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81188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总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公元一世纪前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学专著。

它系统的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共载动、植物及矿物药365种。

将药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

注:

“神农”为其托品,并非一人一时之作。

公元659年,由唐朝宫庭主持、苏敬等20余人所编写的《新修本草》,总结了一千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载药844种,是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对药名的统一、药性的订正、药物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欧洲较早的药典有《佛罗伦萨药典》、《纽伦堡药典》等。

明代,1578年,李时珍通过毕生的努力、深入实践、埋头苦干,并向群众学习,历时30年终成《本草纲目》,共52卷,16部,62类,载药1892种。

其中对兽医药物及有毒植物也有详细介绍。

明代兽医巨著,喻本元、喻本亨于1608年出《元亨疗马集》(《牛马经》),总结了先代兽医宝贵经验,载药400多种,方400余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1963、1978、1990、1995、2000、200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1990、2000、2005年版

《兽药规范》1978、1992年版

(三)药物科学及发展

本草阶段(药物学阶段)近代药理学阶段现代药理学阶段

1.药物学:

研究药物全部知识的科学。

有文字史籍记载至18、19世纪交接的时代称为药物学阶段或本草学阶段。

本草学和药物学在其他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近代的药理学。

它的发展不早于19世纪前半叶。

19世纪前半叶实验药理学的创始标志着药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代药理学阶段。

现代药理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起,定量药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及受体学说的提出是其主要特征。

药物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学科:

(1)生药学(Pharmacognosy):

研究各种天然药物的来源、性状、有效成分、作用、应用、加工的学科。

所谓生药是指动物、植物、矿物经简单加工调制而成的药物。

(2)药剂学(pharmacy):

研究药物如何制成适合临床使用剂型的学科。

剂型:

用原料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适合临床应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具体的某一种剂型则称为制剂。

主要有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三种。

临床上常用的剂型有:

散剂(pulveres)、预混剂(premix)、溶液剂(liquores)、片剂(tabellae)、大丸剂(boli)、合剂(mixturae)、胶囊剂(capsulae)、埋植丸(implants)、乳剂(emulsa)、浇注剂(pouron)、酊剂(tincturae)、乳膏剂(unguenta)、糊剂(pastae)和注射剂(injectiones)。

药物的批号(BatchNo.orBatch/LotNo.)、有效期(Validity/Duration)与失效期(Expirydate/Exp.Date,Expirationdate,Expiring,Usebefore)

批号:

生产日期或出厂日期;

有效期:

2002.8可以用至2002年8月31日;

失效期:

2002.9可以用至2002年8月31日

处方:

医生对动物进行诊断后给药师或调剂师开写药名、用量、配法及用法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注意处方的规范性。

依主药、辅药、矫正药和赋形药顺序书写;

除g、ml以外的单位要填写;

s.i.d(每日1次)b.i.d(每日2次)t.i.d(每日3次)q.2hi.di.hi.mi.vp.oi.p

(3)药物化学(pharmaceuticalchemistry):

研究药物的制备原理、方法及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

(4)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

a.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b.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

侧重于药物的应用研究,即研究疾病防治中药物的应用问题。

(6)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药毒物的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病理过程、避免中毒发生的学科。

2.进展(药理学分支)物理学、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进步,对药理学的影响极大,因此产生许多分支学科。

(1)分子药理学(molecularpharmacology):

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药物在分子水平如何发挥作用。

受点(体)学说是分子药理学的重要核心理论;

药物分子与酶分子之间的作用成为分子药理学的另一个活跃的领域。

(2)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

是一门典型的边缘交叉学科,既是免疫学又是药理学。

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免疫效应药物的药理作用;

利用免疫机制建立检测药物、激素或其它物质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

环孢霉素A、肾上腺皮质激素、单克隆抗体、环磷酰胺等;

免疫增强剂有:

卡介苗、左旋咪唑等。

(3)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使药理学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边缘学科。

