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操作规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检验项目操作规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项目操作规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被稀释的血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后者与溶血剂结合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进入血红蛋白检测系统,在特定波长(一般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Hb含量成比例,仪器便可显示Hb浓度。
4、各项红细胞指数检测:
MCV、MCH、MCHC及RDW均是根据仪器检测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数据,经存电脑换算出来的。
5、血小板分析:
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围为2~20fl,不同仪器血小板直方图的围不一,MPV就是此平整曲线所含的群体算术平均体积,所以,MPV也就是PLT大小分布直方图的产物。
五、各项参数代号、参考围及临床意义
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RBC
男:
4.0-5.5*1012/L
女:
3.5-5.0*1012/L
增加:
RBC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脱水、缺氧
减少:
各种原因的贫血、白血病、大手术后、失血、缺血
MCV
80-100fl
增加与降低应与MCH、MCHC结合判断贫血类型
RDW
11.0-14.5%
增加用于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鉴别
MPV
6.0-11.5fl
鉴别血小板减少病因和血小板分布直方图一起有利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鉴别;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PCT
0.06—0.4%
与血小板增加或减少性疾病有关
PDW
9—1312/L
与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有关
WBC
3.2—9.7*109/L
化脓性炎症、高热、组织损伤、术后、白血病
伤寒、再障、病毒性感染、放疗化疗后
HCT
35.0--50.0%
减低:
各类贫血及红细胞数量减少时有不同程度降低
MCH
28.0--32.0pg
与MCV一起作为贫血类型的诊断
MCHC
320—360g/L
同上
LY
0.8-4.0
20--40*109/L
GR增加:
化脓性感染、术后、急性出血、尿毒症、粒细
胞性白血病降低、传染病、LY减少急性期、
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GR减少:
伤寒、流感、放疗化疗、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LY增加:
结核、传染性肝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传单等
GR
2.0-7.5
50-70*109/L
MID
0.1-1.0
3-10*109/L
六、血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的应用:
1、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将MCV和RDW配合直方图分析,可直接观察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
只现一个峰:
见于正常人、缺铁性贫血(峰左移)、巨幼细胞性贫血(峰右移)。
可现两个峰:
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可出现一个小红细胞峰和另一个正红细胞(或网织红细胞)峰。
巨幼细胞性贫血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有效时也可见两个峰。
2、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正常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可见两个明显分离的峰,左峰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右峰为大细胞群(粒细胞),两峰之间为中间细胞分布。
急性白血病时,由于异常的原始、幼稚细胞增多,可见中间细胞明显增高,这时直方图上见一个峰,峰值常在90~160fl之间。
这时必须推片染色镜检。
3、血小板体积分布直方图:
正常人血小板体积主要分布在2~20fl之间,21~30fl之间有少量血小板,一般仪器以30fl为最大的分析界标。
血小板体积增大时,直方图会出现明显拖尾现象。
有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干扰时,直方图尾部会抬高。
七.质量保证:
(一)人员
1、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
2、上岗前要接受良好的培训。
要对仪器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异常报警的含义、引起实验误差的因素及如何维护要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用ICSH推荐的标准方法校正仪器的每一个测试参数的程序。
3、注意在分析前、中、后每一步的质量控制,注意病人生理或病理因素给实验造成的误差或服用药物的干扰作用。
根据质控图的变化及时进行仪器的调试。
测试后要根据临床诊断、直方图变化、各项参数的关系,确认无误后方能发出报告。
(二)仪器应注意的问题
1、机器应避免直接与水接触,避免过度的大气压力,避免过高的温度及湿度。
2、机器应放置水平,在搬运过程中应避免摇动和机械碰撞。
3、当出现警告信号时,得到的数据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当“!
