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834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练好自发功Word下载.docx

若小周天通了。

继续在适当环境练功,则距离打通大周天之期亦非遥远。

只是有一点必须特别指出:

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内心切勿滋生急躁或追求的妄念。

若小周天通了,尤其大周天也通了,练功时也不是绝对不动的,盖此时已达意动气动,气随意转的地步;

只要有动的念头,就立时会动起来。

这种动与早期的自发动己是另外的一种境界了,功力已在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中更上一层楼了!

此时你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不要忘却对你的内气的养护、运用和控制,则你身体的机能就能经常处于最佳水准之中,即所谓返老还童,看起来你比以前年轻多了。

此外,若初练者的脏腑机能良好,经络通肠,内气充实,则有可能跳越“五禽”形态甚或“外动”这两个过程。

其实,只是一个过程。

因为五禽形态,绝大多数的练功者是在外动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只因五禽形态是外动时各种形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且又与脏腑功能有关,故有些人便把这种动态视为一个特别过程而已,是否恰当,还有待研究。

反之,若练功者某一脏腑病情较重,则出现该脏腑所属形态的时期较长(如肺属金,则出虎),直至病情好转始出现其他形态。

这是自然调节、自我治疗的过程。

同样道理,倘练者的脏腑功能基本正常,只是经络或筋肉或关节有点毛病,则有可能只出现不断的拍打、按摩有关病患部位及经络、频频活动病区的筋肉、关节,而不出五禽形态,这是正常的过程,练功者无须为此而耿耿于怀。

事实上,早出或迟出,甚或出(比率较小)五禽形态者,除了健康的因素外,还和经络的敏感程度有关。

实践显示,完全无外动出现的练功者,其健康也一样获得重大改善。

外动只是一种较普遍的过程,而不是练功之目的,学功者勿妄生追求之心,是为至要。

二、练功方法的研究

(一)姿式

姿式分自然站式、平坐式及仰卧式三种:

(1)自然站式。

两脚平开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身自然伸直.头微前倾.两手自然下垂置于两侧.稍离大腿。

两眼先平视远方,然后自然轻闭,嘴露微笑。

分析:

站时以两脚自觉微有些内八字为准。

因人的两脚,绝大多数均有自然外向的生理特点,当真正平行站立时.即有“内八字”(脚尖内收),的感觉,这有助于气聚丹田。

若成真正的“内八字”,则有气蓄丹田!

”的作用;

而“外八字”则有泻气之效。

平行站立,则属不补不泻(或称平补平泻)的站法。

(2)平坐式。

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之一,使会阴部紧贴于倚子前缘。

两脚同站式置地上,切勿悬虚,并令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小腿与地面均成九十度角。

两手自然垂置于两大腿上,沉肩坠肘,头微前倾,双眼平视前方,嘴露微笑。

三个九十度的坐式有利于气机的肠通。

会阴穴乃足三经经与任、督、冲三脉之会穴,又名阴跷库、生死穴等。

这是人身一大穴.此穴平贴于椅上,便受自身体重之压,.使任、督、冲三脉同受刺激,甚有利于经气之运行。

同时臀部坐于椅的前三分一,亦有利于自发外动出现时能自然站立,使之动得更为舒畅、自然。

(3)仰卧式、自然仰卧.枕头高低以舒适自然,并能保持呼吸畅顺为原则。

分析:

此式于初期可视为暂时权宜之式,适合病情较重或身体特别虚弱,连坐亦不能持久的患者。

但在功至动极复静,基本上已无外动的练功者,则又可作为一安乐法门,此乃功程的阶段性的分别也。

以上三式,与梁氏功法略有不同:

