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08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75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docx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2009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上学期

高考化学分类解析

(一)——化学平衡

●考点阐释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及其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

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试题类编

(一)选择题

1.(2003年春,12)反应:

A(气)+3B(气)

2C(气)+Q达平衡后,将气体混合物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正反应速率加大,逆反应速率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变小,逆反应速率加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变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2002年河南,11)在一定温度下,向a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X(g)+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单位时间消耗0.1molX同时生成0.2molZ

3.(2002年新课程理综,10)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2001年全国,9)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I2(g)

2HI(g)

B.3H2(g)+N2(g)

2NH3(g)

C.2SO2(g)+O2(g)

2SO3(g)

D.C(s)+CO2(g)

2CO(g)

5.(2001年广东,13)反应:

L(s)+aG(g)

bR(g)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图中:

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

据此可判断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D.a<b

6.(2000年全国,13)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D.a>b

7.(2000年春,20)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生成nmol的A2同时生成nmol的AB

B.容器内的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2nmol的AB同时生成nmol的B2

D.单位时间生成nmol的A2同时生成nmol的B2

8.(2000年上海,19)对于反应2SO2+O22S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2体积SO2和足量O2反应,必定生成2体积SO3

B.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必定向右移动

C.平衡时,SO2消耗速率必定等于O2生成速率的两倍

D.平衡时,SO2浓度必定等于O2浓度的两倍

9.(1999年全国,19)X、Y、Z为三种气体,把amolX和bmolY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2Y

2Z,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

nX+nY=nZ,则Y的转化率为

A.

×100%B.

×100%

C.

×100%D.

×100%

10.(1999年上海,19)可逆反应:

3A(g)

3B(?

)+C(?

)-Q,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变小趋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和C可能都是固体

B.B和C一定都是气体

C.若C为固体,则B一定是气体

D.B和C可能都是气体

11.(1999年广东,6)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Z的生成速率与Z的分解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amolX,同时生成3amolY

C.X、Y、Z的浓度不再变化

D.X、Y、Z的分子数比为1∶3∶2

12.(1999年广东,18)在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A气体和1mol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A(g)+B(g)

2C(g),达平衡时,在相同温度下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

,则A的转化率为

A.67%B.50%C.25%D.5%

13.(1998年全国,19)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

2SO2+O2

2SO3并达到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A.等于p%B.大于p%

C.小于p%D.无法判断

14.(1998年全国,2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n的值是

A.2B.3C.4D.5

15.(1998年上海,13)二氧化氮存在下列平衡:

2NO2(g)

N2O4(g)+Q在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时,下列条件中较为适宜的是

A.温度130℃、压强3.03×105Pa

B.温度25℃、压强1.01×105Pa

C.温度130℃、压强5.05×104Pa

D.温度0℃、压强5.05×104Pa

16.(1997年全国,19)反应2X(g)+Y(g)

2Z(g)+Q,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B.T1<T2,p1>p2

C.T1>T2,p1>p2D.T1>T2,p1<p2

17.(1996年全国,26)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

A(g)+2B(g)

2C(g),反应达到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A.40%B.50%C.60%D.70%

18.(1995年上海,22)反应2A(g)

2B(g)+E(g)-Q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压B.减压

C.减少E的浓度D.降温

19.(1994年全国,27)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A和B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A+3B

2C,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VL,其中C气体的体积分数为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L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L③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A消耗掉0.05VL④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B消耗掉0.05VL

A.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

(二)笔答题

20.(2002年河南,20)将2molH2O和2molCO置于1L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2H2O(g)

2H2+O22CO+O2

2C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填它们的分子式)

(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O2)平=amol,n(CO2)平=bmol。

试求n(H2O)平=______。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1.(1997年上海,30)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成分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

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另外一种促进矿化的方法:

22.(1996年全国,31)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两侧分别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可逆反应。

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

A、B和C均为4.0mol,D为6.5mol,F为2.0mol,设E为xmol。

当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正中位置。

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的最大取值应小于__________。

(2)若x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反应达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___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996年上海,31)

(1)为防治酸雨,降低煤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SO2,工业上将生石灰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

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含硫化合物进入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3+HClO

H2O+NH2Cl(一氯氨),NH2Cl较HClO稳定,试分析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是。

24.(1996年上海,30)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aA+bB

cC(s)+dD,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mol,B减少了

mol,C增加了

nmol,D增加了n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A__________、B__________、D__________。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_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5.(1994年上海,13)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

Cl2+H2O

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进10mL水。

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

C

解析:

温度降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因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答案:

AB

解析:

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时,即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各物质的浓度也不再变化,表明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3.答案:

C

解析:

减小压强,气体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正反应是缩小气体体积的反应,平衡应向扩大气体体积的方向移动。