”出现时,不要使用带有警告信号的数据。
4、定期校正仪器,以保证发出报告的质量。
(三)操作人员在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血液放置时间应在5~10分钟方可进行检验,以免影响血小板(抽取时尽量避免挤压,破坏)。
2、测试时试剂的温度对结果的影响:
血液分析仪细胞计数最适温度为18~22OC,低于15OC、高于30OC,均对结果有影响。
3、仪器使用人员每天早晨应做空白计数,有条件时做室质控,看仪器是否在正常状态下,每天下班前,冲洗2—3次,每周或每1000个标本更换过滤网。
4、仪器的半堵孔现象:
根据检测器上微孔堵塞的程度,通常分为完全堵孔和不完全堵孔两种。
如发生完全堵孔,血细胞不能通过微孔计数,也不显示结果,有的仪器还同时在屏幕上显示“clog”,所以完全堵孔较容易判断。
不完全堵孔主要通过下述方法判断:
观察计数时间;
观察示波器波形;
看计数指示灯闪动,如该灯闪动无规律常是不完全堵孔的表现。
5、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转移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及某些原因不明疾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
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存有冷纤维蛋白,可使血液中非晶体物质聚集,因而导致血细胞计数值增高。
此时,将稀释标本放37度水浴,10分钟后立即计数可消除此影响。
6、血液中白细胞增高影响红细胞计数,或有核红细胞出现影响白细胞计数。
7、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含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红细胞膜质类异常,都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
8、M蛋白增多时,在PH低的情况下M蛋白可与溶血剂发生反应,使结果偏高。
9、各种病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
10、高血脂症可使Hb假性升高,进而导致MCH和MCHC的测定偏差。
11、大量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的存在,影响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检查。
血型鉴定
Ⅰ.ABO血型鉴定
一.原理:
根据红细胞上有无A抗原或B抗原,将血型分为A型、
B型、AB型及O型四种,可利用红细胞凝集实验,通过正反定型准确鉴定A、B、O血型。
所谓正定型,是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抗原/和B抗原;
所谓反定型,是用已知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和抗-B。
二.试剂和材料:
1、抗-A(B型)、抗-B(A型)及抗A+B(O型)分型血清。
2、受检者5%红细胞盐水悬液。
三.方法:
1、玻片法(常用):
(1)正定型:
取洁净玻片一(或白净板一块),用蜡笔划成圆圈,标明抗A、抗B;
分别滴加抗A、抗B分型血清1滴于标明的圆圈,再各加受检者2%红细胞悬液1滴(或全血10ul),混合均匀,5min观察结果。
(2)结果观察:
将玻片不断轻轻摇动,使血清与细胞充分混匀,连续15分钟,以肉眼观察有无凝集(溶血)反应,如以玻片做实验时,也可用低倍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
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
分型血清+受检者红细胞
受检者血型
受检者血清+试剂红细胞
抗-A抗-B抗-A+B
A细胞B细胞O细胞
+-+
A
-+-
-++
B
+--
---
O
++-
+++
AB
---
四.注意事项:
1、分型血清质量性能符合要求,用完后应放冰箱保存,以免细菌污染。
2、试剂红细胞以3个健康者同型新鲜红细胞混合,用生理盐水洗涤一次,以除去存在血清中的抗体,及可溶性抗原。
3、试管、滴管和玻片必须清洁干燥,防止溶血。
4、操作方法应按规定,一般应先加血清,然后再加红细胞悬液,以便容易核实是否滴加血清。
5、按理IgM抗-A和抗-B与相应红细胞的反应温度以40C为最强,但为了防止冷凝集现象的干扰,一般仍在室温(200C~240C)进行试验,370C可使反应减弱。
6、观察时应注意红细胞呈特异性凝集,继发性凝固以及缗钱状排列的区别。
7、判断结果后应仔细核对、记录、避免笔误。
尿液常规测定
一、标本收集与保存:
1、门诊病人尿常规检验,可留取任意时间的一次性尿于清洁、干燥的一次性尿杯,立即送检;
2、临床疑似肾脏病的患者,取清晨第一次尿为佳;
3、特殊检验应按实验要求留取标本:
尿糖检验,留空腹尿;
细胞、管型计数留3h尿或24h尿;
4、标本的保存:
收到标本应在30min检查完,否则应妥善保存:
如冷藏、加防腐剂等。
二、尿液常规检查
方法:
目前多采用干化学试带法;
仪器:
迪瑞N-600型尿自动分析仪判读结果。
检测原理、临床意义:
(一)尿PH值检查:
原理:
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膜块区含有甲基红及溴麝香草酚兰,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值4.5-9.0的变化围。
参考值:
正常人普通膳食呈弱酸性:
5.4~8.4(平均6.0)
临床意义:
1、尿PH值测定可了解体酸碱平衡情况。
强酸尿:
代酸中毒、中风、糖尿病、肾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坏血病。
(2)强碱尿:
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Ⅰ、Ⅱ、Ⅲ型)、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
2、尿PH值检测监测肾结石和泌尿系病人的尿液酸碱变化情况,指导临床用药。
如:
某些患者通过给药使PH值大于6.5,就不会形成尿酸和胱氨酸结石。
而某些患者须保持PH值酸性,因碱性尿会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磷酸钙结石的形成。
因此有学者认为:
尿PH值变化与尿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3、监控尿PH值变化对其他膜块区反应的干扰作用:
如尿蛋白、比重受PH值影响大。
4、影响因素:
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多数细菌产氨),使尿液呈碱性。
(2)严格按规定时间浸泡试带,浸尿时间过长,尿PH值呈减低趋势。
(3)实验温度:
最适20度,PH值随温度升高而减低。
(二)尿比重(SG)
尿比重是指尿液与纯水的重量之比,,主要测定尿固体物质(主要是尿素、氯化钠)浓度。
随着尿液分析仪的问世,干化学法测尿比重得到广泛应用,具有简单快速、用尿量少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等优点。
(参考方法;
折射仪法)
其膜块区主要含有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醛马来酐)、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兰)、缓冲液。
其原理是采用经过处理的多聚电解质的PKa改变与尿液离子浓度相关,试纸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尿标本中离子浓度而解离的酸性基因,离子浓度越多,酸性基因(H+)解离越多,使膜块区域中的PH改变,这种改变可由膜块中的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兰)的颜色变化显示出来。
进而换算成尿液的比重值。
1.015~1.025;
晨尿通常>1.020;
新生儿1.002~1.004
(1)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它与尿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成正比,而与尿量成反比,并与尿液的颜色深浅基本相平行。
尿比重升高:
表示尿液浓缩,见于急性肾炎、蛋白尿、糖尿、高热、大量出汗、腹水、心功能不全。
(2)尿比重降低:
表示浓缩功能下降,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炎、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3)恒定在1.010左右,呈等尿,表示肾实质有严重的损害。
用尿比重和尿量的动态变化来监测肾结石病人的尿物理变化,用于指导病人饮食习惯,预防病人结石的再次形成。
(1)新鲜尿标本,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
强碱性尿PH>7.0时应在干化学基础上增加0.005作为补偿;
(2)试纸法只与离子浓度有关不受非离子化学物质影响;
(3)尿中蛋白升高时,尿比重增强明显;
(4)不宜用于新生儿尿比重检查,可能由于新生儿尿比重在1.002-1.004之间的缘故。
(5)过高过低的尿比重测试不够敏感,因此只能用于筛选。
(三)尿蛋白检查:
各种指示剂都有一定的PH值变色围,在一定的PH值缓冲液中颜色比较恒定,当溶液中有蛋白质时,由于蛋白质离子对指示剂离子相反电荷的吸引而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的进一步电离,超越了缓冲作用,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溶液中蛋白质浓度越大,变色程度也越大,这是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
蛋白质能与溴酚蓝起颜色反应,蛋白质含量的多少与颜色深浅成正比。
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其膜块中主要含有酸碱指示剂(溴酚蓝PH域值3.2)、枸橼酸缓冲系统、表面活性剂。
在PH3.2时,溴酚蓝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后发生颜色变化(Nccls建议:
磺基水酸法为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参比方法)。
阴性;
30~130mg/日;
当尿蛋白>100mg/L或>150mg/24h时尿蛋白定性阳性。
1、生理性蛋白尿:
指泌尿系并无器质性病变,尿暂时出现蛋白而言,又称功能性蛋白尿。
由剧烈运动、长时间直立、高温、受寒等
因素形成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形成肾小球渗透性增强。
2、病理性蛋白尿:
指泌尿系因器质性病变、尿持续出现蛋白而言。
见于:
各类肾病、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损害、妊高症、SLE的肾损害、免疫性蛋白尿。
3、影响因素:
(1)尿标本必须新鲜。
变质尿液产生的PH值变化影响实验结果(假阳性)。