注重临床用药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评价新药。

而临床药学的目的在于实现用药的个体化。

(4)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

研究药物异常反应和异常代谢与遗传的关系。

从遗传角度看,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主要是受单基因变异的影响,即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

“特异质(idiosyncratic)”往往是因为机体内某种酶缺陷或药物代谢酶的遗传缺陷而产生的。

如P450缺少可致t1/2延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一种红细胞酶)缺陷可致磺胺类、氯霉素、非那西丁、二巯基丙醇等药物引起溶血,而致贫血。

(5)时辰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

研究生理节律、季节变化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促进给药方案的改进。

人医临床上尚有神经精神药理学、发育药理学、老年药理学等分支学科。

二、兽医药理学(veterinarypharmacology)

(一)定义

兽医药理学:

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基础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二)研究内容

1.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机理和特点;

2.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3.药物的理化性质、构效关系。

(三)主要任务

1.传授药物知识、用药技能,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

2.传授实验方法,为临床药理研究、开发新药、新制剂创造条件;

3.普及药物知识、防治疾病、维护公共卫生、促进生产。

(四)研究方法

1.实验药理方法用实验动物在健康状态下不经麻醉来观察药物的作用;

2.实验治疗学方法用病理学模型来观察药物的作用;

3.临床药物学方法用实验动物作完后,再用靶动物作实验观察药物的作用。

实验药理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麻醉的器官和组织

麻醉的整体

整体

三、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一)目的

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课与实验课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2.归纳与比较、共性与个性单个药物与同类药物间

3.局部与整体、一般与特殊

4.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参考书目

1.《兽医药理学》,冯淇辉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80。

2.《药理学》,金有豫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2001。

3.《医用药理学》,杨藻宸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veterinary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6th.IowaStateUuniversityPress/Ames,1995.

5.《兽医临床药理学》,华中农业大学规划教材,操继跃主编。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或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action):

药物对机体组织产生的原发性作用。

药物小分子与机体大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effect):

指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机能的改变(生理生化的改变或临床效应)或者是组织器官功能对药物原发作用的反应。

例如,强心甙原发作用为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增加则为药物的效应;

再如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为药物的原发作用,而结合以后导致的一系列组织生化变化,如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形成cAMP等,直至产生效应为药理效应。

实际上药物作用与药物效应是相互通用的。

(一)药的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和抑制

1.兴奋(stimulation):

使机体生理生化反应加强,如中枢兴奋药咖啡因等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加强机体的机能活动;

肌肉收缩或收缩加强。

2.抑制(depression):

使机体活动减弱,如全麻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弱机体机能活动;

肌肉收缩减弱或停止收缩;

氯丙嗪抑制中枢、降低体温;

阿托品抑制胃肠腺体、兴奋中枢神经等。

根据药物所产生的作用,可将药物分为两类:

兴奋剂(stimulants):

主要引起兴奋的药物,如咖啡因、尼可刹米、士的宁等。

抑制剂(depressants):

主要引起抑制的药物,如水合氯醛、巴比妥类、乙醇等。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按发生作用部位分

局部作用(localaction):

药物吸收前在用药局部所产生的作用,如局麻药注入神经末稍产生局部作用等。

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general/absorptiveaction):

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后,经血液循环转运至机体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如乙醚通过呼吸道吸收入血,传至大脑产生麻醉作用,硫喷妥通过静注立即进入循环、分布至全身主要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作用。

2.按作用顺序分

原发作用/直接作用(primary/directaction):

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间接作用(secondary/indirectaction):

由原发作用引起的作用。

如洋地黄吸收后正性肌力作用肾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心性水肿得以减轻,其中正性肌力作用为原发作用,心性水肿得以减轻为继发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因各组织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所致的某一药物在适当剂量下只对某一组织器官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临床合理用药、对症下药的基础。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不是完全专一的。

消毒药物中的酸碱不具选择性;

化疗药对病原菌有强大作用,而对宿主细胞影响不大;

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作用,但在高剂量时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菌作用。

