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047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第8篇伶官传序Word文件下载.docx

()。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家思想的__________,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儒家__________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要以天下为已任,义不容辞地承担社会使命。

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开端。

于是,在青年时期欧阳修的身上,可以看到“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闪耀着。

不饮酒,正是他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的体现。

但现实是残酷的。

多年的仕途闯荡,风波迭起,贬谪成为常态。

宦海中沉浮的欧阳修,一方面尊奉儒学,对于政务尽职尽责;

另一方面,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__________。

沉醉,便是官场起伏中的欧阳修心灵纠结的外现。

最终,随着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成为士人们的精神寄托,成为欧阳修心灵的慰藉地。

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是心灵的自由和奔放。

以酒为乐,便成了晚年欧阳修__________的宣告。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这种经历与心态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B.欧阳修的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C.而这种经历和心态的变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

D.欧阳修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播者鼓吹置之度外置身事外B.缔造者激励置之度外置身事外

C.缔造者鼓吹熟视无睹超然物外D.传播者激励熟视无睹超然物外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B.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而是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C.这种超脱不是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带来的社会秩序束缚的一种挣脱

D.这种超脱不是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而是对社会秩序带来的束缚的一种挣脱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情景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理教训。

三、语言表达

6.下面的某报纸拟刊登的一则启事的正文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为了让越剧更好地走上新时代的发展之中,《中国越剧》组委会决定向社会各界广开言路,垂询“行外人”的意见,聆听“行外人”对越剧艺术发展新方向、新目标的展望。

《中国越剧》经过精心规划,自当天起推出“行外人·

越剧与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希望越剧爱好者能显山露水。

7.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

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

“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

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

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

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注),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古文观止新注》,有删改)

(注)辟书:

招聘文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B.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C.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D.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

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B.六经:

孙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后人称之为“六经”。

C.雅、颂:

源于《诗经》对音乐的分类,“雅”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铭:

铸刻在器物上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

后来变为一种文体。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诗人常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而不是写诗导致诗人穷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赞扬了梅圣俞的诗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荐给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谢景初担心其诗作散失,就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期间的诗,编为十卷。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A项,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2.C

3.D

4.A

【解析】

2.本题考查衔接能力。

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

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上句的落脚点是欧阳修的饮酒,恰好折射出其官场浮沉和心中历程的变化,下句“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通览选项,只有C项起到了紧承前后句语意的作用。

故选C。

3.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

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传播者”:

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

“缔造者”:

一般指对创建某个组织、有形的无形的群体甚至国家,或精神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

而欧阳修是北宋人,儒家思想的缔造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以欧阳修只是“传播者”,从而排除BC。

“鼓吹”,用夸张虚假的言辞吹嘘,含贬义;

“激励”是激发勉励,使振作。

结合语境“儒家鼓励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应选“激励”。

“熟视无睹”:

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置之度外”:

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根据语境,欧阳修每日面对官场种种黑暗,又无法做到“熟视无睹”。

“超然物外”:

①超出于社会斗争之外。

②泛指置身事外。

“置身事外”:

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语境强调晚年欧阳修挣脱社会秩序束缚,追求心灵自由,应选“超然物外”。

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4.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

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

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画线句中有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可改为“源于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或“由历经世事后心灵的寂灭引起的”;

二是语序不当,“带来的”做定语,修饰“束缚”,故应将“社会秩序”和“带来的”交换位置。

只有A项全部改正了错误。

故选A。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

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

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

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此题中需注意“忧劳”“逸豫”“祸患”“忽微”(指“微小的事物”)“溺”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

目的是记准、写对。

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6.①“广开言路”改为“发出倡议”;

②“垂询”改为“寻求”;

③“规划”改为“筹备”;

④“当天”改为“即日”;

⑤“显山露水”改为“踊跃参加”。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可改为“发出倡议”;

“垂”是敬辞,“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可改为“寻求”;

“规划”意为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此处应为事先准备之意,可改为“筹备”;

“当天”过于口语化,可改为“即日”;

“显山露水”比喻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一般用于否定句中,可改为“踊跃参加”。

7.改句中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似潺潺的山间流水,多了一份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所以,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对增加的这两个“而”字拍案叫绝。

此题要求“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就是让考生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作用,即说明增加虚词“而”带来的表达效果。

所以,应侧重于赏析虚词的语境作用。

此题主要从舒缓语气的角度分析,加“而”字后,句中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

8.B

9.B

10.D

11.

(1)他写出的文章简朴古雅,纯正不杂,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2)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十分高兴谢氏能把它们分类编排,(于是)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8.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

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宜采用排除法。

该句的译文是: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以言传的感受来。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所有选项前四处所断位置相同,所以看第五处。

“其兴于怨刺”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且“怨刺”是情感类的同义复词,二者不能断开,所以应在“怨刺”后断开,从而排除AC两项。

“盖”位于句首,多作发语词,表推测,其前应断开,于是排除D项。

故选B。

9.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帝王年号、谥号、庙号;

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

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

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六经”中没有《论语》,应将《论语》改为《春秋》。

《论语》是“四书”之一。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

从原文“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可知选诗不是在梅圣俞去世后,而是去世前。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

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

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

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

掌握翻译的方法:

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

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

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

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

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

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断句——串译——完善。

(1)句采分点:

“为”,动词,作;

“苟说”,苟且取悦,其中“说”,是通假字,通“悦”;

“徒”,副词,仅仅。

(2)句采分点:

“嗜”,酷爱;

“患”,担心;

“遽”,副词,十分;

“类次”,分类编排;

“辄”,副词,就;

“序”,为……作序。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

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

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

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

再读全文,加深理解。

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

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难道真是这样吗?

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先辈之功而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有关部门的压制。

在州县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给别人做做帮手,积聚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的诗句就已使得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朴古雅,纯正不杂,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于是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喜欢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通过诗歌发泄出来。

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道: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为什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羁旅愁思、心中感慨呢?

世人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们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十分高兴谢氏能把它们分类编排,(于是)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我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