(2)试纸条温度:
40C取出即用,蛋白质偏低。
(3)尿液存放时间过久而致细菌生长繁殖;
试带甩动(浸湿后甩动):
因反应时间延长,试带色素相互渗透而致蛋白质升高。
(4)起假阳性药物:
奎宁、嘧啶等药物引起强碱尿(PH值大于9.0时)干化学法假阳性;
磺基水酸法假阴性。
(5)引起假阴性药物:
青霉素族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干化学法假阴性,磺基水酸法假阳性。
(6)标本含其他分泌物(如:
生殖系统)或较多细胞成分,或消毒杀菌剂可引起假阳性,这并非泌尿病变所致。
(7)不同测定方法对尿不同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
双缩脲定量可以对白蛋白、球蛋白显示近似的敏感性。
而干化学法对球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是蛋白质的1%-2%,因此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观察尿蛋白含量的病例、最好使用磺基水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
(四)尿糖测定
酶法:
膜块中主要成分含有GOD、POD酶和色原(一类用碘化钾作色原,另一类用邻甲联苯胺作色原)葡萄糖氧化酶把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再由过氧化物酶催化释放[O],使色原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
正常人0.56~5.0mmol/24h,定性阴性。
尿糖阳性:
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口服及注射大量葡萄糖及应激反应时。
影响因素:
1、新鲜尿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导致葡萄糖降低;
2、试带浸尿时间过长导致葡萄糖升高,
3、试带温度:
4度取出即用,导致葡萄糖偏低;
4、试带浸尿后甩动导致葡萄糖升高;
5、干化学与班氏法比较。
(五)尿酮体检测:
其膜块中主要含有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中乙酰乙酸、丙酮产生紫色反应,其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50-100mg/L,对丙酮仅为400-700mg/L,不与B-羟丁酸起反应。
阳性:
葡萄糖酮症酸中毒、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及剧烈运动后。
1、新鲜尿标本及时送检,避免出现假阴性或结果偏低。
(1)易挥发:
乙酰乙酸、丙酮都是挥发性物质;
(2)易分解:
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
(3)尿液被细菌污染,酮体消失;
2、试带浸尿时间:
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3、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灵敏度差异:
同一病理标本两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分析时应特别注意。
4、注意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
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病人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病例中:
主要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
此时测量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
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初始急性期高。
因此,应根据病程发展,协助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六)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测
胆红素原理:
直接胆红素在强酸介质中与2,4-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呈紫红色偶氮化合物。
尿胆原原理:
与改良Ehrlich法相同,尿胆原在酸性溶液中与对-二甲氨基甲醛作用生成樱红色。
尿胆红素:
阴性
尿胆原:
定性正常人为弱阳性反应,排出量0.5~4.0mg/d
1、尿胆红素阳性:
常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和中毒性肝炎。
2、尿胆原-阳性:
常见于溶血型疾患及肝实质病变,如肝炎时。
-阴性:
常见于完全阻塞性黄疸检查。
1、新鲜尿标本放置时间长:
胆红素在照射下成为胆绿素,胆红素降低;
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使尿胆原降低。
2、试带浸尿时间延长时胆红素升高。
3、试带浸湿后甩动尿胆原升高。
4、假阳性干扰:
(1)胆红素:
某些药物如牛黄、熊胆粉造成胆红素假阳性。
(2)尿胆原:
尿源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吩噻嗪类药物造成尿胆原假阳性。
5、假阴性干扰:
(1)胆红素阴性:
尿高浓度的VitC、亚硝酸盐造成抑制偶氮反应,造成假阴性。
氯丙嗪治疗或尿含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产物,造成假阴性。
(2)抗菌素抑制肠道菌群导致尿胆原降低。
6、正常人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午后升高,在午后2-4h达到高峰。
同时,尿胆原的清除率与尿PH相关,PH5.0时清除率2ml/min;
PH8.0时增至25ml/min。
故学者提倡:
预先给患者提前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收集午后2-4h尿进行测定,以提高检出率。
(七)尿亚硝酸盐检查
尿亚硝酸盐检查:
膜块中主要含有对氨基苯砷酸、1,2,3,4-四氢并喹啉-3酚物质。
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正常人尿液中含有来自食物或蛋白质正常代产物的硝酸盐,当尿液中有大肠埃希菌增殖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其可将膜块中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氢并喹啉-3酚偶联,使膜块产生红色,借此诊断患者是否被大肠埃希菌感染。
其检出敏感度为0.03-0.06mg/dl。
尿液中亚硝酸盐检出率:
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a.感染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b食物中是否含有适量的硝酸盐;
c尿液标本是否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
符合上述三个条件,此实验的检出率为80%,反之成阴性结果。
因此本实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感染。
一般为阴性。
常用于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
可作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
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污染亚硝酸盐转为阳性。
2、尿液应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使细菌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故以清晨第一次尿液为宜。
间隔时间过短易造成假阴性。
3、泌尿道止痛药(苯偶氮吡胺)及空气中的亚硝酸气体造成假阳性。
4、假阴性:
使用大量抗坏血酸时;
使用抗生素细菌被抑制时;
使用利尿剂时。
(八)尿白细胞检查
基于粒细胞胞质含有特异性酯酶,可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形成吲哚酚释放。
并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细胞的多少呈比例关系。
1、泌尿系统及邻近器官有感染性病变。
2、肾结核、肿瘤亦增多
3、肾移植后有排斥反应者,尿量出现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4、成年妇女生殖系统有炎症时,可见成团的脓细胞并伴有大量扁平细胞。
1、新鲜尿液标本立即测定,以免白细胞受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人为的实验误差。
2、此法只能测中性粒细胞,不与淋巴细胞反应,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
或其他病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尿时,会产生假阴性结果。
3、假阳性:
(1)尿液中污染甲醛;
(2)含有高浓度的胆红素;
(3)某些物质:
呋喃坦啶。
(4)尿液再膀胱储存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导致白细胞破坏,酯酶释放到尿中,造成干化学法阳性、镜检阴性的所谓“假阳性”现象。
(1)尿蛋白大于5g/L。
(2)尿中含大剂量头孢氨卞或庆大霉素等负干扰。
(九)尿血红蛋白(潜血)尿红细胞检查
干化学法膜块中主要含有氧化氢菌香素或过氧化氢烯枯及色素(邻甲联苯胺)两种物质。
其原理是尿中红细胞的Hb或其被破坏释放的Hb均含有亚铁血红素,它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过氧化氢菌香素或过氧化氢烯枯存在条件下,催化邻甲联苯胺脱氢而呈色。
Hb、肌红蛋白敏感度0.3-0.6/L,对完整红细胞敏感度5-10个/ul。
1、新鲜尿标本,放置时间越长,潜血减低。
2、试带浸尿时间延长,潜血升高。
3、试带浸湿后甩动:
潜血升高。
假阳性:
1、某些氧化性药物:
漂白粉及磺胺类、非那酊、喹啉、砷中毒。
2、尿含有易热酶、肌红蛋白或菌尿(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
3、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肾脏或泌尿道破坏、或尿比重过低、尿PH偏高,均易造成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所谓红细胞干化学检查的“假阳性”现象。
假阴性: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