桥位处设计水位H1/300=8.12m(56黄海高程为4.88m)

②最高最低通航水位

按照《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跨海桥梁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采用当地历年最高潮位。

设计低水位采用低潮累计频率90%的潮位。

北通道通航净空标准水位按《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的规定选取。

设计高水位4.54m(56黄海高程,下同)

设计低水位-2.35m

③波浪

桥区位于厦门岛西北海域,本工程地点风区长度F均小于20km,根据交通部制定的《海港水文规范》规定,波浪计算方法采用小风区方法计算,风向长度量自海图5619号,1:

50000。

表2.2.3-1波浪计算结果表

方向

H1%

H4%

Tm

NE

2.88

2.46

5.0

NNE

1.98

1.70

4.2

ENE

3.10

2.65

5.2

3.12

2.67

2.15

1.84

4.3

3.40

2.91

5.4

⑶桥墩冲刷计算

以2005年桥址断面测量及地质钻探资料为依据,参考桥址海域近期演变资料及《厦门航空港物流园区围填工程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专题研究》的北通道桥区海域流速计算结果,按“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有关冲刷公式进行分析计算,并采用美国运输部联邦公路管理局《桥梁冲刷评价手册》第四版(2001年5月)检算,计算中未计潮流双向流的影响。

其结果如下:

表2.2.3-2桥墩冲刷计算

墩号

1~25

26~35

36~48

49~58

59~73

78~83

74

75

76

77

原床面高程

-2.10

-4.10

-4.38

-3.90

-2.50

-9.95

-14.99

-12.95

-4.17

一般冲刷后高程

-2.42

-4.56

-4.86

-4.34

-2.85

-10.82

-16.21

-14.03

-4.63

局部冲刷后高程

-6.06

-7.92

-8.31

-8.05

-6.37

-11.57

-16.90

-14.73

-7.72

冲止土层

淤泥

砂质亚

粘土

此次桥墩冲刷计算是在海堤未扒的前提条件下,采用《厦门航空港物流园区围填工程水动力环境数值模拟专题研究》的北通道桥区海域流速计算结果进行,待桥区海域水流数值模拟计算及海床变化专题研究结果出来后予以修正。

1.2.4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⑴区域地层、岩性

厦门地区地层比较简单,出露地层主要为:

上三叠系文宾山组(T3W):

见于嵩屿、东渡、火烧屿及大任屿等地,为海陆交互沉积,灰、灰黄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黑色泥岩及含砂泥岩,经变质具片理化、白云母化。

厚度大于100米。

上侏罗系南园组(J3n):

出露于海沧、大帽山、文圃山、东渡、嵩屿等地,主要为浅酸性火山碎屑熔岩,最大厚度约2700米。

上第三系佛昙群上段(N+tb):

见于小金门岛,为玄武岩夹沙砾岩,厚度大于100米。

第四系(Q):

地层发育齐全,受地形及沉积环境所控制,成因类型繁多,分布零星,岩性、岩相和厚度各地相差悬殊。

侵入岩:

侵入岩体时代均为燕山期,岩石类型以花岗岩为主。

其次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等;

脉岩有石英岩脉、细晶岩脉、伟晶岩脉。

石英斑岩脉、石英正长斑岩脉、正长斑岩脉、细粒花岗岩脉、闪长岩、闪长玢岩脉、辉绿岩脉及未分基性岩脉,北东向构造控制,其次是北西向构造。

⑵地质构造

工程场区位于武夷-戴云隆褶带的闽东火山断拗带内,西邻闽西北隆起带和闽西南拗陷带,东邻台湾海峡沉降带;

位于台湾海峡重力正异常向内陆重力负异常过渡的东南沿海重力梯级带内和磁异常变化较平缓的沿海地带;

位于区域地壳厚度由台湾海峡28~29公里,逐渐变为大陆地区31~34公里的过渡带上,其地壳厚度约为31公里;

位于闽东沿海断块差异活动区内,以间歇上升为特征。

区域断裂构造主要有: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以及近东西向断裂,其中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活动性最强烈,其次是北西向的九龙江断裂带。

区域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北北东-北东向的滨海断裂带和长乐-诏安深断裂带、九龙江断裂带,以及它们的交汇部位附近。

7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滨海断裂带上。

长乐-诏安深断裂带:

位于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呈北东向平行海岸线展布,北起闽江口,经长乐、惠安、泉州、厦门、诏安,向南延伸至广东南澳、惠来入海,北约450km。

该断裂带由一系列近于平行、长短不一的断层组成,带宽38~58km。

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较弱,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早期。

九龙江断裂带:

分布于厦门、漳州和南靖等地,走向北西至东西,由二到三条次级断裂组合而成,长120km以上。

断裂形成于晚侏罗世,沿断裂片理化、糜棱岩化现象明显。

在晚第四纪时期,该断裂某些地段有较强活动,扭断水系,断错上更系统。

此外,沿断裂是地热异常带,发生过多次5~6.5级地震。

据1:

50000厦门地质图显示,邻近场址区以北东向断裂和北西断裂为主,次为近东西向断裂,它们在区内互相交汇。

近场区内绝大部分断裂为早第四纪断裂,极少数为第四纪晚期活动断裂,它们均不属发震构造;

城区内(5公里范围内)断裂构造主要展布有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北西西向断裂。

北东向西港断裂虽指向本桥址区,但这些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属早第四纪断裂。

地壳较为稳定;

近场区现金地震活动较弱,呈弥散分布,这些地震均属随机性地震,与断裂构造无对应关系。

⑶地震

厦门地区位于华南地震区北部,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

华南地震区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是不均匀分布,地震活动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地震带上的地震表现出沿断裂构造成带状分布的特征,地震活动成北东向条带分布最为明显。

厦门地区在历史上区内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遭受震害主要是区外强震的波及。

区内现今应力场(震源应力场)显示着继承性地受北西-南东方向的最大水平挤压作用。

其力源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向西北挤压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

历史地震对场区的影响强烈最大为Ⅶ度,自公元963年以来,外围对厦门地区有较大的影响的强震共有6次。

根据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划分,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对地震基本强度为Ⅶ度)。

⑷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跨海主桥桥址范围内钻孔所揭示的地层主要有上覆第四系人工填筑层(Q4me)之块石土,海相沉积层(Q4mc)之淤泥、淤泥质粘土,冲洪积(Q4al+pl)砂、亚粘土及残积层(Qel)之砂质粘性土,粘性土,下伏基岩燕山晚期(ηγ53b)花岗岩,岩脉有辉绿岩。

第四系覆盖层:

桥址区跨海主桥段第四系覆盖层比较简单,但厚度变化较大,最薄处为1.4米,最厚处为28.0米。

第四系底层自上而下可分为:

全新世海相沉积的流塑~软塑状淤泥、淤泥质粘土整个海域均有分布;

冲洪积的松散状中、粗砂、软塑状(砂质粘性土)亚粘土,局部分布;

软塑~硬塑状残积砂质粘性土、粘性土,局部分布。

现将桥址跨海主桥段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①填筑土:

主要为弱风化石英块石为主,主要分布于既有集杏海堤及其两侧各60~80cm范围内,厚约2~16米,桥址区海底零星散落,本次钻孔未遇到。

②1淤泥:

深灰色,流塑状,质均,局部含较多砂粒及贝壳碎屑。

整个海域均有分布。

②1-1淤泥质粘土:

深灰色,流塑~软塑状,局部质均,局部含较多砂粒及贝壳碎屑。

在南(高崎)岸分布。

②1-2粗砂:

灰色,饱和,松散状,粒不均,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含较多泥质及少量贝壳碎片。

呈透镜体状分布于②1层淤泥中。

③3中砂:

呈透镜体状分布。

③4粗砂:

④砂质粘性土(亚粘土):

浅灰~灰黄色,软塑状,含约15%的中、粗砂。

呈透镜体状分布于集杏海堤南侧厦门西港海区。

⑤残积砂质粘性土:

灰黄、浅灰等花斑色,硬塑;

母岩为花岗岩的质不甚均,含15%~20%石英颗粒;

母岩为辉绿岩的质均,岩石矿物已完全风化成土状。

为残积土。

集杏海堤南侧厦门西港海区呈透镜体状分布。

基岩:

跨海主桥段下伏基岩为上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及辉绿岩脉、二长岩脉等。

岩面高程为-7.08~-23.15m,岩面呈波状起伏。

岩石分化差异明显,全、强风化除高崎侧通航涵洞基本缺失外,其余地段均为较发育~极发育;

弱风化分布较少;

微风化基岩起伏很大,其高程-10.88~-96.68m不等,最深处超过94.10m。

分述如下:

⑥1全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岩体风化极严重,除石英外大部风矿物已风化成粘土矿物或粉末,取出岩芯呈硬塑~半坚硬砂、砾质粘性土状。

⑥2强风化花岗岩:

灰黄色~灰褐色,岩体风化严重,原岩结构尚可辩,除石英外大部分矿物已风化成粉末或次生矿物,取出岩芯多呈密实含粘性砂、砾状,手掰易散。

底部含少量弱风化残块,其质较硬,不易击碎。

不均匀风化明显,部分钻孔强风化花岗岩岩体中揭露有厚几十厘米至数米的弱、微花岗岩残留体,最厚处达19.5m。

⑥3弱风化花岗岩:

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具少量70°

左右和近垂直风化裂隙,沿裂隙两侧矿物部分风化变质,岩芯表面粗糙,侵染严重,仅风化裂隙附近岩质较软,大部分岩质硬~坚硬。

桥址区均有零星分布,厚度分布不均。

⑥4微风化花岗岩:

灰白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局部裂缝发育,裂缝倾角多为75°

,岩芯较完整,岩芯多呈>20cm柱状,少量呈<10cm柱状、碎块状,岩质坚硬。

CZG5孔段下部局部段受构造作用明显,裂缝极发育,呈碎裂结构,岩石多呈碎石状。

弱风化辉绿岩(⑦3)及微风化辉绿岩(⑦4):

浅灰绿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质硬。

呈脉状产出。

弱风化二长岩(⑧3)及微风化辉绿岩(⑧4):

褐红色~灰白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质硬。

1.2.5水文地质

⑴地下水类型

根据本次钻孔揭露及其他区域资料,跨海主桥段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上层滞水:

主要赋存于上部填筑土中,无统一自由水面,接受大气降水、生活用水的垂直下渗补给,以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水量一般较小。

②孔隙承压水:

主要赋存于③中、粗砂层中,水量丰富。

③基岩裂隙水:

风化层含有少量孔隙水外,地下水不发育。

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层和弱~微风化基岩裂缝发育地段,水量较小。

⑵环境水的腐蚀性

地表水主要为海水,水质分析结果见“水质分析成果表”。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中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标准判定,海水水质类型为CL-Na+型,对砼均具有中等结晶类腐蚀和强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作用。

地下水接受海水入渗补给,判定为对砼均具有中等结晶类腐蚀和中等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重用。

表2.2.5-1水质分析成果表

分析项目

(单位)

取样

点及类别

Ca2+

Mg2+

NH4+

Cl-

SO42-

NO-

HCO3-

侵蚀性CO2

PH

(mg/l)

海水

301.04

1293.4

0.98

14026.98

2232.39

0.03

136.90

2.22

7.53

地下水

438.66

503.3

1.18

6758.30

865.38

87.12

21.04

6.62

第二章、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

2.1、投入本工程的设备、人员

由于本工程工程量大,结构种类多,工期非常短,交叉作业多,因此抓住各分项工程的施工特点,合理组织、提高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加大设备、人员、材料的投入是按时完成本合同施工任务的关键。

投入本工程栈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2.3-1《投入本合同工程的主要施工机械表》。

表内所列设备是根据该标段工程内容、数量,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为前提做出的投入,根据业主和工程工期的实际需要,还可以进场该表以外的施工设备。

我单位投入本工程建设的项目经理、常务副经理和总工均有多年类似桥梁施工经验,并有壹级项目经理证,配备见《在本合同工程任职的主要人员简历表》。

经理部各类管理人员125人,施工高峰期投入桥梁、道路施工各类专业技术工人及机械作业人员930人,普工305人。

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还可以随时调派人员参加本项目工程建设。

2.2、人员动员周期

我单位在中标后,利用三天的时间进行施工动员,主要内容如下:

⑴介绍本合同工程的基本情况和建设意义;

⑵讲述本合同段施工概况和工程特点,施工总体计划和注意事项;

⑶明确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强化工期、质量意识和安全环保意识;

⑷强调本合同段高起点、高速度施工、高标准建设的具体要求;

⑸做好设备调遣准备工作。

目前项目部以及组织进场第一批人员(约50人)和主要设备,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复核图纸并编制详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导线及水准点进行恢复及校核测量等。

其余施工人员根据筹建情况及施工进度情况分期分批进场。

由于施工周期教紧,项目部采取“边组织边调遣边筹建边施工”的施工办法,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到达施工现场后,及时和业主取得联系,已经临时租赁施工区附近民房做为办公场所和生活住房;

并抽调富有栈桥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到达施工现场,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复核图纸、复测测量控制网,完成栈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作业指导书,及时联系当地港监部门、交通部门和环保部门,以使施工人员熟悉海上施工的相关规定。

2.3、机械设备动员周期

项目部自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在3天内,我们就已经对投入到本工程的自有机械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修,以保证机械设备不带“病”进场。

第一批施工设备在7天内已经同第一批人员同时进场,进行前期工作。

第二批施工设备在正式开工前10天内进驻现场,其余施工设备根据生产需要及施工进度情况分期分批进场。

表2.3-1投入栈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序号

机械或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国别

制造年份

额定功率(kW)

生产能力

1

浮吊

盐疏501号

2

中国

2005

50t

驳船500t

芜湖造船厂

驳船100t

3

履带吊

QUY80A

2004

80t

4

QUY50

中国

50T

5

汽车吊

QY25

25T

6

平板运输车

中国一汽

2003

7

振动沉桩机

DZ-90A

8

DZ-60

9

发电机组

JS-400

300KW

10

电焊机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