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90015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及处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七节、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39

 

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

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另一手环形握住注射前臂,距离注射部位5cm,达到绷皮作用。

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0.1ml,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二.局部组织反应: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

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

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平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

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

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

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行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

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术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

第二节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局部按压。

按压部位要准确,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48h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

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皮下硬结

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1/2~2/3。

2.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如需长期皮下注射时,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禁用长镊敲打安瓿。

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

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6.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

(1)用50%硫酸镁湿热敷。

(2)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

(3)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

3.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第三节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神经性损伤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

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

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第四节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血肿

1.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

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1~2cm处,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二.静脉炎

预防及治疗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

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3.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min;

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

4.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第五节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

2.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3.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

4.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

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

5.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

6.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7.认真记录患者抢救过程。

8.患者病情平稳后,加强巡视,重点交接。

三.静脉炎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

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或中药外敷。

3.超短波物理疗法。

4.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

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

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

及时更换输液瓶。

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

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5.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

6.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

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采用一次性精密过滤密闭式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净化治疗室的空气,若有条件可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以减少输液污染的机会和程度。

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

4.认真检查输入液体的质量。

5.输入药液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第六节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静脉炎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尽量选用较粗大的静脉血管,使输入药物足够稀释,减少刺激性药物刺激局部血管。

3.在病情允许并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减慢滴注速度。

4.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5.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现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拔除套管进行湿热敷、理疗等处理。

7.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8.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二.导管堵塞

预防和处理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2.应正确掌握封管的方法。

3.加强患者教育,避免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高血压病人因静脉压力过高引起血液反流导致导管堵塞。

4.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

5.指导病人自我护理。

三.液体渗漏

1.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

2.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

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

3.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4.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5.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第七节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1.严格管理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

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变态反应

1.了解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

2.对有过敏史者,输血前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3.发生变态反应轻者(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轻度血管性水肿等),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4.发生变态反应重者(因喉头水肿出现呼吸困难,两肺闻及哮鸣音,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

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

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0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

预防和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认真进行“三查”、“八对”,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2.出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保留血标本和剩余血送检验室重新鉴定。

3.给予氧气吸入,保持静脉输液通道。

按医嘱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

可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

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6.有休克症状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和护理。

控制感染,必要时用换血疗法。

7.按要求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表,上报输血科。

四.细菌污染反应

1.从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凡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或血浆呈瑰红色(溶血)或黄褐色,以及血浆中有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以策安全。

2.立即停止输血、输液,收集所输血液、药液及其输注等有关用具送检验科进行检验。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

4.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五.循环负荷过重

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2.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取半坐位、吸氧和利尿。

4.在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5.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六.出血倾向

1.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遵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七.枸橼酸钠中毒

1.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检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验结果。

2.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八.疾病传播:

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体病等。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

2.杜绝传染病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检测,如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

4.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

5.鼓励自体输血。

6.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

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7.对已发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九.低体温

1.快速输血时将房间温度控舒在24-250C。

2.注意保暖。

3.观察并记录病人的体温变化。

第八节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导管堵塞

1.预防

(1)保持PICC导管的通畅,避免扭曲、打折,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壁,减少血栓形成。

(2)穿刺点外露导管妥善固定以“S”型,在置管后,记录每个患者的导管置入长度,在每次换药和冲管过程中,仔细观察现有长度是否与置入长度相符。

(3)正确的冲管方法是置管成功后立即用肝素钠稀释液脉冲式冲管等,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要用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

(4)输液完毕时应及时冲封管,以生理盐水行脉冲式推注冲管,肝素液正压封管(建议使用正压接头)。

3.处理方法

(1)先仔细检查导管外露部分有无打折、扭曲及长度。

(2)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采用5000u/ml尿激酶溶栓治疗:

先抽回血,若遇有阻力不见回血,切不可用暴力、导丝或冲管来清除凝块,以免使导管损伤、破裂或造成栓塞,可用负压方式进行再通,反复数次,见回血后抽3~5ml血,使导管畅通。

如三次溶栓不成功,可考虑拔管。

二.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1.预防

(1)置管前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和型号匹配的导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末选头静脉。

(2)血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路径较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而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导管的型号应与血管的大小相适宜。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置管前严格消毒局部皮肤,置管后定期换药(4~7天1次),及时检查创口情况,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

穿刺时送管动作轻柔、被穿刺肢体制动,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以免损伤血管内膜;

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贴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

(4)根据病人情况,及时更换敷贴,特别是当病人出汗较多时,更换时采用适当的敷贴,消毒范围大于l0cm。

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小时,一但发生应给予对症处理。

(1)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2)置管后如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和(或)局部出现脓性分泌物,应按伤口感染处理。

(3)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应严密观察。

(4)若为机械损伤、药物刺激导致的静脉炎,一般可通过热敷、远红外线照射(每日3次,每次30min)、抬高患侧手臂、外用消炎止痛膏、限制患肢过多活动及调整输入液体的浓度等处理。

(5)若为血栓性静脉炎,可给予热敷或同血栓堵塞导管处理方法。

(6)情况严重者及时拔除PICC管。

三.穿刺点渗血、水肿

(1)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

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

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2~3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应增至5~1Omin,制动30min,24h内限制插管侧上肢过度活动,或加压敷料固定24h,必要时停服抗凝剂,给予止血剂。

2.处理方法

(1)在穿刺点加盖无菌纱布,再透明敷贴固定后指压穿刺点5~lOmin或局部给予冰袋或沙袋压迫止血,以促进血液凝固。

嘱忠者在咳嗽、咯痰或入厕时按压穿刺部位,防止压力过大血液渗出。

(2)穿刺部位皮肤潮湿多汗,创口易于出现渗出物,可酌情增加换药次数,能有效的抑制渗出物的出现。

四.导管漂移或脱出

1.预防

(1)指导病人休息与活动,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妥善固定导管。

(2)定期检查导管,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以免将导管拔出。

2.处理方法

(1)导管漂移时,拍胸片找出漂移的位置,使导管移至正常位置,若无不适感可继续使用。

(2)导管外脱时,严格无菌操作从里向外碘伏消毒脱出的导管,嘱病人手臂外展900,然后将外脱的导管送到“0”点。

五.静脉血栓

置管前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血栓史;

尽可能选择细的导管;

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以免致血液缓流而发生静脉血栓。

2.处理方法

立即停止输液,通过血管彩超确认,根据血栓程度、静脉受累情况、症状严重程度决定处理措施。

(1)拔管。

(2)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101~4天,抬高患肢20~30度。

(3)患肢制动,避免按摩。

(4)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同时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

(5)避免在患肢输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