如第一式的“嘴微笑”,为梁氏功法所无,但确能使身心更加放松,更有利于入静。

再如第一、二式的“两眼平视远方,然后自然轻闭”,也为梁氏功法所无。

此有含光内敛之妙义,且轻闭则有若古法之垂帘,有如窗帘之放下而遮光,与关门闭户之闭目,有程度上的较大分别。

此法更合于自然,更合于一个“松”字。

以上三式,各有特点,练功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

但从气机发动的快慢来说,自然站式最快,平坐式次之,卧式最难。

故本功法提倡站式。

(二)自然站式的分析

(1)按自然站式的要求摆好姿式后、用一只中指(男左女右)按压肚脐四十九下。

按时要缓慢,自然而有节奏,并稍用力。

肚脐内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

此处有练先天呼吸和返老还童的含义,即有如胎儿在母体用脐呼吸的“胎息”的含义。

按肚脐时要用指肚,勿用指尖,避免用力不当时误伤肚脐。

按压肚脐,旨在给肚脐一些适度刺激,以激发脐内真气。

此处指脐内一寸半是本功的丹田部位,梁氏则定脐内一寸为丹田。

查“丹田”一词,乃道家内丹术的专门术语。

圆顿子陈樱宁在《黄庭经讲义》中指出:

“丹田者,乃丹之所,如播种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结实,成熟可期,故名曰“田”。

关于“脐”,陈樱宁氏在《黄庭经讲义》第一章中更有如此精妙的论述:

“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

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

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

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作用。

及出胎后,脐之作用立止。

而鼻窍开矣。

神仙口决,重在胎息。

胎息者何?

息息归根之谓。

根者何?

脐内空处是也。

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按此论,丹田在脐内多少寸,似不必论,只认定脐内虚空处为丹田就是了。

又按道家北宗龙门派的《大成摘要》一书中关窍秘诀一节有言:

“…..名曰上釜黄庭宫,为中丹田,左明堂,右洞房,亦是空间之穴,方图一一寸二分,乃藏气之所,炼丹之鼎,外与脐门相对。

……脐门内曰生门,中有七窍,下通外肾,外肾乃精气走泄之处。

脐之后,肾之前,中间一穴,名曰偃月炉,又日气海。

在针灸学上,脐称神阙。

据《会元针灸学》称:

中则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

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

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

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聚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又据日本《经穴名的考察》称:

“神阙,神是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由前所引各家之言可看出,本功所定之丹田,实把握着人体生命的总枢纽了。

胡耀贞氏功法亦取此为丹田,但无按压四十九下的规定。

(2)默念口诀。

念时不用念出声,但要缓慢,自然而有节奏;

同时并要设想口诀内容的轻松、飘逸的意境,这种意境要贯彻在整个练功过程中。

口诀是:

我心情舒畅,神态轻松;

我飘飘若仙,如在云中;

我气血运行,径络畅通;

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

念每句的第一字和末一字,其节拍要较其他字长一倍,

即:

我————心一情一舒一畅—;

神一态一轻一松一;

….

我————意一守一丹一田一;

静一极一生一动一;

……..

这样,在默念完口诀时,便有一种特殊的轻松舒畅畅感。

个人觉得,若能在气功声法上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则练功者将更能收到轻松飘逸及入静得更快、更佳,呼吸也更自然、畅顺的良效。

粱氏口诀第二句是:

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

“入”,字为动词,似未如“在”字之闲适飘逸。

第一句原文为“从容“,今改作“轻松”,若以奥语念来。

则觉“轻松”较“从容”更为顺口。

以北京音念来,则又似“从容”为佳。

整个口诀着意于营造一个轻松、飘逸、无拘、无束的意境,使练功者较快地,自然地进入一个宁静的境界。

胡耀贞氏的口诀:

“先定心,心定神凝;

神凝心安,心安清静;

清静无为,无为气行,气行遂动。

胡氏的口诀着重于定,静。

并以上句两字末为下句首两字,这种安排确然可收定与静的功效,与道家内丹法的要求较为相近,亦较适合于静功的修炼。

胡氏较着重坐式的练法,大抵与此不无关系吧?