4.答案:

A

解析: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压强改变时,则平衡不移动,如果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发生了变化,压强改变时,则平衡移动。

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

5.答案:

BD

解析:

由图给信息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由图知,在相同温度下,压强增大,说明平衡混合气中G的体积分数也增大,说明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即a<b。

6.答案:

AC

解析:

题设的关键信息是反应达平衡后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应转换为

(1)条件变化的瞬间A、B的浓度均为原来的50%;

(2)容器内压强减小为原来的1/2。

本题的设问多项比较综合,但只要抓住达新平衡时B的浓度由50%→60%这第2个关键信息,说明生成物B的物质的量、质量、质量分数都增大了,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A的转化率增大,并且由压强减小,平衡向体积增大方向移动,推出a<b。

7.答案:

C

解析:

因此反应是等体积反应,平衡前后压强不变,故选项B错;化学平衡最根本的标志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故A错;选项D中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

8.答案:

C

解析:

SO2转化为SO3为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为SO3;如果缩小体积则会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如果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

SO2消耗速率代表正反应速率,O2的生成速率代表逆反应速率,平衡时为两倍关系;SO2平衡浓度不一定等于O2的两倍,因为起始浓度不一定是两倍。

9.答案:

B

解析:

设参加反应的Y的物质的量为n,

X+2Y

2Z

起始时amolbmol0

平衡时(amol-

n)(bmol-n)n

amol-

n+bmol-n=nn=

(a+b)mol

所以Y的转化率为:

×100%=

×100%

10.答案:

CD

解析:

题给可逆反应的正方向是吸热的。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A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减小趋势,是平衡向正方向移动的必然结果,生成物B、C均为气态或有一种为气态都可。

11.答案:

AC

解析:

由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可知达到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有两个:

一是v正=v逆,二是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故A、C是正确的。

而B只表示出了逆反应速率。

因条件改变,平衡要移动,三种分子数之比保持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比的可能性很小。

12.答案:

B

解析:

同温度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故反应后的物质的量为

(2+1)mol×

=2.5mol,再由差量法可知反应掉的A为1mol,即A转化率为

×100%=50%。

13.答案:

B

解析:

2SO2+O2

2SO3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甲保持体积不变,乙保持压强不变,乙相对甲来说相当于加压,故平衡右移,SO2转化率增大。

14.答案:

A

解析:

反应完全后混合气体的压强减小,说明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则2+5>

4+n,n<3。

15.答案:

C

解析:

要测定NO2的相对分子质量,由于存在2NO2(g)

N2O4(g)+Q这一化学平衡,应尽量使N2O4(g)转化为NO2,即使化学平衡向左移动,选取的条件应为较高温度、较低压强。

16.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象。

先分析温度相同时p1、p2的关系(看上面两条曲线)。

由p1

p2,nZ减小,对照反应p越大,nZ越大,所以p1>p2;再分析p相同时T1、T2关系(看下面两条曲线)。

由T2

T1,nZ减小,对照反应,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由T2

T1应是升温过程(由平衡移动原理,升温向吸热方向移动)。

所以T1>T2。

分析温度时还可看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由曲线看T1先达到平衡,即为高温情况。

故此题选C。

17.答案:

A

解析:

设nA=amol,nB=amol;达到平衡时消耗nA=xmol

A(g)+2B(g)

2C(g)

n初aa0

n转x2x2x

n平a-xa-2x2x

由题意:

nA+nB=nC

即:

(a-x)+(a-2x)=2x

解得x=

a

所以αA=

×100%=40%

18.答案:

D

解析:

加压,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压,A的浓度减小;减少E的浓度,正反应速率、A的浓度均减小;故D正确,因降温使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A的浓度增大。

19.答案:

A

解析:

达平衡时,容器体积为VL,所以C为0.1VL,A、B共(V-0.1V)L=0.9VL,根据平衡方程:

A+3B

2C,反应体积比:

1∶3∶2

反应体积:

0.05VL0.15VL0.1VL

A、B反应消耗:

0.05VL+0.15VL=0.2VL

原混合气体体积为:

0.2VL+0.9VL=1.1VL,所以选A。

(二)笔答题

20.答案:

(1)H2和H2O,或CO和CO2

(2)2-2a-b

解析:

(1)在同一反应容器连续发生了两个反应。

只有H2O(g)分解了,CO才能被O2氧化。

两反应相互制约,同时达到平衡。

但第一反应中H2O和H2与第二个反应无关,同样第二个反应中CO和CO2的浓度与第一个反应无关。

(2)从原子守恒角度分析,由CO生成CO2分子内增加的氧原子来源H2O,另外O2中的氧也来源于H2O。

因此,n(H2O)反应=2n(O2)+n(CO2)=(2a+b)mol。

所以n(H2O)平=[2-(2a+b)]mol。

21.答案:

H++OH-===H2O使平衡向脱矿方向移动

5Ca2++3PO

+F-===Ca5(PO4)3F↓

加Ca2+(或“加PO

”,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均给分)

解析:

本题中,命题者以生活中牙齿的保护这一实例,给出了一个化学平衡体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出该题的解题关键是平衡移动问题,从而将平衡移动原理的有关知识迁移到新情景中。

此外,命题者在设问中又要求考生进一步根据这一原理,回答保护牙齿的一种方法,这样,既考查了重要的知识点,又增强了考生的参与感,使人备感亲切。

22.答案:

(1)正反应7.0

(2)不相等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建立的化学平衡,平衡状态不同,所以物质的量也不相同(不从温度角度说明不得分)

解析:

此题是一个等压、不等温的过程,且左侧是一个参照条件。

(1)左侧是分子数不变的反应。

按题意共有气体12mol。

而右侧当x=4.5时,起始共有气体6.5mol+4.5mol+2mol=13mol>12mol因此要保持隔板位于中间,只能向正向反应(因正向是体积数减少的方向)使最后总分子数也为12mol。

若起始维持这个方向,应有6.5mol+2mol+xmol>12mol,即x>3.5。

由此得出x的最小值。

最大值只能从达到平衡时右侧总体积必为12mol来求解。

设平衡时,D物质消耗amol。

D+2E

2F

n初6.5molxmol2mol

n转amol2amol2amol

n平(6.5-a)mol(x-2a)mol(2+2a)mol

因x-2a>0,(6.5-a)+(x-2a)+(2+2a)=12

解得x<7.0

(2)一定注意题中“x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并且隔板恰好处于正中位置”。

而当x=4.5或5.0时,达到平衡的温度一定不同;而平衡条件不同,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一定不同。

23.答案:

(1)S+O2

SO2,SO2+CaO

CaSO3,2CaSO3+O2

2CaSO4

(2)加入液NH3平衡NH3+HClO

H2O+NH2Cl正向移动,使HClO以NH2Cl形式较稳定存在(NH2Cl比HClO稳定,可较长时间保存)。

当需要HClO时(即消耗HClO),平衡左移,又产生HClO起杀菌作用

解析:

(1)此反应不要停留在CaSO3一步。

因在此条件下CaSO3必然要被空气中的O2氧化。

(2)HClO不稳定,转化为HClO的盐或NH2Cl后较稳定。

24.答案:

(1)2132

(2)气态固态或纯液体气体(3)放热

解析:

(1)由可逆反应:

aA+bB

cC+dD

n初mmmm

n反应n

nn

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等于其物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得:

a∶b∶c∶d=n∶

∶n=2∶1∶3∶2

即得:

a=2,b=1,c=3,d=2

(2)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说明反应体系中有气态物质;而平衡不移动说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体积相同V前=V后,即当A为气体,B为固或液,C为固体(题设条件),D为气体时合理。

(3)升温后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即升温平衡逆向移动,而由勒夏特列原理知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方向吸热,所以其正反应方向为放热。

25.答案:

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气体和溶液均变成无色氯水中的平衡:

Cl2+H2O

HCl+HClO,由于HClO逐渐分解(HClO===HCl+

O2)而不断地向右移动,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为O2,导致气体体积缩小和黄绿色消褪

●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

(一)重视基础形成知识规律

1.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内在联系

(1)化学平衡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最终必然趋于相等,从而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因此要从“速率”去认识化学平衡的本质。

(2)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当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当v逆>v正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v′正=v′逆。

若条件改变不引起速率变化,则平衡不移动。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具有“逆、动、等、定、变、同”六个特点。

①逆:

指化学平衡状态只适用于可逆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可逆反应才有正、逆反应,也只有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平衡状态。

②动:

指动态平衡,即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体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哲理。

③等:

指“v正=v逆≠0”。

即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生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也可以用不同物质的速率表示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④定:

指反应混合物里各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包含内容有: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摩尔分数保持一定;各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保持一定。

如果是气体物质,则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保持一定。

⑤变:

指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暂时的,当外界某一条件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化学平衡向着削弱这种条件改变的方向移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⑥同:

指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无论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正、逆反应同时开始,以一定的配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则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含量相同,称之为“等效平衡”。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v正=v逆;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v正=v逆”是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其含意是反应体系中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相等。

而各组分的含量“不变”,是指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保持不变。

不变不能理解为相等。

判断某一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等价标志”:

(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当恒温、恒容时,压强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或恒温、恒压时,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对于有颜色物质参加的反应,体系颜色不变,说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3)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绝热体系的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