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816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docx

最新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

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

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

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

10、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

二、名词解释

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动作思维:

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形象思维:

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

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聚合式思维:

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性思维:

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

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

定势:

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分析:

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比较:

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分类:

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

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概括:

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

是同抽象、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想象:

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

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常规思维:

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思维:

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梦:

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

功能固定:

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

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三、简答题

1、简述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

一、相同点:

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

二、不同点:

1、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

2、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

三、联系:

1、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2、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答: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1、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

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

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

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2、变式。

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

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

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

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3、词语的运用。

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

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定义。

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

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试述创造思维及其创造思维的特点。

    

答: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

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

它有以下特点:

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作思维。

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3、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

4、简述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答:

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够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是肤浅的。

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

分析的材料将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也不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3、此外,分析为最初的综合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5、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哪几种?

    

答:

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2、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3、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

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

1、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的整体性。

2、定势,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3、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与问题的解决。

解决比较容易问题时,动机强度应该偏高;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程度应偏低。

4、个性差异,表现在个性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

7、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答: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8、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

1、思维的广阔性,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2、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的。

3、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

4、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

5、思维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准确意见。

敏捷性是思维其它品质发展的结果。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一、填空

1、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状态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4、*表情动作简称表情。

表情的动作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

5、情绪、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

6、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情绪情感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

7、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

若这种状态被意识到,称为愿望;未被明显意识到,称之为意向。

二、名词解释

情绪: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

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心境:

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又短促的情绪状态。

如欣喜若狂。

应激:

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

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

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美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理智感:

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活动的解决相联系。

激奋水平:

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激奋水平。

愈兴奋表明激奋水平愈高。

三、简答题

1、*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

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联系:

1、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

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2、谈谈情绪、情感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一、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和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

①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

②能使学生使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③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情绪与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识别和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

1、要掌握良好的情绪标准。

①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③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④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①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

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③锻炼身体。

④培养幽默感。

⑤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如,自我暗示、宣泄、自我转移、适应、自我安慰,升华和用控制情绪。

3、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答: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

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

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

    

答: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种需要的基础。

自我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