而梁氏口诀则着重营造轻松飘逸的意境,更为适合于自发外动的出现,与梁氏较重视站式相一致。

不过,梁氏认为当练到自发外动出现后,按肚脐和念口诀的程序可以省却了,头顶降气落脚底的程序也只做一次便可以了。

而笔者却认为,这些程序对练功者气机的发动,心境的宁静畅快,阴阳的调和均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但有助于练功的进度,更有防止出偏差的功能。

基于这种看法,练功者须要达到基本上已无外动的程度时方可放弃这些程序。

(3)意想全身气血聚于头顶百会穴,然后设想如一盘水淋浴头顶一样,气血如水流股在体内分从前、后、左、右向下流,流落颈、流落肩、流落胸背、流落腰腹、流落殿部、流落大腿、.流落膝头、流落脚跟,一直流至足底涌泉穴。

如此放松、降气三次。

要注意的是,气向下降时,是在体内,而非在皮肤表面。

百会,即丹书所谓泥丸宫,为上丹田,在头顶中央。

据《黄庭经》记载,其中央并四方四隅,共有九窍,皆神之所寄,而当中方圆一寸处,乃百神之总会,是名百会。

又按《经穴释义汇解》称:

“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百病皆主,故名百会。

”又据《会元针灸学》称:

“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

总言之,百会乃人身阳气会集之处,于此放松,向下降气至足底(惜梁氏未于此时点出涌泉穴之名),实具以阳投阴,使阴阳交泰之义。

有阳亢者行此法,当顿感舒畅。

而此法紧接前节口诀,以加强练功者的轻松飘逸感,使其更能进入全身放松,入静的境界。

胡耀贞氏功法中无此节。

而一九五七年原上海市整理的“放松功”却有类似的功法,在其整体体放松法中有:

从头到足笼统地,似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放松。

此法亦非无根之草。

早在宋朝的《云岌七签》一书之卷六十“幻真是生服元气诀法”中的“行气诀”,即载有“直入泥丸,薰蒸诸宫,森然遍下毛发面部。

头项,两臂及巨手指、一时而下入胸至中丹田、心宫、神阙也。

灌五脏,却历入下丹田至三星,追经腿膝、胫踝,下达涌泉。

涌泉,足心是也。

”汉之《周易参同契》云:

“由头流至足”亦具此意。

由此可见,我国气功,源远流长,绝非谬语。

梁氏吸取了此法,而且具体地默想:

气如水由头顶淋下,从身体之前后左右向下流,所经之处有象海绵般松软的感觉,其放松效果无疑又胜一筹。

若身体过于虚弱,特别是阳虚极之患者,则行功一次即可,不必定要拘泥三次。

这与陈樱宁氏提倡“因人说法,量体裁衣”一样道理。

(4)两眼内视足底的涌泉穴,然后缓慢、自然,有节奏地默数七下(女性六下)。

以后凡提到“默念”,时,均须把握住缓慢、自然、有节奏的准则。

所谓“内视”,即用“心”去“看”,的意思,此是“眼光”与“心光”合一,比“意守”更为集中精神;

“意守”,只是用“心”想着之意。

胡氏功法中无此节,只在“意守会阴”法中指出:

“意从丹田呼出下达足底涌泉穴。

”但此二法有本质之别。

诚然,许多功法中也有关于涌泉穴的。

不少古籍有用导引,按摩涌泉穴的方法,如清代中医名家叶天士就曾留下按涌泉的典型案例;

郭林的新气功疗法也有“涌泉揉棍法”。

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涌泉这个穴位呢?

据《经穴释义汇解》称:

“本穴为足少因肾经的井穴。

肾属于水,喻穴为泉水初出之处,如泉之涌出于下,故名。

《铜人》称:

“治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喉痹、胸协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

”《寿世保元》又指出:

“治自缢气已脱,极重者,只灸涌泉,男左女右,只灸三壮即活。

”.