碘主要沉积在甲状腺。

产生选择性的原因主要有亲和力不同、代谢速率不同和受体分布不同三方面。

选择性高,则药物的征对性强,副作用小。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

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治病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治疗,也称为治本。

如用抗菌药、磺胺等药物杀灭病原体。

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

凡是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改善疾病症状的治疗。

如用解热镇痛药降低发热动物的体温。

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基本,标本兼顾”。

2.不良反应(untoward/adversereaction):

伴随治疗作用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甚至是有害作用。

不良反应可分为:

(1)副作用(sideeffect):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难于避免,但可以预料,可通过加矫正药进行矫正。

由于选择性过低所致。

(2)药源性疾病:

指严重的、难以恢复的不良反应。

(3)毒性反应(toxiceffect):

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可以避免,往往是因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致。

毒性反应可以分为:

急性毒性(acutetoxicity):

所用剂量介于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之间,用药后立即发生,时间在1周以内。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症状。

慢性毒性(chronictoxicity):

连续不断使用所产生的毒性。

往往是因药物蓄积而产生的毒性,主要是肝脏、肾脏等的病变。

三致:

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属于慢性毒性、特殊毒性。

致畸作用:

药物对胚胎作用而致胎儿畸变,如反应停(thaliodon),学名为酞胺哌啶酮,主要用于妊娠期控制精神紧张、防止孕妇恶心、呕吐,并有安眠作用,1957年首次用于临床,使用后出现新生儿四肢缩短及其他畸形,“海豹儿”为没有手脚或肢奇短,1961年停用。

四环素、氯霉素等色素沉着

氨基甙类耳聋

磺胺核黄症、血液系统疾病

苯妥英钠手指畸形

雄激素雌性雄性化

雌激素雄性雌性化

(4)继发性反应(secondaryreaction):

因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治疗作用的不良后果,也称为治疗矛盾,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如广谱抗生素,

四环素抑制病原微生物治疗作用

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导致消化不良、造成肠炎和腹泻,并形成二重感染。

(5)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下降至有效浓度以下,机体仍残留的生物效应。

如巴比妥类药物具有催眠和麻醉作用,但苏醒时往往出现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头痛头晕等症状。

还有抗生素后效应及使用激素类药物停药以后所出现的反应。

(6)变态反应/过敏反应(allergy):

机体受药物刺激以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与药物的剂量无关,完全取决于个体。

可通过皮试进行预测。

慢性过敏者不能通过皮试进行预测。

因为药物(抗生素、磺胺、碘等小分子物质)多是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细胞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成为一种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机体再次作用该药时,抗原抗体所发生的反应即为变态反应。

主要症状为皮疹、支气管哮喘、血清病综合症、过敏性休克等。

(7)耐受性(tolerance):

机体反复多次使用某种药物使得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再次使用时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起到治疗作用。

二、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

(一)构效关系(structure-responserelationship)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之间的关系。

是药物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构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对药物作用的理解,而且也利于找寻和合成新药。

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药物的一定结构决定了药物的效应。

药物结构不同、效应不同。

同蛋白质结构决定其功能一样。

化学结构包括基本骨架、活性基团、侧链和立体构型等。

表现:

(1)结构相似,药理作用也相似。

如醇类、乙酰胆碱和氨甲酰胆碱、肾上腺素和麻黄碱。

(2)结构相似,作用相反。

如磺胺与对氨基苯甲酸。

(3)光学异构体L型有作用,而D型没有作用。

如四咪唑、氯霉素等。

四咪唑L有效(四咪唑的左旋体为左咪唑)

D无效

氯霉素L有抗菌作用

D无抗菌作用

奎宁L抗疟作用

D抗心律失常

手性药物:

指只含有单一对映体的药物为手性药物。

例如:

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还有很多药物具有手性,象胃安、丙氧吩、巴比妥、兰索拉唑等。

美国、欧盟等规定所有手性药物必须有单一对应体的拆分结果,而我国尚无单一对应体药物上市,这是我国加入WTO后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根据构效关系,可将药物分为两类:

特异性药物(specificdrug):

作用强度对结构变化敏感的药物,多通过受体发挥作用。

非特异性药物(nonspecificdrug):

作用强度对结构变化不敏感。

其作用机制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但并不是始终保持平行关系。

剂量(dose):

使机体发生反应的药量或所用药物的份量。

无效量:

不能引起药物产生效应的量。

阈剂量/(thresholddose/minimaleffectivedose):

能引起药物产生效应的最小剂量或刚刚能产生药理效应的量。

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ED50):

使一半动物产生有效的药理效应的剂量。

极量(maximaldose):

能够引起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minimaltoxicdose):

使动物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

致死量(lethaldose):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有效量/治疗量(effectivedose):

能产生药理效应或能对疾病起治疗作用的剂量。

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

中毒量(toxicdose):

对体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

1.量效曲线以对数剂量为横坐标,效应强度为纵坐标所得的对称S形曲线。

2.量反应和质反应

量反应:

药理效应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或量的分级来表示。

质反应:

一定的药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特殊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3.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

LD50/ED50,并非越大越安全。

ED95-T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marginofsafety)其值越大越安全。

由于TD(中毒量)和ED两条量效曲线的首尾可能重叠,即ED95可能大于TD5,就是说在没能获得充分疗效的剂量时可能已有少数动物中毒,因此不能认为治疗指数大便是安全的。

可靠安全系数(CertainSafetyFactor):

LD1/ED99

三、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ofdrugaction):

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产生什么效应和如何产生这些效应。

是药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用部位主要为:

细胞内、细胞外和细胞膜。

一)意义

1.阐明药物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原理,以便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2.探索药物的构效关系、为开发新药提供线索;

3.为了解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过程提供及新理论。

二)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膜周围的理化性质,如

i.v高渗葡萄糖和甘露醇提高渗透压消除组织水肿,还有利尿作用。

NaHCO3抗酸作用(中和)治疗胃溃疡等

碱化尿液治疗酸中毒

2.参与和干扰物质的代谢过程,补充生命代谢物质以治疗相应的缺乏症。

如:

Vit作为酶的辅基起作用

补充疗法补充Vit、微量元素等

磺胺竞争性参与叶酸代谢,使敏感菌生长受抑制。

PABA用来合成叶酸

3.通过受体发挥作用占绝大多数

4.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抑制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进而抑制乙酰胆碱水解,产生拟胆碱作用;

咖啡因抑制制磷酸二酯酶。

促进作用解磷定能恢复胆碱酯酶活性。

诱导作用巴比妥类诱导肝微粒体酶

有的药物本身就是酶,如胃蛋白酶、链激酶等。

有的药物是酶的辅基。

5.作用于细胞膜,影响离子通道。

普鲁卡因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离子通道:

膜上有一些蛋白质与离子有特异亲和力,这些蛋白质称为离子导体,使某些离子如K+、Na+、Ca2+等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

6.改变生理递质的释放和激素的分泌

麻黄碱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还能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

碘大剂量碘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

7.影响免疫功能免疫增强(左旋咪唑)或抑制作用(环孢霉素)

8.对核酸的作用抗癌药、抗病毒药及氟喹诺酮类等药物。

三)受体作用机制

1.受体和配体

受体(receptor):

能识别周围环境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

存在于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细胞浆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及胞核内(甲状腺素受体)的大分子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

受体在体内有特定的分布点。

受体的特点:

选择性、特异性、敏感性、饱和性、与配体有高度亲和力。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一般由几个亚基组成,其中只有部分活性基团能与药物结合,这些基团称为受点。

配体:

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内源性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内源性配体

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外源性配体

2.药物与受体结合

k1

药物+受体药物-受体复合物效应

DRk2DRk3

结合力有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键、疏水键、偶极矩和偶极离子。

结合作用是可逆的,通过共价键结合者作用比较持久。

3.受体学说关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