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8752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Word文件下载.docx

B

4.(2011江苏单科,3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和“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等可知①正确;

由“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可知②④正确;

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C

5.(2011浙江文综,4分)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

“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会议的有关知识。

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代表们穿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的不同体现了代表们的身份不同,因此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D

6.(2010江苏单科,3分)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正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A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1956年,C错误;

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确立于1954年,D错误。

7.(2010北京文综,4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本题考查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

A

8.(2011天津文综,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2: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3: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4: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3分)

(2)材料2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6分)

(3)对比材料3和材料4,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情况,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综合把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男人就是城邦”即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政议政,妇女、奴隶、外邦人不享受民主权利。

(2)问,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普选的实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增加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

第(4)问,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进行分析。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

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

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第二课时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2012天津文综,4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材料说的是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九二共识”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排除。

A、C、D三项都是原因,但只有D项是基本保障,国家实力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后盾。

2.(2012江苏单科,3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A项过于绝对化,与台湾的民情及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通过1992年的“九二共识”,两岸方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港澳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C、D两项;

从题干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及老兵的哭诉可以看出答案为B。

第三课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14广东文综,4分)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

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

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二战后初期新中国和亚非拉地区新兴民族国家均面临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任务,此时中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同邻近国家、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加强团结,共同反帝、反殖和反霸,故B项正确。

“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西方列强建立的外交关系,而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不属于西方国家,A项错误。

“一边倒”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项材料依据不足。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D项错误。

B 

2.(2014江苏单科,3分)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题干材料“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等信息说明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

由所学知识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本题选择C项。

A项属于中印之间的会谈,不符合材料中“亚非国家”的信息;

B项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

D项也是有西方国家参与的会议。

C 

3.(2014四川文综,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4.(2012福建文综,4分)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外交活动,在这两次会议中,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

B项所涉及的局面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

C项不结盟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

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的参加者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D项错误。

5.(2012山东文综,4分)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新中国除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外,还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

B项发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C项是“一边倒”方针的目的,不结盟运动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皆与题干不符。

6.(2011江苏单科,3分)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日内瓦会议时,中苏关系尚未恶化,A错误;

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

当时,中美关系尚未缓和,更谈不上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

“必须走出去”意为参加国家间的活动,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正确。

7.(2014浙江文综,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

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

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

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

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

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

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

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1)问,注意设问中的限定信息“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

(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意史论结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

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更注重①:

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

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

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

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

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

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

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8.(2011福建文综,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5: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1、2,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促成辛亥革命爆发的外部原因。

(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4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4)指出材料5“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12分)

本题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政治变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找出二人对郡县制认识的不同点,然后总结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可从郡县制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问,概括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即可。

从第一幅漫画创作的时间“1858年”可知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

第二幅漫画创作于1860年,反映了侵略者对中国的任意宰割;

第三幅图片创作于1900年,反映了列强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第一小问对上述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原因可从英国、中国两方面思考分析;

第二小问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外部原因,即列强的侵略对辛亥革命发生的影响。

第(3)问,辛亥革命不足的表现对材料4的信息进行综合概括即可;

造成不足的原因主要从辛亥革命的发动者——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与特点等方面分析总结。

第(4)问,对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表现,一要明确“一边倒”的含义即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方,二要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成就;

至于三条方针的意义,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思考,并注意与旧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对比分析。

(1)王夫之: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没有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积极作用: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

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

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

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第四课时 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2013广东文综,4分)下面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本题考查两极格局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两极格局之下。

“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反映出中国与美国处于对立状态,A项错误,排除;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反对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苏联与美国,毛泽东看到这一点,体现了B项的观点,B项正确;

C、D两项虽然都是新中国曾经推行过的外交政策,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2.(2013江苏,3分)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1972年”可知,这受到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表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