总言之,涌泉为肾经井穴,通治一切肾水不足,阴虚阳亢而起的诸种疾患,所谓“滋水以降火,水火相济,则诸疾自消,生机蓬勃。

又因心肾同源,兼治心经诸疾,如实性高血压等:

用于救卒死者也往往能奏奇效。

(5)意守两眼头联线中点的祖窍穴。

较快地默数三下,女性两下。

单这次默数,要求较快进行,这点要特别注意。

单这次默数.要求要较袂进行,这点要特别注意。

因此穴与脑神经关系最为密切,初学者不宜久守。

守久了,轻则头晕脑胀,重则可能导致大动不已。

当然.功力深厚者又当别论,有些气功大师是专修此上丹田而为其练神之所在,而具“六神通”功能的。

此是后话。

胡氏功法中无此节。

祖窍穴,古今针灸书似无此穴名,唯那金凯著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书中所记之“山根穴”,其定位与祖窍穴同。

按此书称,此穴功能为“醒目、安神”。

针法则“用拇脂甲掐五至十次”,并言此穴可作诊察参考,若见青筋露出,是有惊风或内伤之迹象。

按此穴乃督脉在鼻之根底部,深部神经密集,所以不宜下针,只宜指甲掐之。

或以鼻形如山,而穴在“山”之根底部而得名。

又气功及武术界均有“鼻祖”名称誉某一功派的创始人,或与此名可能带点关系。

查此穴之所在,其深部与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甚为相近,为神经密集之所,一般人实不宜久守,守久了则神经高度兴奋、充血,因而引致头晕、目眩、血压升高等现象。

民初有以北京为总部之同善社,即以教人守印堂为入手者,结果弄出不少严重偏差,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导致脑溢血。

学者宜慎之!

虽然,丹书《太乙金华宗旨》也教人由此入手,但它明确地声言这是为“上等根器”而设教者。

何谓“上等根器”?

根者,“慧根”也,笃志修行、心性以能达“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一尘不染”的超逸之境,方能算是“上等”;

“器”指身体,童体未破的十八岁以下的男童或十四岁下经信未来之女童,且身体健康,无甚障碍者,方能算是“上等”之“器”。

若是日夕以金钱名位而用尽心机,且又是千穿百漏的残破之躯,却偏要自以为是“上等根器”而固执此“鼻直眼横,十字街头中央处”为“玄关”,为“得窍”而修之、练之者,则“祸不单行”似非虚语。

本功的全部功法,均要求在轻松、自然、缓慢而有节奏的情况下进行,唯独特别指出守此穴时,默数的两或三下要快,甚至一闪而过。

即具此深意,希善会之。

(6)内视肚脐。

男的默数七下,女的六下。

胡氏功法无此节。

(7)意想肚脐向后吸气,男的分五段,女分的六段。

吸到肚脐贴住脊骨的命门穴。

肚脐吸气,并向后分段移动,直到贴住命门穴,都全是意念活动,肚脐并不真的在吸气,也不真的向后移动。

但肚脐若果然随意念活动而跳动或向后移动,也是正常反应,可任其自然,只是练功者不必故意缩肚子就是了。

胡氏也有近似的功法。

肚脐吸气无分段,与此法略有不同。

(8)内视肚脐贴住命门,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

命门穴在脊柱第十四椎下空隙中,与脐相对,《会元针灸学》称:

“命门者,生命之所系,初生之门也。

男子丹田属于精气之海,两肾之间属命门;

女子丹田为命门,两肾之间为精血之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皆主要之部位,皆可曰命门。

”《经穴释义汇解》称:

“命门,穴当两肾之间,是人生命重要门户,故名命门。

”《医经理解》称:

“为精道所出,是生之门,死之门。

”丹经又称之为“密户”。

胡耀贞氏有守命门之功法,唯无默数次数。

道家有某流派也有守命门之功法,唯大多均以“添油续命”的补虚权法为用,不作练丹之正法。

(9)意想肚脐向前呼气,男的分五段,女的分六段,使肚脐回复原位。

这也全是意念活动,与第7项相同。

此段分析与第七段同。

至于本功法所涉及的二三、五、七各数字,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另具深义。

且看下例:

五行:

水、火、木、金、土;

生数:

1、2、3、4、5;

成数:

6、7、8、9.、10;

按《河图》、《洛书》之旨,天生则地成;

地生则天成。

天数为奇,为阳;

地数为偶,为阴;

阴阳相合,万物化生。

其规律是: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明乎此,男性、女性也就不会把数字弄错了。

(10)当肚脐复原位后,就意守着它,并默念:

两眼看着肚脐,两耳听着肚脐,一心想着肚脐,三元归一,意守肚脐。

分析:

行功至此,有作有为的开功程序完成了,无为寂照的真修炼算是正式开始了。

此时也,眼、耳、鼻、舌这四器官是暂搁置不用了,这叫“四门紧闭”,只把眼光和心光安安稳稳的放在脐后的虚空处就成了。

胡耀贞氏也有同样的法门。

至此梁士丰与胡耀贞又走在一处了。

此时若觉杂念忽起,则须念动上述“三元归一、意守丹田”的“真言”了。

这时的默念,与默念口诀不同,即只在心里随着自然节律默念即可。

作用在于收摄心神,使专注于丹田。

所谓“拴心猿,系意马”,就是这个意思。

久而久之:

意念能专一丹田,则无须再默念;

一旦杂念纷起,甚至忘念纷陈,此起彼伏,一旦知觉了,也就即行默念,以收摄外驰的心神。

正是:

不患念起,只患觉迟;

念起是病,觉则是药。

练功者宜紧记之。

关于意守丹田,初则较紧,继则宜轻松自然,要守得“活泼”。

由实践观察所得,“脐丹田”实非一点,而是以脐为中点,上下垂直呈榄核形的虚空处所。

(见彩图:

丹田纵向开合之状;

丹田上下升降之状)

约四、五十年前,有人于行功中觉照出丹田为“有二寸五之圆洞”,又有人觉照出丹田为“一窍两口”。

依行功之体验,丹田似为一立体的空间。

图中(见彩色插页中“丹田纵向开合之状”和“丹田上下升降之状)所见之外形,乃“.空间”变动时之外在形态。

上两图是于丹田自动开合、升降时摄得之体表情状。

反证于自己练功时丹田向后抽动及向下推压时的感觉颇为一致。

俏意守丹田历时约二十至三十分钟而无外动出现,则可依收功法进行收功。

但若在意守中出现外动,则无论怎样动法,也要守住丹田,意念切勿随着动作而去。

至于怎样动法,既不要用意念去“想”,也不要用意念去“压制”一切都要顺其自然,让其自然地去动,或自然地“停”,练功者只须守住丹田。

若一时忘了,一醒觉就要立刻守住。

若一时不知丹田在何处(初出自发动作时,间或有此现象),则可用手指按一下肚脐。

随即守住它。

若果动作的幅度太大、太快或单往一个方向转,或前俯或后仰的时间过久,练功者就要用意念控制它!

控制的方法是——先用意念想着:

慢些,再慢些。

如此时动作已随意念的指挥逐渐慢下来,动得令练功者感到舒适,而动的时间也不太长,可继续守住肚脐,继续动下去。

俏若意念的“慢些”而不能使动作随着慢下来,则意守部位移下涌泉(不再守肚脐),同时继续默念“慢些,再慢些”;

此时之动作肯定已慢下来,甚至完全停下来。

意守涌泉及默念“慢些”的真言,就是这个功法的“合理迫力”,要善用之。

切勿突然中断外动,否则将因此而导致不良效果,一切都要依“法”行事!

对于自发外动,除上文指出的“一不追求,二不压制”外,在外动过程中,应持“积极不干预”态度,“动自由他动,静也由他静;

动静两相宜,自然修性命”;

但这绝不是放任不管,元神是始终在监察着的。

“合理迫力”的使用,就是这个意思。

当自觉气已渐渐较为平静,且外动也自然缓慢下来,而练功者也觉得练功时间已“差不多了”,则可依“收功法”进行收功。

三、收功法的研究

收功法,是本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炼者切勿等闲视之,并于每次练功中,均严格遵守。

依法收功。

其具体操作如下:

(1)先重复想着:

我要收功了。

若此时仍在外动,则使用制动法(如前述)使动作慢下来,停下来。

紧守住诵泉(甚至内视涌泉),不用默数数目,只要自觉全身的“气”己降至该处而平静了,身体已无外动,则可接着意守头顶百会,稍停,则转守肚脐,片刻意想肚脐左上角(女子右上角),开始丹田内气转圈。

先有“收功”的意念,并反复默念“我要收功了”。

这种收功前的准备功夫,对能圆满地完成收功程序极有帮助。

这有如把汽车驻到目的地时,心里自然先有个“停车”的意念,这意念一起,脚下就自然地“.收油”.车子也就自然慢下来,然后踏脚掣,把车子完全停下来。

收功法中“收功”的意念一起,气也慢慢趋于平静,外动也就随而缓慢下来,有如车“收油”一样,至守涌泉而使气完全平静,外动也完全停止,就如把脚掣踏下,车子完全停下一样,两者何其相似也!

守涌泉至全停下来后,接守百会一节,乃回应开功程序守完涌泉而守祖窍一样,使气不致过于凝聚下肢,而周流畅顺;

守百会较守祖窍的时间更短,意念一到便可,千万不要用意把气提上百会去,这是特别要注意的。

意到百会后即意守肚脐一节,亦与开功程序意守祖窍后续守肚脐相回应,但时间则较开功时更短,稍停便开始丹田内气转圈。

这种前后呼应的操作,久久行之,则“气归元海”乃自然而然之事。

(2)肚脐内气转圈法。

男子设想肚脐内气从左上角,以脐中为圆心由细到大,经上向右下转三十六圈,即逆时针先转三十六圈(女子反方向);

然后反(方向由大到小转三十六圈,即顺时针转圈(女子方向自然亦相反),将气收归丹田内(见图)。

转圈以上不过肋骨。

下不过耻骨为度。

丹田内气转圈收功法,胡氏以先正向转三十六圈,再反方向转二十四圈,与本功稍异。

大抵胡氏恪守“左旋三十六,右转二十四”的周天古法。

此法乃由《周易》“乾用九,坤用六”;

卦之占法以每揲四策为据。

9x4=36(乾);

6x4=24(坤)。

此按《周易》虽有所据,但据练功实践,一切外动均极为对称、相等,如转腰,则左转九次,右转亦九次等等之事实,则知人体内气之运行(外动由内气推动),均循对称,对等之法则。

梁氏把两种方向的转圈数均定为三十六,似较合客观规律。

这种内气转圈法,可使气血不致发生凝滞,胡氏已有精确论述。

(3)气归丹田后,设想以丹田为中心,将内收之气从丹田两分上下两股均匀散布全身(用意念设想)。

这个动作学练者初期很可能较难掌握,往往只顾得上而顾不得下。

因此,不妨在气下到脚底,又上到头顶时象起功程序一样;

由头顶往下降气一次,直到脚板底。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气既不外越,亦不凝结于某一点,而归入全身经脉内,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

这个程序,胡氏仅以“意与气皆到守窍的中心,吸回腹内,稍停一会将肚脐放松,即告结束。

”梁氏则要求气散全身。

而笔者之操作程序,非但能达到“气散全身”的目的,更能均匀散布全身,使周身气脉和畅,与《周易参同契》的“由头流到足,究竞复上升”之经文吻合。

(4)搓热手掌手背,不限次数,以热为度。

搓手一节,胡氏相同。

此举能使气血多行手部,且手心相搓,心脉也受温养,于接后之擦脸梳头,更增补益。

(5)以两掌贴于面上,两中指贴于鼻侧,向上抹面、梳头至后脑,然后从两耳侧返回眉间再下口鼻旁,为一次;

如此作三十六次。

最后一次则两掌于面前合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